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金的所在地赫圖阿拉,周邊地形都是山地,道路在山谷或河谷中,依據《讀史方輿紀要》稿本第38卷〈山東八〉的記載,多有險要之處:

撫順路:五嶺特為險峻。

鐵嶺路:有夾川平佃大樹……中有夾溝谷,為必防之處。 (《遼海丹忠錄》記載為「中有夾溝谷,易於埋伏。」)

鎮江、寬奠路:其小佃、團佃、八家子,皆伐林可通。而牛毛嶺、家哈寨林深岩峭,稗東葛嶺路夾大崖,皆難行之路矣。

清河路:烏雞關頭道扣柵,有懸崖相抱,二道砌石橫木,止容一人俯行,騎不能過。

叆陽路:其古北河夾峙深林,小河數十道,冬涸夏漲。頭道、二道嶺高岩陡絕,大樹紛錯,凡二百餘里,並無別徑可抄,險道也。

薩爾滸之戰相關地點

努爾哈赤在各路布署哨探,以偵察明軍動向,三月一日辰時(上午07:00~09:00),後金在赫圖阿拉陸續收到明軍從撫順路、寬奠路、清河路攻來的哨探報告,獲得明軍位置。

撫順路哨探:偵察到明軍在晚上持著火把通過撫順關(現今的關嶺村附近)。

寬奠路哨探:偵察到明軍進入棟鄂(現今的桓仁一帶)。

之後,後金仍持續收到哨探報告,得知明軍位置。

這是對於行軍情況的探討:

薩爾滸的行軍(四)明軍行軍情況 1

薩爾滸的行軍(四)明軍行軍情況 2

薩爾滸的行軍(五)後金情況


今天早上,有朋友通過微博的私信,給我發了這個問題的鏈接,問我有什麼看法。

第一、我覺得這個問題很有意義,值得回答。

第二,我先看了前面四位答主的答案。不好意思,忍不住要噴人了——我發現有兩位純粹就是在扯犢子。但是 @神威無敵大將軍炮 和 @黃巍 兩位答主,別看他們的答案很短,只有一兩句話,卻點出很重要的方面,要為這兩位答主點個贊。

接下來,我來講述我的答案。

1、

俗話說「史地不分家」,我們關注歷史上諸如戰爭、調兵、部族人口遷徙等等大規模人類社會活動事件,必須要同事研究地理和氣候,了解事發時空所處的地貌水文環境,才能更好更深入的了解歷史事件。

地圖、尤其是地形圖,是探究具體歷史事件的充分必要保障。

我貼一張照片,這是從微薄上「軍事歷史地圖」大神製作的《明代遼東軍事地理》里拍攝到建州三衛所處地區。

2、

建州女真的活動地區,處在長白山的山地地帶。長白山的植被非常茂盛。充裕的降水,形成大大小小的山間河流和河谷。

這些自然形成的河谷,不僅是女真各部的主要生活區域,也是進山、出山的交通要道。

象佛阿拉城、赫圖阿拉城、巫么城等女真首領的城寨,都是修建在河邊較為平坦的台地上,聚族而居。他們就以河谷為路,到明境邊牆堡寨馬市上,和明朝人做交易,或發動襲擾。河谷,就是進山和出山的路。

女真不是游牧民族,而是建城寨聚族而居的漁獵民族,即從事在長白山山林里的捕獵、採集生產,也在城寨周邊開闢耕地(但農耕技術很單薄)。為了取水用水方便,又保障能避開入夏後雨季的山洪,女真人習慣在河流旁邊,選擇一處高地,平整後修城。

從這張圖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努爾哈赤的赫圖阿拉城,位於蘇克蘇滸河(又名蘇子河,下文簡稱「蘇河」)上游的岸邊,河谷的深處。

蘇河是自東向西流,在薩爾滸—界凡這裡,匯入渾河。渾河繼續向西流,下游就是撫順和瀋陽(地圖上界凡處,有「界凡城」、「薩爾滸城」,但請注意,界凡城和薩爾滸城都是在薩爾滸之戰結束後修建的)。

蘇河,全程都在長白山的山地地區,其河道經過地區,就是蘇克蘇滸河谷,也成為赫圖阿拉城與外界的通道。

在薩爾滸—界凡這裡,也就是蘇河匯入渾河這裡開始,由此往西,是渾河大道,地形逐漸平坦、開闊,說白了就是開始出山,逐漸進入遼河平原,進入明朝邊牆內的明朝控制區。撫順衛和撫順馬市,其實就是位於邊牆上的一個關口。

因為蘇河匯入渾河這塊,是從長白山出山,進入下游平原,地形漸低,1949年解放後,在這裡修建了大夥房水庫。

努爾哈赤和建州女真的其他大大小小酋長貴族們,平時到撫順馬市上做貿易,都是從赫圖阿拉出發,先從蘇河河谷走,然後經渾河大道向西,抵達撫順馬市。

3、

明朝中前期,除了撫順馬市,還在靠近海西女真和科爾沁蒙古的遼北開原,開設開原馬市。建州女真也會到開原馬市去做交易,前半程路線基本一樣,也是要經蘇河河谷出山,然後向北走,取道凡河河谷、郎家谷或鐵嶺,前往開原。

4、

在這張照片的地圖下邊(南側),還有一條太子河,以及「鴉鶻關」「清河城」等兩個地點。在鴉鶻關,還標有邊牆。

鴉鶻關和撫順關一樣,也是從明朝控制區進出建州女真山地的一個重要關口。在清河,明朝也開了清河馬市。努爾哈赤到清河貿易,是取道太子河河谷,入鴉鶻關。

5、

建州女真周邊,明朝開設五個馬市。開原、撫順、清河,前面已經提到了。還有兩個:一個是寬奠,另一個是叆陽。

寬奠和叆陽,在建州三衛以南,原本是針對建州女真棟鄂部的馬市。萬曆八年三月,李成梁討伐王兀堂,攻破棟鄂部的鴨兒匱老寨。棟鄂部元氣大損,隨後主動投靠了努爾哈赤。

圍繞在建州女真旁邊,一共有五個馬市,努爾哈赤可以其中任何一個做貿易。

我在衛星圖上,標出了這五個馬市的位置——

五個紅圈,從上到下,分別為開原、撫順、清河、叆陽、寬奠。右邊那個籃圈是赫圖阿拉城所在地。

這五個馬市,有一個共同特徵:因為建州女真處在長白山山區,所以他們都是通過某條河流的河谷、山谷,與赫圖阿拉相連。

從赫圖阿拉去撫順和開原,要走蘇河河谷和渾河河谷;

從赫圖阿拉去清河,走太子河河谷;

從赫圖阿拉去叆陽和寬奠,走富察之野和阿布達里岡山谷。

建州女真出山,要麼走;反過來說,明朝的官員兵將想進山,也得這麼走。

現在,1619年的春天,四路明軍,成千上萬的人馬,分辨從開原(北路馬林)、撫順(西路杜松)、鴉鶻關(南路李如柏)和寬奠(東路劉鋌)出發,進山剿滅努爾哈赤。

所以說,用不著誰提前通告努爾哈赤,明軍是怎麼部屬行動的,他早就知道明軍只能走著四條河谷進山。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路能走。

@神威無敵大將軍炮 和 @黃巍 兩位答主的答案,則提供了其他方面的回答:

楊鎬事先大肆張揚,號稱平叛大軍「四十七萬」,要在三月進剿等等。不過,明朝和楊鎬的行為,不愚蠢的故意向努爾哈赤透露信息,而是對努爾哈赤進行威懾和施壓,製造緊張氣氛。

因為在薩爾滸之戰前,明朝中前期一百多年的歷史上,對女真的剿滅,沒有敗績,一些女真酋長的頻繁襲擾,給明朝造成很多麻煩,但明朝大軍一到,都可以剿滅。明朝有長期建立的自信。

搞明白了薩爾滸之戰發生空間的地形,也就能明白另外一個問題:明朝統帥部制定的這個四路出擊、分金合計的策略,到底對不對?

顯而易見,是對的。

7~8萬明軍合在一起走?不好意思,當地沒有這麼寬敞的平坦大路。那些河谷路線,又趕上早春大雪,2~3萬明軍走,已經很勉強了。比如說東路老劉的一萬多明軍和一萬多朝鮮兵,延誤了行軍時間,除了朝鮮軍行動遲緩外,就是山路不好走。

在薩爾滸之戰中,明軍取四路進山,就徹底堵死了後金軍出山的路。後金如果戰敗,他只能往東、東北方向跑,不會往東南方向跑,也就不會襲擾明朝邊牆內的地域。

這就是薩爾滸之戰中,明軍的戰術安排。

這個安排沒毛病,反應了明軍統率一種四平八穩,「不求建大功,但求無小過」式的作戰思路。

好餓了,這個答案回答完畢。一下是其他相關鏈接:

努爾哈赤是在怎樣的背景下決定伐明的??

www.zhihu.com圖標如何評價明朝對建州女真的殘酷行為??

www.zhihu.com圖標如何評價知乎用戶「經略幽燕我童貫」的歷史水平??

www.zhihu.com圖標古代戰爭的後勤補給供應是如何保障和實現的??

www.zhihu.com圖標如何提高地理對地圖的把握與定位能力??

www.zhihu.com圖標

後金掌握明軍行軍路線,這是一件不是很困難的事情。

先提出有兩種「謬論」:1.李如柏通敵賣國。2.楊鎬通敵賣國。

這兩種說法光為流傳,從當時朝堂流傳到當今網文和民間歷史學界,無非一方面可以為明朝敗仗找到最合理萬能的借口(有叛徒,有漢奸),另一面可以貶低後金(要不是有漢奸你們根本打不過明朝)。利用民族主義下這種說法大行其道很有市場。

對二者的控訴在當時就有,如魏斐德先生《洪業:清朝開國史》裡面就提出薩爾滸戰敗後東林黨人高攀龍第一個站出來指責楊鎬通敵賣國當了「漢奸」。

結合當時背景對於二者的「通敵賣國」指責主要是出於政治鬥爭(不是給二人洗地),楊鎬是浙黨或者說是當時首輔浙黨方從哲所起用的,按照連帶責任就可以搞掉方從哲。

紅丸案中東林黨對方從哲的攻擊可見《明史》中相關人員列傳,那真是文化人的碰瓷再加上道德制高點居高臨下的痛擊。

李成梁則是申時行之後不受文官待見,這其中有李成梁及其家族部下的問題,也有宋以來文官群體對武將系統的高人一等。

楊鎬的出兵日期告知努爾哈赤,這開始給的就是一個假日期,後來大雪原因又暫緩幾日,這才出兵,所以不存在楊鎬事先告知的說法,而應該說楊鎬這樣做是為了迷惑努爾哈赤。

1.明朝在敵方境內作戰,情報空白。明軍兵分四路,楊鎬要求這四路大軍「聲息相聞」,保持聯繫。

明朝掌握的遼東地區大約是今天的遼寧省,而之前撫順之戰、清河開原之戰等讓明朝實際掌控進一步縮小,情報自然無法接通。

在敵人的地盤上要求聲息相聞,保持聯繫,四路大軍縱深不同,視敵人為無物,這是不可能的。

2.後金建立在主場和速度上的情報優勢。相反後金軍隊是可能的,一是道路熟悉主場作戰二是騎兵優勢,具體可以結合地圖看努爾哈赤在得知杜松軍情報後奔赴的速度以及消滅馬林軍後夾擊劉鋌軍的速度,這是在經歷戰爭後急速行軍,速度仍然快於明軍戰前的正常行軍。

這個細節是可怕的,這個速度已經超出一般的理解。

由此看來,情報傳遞的速度也是此理。

3.明朝計劃之外的突發情況。另外還有明軍自己問題,比如劉鋌軍在路上進攻後金一村莊,打了好久還讓部分後金人員突圍,這等於暴露了自己的行軍路線。

杜松軍渡過渾河來到薩爾滸附近,當時前方正有後金修築界藩城,有一萬民夫和五百後金士兵,在山上遠遠看到杜松軍渡河再趕快通知後金主力部隊,這是合情理的。

杜松提前一天出發還趁夜色強行渡河,這為後金分路擊破提供了寶貴的時間差。

4.後金重視情報工作。在寧遠之戰前,明朝城鎮陷落都有後金情報人員咱們今天稱之為特工的功勞,最典型例子就是打開遼陽城城門使遼陽失陷。這從側面說明努爾哈赤對於情報的重視。

5.努爾哈赤的謹慎。薩爾滸之戰消滅明軍三路,可謂大獲全勝,但努爾哈赤為防明軍再度來犯仍率軍堅守各處顯要一個月在確定明軍無恙後才進行歡慶。

成功容易讓一個人瘋狂,努爾哈赤在大勝後仍謹慎如此,那可想戰前對於戰事的關注和計劃。

簡單回答,沒有翻書,細節沒有多加敘述,如有問題歡迎討論交流,還請見諒。


2018.11.1 12:14看秋圓回答後二次修改、補充。(秋大神指出其他兩位答主說的很對,那麼我作為另外兩位答主,得給自己說道說道)

1.秋圓答主從歷史地理角度來說,分析了明軍進軍路線是為一,是個新觀點新思考。

2.反對任何聲稱及猜測「楊鎬告密」的原因。大多數史料對於楊鎬記載都是楊鎬之前寫信告訴努爾哈赤,只看到了這一點但沒有看到全部。在明軍各路援軍調撥之前,楊鎬先行出關,乾的事情就是穩定人心軍心、斬殺逃將,更重要的是與努爾哈赤的溝通,開始要求努爾哈赤送還擄掠百姓並請罪,這種不以戰爭為手段的方式可能是楊鎬不想戰爭,不想戰爭的原因就是這位老哥清楚這仗難打。

楊鎬之前是做過遼東巡撫的。

楊鎬的溝通是階段性的,直到薩爾滸之戰前也未放棄這一想法。

出兵日期,告訴努爾哈赤沒有,告了?假的。在之前就告訴過。

就算沒下雪,這個日期也是假的。

下雪之後,楊鎬打算第二年春出兵。方從哲不讓,黃嘉善不讓,朝野上下都不讓,「日發紅旗催進」,大概有南宋十三道金牌讓岳飛回師的架勢。

3.為什麼四路並發?這除了地理原因,還有歷史原因和政治現實考量。歷史原因是這是傳統戰術,兵力優勢嘛,成化期間就這樣打的。

為什麼用這種戰術?歷史原因也是政治現實考量的一部分。

對於游牧部族,有一個成語叫「犁庭掃穴」。

仗要打的乾乾淨淨,人要殺的.... 咳咳

四路分進最後是要會師,達成包圍。戰略構思是最大程度減少後金潰敗後的逃亡,斬草除根。

要知道幾千人就能禍害遼東一陣了,這要跑個一兩萬,這不以後還是麻煩?

這也是朝廷的要求。

能達成這樣的只有兵分四路。

4.行動力是一切的基礎。大家都忽視了後金軍隊強大的機動力。任何好的戰術構思,都需要相應的行動力。情報有了,行動不了也沒用。在杜松、馬林、劉鋌三路軍,努爾哈赤率軍完成了「趕赴薩爾滸——交戰——消滅杜松軍——衝鋒——交戰馬林軍——消滅——趕赴阿布達里岡埋伏——交戰劉鋌軍」,這是經歷了惡戰血戰之後沒有休息還要急行軍啊,實在是可怕。

劉鋌走多慢走快不說,人家打了兩場仗還能跑你前面,上哪說理去?

還有他們走的什麼路?沒有大路,那就是山野,野外奔襲。

5.情報工作就不用說了。薩爾滸之戰前,有人通風報信,佟養真、佟養性兄弟,問題是史料不夠,孟森先生還把佟養真當成了佟養正。佟養真抗倭援朝之前就是副總兵,高級將領,孟森先生認為他叛逃了後金。

後金注重情報工作遼瀋之戰開城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

寧遠之戰為什麼能打贏?很重要原因就是組織專門巡查隊,注意到了後金的情報工作。

說的短有時候不代表精闢,比如認為「楊鎬智障」,我並不這樣覺得而且反對這樣的結論。

把一場戰役成敗歸功於一個人或幾個人,歸功於某一因素,那是戰棋推演,那是紙上談兵。

那推出這個「智障」的大明王朝又是什麼?

歡迎交流。


努爾哈赤不知道明軍確切的位置吧,又不是地圖全開。

努爾哈赤能確定的是明軍的進軍路線。同時判斷杜松,馬林兩路在薩爾滸匯合後,實力強大,是明軍主力。在鴨壺關的李如柏部行動緩慢,東路的劉鋌姜紅利部是奇兵。

對東路明軍,努爾哈赤派人在深河一代狙擊,同時毀壞道路,減慢其行軍速度。為殲滅西路軍爭取時間。

由於杜松部提前抵達與馬林部的匯合地點,且被修築要塞的後金壯丁所阻,還有杜松部半渡河半留守,導致薩爾滸集合地點的明軍數量極為分散,由 杜松/馬林 聯軍,變為河兩側各有杜松軍一部,實力大為衰減。努爾哈赤見此天賜良機,集中幾乎全部兵力(壯丁)飛速從赫圖阿拉出發,分步基本吃掉了杜松部。待杜松部崩潰後,馬林部才抵達薩爾滸,但是大局已定。

努爾哈赤集中優勢兵力,利用時間差(杜松比馬林提前抵達)和杜松的分兵(有 杜松主動分兵 和 杜松部被預先設計的洪水分為兩部的兩種說法),擊潰了明軍主力,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其實很簡單,當地百姓告訴的。大軍行軍不可能一點蹤跡都沒有,而且軍隊行進基本只能走大道,除非某些奇襲用的部隊。所以理論上雙方軍隊所在位置雙方都可以知道,這時候就要看民心了。當時明朝政府在當地可是惡名遠揚的,能有多少人幫就說不好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