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視電影頻道播放了《冰雪長津湖》的紀錄片,片中一位老兵說道:「我們和國民黨軍,偽軍,日本,美軍都較量過,可跪下投降的還只有美軍這一家」。

長津湖之戰中,來自中國華東地區的9兵團將士血戰美軍最精銳部隊陸戰第1師,此戰成為兩軍軍史上最為殘酷的戰役。

談到當時的兵力對比時,很多人也因此將9兵團與美軍陸戰1師單獨對比,甚至說當時的東線戰場就是中國軍隊15萬人圍攻美軍2萬人,兵力對比高達7.5比1,這個就有失偏頗了。

9兵團的15萬人,是當時整個東線戰場中國軍隊的總兵力。而美軍在這一線與之對等的是第10軍,除了陸戰隊第1師之外,還有陸軍第3師和陸軍第7師;另外還有韓國第1軍,下轄首都師和第3師;除了美韓軍隊外另有英軍等其他國家軍隊,地面部隊總兵力10萬人。

因此當時東線我與敵之總兵力對比為1.5比1。

而具體到長津湖戰場,1950年11月27日戰役打響時,我軍投入的是第20軍和第27軍,戰鬥部隊約8萬人。美軍在這一地區有陸戰1師的主力、第7師的一個加強團以及部分韓軍和英軍,總兵力近3萬人。雙方兵力對比約為3比1。

到了12月6日晚,第26軍部隊抵達時,美軍已經開始突圍。由於美軍有著航空兵優勢,且步兵可搭乘汽車撤退,26軍兩條腿跑不過美軍的汽車輪子,真正的地面交鋒基本上很少。而到了後期,美軍另有第3師和一部分韓軍趕來增援,這才挽救了陸戰隊主力。

所以我們單純從兵力對比上來看,基本就是我方佔據3比1到4比1的優勢,沒有誇張到7比1或者8比1。

而且這還是我們打開上帝視角來統計的兩軍賬面上的數字,實際上由於美軍航空兵的優勢很大,對我地面部隊的行動威脅極大,很多部隊根本難以運動到位,只能憑藉夜晚進行有限的機動,難以發揮和展開全部兵力進行作戰。

以第27軍為例,全軍只有運輸車45輛,就這些車輛還被美軍航空兵炸掉不少。而且運輸車輛基本用於彈藥及糧食的補充,不會去運兵。美軍這邊基本都是乘車行進,其一個師編製內的汽車數基本上超過了當時志願軍全軍,而且美軍車隊不會受到空襲威脅。

戰役打響時正值長津湖地區遭遇幾十年來的嚴寒天氣,氣溫最低達零下40度,很多戰鬥員在參戰前就被凍傷,凍傷一名戰士至少就需要另一名戰士後運傷員。

據統計,9兵團在戰役期間凍傷減員28954人,凍死1000人,凍傷嚴重不治3000人。這個凍傷指的是到了喪失戰鬥力的嚴重程度,而當時基本上9兵團每個戰士都有不同程度的凍傷。

如此大範圍的凍傷這使得9兵團真正能用於一線作戰的兵員數量銳減,賬面上的3到4比1的兵力優勢其實並不明顯。

而在熱兵器戰爭時代,光是談論人員對比意義並不是很大,關鍵的是火力對比。

長津湖地區,美軍掌握了絕對制空權,每天至少能夠出動數百架次的戰機。而9兵團之前的參戰歷程中,從來沒有經歷過這樣的空襲強度。而在美軍的戰史中,在掌握絕對制空權的情況下,也沒有誰能頂得住這樣強度的空襲。

除了航空兵的優勢外,僅僅是陸戰1師配屬的就有一個擁有71輛坦克的坦克營,以及3個105毫米炮兵營、1個155毫米炮兵營,陸戰隊團級單位也配有大口徑火炮和坦克,基層單位的步機槍火力也遠比國內的所謂美械軍強很多。

而9兵團當時無大口徑火炮可用,重型火力僅僅是迫擊炮和輕重機槍,可是由於天寒地凍迫擊炮70%炮彈打不響,水冷的馬克沁重機槍不好用,輕機槍必須2小時發射1次才能保證打得響,就連步槍也不能正常使用。

這樣的火力差距是巨大的,僅僅是陸戰1師地面火力投送能力就遠超志願軍9兵團全部,更別說是美軍其他部隊外加航空兵支援了。

所以當我們再回首看長津湖之戰時,不要天然地以為我們人數多就佔據了多麼大的優勢。

這是一支身著華東棉衣在零下40度酷寒下作戰的軍隊;這是一支完全沒有制空權,在敵軍狂轟濫炸之下冒死衝鋒的軍隊;這是一支手中的步槍都打不響,手腳都凍成冰坨,幾天吃不上一頓熱飯都敢於去拼刺刀的軍隊!

人類歷史上,這樣的軍隊不是很少,而是極少,而這就是我們的前輩。

他們在極度艱難的情況下全殲了美國陸軍第31團級戰鬥隊,重創了美軍陸戰1師(其凍傷及戰鬥減員也達到全師編製的半數),迫使東線敵軍全線後撤,自興南港退出了東線戰場,完成了巨大的戰略任務。

近現代戰爭史上,以輕步兵為主的軍隊在極寒條件下取得對機械化且掌握制空權的敵軍如此戰果的例子,沒有!

犧牲是巨大的,除了前面我們提到的凍傷減員外,9兵團戰鬥傷亡19202人,長津湖之戰後全兵團三分之一的戰士已經無法再重返戰場了。

長津湖,中國軍人的豐碑;中國人的驕傲!

對軍事和歷史感興趣的朋友,歡迎關注「熊熊點兵」微信公眾號,大家一起探討學習!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