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强真是个不够幸运的导演。

北上近二十年,直到今天这部主旋律电影《建军大业》才被大陆市场熟知,在此之前,人们更愿意称他为《古惑仔》系列的执掌者,那个拍尽年轻热血男儿的香港导演。就连2002年名震江湖的《无间道》,刘伟强的名字还是要被捆绑在麦兆辉和庄文强之间。

黑白布景下的Andrew Lau刘伟强

跟吴宇森、王家卫他们这些佳作一箩筐,拿奖拿到国外去的同期香港导演比起来,刘伟强往往显得“弱小无助”。

在刘伟强的导演生涯中,多是以铁三角式的团队合作才会出好电影,像与王晶、文隽合组BOB公司时期拍出《古惑仔》、《风云》一系列非常成功的漫改电影。

到了和麦兆辉、庄文强合作时就捣鼓出《无间道》、《头文字D》等。

离开他们之后刘伟强作品水准确实大跌,《无间道》让他第一次提名就拿下金像奖最佳导演,但之后最佳导演连提名都没有他份。

刘伟强总是处于商业与艺术之间游走不定,从来没有固定风格。

他既没有达到王晶那样票房如此成功,也没有像王家卫一样凭文艺片知名度如此高。

但他是一个多面手导演,漫改、警匪、文艺、恐怖、武侠,什么类型他都有接触,甚至还去过韩国、美国拍不同地区的电影。

从《无间道3》开始刘伟强就开始做合拍片,算是千禧年后第一批北上吃螃蟹的导演了。

但他真从影近30年,第一次刘伟强这个名字被刷上热搜,不是因为还没轮到互联网时代的《古惑仔》,也不是因为千禧年的《无间道》,而是当年官方的主旋律电影《建军大业》。

作为一个香港类型片的佼佼者,这或多或少有些讽刺。

《建军大业》主创刘伟强、韩三平、黄建新

接手《建军大业》一切都是意料之外,却又似乎情理之中。

在开拍之前,刘伟强甚至对着媒体坦白说出,对这段历史并不太熟悉。

“我当时还想,哈?为什么会找我拍?他们说很适合我拍。我就问为什么适合我拍?他们说有很多场面是我会拍的。”

刘伟强,一个六零年代出生的香港电影人。摄影出身,早期师从刘家良,跟过一小会儿时间的摄影助理,1985年正式担任主摄影师,1988年为王家卫摄影《旺角卡门》并入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摄影的奖项。

好多人都说《旺角卡门》少了王家卫后来电影里的琐碎和暧昧,这大概也与刘伟强务实的摄影技巧有关,他的镜头下对于构图、走位的运用更倾向于大众的香港商业电影,所以,“看着舒服、还原现场”成为了刘伟强当摄影师的先决条件。

在《旺角卡门》和《重庆森林》中刘伟强大胆尝试用肩扛式摄影,让画面看起来具有摇晃感,非常符合王家卫电影所需呈现的碎片化叙事风格。

《旺角卡门》(1988)

尤其他拍犯罪类型的电影,将那种大佬身上与生俱来的霸气展露无疑,1992年他拍《五亿探长雷洛传Ⅰ之雷老虎》,一代枭雄尽在他的掌控之下,千秋霸业传百世,唯有英雄堪比君。

《五亿探长雷洛传Ⅰ之雷老虎》(1992)

刘伟强喜好拍帮派,擅长拍男人戏,这从他的导演处女作《朋党》就可以看出,题材瞄准一个集团派别的复仇犯罪,打打杀杀是他的电影中不可避免的暴力元素,而就像《少林足球》里所言:“打打杀杀不过是大家对它的误解。”

暴力,更加是一门艺术。

这不是说吴宇森的那种的“白鸽乱舞下的红色血液”,而是刘伟强黑白互融后的有情有义,所以我们看到在刘伟强的执掌下,好人与坏人的分界线变得没那么清晰了。

这部电影邀请到了李修贤和张家辉来主演,尤其是李修贤暴毙的那个场景,死得那就叫一个惊天地泣鬼神,轰轰烈烈,赚人眼泪。

《朋党》(1990)

不爱看漫画的摄影师不是好导演。

在刘伟强的童年环境中,由于物资匮乏,(当然大部分原因是刘伟强本身不太爱看书),所以读书成为了一件奢侈的事情,日漫文化侵入香港,不爱看静的,咱就赏赏动的,漫画中的英雄豪杰对于刘伟强的青春成长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这也为日后刘伟强的电影创作之路铺路。

刘伟强的摄影功力自然没话说,随后在王晶的提拔下刘伟强开始当上导演。

一开始拍的都是些小成本电影,并没有泛起多大涟漪,直到1995年,香港影坛中最具商业头脑的两位肥仔王晶和文隽成立了“最佳拍档电影公司”,他们签下了许多影坛具有潜力的新人。

这其中就包含了刘伟强,同时还买下了许多漫画改编的影视作品IP,这中间就有日后影响数代年轻人的《古惑仔》系列。

买IP这件事,在“最佳拍档电影公司”里玩得还算成功。

1996年;由王晶、文隽及刘伟强结成的创制组合;”(英文名BOB,即“Best of Best”)

1995年9月,《古惑仔》系列第一集《古惑仔之人在江湖》上映,在当时创下了2111万港币的高票房,至此,刘伟强找到了他日后站稳江湖的一类电影类型:帮派犯罪片。

对应他的导演处女作《朋党》,时间过去了5年。

我们回看这集《古惑仔之人在江湖》,故事的主线牵出了主角陈浩南(郑伊健饰演)、山鸡(陈小春饰演)、小结巴(黎姿饰演)、靓坤(吴镇宇饰演)等关键人物,主要围绕铜锣湾扛把子浩南哥如何一统天下的权利斗争过程,片中没有过度得设计细节桥段,而是选择以近乎粗鲁的方式,把年轻一代社会流氓在争权夺利上的态度还原。

《古惑仔之人在江湖》(1996)

前面说到刘伟强擅长拍男人戏,在《古惑仔》中正是将这个特点凸显出来,在他的镜头下,浩南哥一袭长发,统领全队,讲情讲义,外表酷炫,看似应该滥情的种却很专情,完全符合漫画中男主角的走向。

这种将漫画中人物性格特色带领到现实中的设定完全打破了当时香港电影界的“粗男”设定,而是以年轻人喜好的定位去诠释斗争,所以《古惑仔》的受众年龄分布非常的广泛,年轻的观众在《古惑仔》中找到野性的归属,年纪长一点的则在他们之中看到那份青春过往的未完成时,至于女性观众,早就被一统帅气两眼的形象迷得神魂颠倒。

可以说,《古惑仔》在商业类型片的定位上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一部的成功,随即就迎来了第二部《古惑仔之猛龙过江》,用了11天拍完,之后赶做了后期,抢占了当时的春季档期,顺利拿下2249万港币的票房。

《古惑仔之猛龙过江》(1996)

《古惑仔》的故事到底和其他犯罪电影有什么不同,是什么令他创下了如此轰动的成绩?

该系列甚至在内地观众的心目中被封为神级的电影系列,其作用犹如《教父》般不可侵犯,而现在看来,这些故事不过是分割成多集的小混混成长记,但在90年代盗版流入大陆市场时,对于那个时代的年轻人,能够接受到如此贴近内心真实的青少年犯罪电影实属不易。

这是一个时代集体叛逆的发泄对象,通过影像来表达集体无意识中的“青春成长”,这是长久压抑之下的爆发,看《古惑仔》,就像是在经历第二次青春,而这次青春正是大多数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心底渴望却没能去实现的。

我们再来说回刘伟强的导演功力。

在《古惑仔》中最出色的绝不是剧情,先前所说,系列所讲的故事在现在看来无非是老掉牙的套路,即使是随后带动的一系列青春犯罪电影都无法逃离窠臼,这也是现今香港青春犯罪片需要思考的问题。

而《古惑仔》最令人深刻的一定是各自角色的鲜明刻画以及犀利的台词设计。

不看读书,不做文人雅士,天生爱看漫画,喜欢打打杀杀。这些青春期“直男”标配的属性,使得刘伟强对于电影中的角色性格和台词拿捏十分精准。

陈浩南智勇双全,情义为先,酷炫狂霸拽,凡是魅力男性有的他都有。山鸡,油嘴滑舌,成日不正经,特别好色,却有野性做台湾老大,这使得在男一设定之外,还有一个足以平分秋色的男二在。反派靓坤,简直是将吴镇宇与身居来的邪魅趣味升级至制高点,一副病态的嘴脸,靓坤转身丧坤,如果费曼生在那时候,一定被爸爸吓得每天都从噩梦中醒来,而谈及吴镇宇最经典的银幕形象,靓坤决定不会落下。

至于台词,我们随便看下几个截图,就明白了。

这台词,一个字,凶!

字字珠玑,甚至是言简意赅得上升到了社会热点议题,令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这样直白明朗的台词也正符合“古惑仔”们的心理,完全不加修饰,想想几个弟兄想要挑事儿时,是不是也这样直接酷拽?

这一点,还亏刘伟强将生活体验的贴近感完美得代入了影像。

摄影方面,《古惑仔》影片摄影多为肩抗、摇、移等运动镜头,除了暗合古惑仔们青春、狂躁的心理,也对整部影片的节奏有了很好地控制。

这样的运用在《无间道》中得到了2.0的升级。

这部电影是刘伟强与之前青春犯罪片割裂的作品,这也是他第二阶段的代表作。当然,这部电影的成功还不能忘了另外两位功臣——麦兆辉和庄文强。

《无间道》(2002)

在电影对外的名义上而言,《无间道》的导演是刘伟强和麦兆辉,庄文强负责编剧,纵观几位电影人的各自履历,刘伟强和麦兆辉在大格局下的犯罪片执掌的经历多于庄文强,而麦庄近几年除了《无间道》外,《窃听风云》也是他们的代表作。

《无间道》的横空出世不仅是成为了千禧年的救世之作,它更是打破了“众星云集”这四个极具调侃意味宣传语的立场,一般而言,像《无间道》这样一众一线香港娱乐圈大咖来参与电影,最多不过是《豪门夜宴》这样为了赈灾捐款的过场作品,《无间道》却颠覆了这个定义。

《无间道》中各自出彩的角色

这部明星扎堆的电影作品,竟然成为了他们各自竞相角逐的修罗场,没有一个角色是被浪费的,这与以往的香港商业片是完全不同的,也为此打开了一个新的格局和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片长内,使得一部犯罪电影悬念迭起。

《无间道》同时还树立了“黑白无间”的典范,在影片中,没有绝对的好与恶,坏人在被告知是匪时,又增添了几许人性的光辉,而好人却也有些十恶不赦的贪欲,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都不再泾渭分明。

就如同《古惑仔》中,应该是出于社会最下游的反派混混,却反而能够令得观众感动。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这些精妙的编排,正是刘伟强电影中足以吸引人的地方,再加上《无间道》不拖泥带水的剪辑以及冷峻克制的摄影,都使得这部电影从新定义了香港警匪犯罪类型。

当然,在刘伟强进化到第二梯队的作品之前,还有《风云雄霸天下》、《中华英雄》等同样也是漫画改编的作品,风格化成为了这两部作品的代名词,光从人物造型而言,这两部作品就像是90年代的二次元文化侵入,并且还是拍给热血男儿看的“直男向”,在当时沿袭了《古惑仔》的热度,一样将刘伟强推向了漫改导演第一人的高度。

《风云雄霸天下》(1998)

其中,《风云雄霸天下》当年是打破了香港“双周一成”的市场格局,成为年度票房冠军,同时,该片主打特效技术,也随后掀起了一批以工业制作为主的电脑CG电影的诞生,令香港许多老牌或新兴起的电脑特效公司如先涛、万宽、特思、Fat Face等纷纷积极介入电影产业。

当年《风云雄霸天下》采用了大约550个特效镜头,长达40分钟,所呈现出来的效果也与先前的江湖斗争片有着明显的进步,不再是山寨感爆棚的粗粝感,这部电影也被香港影评人烈孚称之为“香港武侠片的新一阶段。”

虽然在特技上尝到了甜头,但是后来的《中华英雄》却在预算上严重得消减了开支,并且还失去了主演郭富城,当年正直金融危机的香港演艺界重创累累,也使得刘伟强没能把住这道关口。

似乎眼看着可以与后来的徐克比肩的刘伟强,就在工业技术上至此没能再进一步了。

《中华英雄》(1999)

2005年,又一部改编自漫画的作品《头文字D》诞生,不过这部作品不再有打打杀杀,而是将战场转移到了赛车场,却依然可以看作是帮派之间的对峙,偶像出身的周杰伦与陈冠希,各自独当一面,在这之前,多数人质疑周杰伦唱歌一流,却无法演戏,没想到在《头文字D》中竟不输给邪魅气质十足的陈冠希,当时还只能做配角的余文乐都没轮得上与之抗衡。

而这部《头文字D》在当年也一举拿下金像金马四项大奖,在拍青年人喜爱的题材上,刘伟强好像从来没有输过。

《头文字D》(2005)

刘伟强曾在采访中,如果当初《无间道》不卖座,可能就会考虑转行了。他真的是个不够幸运的导演,明明有着《古惑仔》这样足以载入史册的类型电影骄绩,却在北上之后诸多碰壁,迟迟未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市场。

许多人不知道那部赚足大家眼泪的韩国电影《雏菊》,其实是出自刘伟强之手。韩国的爱情加上香港的枪战场面,竟然摩擦出不一样的火花,在韩国取得了相当高的票房成绩和影响力,《雏菊》这部电影也成为了韩国女星全智贤的代表作品,这当然也得益于她本身的演技。

全智贤的演出几乎是掩盖了刘伟强导演在先期作品中并不擅长在犯罪片中加入女性角色的弱点,在早期的犯罪片中,女性的出现更像是一种脸谱化的符号作用,幸而全智贤打破了这个魔咒,将《雏菊》带上了新的高度。

只可惜,这部电影始终没能让人记住它的幕后功臣是来自香港的一位导演。

《雏菊》(2006)

用文隽的话来说:“刘伟强尚欠缺一个“大脑”,最需要的是有人替他搞剧本。”,以前有文隽、王晶,还有麦庄。

现在单打独斗的刘伟强算不上是一个殿堂级导演,但他是从香港电影最黄金年代浸淫出来的,怎么都是有两把刷子,《雏菊》也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比起林超贤拍《湄公河行动》,《建军大业》落到刘伟强的手上,更令人捏一把汗,在《湄公河行动》中林超贤只要把擅长的动作类型加诸之上就可再次证明自己,而对于刘伟强,似乎还需要规避一些潜意识的思想盲区。

《建军大业》故事聚焦于1927年南昌起义,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谭平山领导,同时也牵涉了国家的内政分歧,这样看来有一场既有性格鲜明的人物设定,也有一定帮派划分的斗争在内,这样的格局就好像又回到了刘伟强拿手的故事线中去了。

《建军大业》是三部曲中最商业化,也是最有看点的,足见其导演功力并不会差到那里去。

现在刘伟强越来越靠拢内地和主旋律了,今年国庆要上映的《中国机长》就是由他来导演的,我甚至还有点小期待。

主旋律这个题材之前在中国一直不那么吃香,反倒是林超贤、徐克他们来内地后搞出新花样,让观众知道主旋律也能这么好看。

不知《中国机长》刘伟强能不能也从主旋律中杀出一条血路,重塑以前他创造过的辉煌,毕竟这是一个拍过《古惑仔》、《无间道》的导演呀!

生日快乐

刘伟强导演!

作者/ 三婶

这里没有小编

如果你和我们一样

投 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