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後就要挨打。

但是不是說說挨了打不能還手,還不能打回去。

落後就要挨打指的是美國打朝鮮,結果還敢越境炸了安東,炸了吉安臨江。

落後就要挨打指的是你落後就一定會找你麻煩,而不是說你打不贏找你麻煩的人。


清末以來中國的落後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更是組織、政治、思想方面的。

事實上哪怕是鴉片戰爭,中國與西方的技術代差也沒差到打不了仗的程度。政府昏庸腐敗,百姓官兵憑什麼給你賣命?抗美援朝里經常有單個志願軍戰士堅守陣地的戰例,這顯然不是技術能解釋的。


朝鮮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對中國人民抗美援朝志願軍的主觀認識恰恰就是落後於現實的,所以聯合國軍挨打了不冤枉。


落後就要挨打

朝鮮戰爭開始前,無論韓美司令部還是美國軍方,都對緊張的國際局勢和蘇聯朝鮮的意圖缺乏認識,並未積極備戰,這是落後

所以近二十萬韓軍和七八萬美軍,讓十萬朝軍(含原屬四野的一萬多朝鮮族師部隊)打的潰不成軍,丟了首爾在內的大片國土,躲在釜山等著餵魚;

朝鮮戰爭開始後,膨脹的朝鮮軍方對美軍的戰略投送能力和美軍的戰略意圖缺乏認識,加上僅有的十萬軍隊不足以全面作戰(在10軍仁川登陸前,美軍就向第八集團軍增援了1軍和9軍,此時光美軍人數就超過開戰時的朝軍。開戰時的朝軍包括蘇式精銳和四野朝鮮族師,甚是能打。後面控制整個半島之後擴編的部隊就不曉得了,具體不詳),且對後勤的重要性缺少認識,這也是落後

所以朝鮮軍隊被美國海軍陸戰隊組成的第10軍切斷了補給線,加上包圍圈中的第八集團軍配合反攻,朝軍在巨大的劣勢下無奈放棄首爾,向後方化整為零;

志願軍入朝作戰前,美方認為蘇聯和中國不會參戰,誤判紅方對世界大戰的恐懼會使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順利結束戰爭,這還是落後

後面的事,包括戰爭的情況和作戰的艱難,題主也是知曉的。

實際上,當時的中國確實還很落後,無論工業能力還是經濟水平,遠不如敵方的美國,完全稱得上落後。但在作戰意志、戰術能力、甚至對戰爭的態度上,志願軍乃至我們的國家,是遠高於對方的,這就是對方落後於我們的地方了。

鴉片戰爭時,如果全國上下一心,共同抗英,那麼英國不會輕鬆打開中國國門,對未知的恐懼會使英國不敢踏足這個歷史悠久的國家;

抗日戰爭時,你也看到了,在巨大的劣勢之下,還是能打出局部優勢的,如果硬修改數據,全國上下一心在東北禦敵於北大營,那麼日本暫時無法繼續侵略中國,直到bug被修復。

實際上這也不是我胡說,是有史實支持的。在非洲諸多黑人國家中,有一個國家在殖民的大潮中幸免於難。它就是在巨大的劣勢中擊敗了義大利侵略者,維護了國家主權的衣索比亞。也就是前一陣二百留學生滯留,在大使館帶他們回來之後大家假裝無事發生的那個國家。

所以說落後與否也不是只由鋼鐵和石油的產量或者GDP高低決定的,而是要綜合諸多國家實力和當地的實際情況而討論。

當「落後」的條件被定義清楚之後,咱們就很好解釋「落後就要挨打」了。

在你既沒有工業實力,也沒有上下一心,對民眾橫徵暴斂,戰場上各種弱智——參考被日本和tg暴錘的國民黨

在你有錢有裝備,但沒有上下一心的時候——參考被胡賽武裝暴打的沙特

當你裝備不如對方,但上下一心,而且操作優良——參考志願軍抗美援朝。

落後與否也算是動態平衡嘛。


首先,志願軍限於火力不足、裝備落後和對現代式的立體化機械化作戰認識不足、沒有建立起健全的後勤體系而吃了許多虧,傷亡非常大(尤其是非戰鬥減員),在這一方面,我們承認自己是落後的,而且我們的確付出了慘痛代價。

第二,在步兵戰術層面上志願軍並不處於落後之勢。當時軍隊內部強調作戰的主觀能動性,部隊作戰經驗豐富,擅長運用機動穿插將敵人集團分割殲滅,這在朝鮮的的山地作戰中優勢明顯,因為聯合國軍的重型機械裝備運動不便,不同單位之間容易發生脫節,而這正中我軍下懷。可以說這是志願軍發揮輕步兵的優勢,利用有利地形有效打擊敵人的弱點。

第三,在戰略層面上我軍也沒有處於劣勢。朝鮮戰爭本就是一場有限戰爭,雙方都對此心知肚明。中方主要是為了爭取蘇聯援助和為自己獲得軍事緩衝區,當發現由於國力軍力與對方差距太大而無法拿下朝鮮半島後就立刻轉變了戰略而確保戰線穩定在三八線一帶,而美方礙於社會輿論壓力和不想在亞太地區付出過多代價,其政治手段也大于軍事行動。雙方知道打下去於己於彼都沒有好處,所以停止戰爭就是必然結果。在戰略上來說,中方的方向與實施過程並沒有出現明顯錯誤,所以不存在落後一說。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