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關於薩爾滸之戰,行軍與地形是關鍵因素之一,因此將行軍與地形的一些相關資料與估算整理上來,謹供參考。

內容主要為:(一)近代行軍的數據,包含行軍長徑、速度、距離等等;(二)薩爾滸之戰的行軍相關參考文獻,其中一部分可以線上瀏覽;(三、四)明軍情況;(五)後金情況;並搭配現代地形圖與近代軍事地圖。

十九世紀的西方行軍估算

「……戰爭勤務學可能包括的主要內容,即所有關於軍隊運動,以及與之有關的一切事項……」 ---- 若米尼《戰爭藝術概論》[1]

十九世紀的軍事學家約米尼認為行軍屬於後勤學(logistics)的參謀估算範疇,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則以三章篇幅說明行軍估算[2]。此時期的軍事著作,經常把陸軍的行軍與宿營接連討論,作戰手冊也會用數學表格加以估算。

1876年普魯士的《Generalstabsgeschafte : ein Handbuch fur Offiziere aller Waffen》(各兵種軍官參謀事務手冊)列舉了步兵、騎兵、炮兵等各兵種營、團行軍時的部隊長度[3]。

《Farrows military encyclopedia》(法羅軍事百科)的兵棋推演條目,引述了關於1866年普奧戰爭的著作,列舉普魯士的軍(Corps)包含42,512人、13,802匹馬、90門炮、1,385輛運輸車,部隊長度為29公里(18英里)、車輛長度為14.5公里(9英里),共佔用43.5公里(27英里)的道路。以及引述了1870年法國軍官Jules Louis Lewal關於行軍的著作,列舉法國的軍包含39,323人(與8,113匹馬騾、978輛運輸車),估算全軍長度為54公里(59,163碼)[4]。

英國的Hamley Edward Bruce在《The operations of war》(戰爭的運作)的附錄里,列舉英軍行軍時的部隊長度[5],估算一個師的戰鬥部隊長度為4.9公里(5,368碼),包含:七個步兵營(每營原訂1,000名官兵,估計為850名作戰人員,攜帶彈藥車與工具車,為2,870碼)、一個騎兵團(原訂480名官兵,估計為440名作戰人員,攜帶彈藥車,為492碼)、三個野戰炮兵隊(攜帶18門炮,為904碼)等等;其餘的輜重、野戰醫院等部隊為2.7公里(2,962碼)。

而一個軍的戰鬥部隊長度為19公里(20,790碼),包含三個師與附屬騎兵、炮兵、工兵等等;其餘部隊為13.8公里(15,040碼)。行軍時的部隊長度會多拉長三分之一,全軍為43.5公里(27英里)。

〔圖〕《The operations of war》的估算。

上述這些對於部隊行軍時的長度估算,當時稱為「Road Space」,翻譯為「行軍長徑」。

行軍長徑

行軍長徑簡言之,即是預先設定行軍時每排若干人/馬/車、前後距離為何,再依據部隊編製加以估算;各部隊之間又有間距,形成行軍序列。

中國古代兵書中也有類似觀念,例如唐代《通典》引用《衛公李靖兵法》,「諸軍馬行動,須知次第……諸軍營各量置虞侯子,並使排比,依軍次行」[6],敘述行軍時的部隊排列與引導。

明代名將戚繼光在《紀效新書》十四卷本中,敘述了道路寬窄與部隊排列的變化,「路狹,挨次每一營鴛鴦陣雙人行……前路寬一丈……是二鴛鴦陣平行……前路約寬一丈之外……是三鴛鴦陣平行……前路約寬二丈……是四鴛鴦陣平行……以上凡謂路者,不是平時人行之路必有此闊也,但路左右乾燥可以著腳而過,俱是路內步數也,宜通變之。」[7]

明代的一丈大約為現代的3.2米,依據戚繼光所述,可容四人並行,換算每人寬度大約佔0.8米。而路寬二丈(即6.4米)可容八人並行,道路狹窄則為二人並行。戚繼光指出此處的路寬不只限於路面寬度,道路兩側若有乾燥地面也可加以利用。

過去各國軍方的作戰手冊里時常會收錄行軍長徑表格,或繪製行軍序列表,例如美軍1918年的《Field Service Pocket Book》(野戰勤務手冊),列舉在不包含彈藥器材車與補給車的情況下,一個步兵旅的行軍長徑為2.5公里(2,712碼),一個騎兵旅的行軍長徑為5.9公里(6,452碼)[8]。二戰時期的《FM 101-10 Staff Officers Field Manual》(參謀官戰場手冊),列舉行軍長徑的估算方法為步兵每排距離2.4碼、騎兵每排距離4碼等等[9]。

〔圖〕美軍1918年的行軍長徑表。C. tn是combat train,彈藥器材車;F. Tn是field train,糧食帳蓬車。

〔圖〕1908年德國步兵師行軍序列表(由英國翻譯)[10]。

日軍也翻譯了行軍長徑表格,例如1889年由偕行社出版的《獨逸軍隊指揮官之手簿》[11]。而陸軍省1914年《陣中要務令》附錄的「行軍長徑概數表」,列舉在不包含彈藥器材車與補給車的情況下,戰鬥部隊編製221人的步兵中隊行軍長徑為100米、編製890人與3匹馬的步兵大隊為440米、編製134人與133馬的騎兵中隊為290米[12]。

中國在清末引進西法練兵,1911年廣東陸軍速成學校的《宣統二年改訂戰術學筆記三卷》列舉一標的行軍長徑為1,600米[13],1904年的步兵標編製為2,052名官兵[14]。

後來國軍軍校教育亦將行軍長徑納入參考,例如許乃章編著的《戰術作業之參考》收錄日本與德國的行軍長徑[15];戴堅編纂的《中美合璧兵學研究綱要》列舉徒步人員每排距離2.2米、騾馬3.5米等等[16]。

〔圖〕清末步隊一標的行軍長徑與步隊行軍時間。

〔圖〕中國陸軍行軍列長及單位通過時間表。

1970年代解放軍的行軍長徑估算表裡,列舉人與人距離為1.5米、牲口長2.5米、牲口與牲口距離5米等等[17]。

通過時間

「一支10萬人的軍隊如果編成一個縱隊,也就是說沿著一條道路不間斷地行軍,那麼這個縱隊的首尾絕不可能在同一天到達目的地。」 ---- 克勞塞維茨《戰爭論》[18]

在現實的物理情況下,人/馬/車都會佔用道路空間,因此一支部隊的行軍長距,會影響行軍經過某地點的通過時間,行軍長距愈長、通過時間也愈久。

假設一支部隊有6萬名步兵,排成一條連續不斷的隊伍,排列為每排4人,每排距離為1.5米,那麼這樣一支假設的隊伍,其行軍長徑即為:

  60,000名步兵 / 每排4人 * 1.5米 = 22,500米 = 22.5公里

如果這支步兵部隊完全不休息,以每小時5公里的常行軍速度前進,則從頭到尾經過某地點的通過時間即為:

  隊伍長度22.5公里 / 時速5公里 = 4.5個小時

也就是說,如果這支部隊從上午7點啟程出發,那麼到了上午10點,仍有三分之一的隊伍在出發地原地等待。

上面的假設是連、營等各單位之間毫無間隔,並且不計火炮、輜重等其餘部隊,人馬也無須休息用餐。現實世界的部隊行軍需要考慮這些情況,隊伍會更長、更緩慢,難以指揮協調,也無法即時抵達目的地。

行軍速度與距離

「凡軍行在道,十里齊整休息,三十里會幹糧,六十里食宿。古法三十里為一舍,倍道兼行一日再舍,今六十里為食宿,亦量軍士急緩為節。」 ---- 《武經總要》[19]

宋代《武經總要》敘述的行軍制度為每10里休息一次、30里用餐、60里紮營,宋、明、清的一里為180丈,大約為現代的576米,每日行軍60里換算大約為34.6公里。

英軍少校George Pomeroy Colley於1873年在軍事刊物發表行軍相關論文,提到各國的行軍速度,步兵時速大約4.4~4.8公里(2.75~3英里)、騎兵時速大約8公里(5英里)。規模越大的單位越慢,一個步兵師會降到4公里(2.5英里)、一個軍則不到3.2公里(2英里)。每日常行軍距離平均為19~24公里(12~15英里),每日行軍距離超過32公里(20英里)應視為強行軍[20]。

普魯士的《各兵種軍官參謀事務手冊》列舉一個步兵營在良好道路上行軍22公里需6個小時、在普通道路上需8個小時;一個一萬人左右的步兵師在良好道路上行軍22公里需7個小時、在普通道路上需9個小時[21]。(中國拿破崙論壇的裝甲擲彈熊網友在「陸軍大部隊行軍速度」討論串翻譯了該表格[22]。)換算起來步兵常行軍時速大約接近4公里,並且規模較大的部隊走的較慢。

日軍《陣中要務令》條列大部隊在良好條件下行軍,1公里大約要13分鐘,並建議每小時應略作休息[23]。換算起來常行軍時速大約4.6公里以下。

美軍《參謀官戰場手冊》列舉的行軍參考速度,步兵以道路行軍,白天時速為4公里(2.5英里);每日一個師大約走19~24公里(12~15英里),較小規模的單位大約走24~32公里(15~20英里)。騎兵以道路行軍,白天時速為9.7公里(6英里);每日大約走56公里(35英里)。另外,步兵若強行軍53公里(33英里),則大約需要22.5個小時(包含一段長達6小時的休息)[24]。

解放軍陸軍軍官手冊的「行軍平均時速參照表」列舉步兵白天時速為4~5公里,一晝夜行軍距離,常行軍為25~35公里,強行軍可達50公里。騎兵白天時速為7公里,一晝夜行軍距離,常行軍為50公里,強行軍可達75公里[25]。

步兵  ?每日行軍距離   ?強行軍距離   ?時速

----+---------+--------+------

武經總要?  60里(34.6公里)?        ?

Colley ?    19~24公里?每日超過32公里?4.4~4.8公里

    ?         ?        ? (師)4公里

    ?         ?        ?(軍)3.2公里

日軍  ?         ?        ?4.6公里以下

美軍  ?  (師)19~24公里? 22.5小時53公里? 白天4公里

    ?(小單位)24~32公里?        ?

解放軍 ? 一晝夜25~35公里?一晝夜可達50公里?白天4~5公里

騎兵  ?每日行軍距離   ?強行軍距離   ?時速

----+---------+--------+------

美軍  ?      56公里?        ?白天9.7公里

解放軍 ?   一晝夜50公里?一晝夜可達75公里? 白天7公里

參考資料

[1] A. H. 若米尼著;劉聰、袁堅譯,《戰爭藝術概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3),頁278。

[2] 《戰爭論》第二卷第五篇第十章至第十二章。

[3] Hubert von Boehn, Generalstabsgeschafte : ein Handbuch fur Offiziere aller Waffen (Potsdam: Doring, 1876), pp. 90-91, 312.

reader.digitale-sammlungen.de

[4] Edward S. Farrow, Farrows Military Encyclopedia, vol III (New York, 1885), p. 587.

archive.org/stream/farr

法軍資料引述自《Conference sur la marche dun corps darmee》(軍行軍討論)頁40、119,原文估算的長度為54,133米。

gallica.bnf.fr/ark:/121

[5] Edward Bruce Hamley, The Operations of War (Edinburgh: Blackwood, 1886), pp. 473-475.

archive.org/stream/oper

本書1866年初版尚無附錄;清末上海製造局曾將1869年第二版譯為《行軍指要》刊刻。

bit.ly/2JbsnYr

[6] 杜佑,《通典》(乾隆摛澡堂四庫全書薈要本),卷157〈兵十〉,頁7-8。

archive.org/stream/0607

[7] 戚繼光,《紀效新書》(明萬曆甲辰三十二年孫成泰刊本),卷8〈行營〉,頁5-7。(系統頁231-234)。

bit.ly/2OFoBML

[8] War Department, Field Service Pocket Book, United States Army, 1917 (Washington, D.C. : The Dept. , 1918), p. 33.

archive.org/stream/fiel

[9] War Department, FM 101-10 Staff Officers Field Manual: Organization, Technical, and Logistical Data, 1941 (Washington, D.C. : The Dept. , 1941), p. 79.

archive.org/stream/FM10

[10] War Office, Field Service Regulations (Felddienst Ordnung, 1908) of the German army, 1908 (London: The Dept. , 1909), p. 189.

archive.org/stream/fiel

[11] レーネルト著;荒井宗道譯,《軍隊指揮官之手簿》(東京:偕行社,1889),頁10-14。

dl.ndl.go.jp/info:ndljp

民間出版的《新式兵棋詳解》收錄了一組「行軍長徑計算基準數」,參見研究會編,《新式兵棋詳解》(東京:兵事雜誌社,1911),頁190-191。

dl.ndl.go.jp/info:ndljp

[12] 陸軍省編,《陣中要務令》(陸軍省,1914),附錄第4。

dl.ndl.go.jp/info:ndljp

依據JACAR Ref.C12121285500,該表為戰時編製。部隊編製表參考JACAR Ref.C12121240100、C12121240200。

jacar.archives.go.jp/aj

jacar.archives.go.jp/aj

jacar.archives.go.jp/aj

[13] 廣東陸軍速成學校編,《宣統二年改訂戰術學筆記三卷》(廣州:廣州出版社,2015,影印上海圖書館藏本),第358冊,頁387。

[14] 奕劻、袁世凱等編,《奏定陸軍營制餉章》,清代兵事典籍檔冊匯覽 v.84(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頁283-287。《奏定陸軍營制餉章》規定步隊營製為官兵659名,配備4輛隨營車與騾,行軍時隨營車、騾、駕車兵、餵養夫加兩倍,為官兵675名。步兵標的指揮部編製為27名官兵,每標為三個步兵營。

[15] 許乃章編,《戰術作業之參考》四版(南京:許乃章,1937),頁7-17。

[16] 戴堅編,《中美合璧兵學研究綱要》(上海:同仇學社發行,1947),頁21(III)。

taiwanebook.ncl.edu.tw/

[17]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軍事運輸部,《汽車運輸手冊》(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出版社,1973),頁204,「計算行軍縱隊長徑有關數據表」。

[18] 克勞塞維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譯,《戰爭論》第二卷(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頁429。

[19] 曾公亮、丁度,《武經總要前集》(明萬曆己亥二十七年金陵富春堂刻本),卷5〈軍行次第〉,頁11。(系統頁第2冊頁25)。

library.yonezawa.yamagata.jp

[20] G. Pomeroy Colley, "Marches", Journal of the Royal United Service Institution, 17 (1874), pp. 49-50.

books.google.com.tw/boo

[21] Generalstabsgeschafte, p. 311.

reader.digitale-sammlungen.de

[22] bbs.napolun.com/forum.p

[23] 《陣中要務令》,頁157、168。

dl.ndl.go.jp/info:ndljp

[24] FM 101-10 Staff Officers Field Manual, p. 82-84.

archive.org/stream/FM10

[25] 向旭主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手冊(陸軍分冊)》(青島:青島出版社,1991),頁821。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