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8 今天下午看了这部片子,感觉很多细节导演都是点到为止,留下空白给观众填补,因此希望知友们可以共同探讨本片的细节,让这部佳作得到更多的挖掘。


1.电影叫《狗十三》,所以电影里面的狗是电影中最重要的道具。狗,在这部电影中承担了很多导演的暗喻。真假爱因斯坦两只狗其实是影片中父亲、全家人所代表的广大中国家庭对孩子的经典式「爱的教育」这是电影中非常值得玩味和讨论的点。除了真假爱因斯坦的两次出现、两次消失。爱因斯坦本身的命名其实也暗暗的表现著李玩作为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在青春期渴望被关注却又孤独的精神状态。

2.电影中,高放身上的两个女孩子名字的纹身。用纹身来让对方和自己认定这份关系的做法在我看来是一种少年们之间故作深情的激进方式。这个小点其实暗喻了片子孩子们的「爱情」都是盲目的。就算李堂告诉高放,我爱你。其实李堂也不知道爱,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他们的爱情只是一种中国式孩子对于青春迷茫,急于追随大流寻找情感认同共振的一种体现方式。

3.胸。导演很直观的展示了两次少女的胸。一次是李堂丰满发育的胸,一次是李玩刚刚隆起的胸。少女们对于自己身体的探索和满足其实也是一种对于「自我」的探索。因为她们开始意识到,胸,是女性成熟、美的表现。她们渴望成熟、却不知成熟不是可以穿漂亮的胸罩就是长大了。她们面临的成熟其实远比想像的还要困难。


一个13岁的小女孩,从小父母离异,跟著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亲因为觉得对她的亏欠,给她买了一只小狗,她取名叫爱因斯坦。有一天爷爷去买菜的时候把狗给弄丢了,于是小女孩开始疯狂地到处找狗。。。

我记得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对成人的世界完全是搞不懂的,也没有兴趣去搞懂。也没有发生过一些什么事,让我突然迅速成长,一夜之间了然父母长辈们的那个世界的一切一切。当然,也许离异家庭的孩子早熟,也许女孩比男孩早熟,也许这个是电影,是艺术化的人生,在电影中的女孩通过找狗而发生的一系列事,逐渐了解了成人世界的虚伪,也明白了自己在家庭中的卑微的地位,然后学会接受,妥协,最后得到成长。

成人的世界,只讲利弊无论对错;人一生下来命运就不一样,没有所谓的公平;为了大局,所有人都可以去共同营造一个谎言,掩埋真相,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些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或者说既定道理,都是我们在生活里慢慢了解的,当你谙熟的时候,人也差不多半截入土了,但是这样反而不会让人有一种阵痛感,当你逐渐参透的时候,也是一个慢慢接受的过程,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所谓人慢慢变成自己当年讨厌的样子,我觉得这句话也有点矫情,最起码我不讨厌自己现在这种有时候比较世俗的样子,因为这是社会属性和人自身社会需求共同造就的,生活需要我们这样,我们就变成这样,在逻辑上可以自洽,人其实不会太过不了自己这关。但是对于一个13岁的小女孩来说,要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悟到这些,就显得很残忍,也许这就是所谓残酷青春,成长的代价吧。

其实我还是很理解剧中的小女孩当时的心境,父亲再婚,有了自己新的家和弟弟,自己和爷爷奶奶过,因为年龄巨大的差距也说不上话。一只小狗,其实是她自己的镜像,一样的孤独和卑微,在成人的世界里都是弱者,所以有相依为命的感觉。狗走失了,就表示走失了自己的生命的一半,找狗,也是在找自己。后来在父亲地家暴之下,她屈服了,我觉得这也很真实,很少有弱小的个体在强权的压迫之下还勇敢抗争和坚守,在那一刻,似乎维护真理已经是不重要的事了。。。

看完这电影的时候我再想,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么一个类似小女孩的成长过程,也许不是那么戏剧化的爆发式,是潜移默化地,自我保护式的,趋利避害地去适应家庭适应社会,开始坚守,后来学会放弃学会妥协,学会讨好强势,学会守一些以前自己看不上的规矩,然后变成自己现在这福所谓成熟高情商炼达有余的模样。而这电影这是把这个过程浓缩了拿给我们看,回忆起当年的某些片段,似乎有一些刺痛。


刚看完,看了大家的解读,有一部分好像没人提到。

李玩的爸爸在车上先是哼唱了一段没有歌词的歌,最后在李玩的逼问下唱出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李玩和爸爸笑著说歌词不无聊。

从前面的真假爱因斯坦到饭局上的李玩喝酒吃狗肉,无一不透著一股WG的压抑感。

另外,这部片子和其他的所谓青春片比起来,真的是在讲述青春。那个年纪,真的如此,更甚之。


李玩跟爷爷说糖尿病不能吃南瓜,后又说是美国南瓜和中国南瓜不一样的那个情节

糖尿病不能吃南瓜应该是李玩编的,目的是为了跟爷爷搭话。那时候李玩跟大人刚刚闹了一场,近似处于冷战阶段,需要有个人来打破僵局。李玩的「关心爷爷」的话其实是一种把自己的委屈压下强迫自己讨大人们开心的话,而爷爷顺著话头讲崇洋媚外其实也代表「既往不咎」。大人们和李玩就这样「和好」。但李玩内心的委屈只能压著,因为要讨大人开心。

那时候看到这个情节控制不住自己直接趴桌上哭了起来。


楼上所谓的鸟叫

其实是精神病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