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電影《上甘嶺

》連同《英雄兒女》、《奇襲》等都上了熱搜,特別是《上甘嶺》,循環播放,也是多年來所罕見。

在抗美援朝的影片中,我最喜歡《上甘嶺》。伴隨著主題歌《我的祖國》的舒緩旋律,在坑道里與敵人鬥智斗勇的志願軍充滿了鮮活的正能量,即使在嚴重缺水、身心俱疲的時刻,還有「一排長」給大家繪聲繪色地講述「望梅止渴」的故事,讓乾裂的嘴唇彷彿在瞬間濕潤。

然而——

「舌頭(幹得)不打彎兒,話都說不清楚,自己打自己嘴巴,直到嘴被打出血,才稍稍緩過來,才能向上級彙報戰況。」

這是崔永元主持拍攝的《電影傳奇》(介紹《上甘嶺》的劇集)中,「一排長」講故事時配上的畫外音。

擔任電影《上甘嶺》軍事顧問的志願軍老兵趙毛臣回憶影片放映後在戰友中間的反響:「假,太假!」

影片中「毛四海」的扮演者白英寬也不無感慨地說:「藝術與生活差得太遠了。」

1956年,上甘嶺戰役結束4年後,《上甘嶺》電影攝製組來到戰場實地採風、體驗生活。主要演職員在幾乎寸草不生的597.9高地看到的是一片焦土,裹挾著破碎的屍體遺骸。飾演「八連連長張忠發」的高保成親歷戰場,撿起的一隻鞋竟在瞬間化成了灰燼。

影片中戰士們群起捉松鼠的坑道,在真實的上甘嶺的崖壁上,卻只有80米深、1.5米高、1.2米寬,當年竟容納幾十人、甚至上百人,臭氣熏天、污穢不堪。戰士們無法站直身體,除了傷員躺在地上,其他人幾乎是摩肩接踵地半蹲在那裡。

根據一位志願軍老兵的記述,戰役結束時,從前沿陣地撤下來的某部營長被人攙扶、顫抖著蹣跚而行,曾經高大威猛的壯漢已經脫相,骨瘦如柴,神情恍惚,目光獃滯……

從1952年10月14日到11月25日,志願軍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共投入兵力10萬人,戰鬥減員達到三分之一以上。朝鮮五聖山南麓的上甘嶺,方圓不過3.7平方公里,遭受了190萬發炮彈和5000枚炸彈的洗禮。

在43天的鏖戰中,志願軍第15軍大部和第12軍4個主力團約4.5萬人投入戰鬥,傷亡1.2萬人,殲敵2萬,守住了上甘嶺的大部分陣地。

志願軍的「慘勝」迫使「聯合國軍」停止進攻,雙方在朝鮮的拉鋸戰最終穩定在北緯38度線附近區域。

導演沙蒙、編劇林杉,決然地刪掉了上甘嶺戰役中過於慘烈的場景,他們本著「以和平教育人民」的心態投入影片的創作。

電影《上甘嶺》把鏡頭對準勇敢、質樸、善良、浪漫的人,他們的喜怒哀樂是全片的主幹,戰爭則完全變成了背景。

導演和編劇在人性與戰爭的砥礪中,以血色人生的悲情,烘托戰爭中人性那「流星划過夜空」的美麗。

「傷員忍著病痛不出聲,怕影響戰鬥人員的情緒,坑道里特別安靜……」

真實戰場上死守坑道的第15軍135團7連連長張計發是「張忠發」的原型之一,這位榮獲特等功的戰鬥英雄回憶著那曾經7天沒有水的煉獄坑道。

那時,從運輸大隊手中意外得到2個蘋果的張計發,把這難得的寶貝由衛生員傳給重傷員,靠喝尿維持生命的戰士們,最後還是把蘋果傳回了張計發的手裡。

這段被放入影片《上甘嶺》的情節,讓無數人感慨人性的純美!

160人編製的7連,在戰役結束後,只剩下十幾個人。50多年後,當媒體採訪張計發時,稱頌他是英雄,而這位當年的連長卻異常平靜地說,「我只是倖存者。」

作者簡介:趙剛(Andrew)

國際教育知名觀察員,北京城市廣播特聘教育專家,英國格拉斯哥大學MBA,獲評網易號「2018態度風雲榜年度耕耘作者」、騰訊教育「2017年度最具價值自媒體」、搜狐「2016年度留學類自媒體人」,撰寫出版《留學的邏輯》《到英國去》等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