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丁披甲

後金兵制以八旗牛錄為基礎,每牛錄編有若干男丁,規定每牛錄提供若干披甲服兵役,出征時指定每牛錄派遣若干甲士從征,出征者自備糧食、武器、馬匹等等。阿南惟敬〈清初の甲士に關する一考察〉、〈清初の甲士の身分について〉依據《滿文老檔》分析甲士記載[1]。網路討論方面,Capo1234依據清初史料有許多對後金兵制的爬梳,例如〈崇禎二年皇太極入關兵數略考〉等等,可惜原始討論串大多已經散佚。

〔圖〕努爾哈赤的盔甲[2],上圖為頭盔、下裳,下圖為鐵甲上衣。

不擔任披甲的八旗男丁則需要繳納糧草與服差役,皇太極中期崇德二年(1637年)「丁丑歲,八旗納官糧丁三萬一千八百八十九人」[3]。差役項目繁多,民力負擔相當沉重,天聰八年(1634年)皇太極曾訓斥漢官,列舉滿洲差役林林總總「三丁抽一為兵,又每牛錄出守台人八名、淘鐵人三名、鐵匠六名、銀匠五名、牧馬人四名、固山下聽事役二名,每牛錄下當差十有四家。又……滿洲差徭實逾爾等三十餘項也」[4]。崇德三年(1638年)六月,孔有德與耿仲明奏報所轄官兵數目與出征派遣比例,希望按照漢軍五丁抽一披甲,皇太極也以差役繁重為理由回應「則漢軍所任重矣。無論修築城郭,出各地做事,各處被用者多矣,若與其同,爾不堪受,著照舊三人中一人披甲。」[5]

天命四年(1619年)薩爾滸之戰時,八旗蒙古與八旗漢軍都尚未成立。努爾哈赤於天命六年(1621年)攻佔瀋陽、遼陽的該年底,曾下令漢人二十丁抽一從軍駐守城池[6],後來因屠殺漢人而大多解散,皇太極天聰年間建立漢軍旗。八旗蒙古與八旗漢軍的相關論文可以參見姚念慈〈略論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的建立〉、趙琦〈試論後金時期蒙古八旗的形成〉、滕紹箴〈清初漢軍及其牛錄探源〉、張建〈清入關前黑營與漢兵考辨〉等等[7]。

牛錄數目

早年學者依據乾隆年間編纂的史料,認為努爾哈赤在天命朝之前即擁有四百牛錄。隨著數十年來對於清初史料的探析,學者認為有一則史料較為關鍵,《滿文老檔》於瀋陽之戰前夕的天命六年閏二月,記載了八旗各自的牛錄數,共計為230個牛錄與2個半牛錄[8],可以此為基準解析史料。研究入關前八旗牛錄數目的學者,多著手整理《八旗通志》初集的《旗分志》,逐一統計努爾哈赤時期「國初」牛錄的數目。

上述相關論文可以參見阿南惟敬《清初軍事史論考》頁208-242〈滿洲八旗國初ニルの研究〉;張晉藩、郭成康《清入關前國家法律制度史》頁199-210;趙令志《清前期八旗土地制度研究》頁36-37;姜慶暉〈試析天命年間八旗牛錄的分布〉;劉小萌《滿族從部落到國家的發展》頁166-181、192-211等等。

薩爾滸之戰三個月之後,後金於六月時出兵攻陷開原,黃仁宇與劉厚生均注意到《老滿文原檔》中,記載開原之戰賞賜各等級官員的數目「第七等的(二百二十個)牛錄額真;各賞銀子三兩」[9]。依據這則記載,薩爾滸之戰時的後金牛錄數大約為220個。

後金兵力

天命三年(1618年)四月,後金宣布作戰注意事項,提到「每牛錄五十甲,留十甲守城,四十甲出征。出征之四十甲,二十甲備雲梯二副攻城」[10]。依據這則記載,後金於薩爾滸之戰的前一年,每牛錄為50名披甲。

天命六年十一月,後金宣布軍隊駐守事項,提到「每牛錄甲士百人……每牛錄五十名新甲」[11]。依據這則記載,每牛錄增加50名披甲駐守城池,於此之前每牛錄為100名披甲。

依據上述兩則記載,假設薩爾滸之戰時,後金每牛錄披甲數為50名至70名左右,估算披甲總數為:

  每牛錄50名披甲 * 220個牛錄 = 11,000名披甲

  每牛錄70名披甲 * 220個牛錄 = 15,400名披甲

這裡採取較高的估算,假設後金為15,400名披甲。扣除穆哈連率1,000名前往虎兒哈部收集人口,則後金於薩爾滸之戰的主力部隊大約為14,400名。其中派出了400名護衛薩爾滸築城、500名防守南路(劉綎)、200名防守清河路。

後金為了修筑前一年因天寒地凍而停工的界藩城寨,於二月二十五日派出了15,000名「步兵」前往薩爾滸搬運石料,《滿洲實錄》記載為「夫役」[12]。這些搬運石料的人員立營在界藩吉林崖,被明軍包圍時他們也一起防守,若是因此將其計入,則後金參戰兵力大約合計為29,400名。

西路行軍

三月一日辰時(上午07:00~09:00),後金在赫圖阿拉城收到西路哨探偵察報告,明軍於前一天晚上從撫順出發;同一時間南路哨探也報告明軍於前一天下午接近。努爾哈赤認為南路明軍是誘敵,西路明軍是主力,因此下令城中部隊向西路出發;出發時清河路哨探也報告發現明軍,領軍的代善決定仍先迎戰西路。

〔圖〕西路軍事地圖。

代善於辰時出發,途經馬爾敦嶺,於午時(中午11:00~13:00)通過扎喀關,下令部隊穿戴盔甲備戰。從赫圖阿拉到扎喀關的距離,軍事地圖的平面路程大約39.7公里,即69里。《興京縣誌》里程為75里,《奉天邊務輯要》里程為74里。現今路程大約37.2公里,即65里。代善的時速大約每小時10公里左右。

代善於未時(下午13:00~15:00)抵達界藩。界藩在趕馬河以北,從赫圖阿拉到趕馬河的距離,軍事地圖的平面路程大約57.2公里,即99里。《興京縣誌》里程為110里,《奉天邊務輯要》里程為106里。代善的時速大約每小時10公里左右。

努爾哈赤稍後也抵達界藩指揮,後金主力於申時(下午15:00~17:00)向薩爾滸的明軍發起攻勢。

從赫圖阿拉到薩爾滸的距離,軍事地圖的平面路程大約66.7公里,即116里。《欽定盛京通志》里程為120里,《奉天邊務輯要》里程為125里。現今路程大約超過65公里,即113里。後金主力以8小時左右,攜帶盔甲武器行軍超過66公里,這樣的速度必需騎乘馬匹才能即時抵達戰場,《滿洲實錄》記載「騎好馬之兵先至,騎劣馬之兵陸續而來」[13]。

戰場機動與南路行軍

後金於薩爾滸之戰集中機動兵力加以運用,作戰時則視情況分遣兵馬。三月一日下午攻擊杜松時,後金分別以五旗攻擊薩爾滸、三旗增援界藩;晚間分散開來警戒明軍。

三月二日上午,努爾哈赤與皇太極擊敗斡琿鄂謨的杜松車營,皇太極率軍追擊,努爾哈赤則趕去另一戰場,會合與馬林對峙的代善。當天中午,努爾哈赤與代善、阿敏、莽古爾泰攻擊馬林。

晚間,達爾漢率領一千甲士先行前往南路。三月三日早上阿敏繼之率領兩千甲士前往,努爾哈赤則率領主力返回,他於申時(下午15:00~17:00)在界藩祭祀完畢出發,三月四日寅時(凌晨03:00~05:00)抵達赫圖阿拉。

努爾哈赤為了防備清河路,率領四千甲士留守赫圖阿拉。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率領部隊前往南路,途經嘉哈密林時,馬匹已疲因而緩行,嘉哈密林可能為家哈寨。代善於當天巳時(上午09:00~11:00)發現明軍前鋒,雙方交戰地點在桓仁鏵尖子村與東堡村一帶,現今路程距離赫圖阿拉城大約超過45公里;早晨抵達的達爾漢與阿敏則埋伏在附近山谷中,從明軍後方突襲。後金接著再繼續前進,攻擊其餘的明軍與朝鮮聯軍。

後金行軍情況

後金主力於四天內的行軍距離,至少超過202公里或218公里:三月一日從赫圖阿拉行軍超過66公里前往薩爾滸、界藩攻擊杜松,三月二日攻擊距離薩爾滸超過6公里的杜松車營、距離薩爾滸超過11公里或19公里的馬林,三月三日連夜返回赫圖阿拉,三月四日從赫圖阿拉行軍至少超過48公里攻擊劉綎與朝鮮聯軍。平均每日行軍距離至少超過50公里,期間擊敗了三路明軍,可以當成良好的騎兵機動作戰範例;布署的偵察與牽制也都發揮成效。

地理環境也影響後金,其行軍交通路線同樣需要翻山越嶺、涉渡河川,與明軍之間的交戰泰半發生在山地,是後金熟悉的地形與戰法。Cimon〈後金的戰術編組與其源頭〉分析薩爾滸之戰的後金作戰方式,歸結後金戰術在騎射突擊之外,亦時常下馬步戰[14]。《明と清の決戰》頁164-166將薩爾滸之戰的各次交戰整理為表格,顯示後金強襲猛攻、明軍應急防禦的戰況。

參考資料

[1] 《清初軍事史論考》,頁176-207。

[2] 《增補滿洲寫真帖》,圖77-81。瀋陽實勝寺(黃寺)收藏的努爾哈赤盔甲,外型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皇太極盔甲相似。

dpm.org.cn/collection/d

圖說註明弓矢也是努爾哈赤所使用,但依據《欽定滿洲源流考》卷16收錄的乾隆賦詩,可能屬於皇太極。

archive.org/details/060

[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頁308。

[4] 《太宗實錄》,《大清三朝實錄》(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卷17,頁14-15。

kanji.zinbun.kyoto-u.ac.jp

[5] 《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頁320。

[6] 《內閣藏本滿文老檔太祖朝漢文譯文》,頁94、97、108。

[7] 姚念慈、滕紹箴、張建的論文可以在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資料庫瀏覽。

nssd.org/articles/artic

nssd.org/articles/artic

nssd.org/articles/artic

[8] 《內閣藏本滿文老檔太祖朝漢文譯文》,頁60。

[9] 〈1619年的遼東戰役〉,頁175。劉厚生著,《舊滿洲檔研究》(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頁73。《清太祖朝老滿文原檔》第二冊,頁136-137。《老滿文原檔》譯文以括弧註明被塗抹刪劃的文句。

[10] 《內閣藏本滿文老檔太祖朝漢文譯文》,頁18。

[11] 《內閣藏本滿文老檔太祖朝漢文譯文》,頁93。張建對此則記載加以分析,參見〈清入關前黑營與漢兵考辨〉頁179-181。

[12] 《內閣藏本滿文老檔太祖朝漢文譯文》,頁23-25。《滿文〈滿州實錄〉譯編》,頁193、199-200。

[13] 《滿文〈滿州實錄〉譯編》,頁208。

[14] Cimon,〈後金的戰術編組與其源頭〉,逸佚居。

cimonnomis.blogspot.tw/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