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道德是根据人自身的需求而建立的,它离不开对人心和人性的认识。

孟子认为,人心具有四端,是仁义礼智建立的基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其中,恻隐是仁爱建立的基础,羞恶是道德建立的基础,辞让是礼教建立的基础,明辨是非是智慧建立的基础。

虽然这些善心生而有之,但很微弱,必须进一步发扬光大。所以孟子强调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善心就像火苗,开始只是星星之火,但假以时日,也可以燎原;又像泉水,源头只是涓涓细流,但奔流而下,最后将汇聚成汪洋。如果我们认识并发扬这些善心,就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完善自我到造福苍生。

佛教所说的惭愧二法,和儒家的羞耻之心类似。《杂阿含经》说:“有二净法能护世间。何等为二?所谓惭愧。假使世间无此二净法者,世间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宗亲、师长尊卑之序,颠倒混乱,如畜生趣。”

告诉我们,惭和愧是护持世间的两种清净善法。因为有惭有愧,才会有人类社会的伦理纲常,长幼尊卑,否则就和动物无异了。

不仅如此,惭和愧还分别对应了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长阿含经》说:“知惭,耻于已阙;知愧,羞于恶行。”

惭,是认识到生而为人应有的尊严,当我们看到自身行为与此存在差距时,就会生起羞耻心,不愿德行欠缺。愧,是认识到公共道德对维护社会的重要性,看到自己做了不善行甚至犯罪时,同样会生起羞耻心,不愿为非作歹。

可见,惭和愧是建立伦理道德的重要基础。在这一点,儒家和佛教的伦理有相通之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