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戴姆勒股份公司與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宣佈,將成立合資公司,在全球範圍內聯合運營和推動smart品牌轉型,合資公司總部設在中國,雙方各持股50%。在外界近乎狂歡的喝彩聲中,也充斥着這樣的聲音“奔馳總算甩走了燙手的山芋”……那麼,smart到底將走向何方呢?

  非典型奔馳——smart

  smart的名字是“Swatch-Mercedes-ART”的縮寫,沒錯,Swatch就是那個瑞士著名的手錶商。Swatch於1994年與戴姆勒成立了合資公司。2000年Swatch撤資後,合資公司的100%股權由戴姆勒掌控,2002年,該公司命名爲Smart。

  2009年,smart首次入華,到今年恰好過去10個年頭。作爲豪華品牌城市微型代步車,定位高端化的smart無疑是“小衆”的,這在其銷量上也得到了體現。根據戴姆勒官方提供的數據,近10年(2009-2018年),銷售狀況最好的2016年,其全球銷量也僅爲144,479輛,在華年銷量紀錄23,097輛。

  雖同屬戴姆勒旗下,smart在技術上並未與奔馳有過多聯繫,因爲第二代smart搭載的小排量發動機正是來自三菱,首次引入中國的也是這代車型。三菱在發動機方面的造詣不必多說,有着豐富的小排量發動機製造經驗。

  而目前在售的第三代smart,smart Forfour與雷諾Twingo零件共享率在60%以上,該車所搭載的0.9T發動機更是與雷諾Twingo完全相同的TCe 90發動機。雷諾畢竟是F1冠軍車隊,也是F1發動機供應商,其技術儲備十分豐富,完全不必擔心。爲什麼兩代smart車型都要使用別人家的核心技術?下文將作出解答。

  令人堪憂的盈利能力

  smart走着城市精緻代步車路線,其每年的全球銷量約爲13萬輛,將將超過mini年銷量的1/3,盈利能力也一直是棘手問題。據Evercore(美國著名投行)的分析,smart每年虧損金額約5-7億歐元。金融時報更是指出,smart自成立以來一直未實現盈利。

  另有媒體曝出:就連一位戴姆勒高管都曾表達過對smart糟糕狀況的“抱怨”——“連歐寶都盈利了,smart……”此次smart與國內車企的合作建立前,德國《商報》還報道:戴姆勒因不滿smart的盈利表現,考慮在2019年轉手該品牌,不久後一語成讖。

  衆所周知,平臺的開發、發動機的研發是極爲耗費財力的。smart又要在輕量化、節油等技術上有所突破,倘若奔馳投入重金研發平臺技術,smart本就糟糕的盈利能力將再度下降,造車成本又將大幅提升。綜合考慮這些消極因素,難怪smart要使用其他車企的核心技術了。

  smart將走向何方?

  對smart來說,不管是不是奔馳的“燙手山芋”,它的確是要進入新的階段了,但是其未來順利與否,還是未知數。首先,合資聲明中“高端、智能、電動”的定位,隨便哪個點,都是個不小的課題,戴姆勒與合資方能否帶領smart轉型成功?消費者會不會買賬?拭目以待。(圖/文 網通社 王丕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