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電影頻道在黃金時間集中放送了多部描繪朝鮮戰爭

的電影。在1950年爆發的那場戰爭中,湧現出無數英雄事迹的上甘嶺戰鬥,無疑是志願軍最具標誌性的一場戰役,後來這場戰役也成為了朝鮮戰爭的代名詞之一。在這場戰役中,坑道作戰無疑是志願軍取得勝利的關鍵,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上甘嶺坑道戰的故事。

其實早在朝鮮戰爭爆發三十多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不同於廣為人知的東線和西線戰場,南線戰場是在阿爾卑斯群山中進行作戰,地形惡劣,還有隨處可見的雪崩。最開始,奧意雙方也在地面上修築過一些碉堡和永固工事,可一打起來雙方發現,只要肯吃點苦,靠人力就能把中型火炮拽上山,所以不管修什麼碉堡都是炮兵的靶子。最後為了應付炮兵的攻擊,雙方不約而同地展開了「塹壕戰」和「坑道戰」。畢竟炸碉堡容易,炸山那就有點難了。

志願軍在朝鮮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所謂「寧願攻幾個山頭,不願守一個鐘頭」 ,面對美軍的炮兵和空軍支援,志願軍的表面工事基本上還沒開打就被炸爛了,之後陣地轉眼易手。面對防禦損失過大的現實,志願軍部分部隊開始利用朝鮮的多山地形,進行山地坑道作戰,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之後「志司」開始向全軍推廣經驗,要求各部隊進行坑道防禦,效果十分顯著:之前美軍每殺傷一名志願軍平均需要發射約60發炮彈,坑道戰開始後,這一數字增加了十倍。

值得一提的是,經常被軍迷們調侃的義大利軍隊,當年「打洞」的實力不可小覷。他們用電鑽等工具在山體中掘進,每天掘進的進度甚至能有十幾米,如果用炸藥開路那就要更快一些。除了開挖簡單坑道,還能挖更大的隧道,有些寬大的隧道估計都可以「通車」了。一條幾千米長的山地補給通道,幾百名工程兵連炸帶挖地幹了9個月就完工了,算起來,意軍一天開鑿的隧道長度就接近百米。

志願軍在上甘嶺的坑道同樣也不是簡簡單單就能挖好的,對於當時的條件而言,電鑽這種高級貨就別想了,至於炸藥這種本來在戰爭中隨處可見的東西,由於運力落後外加美軍轟炸,前線物資匱乏,開坑道用的炸藥都不太能保證。有時候志願軍戰士甚至要冒著生命危險,撬開美軍的未爆彈,將其中的裝葯倒出,用來開鑿坑道。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志願軍挖坑道的速度是可圈可點的。

對進攻方而言,想要靠直瞄炮火摧毀這種山地防禦工事顯然是痴人說夢,當年義大利軍隊也沒少吃過虧。意軍進攻奧匈軍隊駐守的拉納山時,久攻不下,不知道拉出了多少門「義大利炮」,可炮彈面對石頭山上挖的戰壕,那就是撓痒痒。范弗里特在上甘嶺炸飛了兩米土,就把牛皮吹的震天響,同樣在黑山炸飛了兩米土的廖耀湘都比他強,至少廖耀湘還「節約用彈」了嘛。但假如把他們拉到當年義大利的高海拔戰場,都是光禿禿的石頭山,那可就一點土都沒得炸了。

對於這種防禦手段,進攻方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從坑道口或戰壕口順著一路打進去。英軍和德軍早就對這種打法做出了示範,為了造成更大的殺傷,英軍把炸藥包「捆個球」扔進德軍坑道內部。炸藥包一旦順著坑道口滾到底部爆炸,裡面就哭爹喊娘了。然後工兵就要衝進去和敵軍展開近戰甚至肉搏戰,最終奪取整條坑道。反觀「聯合國軍」在上甘嶺,居然只會傻乎乎地在坑道口炸來炸去,炸塌以後馬上又被志願軍挖開。

上甘嶺戰役中,「聯合國軍」也曾經挖穿過志願軍的坑道,但只是往裡面扔了點手榴彈,又抱著機槍掃了掃,至於敢打進來的,那真的是一個都沒有。在當時的美軍眼中,這種玩命的事怎麼也輪不到「訓練有素」的美軍大爺們去干。畢竟朝鮮戰場的美軍,實際上是一群頂著「身經百戰的番號」的新兵蛋子,當年他們的先輩在塔拉瓦、瓜島和硫磺島奮勇突擊日軍坑道的時候,哪像他們一樣「潛身縮首,苟圖衣食」。

相比於直接打進去,還有一種「間接路線」,就是從防守方坑道下方挖一條坑道,然後將炸藥塞進去,給守軍坐「土飛機」。說起這「土飛機」,也是我軍的光榮傳統之一,無論是抗戰時期修炮樓的日本鬼子和偽軍,還是解放戰爭的國軍其實都沒少坐,從幾百公斤到幾噸也都應有盡有。而當年義大利和奧匈在這方面更是喪心病狂。假如有機會去阿爾卑斯山景區旅遊,遠遠地看見哪座山的山脊缺了一塊,山腳下還有一大灘碎石頭,那沒錯了,保準是當年「炸山運動」乾的好事。

這種辦法雖然更加費時,但防守方一般沒什麼好辦法。理論上可以挖出去和進攻方「頂牛」,但是這種辦法現實中基本沒有多少成功率,前面提到的拉納山之戰,在「義大利炮」吃癟後,義大利軍隊最後還是靠著挖坑道,送奧軍坐了「土飛機」,而奧軍也沒有坐以待斃,他們看見義大利那邊打洞以後,本來也想挖出去,先手把義大利的坑道炸塌,結果沒有炸中,第二天就坐了「土飛機」。

假如美軍抽出幾個班的兵力,在上甘嶺正面進攻的同時,從山腰開始向志願軍陣地下方挖坑道,志願軍可能就要吃大苦頭。根據距離估算,如果有義大利軍隊挖坑的速度,不到兩個月美軍就能挖到志願軍坑道下方,假如他們願意加夜班,沒準還能更快些。志願軍連自己挖坑道的炸藥都難找,就算聽見下面挖坑,也沒有能力反制,估計只能被迫撤出坑道。雖然這種辦法不見得能一次性摧毀志願軍全部坑道,但是至少能取得一些對坑道的戰果,比歷史上要強得多了。

這種打法雖然是一戰的「老黃曆」,技術上沒有難度,可連進坑道都不敢的美軍大爺兵,又怎麼受得了挖坑道這種苦差事。雖然坑道里很安全,基本是「兩耳不聞坑外事」,但是掘進工作十分勞累,坑道內本就缺氧悶熱,在裡面乾重體力活的難度可想而知。當年的英軍皇家工兵,是英軍中的精銳,更是坑道戰的一把好手。他們在戰場上挖坑道,放「土飛機」的時候,也照樣叫苦不迭,甚至是邊挖邊罵。

更重要的是,挖坑道需要「學會走才能跑」,志願軍在朝鮮的坑道防禦作戰也不是只有上甘嶺一處,這些在解放戰爭中早就玩爛了的坑道戰,對於志願軍並不是難事。但是「聯合國軍」就不一樣了,在志願軍戰士眼中,敵軍的坑道「又短又小」,戰士們猜測是「敵軍太懶」。守坑道的部隊看見志願軍進攻,連槍都不開,坑道里全是無線電,食物儲備很少,估計就是當前敵指揮所用的,和我軍的防禦坑道相比,根本連提鞋都不配

當志願軍反過來進攻敵軍的坑道時,有的時候順著正面突進去,十分鐘就解決了戰鬥。比較棘手一點的,就蹲守坑道口,然後從頂部挖掘爆破,畢竟敵軍的坑道一般不會往下挖太深,稍微一挖就能炸塌了。比如68軍在金城戰役中,609團1連3排進攻坑道時,被坑內守軍打回來3次,乾脆就從上面挖,才挖了80厘米,用5根爆破筒一炸就塌了。這種豆腐渣坑道別說面對志願軍,就算是扔到一戰的西線戰場,恐怕都活不過幾輪炮擊。

因為坑道中環境悶熱,缺水缺糧,危險隨時會出現,而且坑道中長期堆放著戰友的遺體,其生活環境和對士兵的心理壓力都遠比電影中要惡劣的多。正因如此,學著志願軍的樣子「照貓畫虎」駐守坑道的李承晚軍,很多時候志願軍稍一喊話,守軍就忙不迭出來舉手投降。所以說,無論是一戰的歐洲列強,還是抗美援朝中的志願軍,都證明了坑道作戰需要更為高昂的士氣和頑強的毅力才能成功。而這些優良的軍事傳統,也正是中國軍隊的立身之本和幾十年來逢戰不敗的秘訣所在。(作者:@Lee General)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