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焦慮專業術語命名就是疑病症,有時我們叫docter shopping,逛醫。在醫院裡大量做檢查,也叫軀體障礙。顧名思義就是擔心和害怕自己有病,對疾病的焦慮恐懼,害怕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會活不長了,常見的是恐各種癌症、恐艾滋、恐腦溢血、心肌梗死等可能造成猝死的導致死亡的疾病。

驚恐發作又稱急性焦慮症,通俗的說,發作時呼吸困難、心跳加快,感覺馬上就會暈倒的感覺,強烈的瀕死感。

聽起來最終都是對死亡的終極恐懼。害怕死亡這是很正常的反應,每個人都會害怕死亡,死亡對於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不管貧窮與富貴,快樂與痛苦,健康還是不健康……每個人都坐在死亡的審判室裡面,隨時可能都面臨死亡的到來。可見死亡並不是我們的擔心所能控制的,你所擔心的不一定會發生,你沒擔心的不一定就不會發生,可見這個並不是我們所能預防避免的。

經常有的人會說,身體疾病這個不是我所能控制的,所以會很害怕,驚恐發作,突然就來了,也是不可控的,那麼這裡就要注意「不可控制的」這個用詞了,為什麼會對不可控這麼有感觸,那麼需要可控感呢?是不是曾經經常體會過那種不可控的感覺呢?答案就出來了,可能過去小時候經常生病,然後爸媽不在身邊,可能爸媽工作忙,要到晚上才回家,可能就直接寄居在親戚家或者由爺爺奶奶照看。這個時候可能生病了,身邊會沒有人,害怕不能及時發現和搶救,錯過了治療,或者可能爺爺奶奶等其他看護者不是那麼關注自己,可能會經常忽視自己,生病了,不會很在意,經常是一個人呆著,會很無助很害怕不能及時發現和救治,就會很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擔心自己會生病。

尤其是到了黃昏或者夜幕降臨的時候,感覺更加的恐懼害怕,黑夜容易讓人聯想到死亡,因為可能要獨自一人經歷漫長的黑夜,害怕這個黑夜會有危險,害怕自己睡著可能就會醒不來了,有時候看起來是失眠,其實更多的可能是自己本身就不願意睡著,因為害怕睡著可能就醒不來了,身體在提醒自己時刻保持警覺的狀態。有的朋友身邊有人就能睡著,你會發現,一般身邊有人,就不會那麼擔心,會放鬆一些,沒人就更加害怕,所以有的嚴重的出門都要帶著一個人一起陪同,這樣才感覺安全,要不然不敢出門,害怕突發疾病,身邊沒有人,或者去某個地方,先要看看附近有沒有醫院或急救中心等。

為什麼會如此的害怕死亡呢?死亡對於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呢?

有的會說,死亡對我來說意味著孤獨一人,就看不到身邊的人了,不知道他們去哪裡了。聽起來對孤獨無助很有感觸哦,是不是自己曾經經常或者長時間體驗過這種一個人孤獨無助的感覺呢?答案可能是小時候可能父親或者母親比較嚴厲,有的可能有暴力,會經常打罵孩子,然後自己躲到房間裡面,這個時候爸媽可能還要射門追進來,或者父母有時候懲罰孩子,把孩子關在房間或陽台以及門外,或者晚上父母突然離開,孩子一個人呆在黑黑的房間裡面等,這個時候孩子會非常的恐懼無助,覺得沒有人能幫助自己,感覺自己孤立無援,感覺可能不安全,包括現在可能很擔心自己有什麼重大疾病於是反覆檢查和確認,父母家人可能不理解,覺得自己沒病,不能體會自己心中的那種強烈的恐懼,這個時候內心感覺更加受傷,更加無助,那種孤立無援的感覺又出來了。實際上是並沒有什麼病,家人覺得能吃也沒有哪裡疼或查出什麼疾病,家人覺得不需要擔心,如果真有什麼問題,我想父母還是愛我們的,關心我們的,會重視的,若父母很關注,那反而還說明可能真有什麼問題了。但是由於早年的一些經歷,潛意識可能對父母的愛不是那麼的確信,甚至有的會覺得好像父母並不是那麼愛自己,自己對於父母來說並不是那麼重要,覺得父母可能會忽視自己。那麼對於醫生的檢查和所說的就更加不相信了,有的會覺得是不是醫生不負責,醫生會不會忽視和誤診自己的病情,會不會沒發現隱藏的重大疾病。因為在他們內心裏面沒有那麼一個可以讓自己相信的人。

有的會說,我自己死了還沒什麼,我死了我的父母和孩子怎麼辦,他們會很可憐,他們沒有我怎麼辦。那這裡就要思考和覺察下了哦,是你離不開他們,還是他們離不開你呢?我想很多時候是自己內心的投射哦,是我們自己內心害怕失去他們,我們內心不能夠忍受那種孤獨恐懼無助的體驗,然後認為他們也承受不了,尤其是擔心孩子怎麼辦,孩子更是我們內心的投射,我們很容易無意識把孩子看成自己內在的那個恐懼的弱小的受傷的小孩。這樣的話,那麼我們是要照顧好自己內在的那個小孩哦,讓內在那個小孩強大起來哦

有的會說,我現在生活和工作及家庭都很好,有可愛的孩子,愛我的伴侶。現在一切變得好起來了,很擔心不能享受生活了。是啊,過去那麼多年一直很努力,從小就想著一定要讓自己變得優秀,獲得認可,證明給那些身邊曾經看不起我的人看,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美好的生活,現在生活工作好了,反而焦慮了,有的會說眼見馬上就要結婚了,我更加的焦慮,害怕自己不能享受這一切了。是啊,過去經歷了那麼多的苦難,這麼多年一直在辛苦的付出和搭建,眼見就可以看到海市蜃樓了,但是要是不能享受了,會很失望很遺憾。是啊,這樣確實會很遺憾,很可惜,還沒有好好享受生活,生命還不曾體驗綻放的感覺。經常有句話說,要是怎樣,就死而無憾,也就是心中的願望能夠滿足和實現,就沒有遺憾了。那麼是不是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活在當下,過好當下每一天,讓當下每天都很綻放和有意義,這樣是不是就不會那麼恐懼死亡呢,因為曾經擁有過。

除以上對死亡的恐懼之外,有的可能會說,我確實有很多軀體癥狀,但是到醫院也檢查不出器質性疾病,這種身體不適是真實不虛的,那是怎麼形成的呢?

這叫軀體障礙,是與情緒有關的,常常是小時候憤怒的表達受到了壓抑,不能處理自己內心的憤怒、攻擊性,所以老在身上找感覺,所以經常懷疑自己身體這有毛病那有毛病,查半天又查不出來。從小就形成了這種壓抑和隔離情感的運作模式,情緒不能流動,被卡在身體某個部分了,就會感覺不通暢,不舒服,疼痛難受。比如內心有衝突時,有壓力時,或者有其他負面情緒但又無法表達時,就容易出現軀體不適。那麼情緒需要表達的通道,讓情緒流動起來,身心才會舒暢,否則就會以軀體不適或軀體障礙的形式表現出來

有的從小到大都有一個模板,老在受暗示,你身體不好,我家的人基因有問題,我們家的人容易得這個病,那個病。有的人從小看著媽媽、外婆等家人抱藥罐子,一天看醫生,有的家人迷信,說算命的說只能活到多少歲之類的或者有一截之類的,他可能就學會了這種乖巧,對身體健康的過分關注,常常是在家裡面有意無意被訓練出來的

以上這些原因分析供大家參考,可能還有其他的原因,也歡迎大家補充和探討。當能夠覺察到這些焦慮恐懼背後的原因,對自己和對問題有清晰的認識,就不會那麼的悲觀消極、焦慮恐懼,同時對自己、對自己的身體和對療愈就會更加有信心。

作者/一凡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