日前,退役軍人事務部開啓“傳承·2019清明祭英烈”活動,該活動由人民日報新媒體發起,向全社會徵集24位英烈的親人信息,助力英雄回家。在這個24爲英烈中,有三位籍貫是吉林省。

烈士陳曾吉,男,1930年5月出生,1950年犧牲,生前部隊不詳。

烈士金玉明,男,吉林省梅河口人,1927年生,1951年1月犧牲,中國人民志願軍42軍126師375團3營9連副排長。

烈士鄭東春,男,吉林龍井人,1929年5月出生,1950年犧牲,生前部隊不詳。

活動開始後,吉林省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結合現有證據,查詢有關歷史資料,3位英烈家屬的尋找工作迅速開展起來。

經過多方查證,英烈陳曾吉和鄭東春的親人已找到,金玉明烈士家屬的找尋工作已順利開展,基本方向基本已確定,文獻顯示金玉明烈士生前系梅河口市小楊鄉古城村人。

烈士鄭東春赴朝作戰前,曾留過一封家書

據《延邊晨報》報道,關於陳曾吉和鄭東春烈士的親人已找到。烈士鄭東春的弟媳吳綵鳳已提供有關證據,可證明烈士鄭東春與其的親屬關係。

弟媳吳綵鳳說,鄭東春是家中長子,1949年參軍入伍,曾參加過海南島戰役,家中有母親和一弟一妹,現均已過世。

鄭東春烈士弟媳吳綵鳳

“我們也是不久前剛知道要尋找鄭東春親屬的新聞,正準備去相關部門瞭解情況;大伯哥參軍時,她還沒有嫁到鄭家,後來也是聽婆婆提起過他。”吳綵鳳說。

“大伯哥最後給家裏的信說,部隊可能要赴朝作戰,不要找他,之後就再也沒有消息,家人們從此一直按參戰失蹤人員來苦盼着他的消息。”吳綵鳳說,自打那以後鄭東春再也沒有聯繫過家人,直至1978年被民政部門頒發“因戰因公犧牲人員家屬光榮紀念證”,1983年被授予烈士稱號,家人才知道鄭東春已經在戰場上犧牲了。

烈士陳曾吉的兩個弟弟仍然健在

據《延邊晨報》報道,4月1日,延邊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圖們市委書記尹成龍,圖們市委副書記、市長趙永浩得知“爲英烈尋親”行動後,立即責成人武部、退役軍人事務局等部門負責人全力尋找陳曾吉烈士的親人。

陳曾吉遺照

圖們市委常委、人武部部長白亞東先通過市民政局優撫科查到了陳曾吉烈士的母親居住在長安鎮的信息,但老人已去世多年。優撫科提供的優撫登記表顯示,其母早在1955年就由長安鎮遷至月晴鎮馬牌村8組。

當日14時許,白亞東帶領圖們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孫光勝、市民政局優撫科科長何鑫等一同前往市政務服務中心公安局戶政窗口,查詢其親屬的信息和現住地。就在查詢期間,月晴鎮鎮長金傑和月晴邊境派出所指導員李國強相繼傳來找到烈士親屬的信息。

在馬牌村村委會主任崔雲錄、黨建指導員具紅、月晴邊境派出所民警的大力支持下,尋訪人員在馬牌村找到了陳曾吉烈士二弟的遺孀金春今老人,又通過金春今老人瞭解到陳曾吉烈士的三弟陳虎山、四弟陳虎吉的現居住地。目前,三弟陳虎山在河南鄭州居住,四弟陳虎吉在延吉居住,但身患疾病,不便溝通。

白亞東與陳虎山的女兒陳美善進行了視頻通話,她得知這一消息後非常激動,並稱將陪同父親回延邊對接讓烈士魂歸故里等事宜。

新線索:金玉明烈士生前系梅河口市小楊鄉古城村人

金玉明烈士是吉林省梅河口市人,1927年出生,1951年1月犧牲在朝鮮戰場上,時任中國人民志願軍42軍126師375團3營9連副排長。是2014年第一批遷回的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一同歸國的還有金玉明烈士的一隻鞋底,一個鈕釦以及一枚刻有烈士姓名的印章。

爲了幫烈士找到親人,梅河口市互聯網信息中心指導梅河口市融媒體中心,於27日當天發起了“金玉明,我們幫你回家”的網絡公益尋親活動,並通過微信公衆號、抖音短視頻等網絡渠道發佈了金玉明烈士的相關信息,短時間內引起了梅河口市民的廣泛關注。

同時,還向梅河口市退役軍人事務管理局、梅河口市武裝部、梅河口市公安局等部門通報了金玉明烈士的相關情況。

尋親訊息發佈後,陸續有熱心市民撥打梅河口市融媒體中心的熱線電話提供線索,但真正有價值的並不多。

3月28日下午,一條重要的線索浮出水面,梅河口市烈士陵園主任張忠清通過熱線表示,自己曾經在相關文獻上看到過金玉明烈士的名字,文獻顯示金玉明烈士生前系梅河口市小楊鄉古城村人。

獲得這一重要線索後,梅河口市迅速組成由互聯網信息中心、融媒體中心、退役軍人事務管理局、小楊鄉黨委政府組成的尋親臨時工作組,前往小楊鄉古城村實地核實線索。

通過在小楊鄉的走訪摸排,烈士家屬範圍正在逐步縮小,由於年代過於久遠取證難度較大,目前尚不能完全確定烈士家屬是否在小楊鄉,梅河口市有關部門正在繼續多方蒐集物證,力求讓烈士的英靈早日落葉歸根。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曹逸羣 (照片來源:人民日報、延邊晨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