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一握,以水二升,

浸漬千年,渡劫眾生,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今有呦呦,德音孔昭。——《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

是的,就在昨日,屠呦呦

的名字又上了熱搜。

關於屠呦呦,在2015年那個振奮人心的夜晚之後,國人大多知道了這個很有些生疏生澀的名字,然而,除此之外,關於她,我們知道的並不多,不是嗎?

但實在,我們應該知道她,知道這樣的中國人更多一些。

01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於浙江寧波,她家是儒商世家,舅舅姚慶三是著名經濟學家,曾任香港甬港聯誼會會長,對祖國的金融事業貢獻良多。

屠呦呦是這個家裡唯一的女兒,父親翻《詩經·小雅》時看到:「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便為她取名:呦呦。

沒有人會想到,這個名字的來處竟然冥冥中寫下了她命運的密碼,沒有人想到,多年之後,她在浩繁如煙海的書籍中發現了這樣一句: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由此發現了攻戰人類惡疾的密碼。

屠呦呦16歲時患上了肺結核,整整經過2年多的治療,屠呦呦才得以痊癒。

患病的折磨和苦痛讓學醫的種子在柔弱少女心中開始萌芽,1951年,屠呦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部,並且選擇了當時還極其冷門的生藥專業!

那時,也絕沒有人能想到,在這條路上,她會獲得那樣的高度,她的名字會給祖國都帶來諸般榮耀。

早在2011年,屠呦呦就榮獲美國拉斯克獎,這是美國最具聲望的生物醫學獎項。

在醫學界僅次於諾貝爾獎,65年來它首次授予了中國科學家。

在頒獎中,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路易斯·米勒說:世界瘧疾感染者能夠免於病痛,獲得重生,離不開屠呦呦對於國家使命的忠誠與崇高情懷。

2015年10月5日,如你我所知的,諾貝爾醫學獎揭曉,「屠呦呦」的名字傳遍了大街小巷,這是多少年來多少中國人的渴望,其意義我不用贅言。

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兩名最高獎獲獎人: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趙忠賢院士與中國中醫科學院屠呦呦研究員,兩人共同獲得了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自2000年至2015年,我國先後有25位科學家榮膺國家最高科技獎,包括吳文俊、袁隆平、王選、黃昆、金怡濂、葉篤正、吳孟超、吳徵鎰、閔恩澤、謝家麟等。

其中,2004年度與2015年度,最高科技獎空缺。

而屠呦呦成為獲得我國最高級別科技獎項的首位女性。

今年一月份,英國BBC發了的「20世紀最偉大人物」評選,總計入圍28位候選人,在「科學家篇」名單中只有四人:

分別是居里夫人、愛因斯坦以及艾倫·圖靈,是的,還有屠呦呦。

她還是科學家領域中唯一在世的候選人。

BBC這樣形容屠呦呦:

「在艱難時刻仍然秉持科學理想」

「砥礪前行亦不忘回望過去」

「其成就跨越東西」。

然而,這些榮譽固然耀眼,其實也並不能讓我們真正知道「屠呦呦」這個名字,對人類的價值和意義究竟是什麼。

02

在屠呦呦依舊簡單素樸的家裡,有一個她視若珍寶的東西:一個爛了一邊的地球模型。

這是諾貝爾獎組委會送給她的小禮物,爛了的部分代表著消滅瘧疾的地方,爛的地方越多,意味著消滅的瘧疾越多。

每次拿起這個特別的模型,屠呦呦的眼睛裡都會閃著別樣的光芒。

瘧疾,這兩個字我們並不陌生,中國人俗稱打擺子,學術解釋是:經按蚊叮咬或輸入帶瘧原蟲者的血液而感染瘧原蟲所引起的蟲媒傳染病。

然而有些東西是我們熟悉並不熟知的,更可怕的是這些稱呼背後的東西。

你知道嗎?

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全球大約40%的人口受瘧疾威脅,每年有3.5億-5億人感染瘧疾,110萬人因瘧疾死亡,自古以來,死於瘧疾的人數遠遠超過死於戰爭的人數。

還有,瘧疾高發地帶多是那些經濟落後、交通不便的貧寒之地,飽受瘧疾折磨的人,多是免疫差的孕婦、兒童或艾滋病人、老人。

相傳清聖祖康熙就曾不幸中招,在御醫們束手無措的時候,西洋傳教士拿出一種名叫金雞納霜的藥片,康熙服用後,龍體終得痊癒。

金雞納霜主要成分就是後來被用來廣泛治療瘧疾的奎寧。但到了上世紀60年代,瘧原蟲已經對常用的抗瘧葯形成了抗藥性,治癒率已經從95%以上迅速降至20%。

為尋找新的抗原藥物,全世界的科學家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僅美國就耗資4.5億美元,篩選了21.4萬個化合物,但始終沒有大的進展。

直到今日,它仍和艾滋病、癌症一起,被被世衛組織列為世界三大致死疾病之一!

那麼,青蒿素的問世意味著什麼呢?也同樣是一組另人驚嘆的數字。

自2004年世衛組織正式將青蒿素列為瘧疾的首選藥物之後,全球死於瘧疾的人數下降了38%,全球48個國家,包括11個非洲國家,瘧疾發病率和死亡率都下降了50%以上。

由於青蒿素抗瘧葯從開始就沒有確定專利權,所以它沒有成為天價葯,而是免費向所有患者提供,截至目前,青蒿素聯合療法治癒的瘧疾病患已達數十億例,他們多是飽受瘧疾之苦的貧民百姓,尤其是死亡率最高的兒童!

非洲人民稱這顆藍色小藥片為「來自遙遠東方的神葯」,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委員會成員漢斯.福斯貝格則說:

她的發現對於人類的影響無法估量。

是的,不可估量

根據臨牀試驗,屠呦呦團隊提交的雙氫青蒿素片劑不僅對治療瘧疾有效,對系統性和盤狀紅斑狼瘡的有效率分別達到80%和90%。

紅斑狼瘡被稱為「不死的癌症」,一直是女性健康的可怕殺手。

目前,昆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作為負責單位開展臨牀試驗,若試驗順利,預計新雙氫青蒿素片劑或最快於2026年前後獲批上市。

如果這項研究成功了,那意味著每年數百萬人的生命又將得到拯救。

在BBC拍攝的短片中,主持人在列舉了青蒿素所拯救生命的數據後,不無感慨地表示:

「若用拯救多少人的生命來衡量偉大程度,那麼毫無疑問,屠呦呦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

不,她的偉大絕不限於此,在她身上,還有比這一切沉甸甸的榮譽更重的,或者說,更可貴的東西。

03

早在2009年,中國中醫科學院推薦屠呦呦參評第三屆唐氏中醫藥發展獎。屠呦呦得悉後,直接給時任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曹洪欣打電話:

我這麼大歲數了推薦我幹嘛,把機會讓給年輕人吧!

2015年12月,諾貝爾獎頒發之前,領導們想專程為屠呦呦舉行一次隆重的送行儀式,結果屠呦呦悄悄辦理了登機手續,85歲的她從北京首都機場飛往了2萬多公里之外的斯德哥爾摩。

2016年1月,為獎勵我國著名科學家的傑出成就,有關部門舉行了「永久性小行星命名」活動。

獲此殊榮的是五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屠呦呦、謝家麟、吳良鏞、鄭哲敏、張存浩。

結果,唯獨屠呦呦請假未能前往。

一直以來,雖然越來越多的國人都熟知了她的名字,但更多得了解她,走近她都是非常困難的事。

2015年10月的那個舉國振奮的夜晚,許多記者們第一時間來到屠呦呦家的門口。但等待他們的無一不是無功而返。

此後,又有一撥撥記者帶著景仰和疑問試圖走近她,但大多都被婉言謝絕。

網上曾流傳一個富有想像力的楊瀾採訪屠呦呦的對話,楊瀾為此不得不在微博上特意澄清,在末尾還特意說:請大家幫我促成對屠老師的採訪吧。

迄今為止,楊瀾的心願未了,迄今為止,我們能找到的屠呦呦的訪談,僅有2015年的《焦點訪談》。

其中,她只是這樣說:

「這是中國人發明的新葯,對抗瘧是有效的。」

「不值得多提,就這點兒事,到現在都幾十年了……」

在她心裡,有比一切榮譽和讚美分量更重的事。

她常常對領導說:

「趕緊停下來吧,我不太願意搞這種場合上的事,你們讓我去做科研、談項目,我可以,你們讓我去講這些場合上的話,我不會講。」

她更經常說的另一句話是:「咱們加緊青蒿素的研究工作吧」。

作為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儘管她已將近90歲高齡,儘管她的身體不是太好,她還是堅持到單位與年輕人交流。

獲得諾貝爾大獎之後,屠呦呦還將大部分獎金捐獻給了母校北京大學和工作一生的中國中醫科學院,通過設立屠呦呦創新基金,重點扶持更多的青年科學家。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莫過於此。

04

屠呦呦在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上,獲獎之後,無論什麼場合她一再強調,「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榮譽,是中國全體科學家的榮譽」。

她說:這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中國科學家的驕傲。

這是她的胸懷,亦是她的誠實。

在上世紀的越南戰場上,激烈廝殺的美越雙方,有一個共同的敵人,就是讓人聞之色變的瘧疾。

1967年至1970年間,僅僅美軍就因瘧疾減員高達80萬人,是戰鬥傷亡的4到5倍。

所以,能否戰勝瘧疾,成了決定這場戰爭成敗的關鍵!胡志明親自到中國向毛澤東提出支援抗瘧藥物和方法的請求。

1967年,毛主席親自下達指示,成立「523研究組」,研發抗瘧新葯。「523研究組」召集了全國六十多個科研機構,500多名科學家,十多年的時間,加上中途輪換的,總計達到2000多人。

那時的屠呦呦 38歲,只是一個助理研究員,她臨危受命, 成為「抗瘧中草藥研究組」組長。

姑且不說一字一句640萬字的藥方集,一次次的試驗排查,一次次的失敗。

在那個特殊年代,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屠呦呦和她的同行們面臨著許多人難以想像的困難。

由於青蒿素在青蒿裡面的含量不是很高,只有千分之幾,就需要一個很大體積的容器,但當時藥廠的條件根本沒有,他們就買了社會上家家用的大缸一點點去提取。

條件差不僅影響到實驗,還嚴重危害到他們的健康。

一般重要提取用水煎或者酒精提,但是這些方法對青蒿都無效。在很多次的失敗之後,他們改用乙醚

而乙醚對人體有很大的危害,研究組成員姜延良後來回憶說:「當時實驗室和走道里,都瀰漫著刺鼻的乙醚味道。」

在這樣的環境中長時間工作,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很多科研人員除了頭昏腦漲,也出現鼻子流血、皮膚過敏等癥狀。

為了能儘快驗證青蒿素,在人體的藥性和副作用,1972年,屠呦呦等三名科研人員一起住進了北京東直門醫院,他們,成為了試藥的小白鼠。

他們付出的不僅僅是健康的代價,還有用一切成就都難以彌補的親情的代價。

當時,她咬牙把不到4歲的大女兒送到了託兒所全託班,小女兒則一直在寧波老家由老人照顧。

由於長時間的骨肉分離,以至於「大女兒接回來的時候都不願叫爸媽」,小女兒的腦海中已經沒有「母親」的記憶。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只是,在她心裡,有比個人情感更大更重的東西,她說:

「(國家)交給任務,當時對我們來說,就努力工作,把國家任務完成。只要有任務,孩子一扔,就走了。」

她說:「生活上有矛盾的時候,我們是堅決讓路的,事業肯定是放在第一位的!」

就像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張伯禮所說,「青蒿素的問世,屠老師的發現是1,後面科學家往後添了很多『0』。」

而她的這些話,也不是她一個人的答案,而是他們那一代人共同的信念和選擇。

因為他們,是飽嘗了祖國貧弱的苦痛,目睹了這個民族重新站起歷艱辛的人們,因為他們心裡有同一個夢想:

一個更好,贏得世界尊重的中國,為人類福祉作出更大貢獻的中國。

那是,一個漫長的,艱難與榮耀並存的夢。

那個夢如此熱切,如此執念,讓他們百般艱辛仍榮辱不計,讓只能做出如上必然的無悔的選擇。

所以,屠呦呦值得銘記。

而每一位也許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名字的人,每一位披荊斬棘,上下求索的力行者,每一位甚至可能永遠都不會成功的拓路者們,也都值得我們的敬仰和銘記。

05

屠呦呦在獲得諾貝爾獎時,三次說,研究還要繼續。

這個時年八十五歲的老人從未食言,因為她深知其間叵測。

自屠呦呦發現青蒿素以來,青蒿素衍生物一直作為最有效、無併發症的瘧疾聯合用藥。

然而,世衛組織最新發布的《2018年世界瘧疾報告》顯示,全球瘧疾防治進展陷入停滯,瘧疾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在2020年前瘧疾感染率和死亡率下降40%的階段性目標將難以實現。」

究其原因,除對瘧疾防治經費支持力度和核心幹預措施覆蓋不足等因素外,瘧原蟲對青蒿素類抗瘧藥物產生抗藥性是當前全球抗瘧面臨的最大技術挑戰。

所以,昨天的新聞之所以一早各個媒體紛紛發出賀聲,是因為,屠呦呦和她的團隊,完成了這項挑戰。

這個89歲的老人還不休、不屈在路上。

不是嗎?

總有一種力量讓人熱烈盈眶,總有一種力量。

讓真正的中國學人的精神、風骨,歷經萬千劫波,身處功利喧囂,仍絃歌不輟。

那是屠呦呦們的榮耀,亦是這個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的源泉。

??

作者:樊曉敏

圖片:網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