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社群里看到有群友發布每日一淘

的合伙人招募機制,也偶爾在網上看到過每日一淘是否是傳銷的爭議,但是終究沒有時間和興趣去詳細看,對每日一淘的粗淺印象一直停留在媒體群的幾句討論。

沒想到,這次居然主動找上門來了!

今早某平台收到一條廣撒網尋合作的私信。

作為一個三農媒體,對農業項目自然更加關注,買賣不成仁義在嘛!加好友,邊看邊分析對方的溝通邏輯,一看就是經過系統培訓過的:

第一步:

對方先給我發了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的新聞和CCTV7套的15秒扶貧小視頻(把每日一淘跟扶貧和央視7套綁定,給我塑造其有扶貧情懷和有公信力的初步印象)

第二步:打有一點知名度的每日優鮮的牌子,附公司信息和高管信息,進一步打消我對公司的顧慮。

第三步:象徵性的詢問我的意向,我表示「呵呵」之後一直不放棄。

第四步:鼓勵與解釋,開始拋出高收入誘惑。

第五:煞有介事的對比京東、淘寶、天貓和微商網店的成本收益

看到這張圖我基本就認定了這是個忽悠的局,一個頂級的電商平台帶著一堆專業賣家又建物流又建庫房又僱傭員工的,商業模式還沒有你好?

即使人家投入了這麼多的成本,都有各種各樣的風險,就它每日一淘啥都不要,盈利多,還沒風險?

這麼牛X的模式不去做中國經濟的頂層設計也太屈才了吧!要麼就是其他電商平台腦子短路,要麼就是每日一淘腦子短路,雙方同時正常的概率為零,總有一個在忽悠我們。

第六步:誘之以利:直接貼兩個總監的收益截圖,截圖顯示大概月收入3-4萬吧(截圖logo顯示該圖片來源於一個叫「四帥」的公眾號,經查詢,該公眾號目前已經刪光了所以內容,見下圖)

讓我們來看看截圖的這個公眾號,顯示有3篇原創的公號均已刪除,目前零內容,只有一個每日優鮮的宣傳頁。

第七步:掃網撈魚:入群接受培訓。

我們的交談到此為止,我腦子裡第一個蹦出來的是消費返利,規模做到了3300億的被定性為傳銷的雲聯惠。我轉念一想,這時候了還有人再用這套模式,那不是往槍口上撞嗎?值得好好了解下。

習慣性的度娘了一下,第一篇翻出了盧鬆鬆博客的「揭秘:社交電商每日一淘賺錢模式」,直接上圖了。

有沒有似曾相識?

我百度了下傳銷的定義:傳銷是指組織者發展人員,通過對被發展人員以其直接或者間接發展的人員數量或者業績為依據計算和給付報酬,或者要求被發展人員以交納一定費用為條件取得加入資格等方式獲得財富的違法行為。

百度的東西搜出來的質量著實不讓人放心,我又單獨去知乎搜了下(畢竟知乎有效信息的概率比百度還是要高一點兒)。

首先我搜出了徐戈的」 社交電商的錢途,評拼多多,粉象生活,每日一淘……」,裡面列明了每日一淘的級別

搜到了一名luyfen用戶發布的「關於每日一淘是不是傳銷,今天親身經歷。。。大家借鑒!」

這麼用戶提到,自己礙於朋友面子花了399員入了vip 之後的確返給了400元的券,但是這些券的使用卻有嚴格的條件,一是有效期只有一個月,二是必須購買滿一定金額才能使用。

這位用戶一算,自己需要一個月內再花3624元才能花掉這400元的券,否則這個券就失效了,如果再花3624元,商品返利多少呢,大部分商品都是1-2塊錢。而在此之前,根本沒有任何人告訴她這些規則。

下面的評論如下圖:

產品質量如何呢?知乎直接上圖吧


華麗的分割線之後,以下才是我想說的。

雖然大家一直都在提模式創新,但真正的模式創新很少。商業的事情無非是成本誰來分攤、如何分攤,收益誰來分配、如何分配的問題。有時候,號稱複雜的商業模式設計,反而違背了商業的初衷。

1、 正確的看待社交電商和天貓們的區別

如果社交電商這麼高效,那麼天貓們要不轉型為社交電商豈不是腦子進水了?

平台方運營成本,賣家的流量成本、囤貨成本、房租人工成本、收益分成這麼當然不是白花的,這些費用保障了交易的安全和產品的品質。交易的安全是指你想退貨隨時可以退成,產品的品質不言自明,就是你買到的產品是有品質保障的,有問題找平台平台得認。

在這個模式體系中,平台對賣家對商品是強約束,你敢賣低品質的貨成本高到你不能接受。

號稱399元就能創業的每日一淘的推銷員們,一邊賣著他們不太清楚品質的產品,一邊慫恿你繳399做個vip導購讓他們分津貼,甚至還想著你將來從平台買東西繼續給他們帶來分成,這種人也好意思稱之為朋友?

好像目前在國內朋友這兩個字還沒有廉價到這種地步吧。

2、 社交流量不等於免費流量,相反是高成本流量

每日一淘降低的無非就是傳統電商流量採購成本,依靠社交關係看似無成本的流量來促成交易。

但實際上社交成本看似輕資產,實際則是重資產,你想在朋友心中打下信任的標籤成本巨大,但撕毀這個標籤則易如反掌,一旦朋友認為你不可信,這輩子你都無法再他這裡翻身了。

所以我們常聽說,做了半年微商,面膜一單沒賣還把朋友都得罪光了。

社交電商流量本該是目前最貴的流量,因為你在跟信任你的朋友推薦產品,是以你的人格作為擔保,但是在很多人嘴裡卻被描述成免費流量。

說白了這個事就是平台對你說:哥們,你把你的人脈資源拿出來推廣,成了我給你分幾個鋼鏰,不成你就自己挨朋友的罵吧。

世界上哪有這種好生意?有的話下次叫上我好不啦!

3、 每日一淘的「創新」

或許是受到了拼多多和趣頭條的前車之鑒,每日一淘想走社交電商這條「捷徑」。

殊不知,每日一淘和拼多多、趣頭條有本質的區別。

拼多多是什麼?薄利多銷,大家一起拼購,拼的越多買的東西越便宜。大家的動力是低價買東西。(且不說騰訊再也不允許拼多多這種模式在騰訊的平台再出現)

趣頭條是什麼?流量中介,不要大家掏一分錢,低價採購大家的注意力,高價賣出去賺差價。大家參與的動力是出售自己和朋友們閑暇的注意力。

每日一淘呢?399入門費,靠複雜的返利設計拉人頭。大家參與的動力是「高額」返佣。

當平台的動力是追求app下載量,追求日活,然後去融資繼續,參與者的動力是高額返佣,這個平台的運營和產品品質就自然要打個問號了!

哪怕是淘寶、拼多多現在也還在為假貨、劣質貨而索策無幾呢?

如果不是真有個東西快遞給你,我看不出這和傳銷模式有什麼區別。

4、 再退一步想,有多少人能成為總監呢?

很多人可能還抱有幻想,那麼我們來大致估算下有多少人能成為總監。

首先我們來估算成為總監的最高概率,總監要求至少團隊成員中有60個有效vip導購,1/60=1.67%,大約就是能給平台拉來399*60=23940元的入伙費,這還不算還要求有效採購。

事實上,大部分人不可能發展60個有效付費會員,很多人可能連5個都發展不了。要知道,一篇在微信上過萬閱讀的原創內容,連一個1塊錢的打賞都沒有的遍地都是。不信,你試試從你的所有朋友中借400塊錢,有60個朋友借給你的概率有多大?

根據我的經驗,至少有95%的人發展不了60個有效導購,這95%的人就相當於是白白貢獻了自己的人脈圈,外加為了蠅頭小利而把朋友賣了的惡名。

這麼算下來,你成為總監的概率只有萬分之8.35。

5、 社交圈不應成為公共信息的垃圾桶!

對人馬列主義,對己自由主義是普遍現象。道德本來是用來約束自己的,卻被很多人當做標準強壓在別人頭上。

社交的一大悲劇在於:我們每天總想交往馬雲這樣高質量的朋友,但周邊多是把你的朋友圈當成他們免費廣告牌的Low貨。

社交場是公共場所,很多平台一直在夜以繼日往這個公共平台堅持不懈的倒垃圾,卻一直指責別人不在自己倒完垃圾後及時清掃乾淨。

很多人以為朋友圈是免費的,它的確沒花你的錢,但是卻消耗了你。當然了,對你而言,消耗掉的這個或許根本就不值錢。

很多平台以降低底線為代價,以多層返利為誘餌,從社交朋友圈攫取了公共的社交資源為己牟利,成功了則出去到處吹牛逼號稱新模式,失敗了則留下一堆無知小白們朋友圈的一地雞毛。

這些平台能夠無恥到什麼地步?比如某脈,你不然他讀取你的通訊錄這個軟體你就別用,所以,我至今也不是這些平台的用戶。更有甚者,讀取了你的通訊錄還給你的好友挨個發個你邀請他們入駐某平台的簡訊。

6、 每日一淘有沒有涉嫌誤導大家!

如果一個平台或者模式只適合極少數人,卻被標榜成人人皆宜,算不算誤導?

只片面宣傳極少數盈利的人而無視大多數吃悶虧的人,算不算誤導?

這種涉及多層返利的,有沒有違反國家法規?招商廣告宣傳有沒有違規之處?有沒有違反微信平台的規則?微信要不要具體研究研究?

這種複利返還模式,每日優鮮也認可嗎?

7、 最後貼一幅圖,度娘告訴我們這種多層返利多瘋狂!

看到沒?第二、第三位的直接就是百度上廣告推邀請碼的!這種廣告都是個人去百度上打的,為了分佣真是下了功夫啊!

太瘋狂了吧!

人心啊!

每日一淘推銷員是不是涉嫌傳銷,每個人心裡自由論斷吧!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