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6月中旬,由於韓國當局在「戰俘」問題上節外生枝,致使即將簽字的朝鮮停戰協議有再度被拖延甚至徹底破裂的危險。 為了迫使李承晚集團遵守停戰協定,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向毛澤東建議:推遲停戰,將夏季反擊作戰第三階段的打擊目標定為重點打擊韓國軍隊。這一建議很快得到了批准。7月13日,志願軍第二十兵團對金城以南之敵發動重點進攻;與此同時,正面戰線其餘部隊紛紛以小規模出擊的方式進行配合作戰。在此期間,一個來自十六軍的連隊創造了我軍小型殲滅戰的又一範例。這支英雄的連隊就是四十六師一三六團三營九連,他們在對527,7以南無名高地的進攻作戰中,僅用26分鐘全殲美軍一個加強連。

三號目標

為了更好地配合金城方向的作戰,四十六師首長在受領任務對當面敵進行了反覆調查,最後選定位於「三八線」中部的527.7以南無名高地為初級目標。這個被三號目標的陣地是敵人伸向十六軍前沿的一個橋頭堡,守敵原為美軍三師六十五團一營B連,戰鬥打響前三天由美二師三十八團三營H連接替。從小型反擊戰角度來看,這個目標陣地並不理想:美軍在此構築了較為完備的防禦設施,共有地堡群4個、群堡39個,群堡前有鐵絲網三道,並布滿地雷,主峰北側還有一道由樹木被砍倒後形成的鹿砦。於我有利的是:該高地態勢較為突出,守敵之間不易相互支援;相對開闊的地形便於我方充分發揚火力;又其居高臨下,便於我得手後抗敵反擊。

確定目標之後,四十六師政委胡立聲、作訓科副科長崔健等人趕赴前沿,反覆觀察地形、了解敵情。在此基礎上,師里決定由一三六團三營九連來執行主攻任務。

九連,其光榮歷史可以追溯到建軍之處。1927年8月1日,這個由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師和軍官教育團各一部組成的連隊義無反顧地沖入南昌暴動的硝煙之中;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該連成為中央紅軍「模範紅五團」的主力連隊;全面抗戰爆發後,該連先後被改編為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六八五團五連、東進抗日挺進縱隊五支隊五團五連、一一五師教導三旅七團七連、冀魯豫軍區八分區七團七連;解放戰爭時期,這支紅軍連隊又先後以晉冀魯豫野戰軍(中原野戰軍)第一縱隊一旅一團七連、十六軍四十六師一三六團三營七連、九連的番號投入戰鬥。由於戰功卓著,九連曾先後榮獲「平型關大捷英雄連」、「搶渡長江英雄連」等榮譽稱號。如今,上級將主攻任務交給九連,在該連幹部戰士看來,這是對自己的莫大信任。大家決心以新的戰功續寫九連的光榮歷史。為了更好的完成這次戰鬥任務,連排幹部反覆研究作戰方案,發動戰士們擺困難,想辦法。以高度的臨戰狀態,突擊完成了戰前準備工作。

激戰南北峰

7月17日,期盼多時的行動開始了!

最先登場的是炮兵。如以運動戰時期的水準來看,九連得到的炮火支援幾乎可以用「奢侈」來形容:除了一三六團的火炮外,師里還為其加強了一個重迫擊炮營(120炮12門)、一個榴彈炮營(122榴彈炮12門)、2個野炮營(75野炮24門);一三八團一個82迫擊炮連。14時37分,火力準備開始:一百多門火炮,除少數向目標東西兩側行射擊,以迷惑敵人注意力外,其餘則對三號目標的工事、障礙進行破壞射擊,並殺傷敵有生力量。21時30分,友鄰部隊的三個班在團營炮火掩護下,分別攻向目標東西兩側的敵哨位。趁敵注意力、火力和照明向兩側轉移之際,九連在連長田金志(景智)、指導員王留鎖的帶領下,分兩路從後山的坑道口出發,僅用16分鐘便秘密運動至位於進攻發起線的防空洞,待命出擊。22時30,各種火炮開始進行五分鐘的火力急襲。疾風暴雨般的炮彈將三號目標打得火光衝天、地動山搖。

當炮火開始向敵人縱深延伸後,步兵開始衝擊了……

九連的攻擊分為三個矛頭:一排(4個班)從南峰西南側發起攻擊,其一部配合二排攻取敵人的連部,其餘由南向北直取主峰;二排(3個班)從北峰東北側進攻;三排(2個班)從北峰西北側向主峰發起衝鋒。

進攻開始後,一排全力沖向南峰。他們快速通過兩道鐵絲網後,為第三道鐵絲網所阻。因時間緊迫,排長陳雲山當即用步槍和自己的身體壓在鐵絲網上,讓戰友從自己身上通過。當部隊突進到敵前沿後,突遭左前方地堡猛烈射擊,陳雲山當即中彈犧牲,三班長見狀主動指揮戰鬥。根據代理排長的命令,一班陳德新戰鬥組隱蔽繞到敵後連續摧毀兩個地堡,排主力則藉助爆炸濃煙的掩護,以一班在左、三班攻正面,二班和四班從右,繼續向南峰衝去。在一個小組的掩護下,三班主力在班長犧牲的情況下仍堅決從側後接近了敵地堡群,在左右鄰的協同下,包圍了敵連部。但這裡的地形異常複雜,峰頂上碉堡群密密麻麻,附近溝壕縱橫交錯。一排接近敵連部後,幾次爆破均未成功,還造成了傷亡,有的戰士走錯了路。危局很快因一個人而被化解。眼見部隊被敵火力壓制,三班戰鬥組長李國海將身邊的4名戰士和連部派來的通信員臨時編成兩個戰鬥小組沖向主堡群。連續炸毀外圍的3個地堡後,6人中能堅持戰鬥的只剩下李國海一人。這位勇士鬥志不減,先用手電筒從正面向敵主堡照射迷惑敵人,然後用衝鋒槍朝敵人猛掃。當李國海躍進一條壕溝躲避敵人機槍火力時,無意中摸到了 一根完好的火箭筒。如虎添翼的他利用射擊死角繞到主堡側後,先朝著射孔內塞入一根爆破筒,又投了幾枚手榴彈。緊隨爆炸煙塵,李國海端著衝鋒槍沖入堡內。很快,主堡內的20多個敵人全部消滅。至22點50分,隨著守敵連部並1個排及其北側的迫擊炮排被消滅,南峰落入一排之手。

就在一排奮力爭奪南峰之際,同樣激烈的戰鬥在北峰展開。

從東北側攻擊的二排突入敵陣後,隨即兵分兩路發展攻勢:五班沿左面塹壕向南發展,連端2個地堡後截斷了北峰東側通往東面敵營主陣地的交通壕,接著在向東攻擊山頂的途中,又

炸掉了1個地堡;七、八兩個班沿著東北山脊向上攻擊時,與三排十一班同時遭到來自北坡暗堡群的火力攔截。眼見八班連續兩次爆破均未奏效,排長李純成親自去炸地堡,不幸犧牲。由於地形不利,二排接下來的幾次爆破嘗試,無論是手雷、炸藥包還是90火箭彈,也未獲成功。次恰在此時,三排十一班李樹生戰鬥小組因走錯路而進入到二排七班戰鬥隊形中,他們主動請戰。在七班的火力掩護下,李樹生他們連續炸毀東北側的兩個地堡,殘敵被迫向北峰大碉堡逃去。趁此機會,二排衝上北峰,與三排一起包圍了頂峰大碉堡。

從西北發起攻擊的三排同樣兵分兩路沖向北峰山頂。突破其前沿後,九班從右側沿著塹壕向南攻擊,連炸兩個地堡後轉向北峰西面向山頂攻擊。當沿著北峰西北山脊向山頂攻擊的十一班與二排主力為敵暗堡所阻擋時,位於北峰西坡的九班戰鬥組長蘇青山藉助草木掩護繞到西北側的敵堡側後,一氣塞入兩節爆破筒後將其徹底炸毀。又有2個地堡被炸毀後,三排主力迅速接近了北峰大碉堡

北峰大碉堡是塊難啃的骨頭,修得高大堅固,其北、東和西面都有射孔。二排、三排將其包圍後,連續對其進行四次爆破均未成功,直到第五次才由八班一名戰士將其北側射孔炸塌。但因該堡內部設有隔層,其東西兩側的機槍仍在向我方瘋狂掃射。為了儘快結束戰鬥,連長指導員親自趕到一線,組織七班、九班在火力掩護下,利用四角連續四次從不同的方向同時爆破,終於將這個特大型碉堡炸毀。

22時56分,南北峰上的敵人被全部肅清。田連長立即命令一排二班、四班佔領南峰東南側塹壕,準備抗敵反擊,連主力迅速按計劃收攏隱蔽。22時58分,一陣猛烈的炮火過後,位於三號目標東南438.1高地的敵軍營主力,以一個步兵連向南峰反撲。遭到我方炮火攔截後陷入混亂。經過重組之後,該敵再度撲來,先後遭到炮火攔阻和二、四班的猛烈射擊,被迫潰退。至23時20分,九連根據上級發出的信號,開始向後撤退。於次日黎明前勝利返回我方陣地。在一小時二十分鐘的戰鬥中,九連全殲美二師三十八團H連全部及增援的K連大部,共計270餘人。繳獲重機槍2挺,高射機槍1挺,擊毀擊傷坦克各1輛,擊毀汽車1輛。距戰後統計,九連在戰鬥中傷亡92人。

得失分析

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儘管中國人民志願軍擁有兵力上的數量優勢,也曾在大規模運動戰階段不止一次地合圍過擁有現代化作戰手段的敵重兵集團,但受制於自身攻堅火力的薄弱,這些戰鬥大多功虧一簣。進入陣地對峙之後,隨著對雙方實力的正確認識,志願軍開始調整作戰指導思想,不再企圖像國內戰爭時期成千上萬地大規模殲滅敵人,而是「每一個軍在一次作戰中,殲滅美英土軍一個整營,至多兩個整營」,以達積小勝為大勝之目的,即毛澤東所說的「零敲牛皮糖」戰術。戰爭的最後一個階段,這種集中絕對優勢的兵力兵器打小型殲滅戰的做法在志願軍部隊普遍推廣開來。九連對三號目標的攻擊正是這一戰術演進的直接反映。他們在28分鐘內以同等兵力乾淨利落地殲滅了美軍的一個加強連,其勝利的取得,源於以下幾點:

1、戰前準備紮實

接受主攻任務後,九連進行了紮實的戰前準備工作:班排連幹部及戰鬥骨幹通過「夜摸」和「潛伏」等方式,摸到敵前沿、繞至敵側後、甚至鑽過鐵絲網摸到敵地堡、塹壕前抵近觀察,直到將敵連部、崗哨、地堡群、塹壕、交通壕和障礙以及加強的大口徑機槍,側後的坦克和汽車等工事和裝備的位置都摸清。

拿到一手材料後,九連指戰員充分發揚軍事民主,根據作戰任務進行沙盤作業,研討具體打法,制定出作戰方案。他們還在目標的東北側、西北側和西南側的山腳下構築了足以容納一個加強連的防炮洞,作為進攻出發陣地。隨後,連長、指導員把部隊帶到後方,挑選與三號目標相似地形進行實兵演練,重點學習七大技術,使所有參加戰鬥的人員能熟練掌握步槍、衝鋒槍、輕機槍、手雷、爆破筒、炸藥包、手榴彈等武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2、戰術運功得當

在對三號目標的攻擊時,九連採用了一種當時志願軍典型的陣地進攻戰術,即「抓一把就走」。它不以控制要點為目的,而是在給敵人以一定程度的殺傷之後主動撤出戰鬥。這種戰術成功的關鍵在於速戰速決,為確保這一點,九連在戰鬥中切實做到了:

步炮協同。在炮兵火力急襲時,步兵開始由後方向前運動,最終無一傷亡地抵達進攻出發陣地;當炮火向敵縱深延伸之際,步兵開始衝擊;步兵佔領陣地後,又在炮兵的協同下多次擊退敵人的反衝擊。

小群多路。這種有重點的多點攻擊戰術,目的是分散敵人兵力。進攻發起之後,三個排兵分三路,同時沖向南北峰上的五個突破口,迫守敵全線告急,處處挨打。此舉,大大縮短了戰鬥的進程。

連續爆破。衝擊過程中,九連曾多次遭遇一些僥倖逃過我方炮火打擊的敵堡壘、鐵絲網、鹿砦攔阻。經過連續爆破之後,這些障礙被一一排除。從而保障了衝擊部隊僅用7分鐘便衝上了敵人的主峰。

3、部隊士氣高漲

作為第二批輪戰部隊,十六軍抵達朝鮮的時間本來就晚,之後又長期被配置在西海岸陣地上防範敵人可能的登陸。直到夏季反擊戰打響之後,才作為戰略預備隊被調至三八線正面。當兄弟部隊在金城方向打得熱火朝天之際,十六軍還是在以「冷槍冷炮」或捕捉俘虜與敵人保持接觸。對於任何一支戰功卓著的部隊來說,都無法容忍這種「無仗可打」之尷尬。而一三六團由於年初才入朝,這種「不過癮」的感覺尤為顯著。因此,當他們接到戰鬥任務後,從上到下都憋足了勁兒,一定要打好這一仗。

高昂的士氣體現在戰鬥中,既是進攻時的捨生忘死;更是關鍵時刻的積極主動。我們看到:戰鬥的關鍵時刻,一排長陳雲山用血肉之軀鋪就了一條通往勝利的通道、李國海主動組織失散戰友進行戰鬥、李樹生小組與主力失散後就近找到鄰近部隊主動配合……

一點不足

需要指出的是,儘管九連贏得酣暢淋漓,但仍暴露出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兵種間的聯絡不暢。戰鬥過程中,部隊曾幾次為敵殘存地堡所攔阻。如能及時呼叫後方炮火支援,可更有利於戰鬥的順利進展。(文/張岩松)

參考書目

《步兵第一三六團戰史》

《步兵第四十六師戰史》

《難忘的烽火歲月:十六軍抗美援朝散記》

《抗美援朝戰爭史》(修訂版)

《第一次較量》

《為了和平》(楊得志)

《楊成武回憶錄》

……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