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帥在機械化大軍團作戰方面有伏龍芝學院的理論,有解放戰爭的經驗,有多年戎馬的歷練,而且劉帥俄語水平高和蘇俄軍方也熟悉,並且我覺得劉帥是個智帥,運籌帷幄的能力無人超越。


題主,你就這麼殘忍的么?

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時,劉帥已經是年近花甲的老人了,而且一隻眼睛已經徹底失明,一身的毛病,讓老人家安安心心辦個軍校,操持我軍的正規化和人才梯隊的建設不好么?朝鮮的冬天,零下40度的大冷天,這樣折騰一個老帥真的好么?

好了,玩笑話說完了,說點正經的。個人認為,志願軍司令任選,有能力勝任的,開國將帥里,彭林劉徐粟陳六人都可以勝任,但是呢其他幾個人又都各有各的原因去不了。

朝鮮戰爭一開始,東北邊防軍就已經開始緊鑼密鼓籌備了,擬任司令是粟大將,並且首批集結部隊是以四野為主,所以可以理解為什麼三大志願軍副司令鄧洪韓都是四野的兵團級將領了。奈何粟大將身體不好,而且似乎威望也不夠,再加上東南也需要有人震懾,所以他只能退出候選人之列。

至於林帥,我一直覺得他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湖北人(沒有地域歧視的意思,我本人也是九頭鳥),精於算計,戰術上計算到極致而大局觀上略微有點欠缺,朝鮮戰爭他更多是出於軍事的考慮不贊同出兵,而忘了這更多是一場政治戰爭。雖說能力上,他可以勝任,並且首批出兵部隊又都是他的老部下,他最合適,但是畢竟他本人最開始不同意出兵的,讓他挂帥,可能會影響軍心,再加上朝鮮那個惡劣的環境,林帥脆弱的小身板過去了,真不一定吃得消,只能作罷。

徐帥,這也是一位時運不濟而沒能充分發揮其才華的將星。作為紅軍時期最閃耀的戰將,一來因為四方面軍的原罪,長期被邊緣化,再者由於身體不爭氣,耽誤了太多。畢竟解放山西時,後半程就已經躺在擔架上掛著吊瓶指揮了,甚至太原戰役都是彭帥代為指揮了,去朝鮮也是不合適。資歷威望其實是沒問題的,畢竟這位儒帥是韓先楚,洪學智這些悍將看了就要立馬敬禮叫總指揮的老領導,指揮四野的驕兵悍將其實是沒問題的。

陳賡就不說了,這是我黨為數不多的全才,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他的部隊都是我軍最精銳的部隊,奈何解放戰爭中凱紳同志太不爭氣,他作為戰略預備隊沒有太多表現機會。朝鮮戰爭那會,他作為顧問在指揮越南兄弟打法國人,抽不過身來,遺憾的錯過。不過話說回來,即使他去了,能不能和鄧華這些同級的完美配合也難說。

沒辦法,只有彭總最合適了。說起來,個人覺得,彭總去朝鮮有點殺雞用牛刀的感覺。畢竟,彭總是我軍的二號人物,在西北可是黨政軍+經濟一手抓的地方大員。在關於是否出兵的爭論上,他是少有的堅定支持教員的積極主張出兵的。並且從作戰風格來說,彭總的經歷和指揮風格也是最合適的。畢竟,彭總是少有的全程高光一直在打逆風局的悍將,朝鮮戰場上,志願軍的局面比過去任何一個階段都更為艱難,需要這樣一位善於打硬仗惡戰而且作風頑強軍政素質兩手硬的統帥。並且從結果來看,彭總在朝鮮也是將手裡的牌打出了最好的局面,一戰而立國威。


對於統兵入朝作戰,我軍看似將帥如雲,戰將千員,其實真正可選的並不多。

在55年授銜的10帥和10大將:

朱年齡太大,從抗戰到解放戰爭期間都在後方;林身體不好,而且帶領四野從東北打到海南島,非常厭戰,估計也有戰爭綜合征,怕光怕風怕水,甚至長期不洗澡;羅主要做政治工作;賀和陳小戰役可以,大兵團作戰,從來沒有過;徐也身體不好,在臨汾戰役時就躺在擔架上指揮了,在其軍事生涯中,紅四方面軍基本就是最高峰了,解放戰爭後期才出山,作為元帥級別的唯一一位擔任兵團級領導;聶老總性格溫和謹慎,當時任代總參謀長,葉帥多從事參謀和特科等工作。這兩位很難進入候選人名單。劉帥當時在西南,主要在解決西藏問題,而且年齡也不小了,當時已經58歲了。

10大將在解放戰爭中多為兵團級領導,單個戰役打仗沒得說,但入朝作戰的兵力最多時有6個兵團,200多萬人。能領導這麼多人參戰,大將中只有粟裕有這個資格和能力。解放戰爭最先打起的山東蘇北戰場,以及後來的淮海大戰都在粟的直接領導下。事實上,朝鮮戰爭爆發半個多月後即1950年7月13日,東北邊防軍成立,班底就是國家最精銳的部隊:四野13兵團(轄38,39,40,42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配備的副手是蕭勁光大將。

所以,最終進入候選人名單的只有彭和粟。

粟裕最終落選還是身體原因。朝鮮蓋馬高原環境極其惡劣,後來我軍有上萬人就是由於凍傷而永久致殘。

彭老總是我軍將帥中最能吃苦,磨難最多而得到很少的領導人。出身貧寒,8歲就失去雙親。他的個人歷史幾乎就是中共從誕生成長到奪取全國政權的歷史。長征中帶領紅三軍團一直是開路先鋒,沖在最前面打的硬仗最多(血戰湘江,突破烏江和金沙江天險,拿下婁山關....)。毛兒蓋與張國燾分裂時,當時堅決北上的9000多人里基本都是彭率領的部隊。抗日戰爭中在太行山區,正太鐵路是日軍從冀中向山西運送兵力和物資的主要通道,沿線自然是殘酷掃蕩的重點區域,三光政策主要就在這個區域。而著名的百團大戰就是彭老總的傑作,當時我軍動員了105個團,20多萬人,而正太鐵路沿線就有日軍20萬,偽軍15萬。晉察冀邊區是我黨在抗戰中活動範圍最大地區,邊區也是唯一得到國民政府承認的地方政府。解放戰爭期間在陝北黃土高原長期與胡宗南10倍的兵力周旋。當三大戰役和渡江戰役的高光時刻,西北戰場我軍還是左右騰挪,到處游擊。

彭老總雖然脾氣大,情商低,長期以來對毛也有很多頂撞,但戰役戰術思想卻與毛非常接近,而且性格頑強,百折不撓。這點毛所深知。從後來的五次戰役看,兩翼迂迴,中心突破,大包大攬,這些都是三大戰役的勝利法寶。最終沒有取得應有的效果,原因是美軍的武器裝備遠超我們,而且戰術素養也很高。


劉身體不好...在身體不好的幾個人中他的排序也低於粟和林,因為年紀最大...(劉是1892年,粟林同為1907年)

其實在抗美援朝開始之前,中央為此早有預案。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兩天後美國第七艦隊入侵台灣海峽,面對海空軍實力極弱的現狀,粟裕被迫中止了攻台戰役。當時中共高層的普遍共識是,如果與美開戰不可避免,那麼在海上打不如在陸上打;在自己家打(台灣)不如在別人家打(朝鮮)。

當時雖然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但為了預防不測,1950年7月7日,中央決定成立東北邊防軍,任命粟裕為司令員兼政委,肖勁光為副司令、肖華為副政委,全軍共25萬,必要時支援人民軍作戰。可以看出,當時中央還是屬意讓剛剛在解放戰爭中大放異彩的粟裕來挂帥的。

7月14日,因美尼爾氏綜合症複發,且朝鮮戰局順利,粟裕上報中央請求病休一段時間,以便身體早日康復後執行新任務,獲中央批准。7月22日,周總理、代總參謀長聶榮臻在給毛主席的報告中提出:「建議東北邊防軍先歸東北軍區司令兼政委高崗指揮並統一一切供應,將來粟、蕭、蕭去後再接手。」 毛主席23日批示同意。

8月26日,周總理主持東北邊防軍準備工作會議,要求東北邊防軍擴編為36個師加特種兵共70萬人,暫時歸高崗負責準備,等迫切需要開戰時,再派高一級指揮員(粟或林)來;

9月3日,毛主席複電高崗,說「林粟均有病,在林粟未到任之前,由東北軍區負責戰爭準備」。

可以看出,從中央的角度,最開始的人選是粟或林,粟的優點是剛籌備完攻台戰役,一直處於作戰狀態,而其它將領大多已經轉向恢復生產或軍事教學。且粟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與美械部隊交手經驗豐富,國軍五大主力他消滅了三個,與美械部隊作戰有經驗。林的優點是東北邊防軍基本都是四野的部隊,老部下老部隊熟悉情況,且長年在東北作戰,對天氣地理熟悉,與高崗配合好;在這幾個方面,劉都不如粟或林。劉在統兵作戰運籌帷幄方面確實能力出眾,但並不明顯高於粟林。在與美械部隊作戰、臨戰狀態、部隊熟悉度、天氣地理熟悉度、年紀身體等方面又不佔優,所以一開始就不在考慮範圍之內。這一點徐與之同理。(徐的身體更差,連太原戰役都沒撐下來,後半段是彭代為指揮的)


彭、劉、粟(陳)、林雖然都是各野戰軍的司令員,但黨內、軍內地位都不同。黨指揮槍,黨內地位高于軍內地位。

彭是第七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林是後來和鄧一起補選進去的,劉、陳都是第八屆才進去,粟裕好像始終都不是。

45 年和 49 年的中央軍委,彭都是副主席,林、劉、陳都只是委員,林在 51 年補選為副主席,劉、陳在 54 年被選為副主席,粟裕在 56 年才被補選為委員。

順帶一提,第七屆意義重大,「五大書記」毛、周、朱、劉、任就是這時候選出來的。

順帶再一提,有個答案提到四大野戰軍只有劉有政委,這個很容易解釋。彭沒政委是肯定的,誰有資歷給彭當政委。陳是有饒漱石的,饒本來是華中分局書記,後來山東和華中合併,羅榮桓去東北,饒擔任了華東局書記、華東軍區政委。華中、山東合併的時候,饒在延安或者瀋陽(國共合談)。東北的情況也差不多,當時彭真是東北局書記,也是當時的東北人民自治軍政治委員,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順帶第三提,彭真是第七屆政治局委員、候補書記。後來是北平市委書記,當時的市長先後是葉劍英和聶榮臻,饒漱石是上海市市長陳毅的市委書記。

也就是說,此時的粟裕、林彪,與彭德懷是不同的。

當時選擇抗美援朝主帥,如果考慮地位的話,首選應該是彭,然後是林、劉、粟。

但是,中央在軍事領域上解放戰爭之前偏愛林,解放戰爭之後偏愛粟。

所以,定了粟,任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委,粟路上病發。

然後,提出了林這種可能。就是林身體是否能夠支撐住。

林這種可能不存在之後,就定了彭。

49 年之後,百廢待興。在很多幹部的任免上,根本沒有那麼多商量的餘地。

比如,陳毅說我不當上海市長了。誰來當。

那個時候,重要行政區域負責人都是元帥、大將級別。

好,陳毅不當。那讓粟裕來當。粟裕頂替了陳毅,誰負責攻打台灣。

好,我們調陳賡過來,算合適吧。那誰去雲南繳費加上支持越南。

好,我們調肖勁光過來,也挺能打。那誰去組建海軍。

劉亞樓嗎,許光達嗎,那誰去組建空軍和裝甲兵。

不誇張地說,當時就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像是陳賡,剛解放完雲南,就被派去支持越南,然後就被派去朝鮮戰場,回國就組建軍事工程學院。其他人也都是這樣啊。聶榮臻剛接手北平市長,然後就被派去代理徐向前的總參謀長,撐到粟裕病好回國。

回到原題,為什麼沒有考慮劉。我的看法是,如果沒有對粟和林的偏愛,那直接就是彭。彭的身體真的支撐不住,才會考慮劉是否合適。


按《劉伯承傳》,劉伯承1950年6月間得知中央軍為開會,全軍首先創辦一所訓練教育中高級幹部的陸軍大學,各軍兵種要新建各級專業技術學校,於是他心中萌動起投身院校教育的念頭。另一方面,有人向劉伯承透露,中央有意讓他出任解放軍總參謀長一職,但他考慮自己年事已高,身體不好,所以總參謀長這個位置最好還是讓年富力強的人去擔任,鑽研學術,辦學校培養幹部更合適自己。於是劉伯承向中央請求辭去西南局第二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

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10月19日誌願軍開拔,志願軍入朝作戰的第四天,毛急電劉伯承,希望他速來京主持籌建陸大,劉伯承這才從重慶飛赴北京。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