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滅蚊

與此同時,在密西西比河畔,一位叫喬治·米勒·斯滕伯格的美國軍醫試圖重複託馬西-克魯代利和克雷白的實驗。他在瘧疾孳生地採集來土壤和空氣樣品,回到實驗室裏分離到細菌,然後給兔子注射,兔子如料出現高熱。可是斯滕伯格覺得這種高熱不像瘧疾,覺得應該有對照組,於是他給另外一組兔子注射了自己的唾液,兔子出現同樣的高熱,斯滕伯格肯定自己不是瘧疾病人,也就是說瘧疾不是所謂的瘧疾桿菌引起的。

因為瘧疾桿菌的理論是如此的完美,微生物界徹底地忽視了兩位不起眼的軍醫的發現,只有一位遠在中國的英國醫生注意到了。帕特里克·曼森出身很不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先後獲得醫學學士、外科學碩士和醫學博士學位,一畢業就跑到臺灣,給大清朝海關當醫生去了。在臺灣呆了5年後,他在中國大陸的各個口岸工作了13年,並在香港行醫。

曼森在臺灣證明瞭絲蟲病是蚊子傳播的,第一次證明蚊子可傳播疾病並創立了熱帶醫學。在他的支持下,駐印英軍軍醫羅納德·羅斯在一隻吸完瘧疾病人血的按蚊的頭裡面看到瘧原蟲。

羅斯於1902年獲得第二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拉韋郎獲得1907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這樣諾貝爾獎頒發七年之內,就兩次授予和瘧疾病原和傳播有關的研究成果,足見瘧疾之重要。

與此同時,在已就任美國陸軍醫學總監斯滕伯格的支持下,以軍醫沃爾特·裏德為首的一組科學家在古巴研究黃熱病中取得重大突破,證明瞭蚊子是傳播黃熱病的中間宿主。裏德獲諾貝爾獎的呼聲極高,但他因為在古巴期間損害了健康,於1902年底去世。

另外一名軍醫威廉·戈加斯在哈瓦那組織滅蚊行動,半年之後哈瓦那黃熱病絕跡。1903年,美國從法國人手中接手巴拿馬運河項目,戈加斯在運河區大力滅蚊,使得一度猖獗的瘧疾得到控制,巴拿馬運河得以順利完工。

二戰期間,雙對氯苯基三氯乙烷,簡稱DDT的殺蟲藥得寵。DDT早在1874年就由奧地利化學家奧特馬·蔡德勒合成出來,但它的殺蟲效果直到1939年才被瑞士科學家保羅·米勒發現,並因此獲得1948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二戰期間美國為了預防歐洲流行的傷寒和熱帶戰場流行的瘧疾而大規模篩選殺蟲劑,發現DDT的效果最好,評價極高。

DDT一上市就引起美國農民的搶購。1944年DDT在美國的銷售額為1千萬美元,主要被軍隊買走了,1945年的銷售額為1億1千萬美元,基本上被農民買去了。

洛克菲勒基金會抗瘧疾項目於1946年進行撒丁島滅蚊行動,1947年撒丁島出現了75000例瘧疾,1951年項目結束,島上只出現9例瘧疾。

與此同時,美國開展了全國滅蚊行動,主要是在室內噴灑DDT,五年後瘧疾在美國絕跡。其實在此之前,由於環境和衛生的改善,瘧疾在美國的傳播途徑已經被切斷了,瘧疾的消失指日可待,但功勞被完全歸功於DDT。

受到鼓舞,希臘、委內瑞拉、斯里蘭卡、義大利等國紛紛用DDT滅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全球範圍內,糧食產量在1947年到1979年之間增加了一倍,除了化肥的功勞之外,DDT居功甚偉。經過幾年的噴灑,希臘已經很少見到昆蟲了,橄欖的產量增加了25%。斯里蘭卡的瘧疾發病數從1947年的3百萬例下降到1956年的7300例。

在此基礎上,世界衛生組織於1955年開始全球滅瘧疾項目。

就在這個時候,生態學家開始提出警告,認為這樣會導致生態災難,耐DDT昆蟲包括蚊子也相繼被發現,但WHO和瘧疾學家們依舊相信很快就能夠徹底消滅瘧疾。1958年美國政府為全球五年滅瘧疾項目撥款,項目開展得很順利,1960年,有十幾個國家消滅了瘧疾,另外十幾個國家的瘧疾病例驟減,印度從年發病7500萬到少於10萬,斯里蘭卡的人均壽命從40歲上升到57歲,希臘、摩洛哥和印度尼西亞的稻米產量增加了10倍,在柬埔寨,土地的價值翻倍。

人們普遍認為,假以時日,治療瘧疾和其他熱帶病的藥物漸漸退出市場,一度非常熱門的瘧疾專業沒人學了,瘧疾學家紛紛轉向,人們開玩笑地說,在滅絕瘧疾之前,瘧疾專家先被DDT滅絕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