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局势:乱花渐欲迷人眼

前几天,也就是3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工业企业财务数据,2019年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7080.1亿元,同比下降14%。

而去年这个时候,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9689亿元,同比增长16.1%。

换句话说,去年几场会开完之后,短期也没瞅见啥立竿见影的效果。今年一、二两个月的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还是没能赶上去年,利润少了整整2600亿!

工业企业利润严重下滑,这事儿当然很重要。要知道,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暴跌到负值,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的这十年只发生过一次,就在2014-2015年。

当年很多煤炭、钢铁、冶炼等行业亏得惨不忍睹,2015年柴静的《穹顶之下》纪录片里,河北钢厂生产一吨钢材就赚几毛钱,连个茶叶蛋都买不了,其他的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工业企业状况也都一摊子烂泥,好不到哪儿去。国家最后启动了影响深远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砍掉中小落后产能,保留了主要火种。

但当时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最低也就探底到-8.8%,远没有这次来的这么夸张,但即使是这样,当年供给侧改革之后的一系列快狠准的操作,还是让人记忆犹新。

懂点常识的都明白,企业如果没利润,下一步该干什么就不用我多说了,都是过来人,那几个词现在都是敏感词。

看数据的时候,猛然想起前段时间人民日报发的《蓝天保卫战须向纵深推进》,背后一凉,转身琢磨琢磨,上一轮关了快二十万家污染企业,那些还能挺过来的民营企业,这一轮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在纵深推进的蓝天保卫战中挨过来。

2、保证充分就业?

两会也开完一段时间了,2019年的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大家也都看新闻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6.5%;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

说实话,这个预期目标我没怎么看懂。我记得几年前,总理在中国工会代表大会上曾经说过,中国大概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拉动130万、甚至150万人就业。并且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有关方面反复测算,都认为要保证新增就业1000万人需要7.2%的经济增长。

现如今,中国的经济结构经历了重大的调整。虽然从产业上看,服务业的比重逐年增加。但从企业投资主体看,2018年民营企业关了一大批,这个大家在广东看看当地报纸都知道了。要知道中国的民营企业可是供养了国内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

再加上1、2两个月工业企业的利润大幅下滑,企业招人意愿势必会降低,那么问题这6%-6.5%的GDP增速如何拉动1100万新增就业人口充分就业?我认为这需要好好的思考。

3、消费如何崛起?

刚才前面讲了,今年经济增速当局往下调了,同时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又暴跌,那么作为各个相关企业的董事长,新的一年给员工大范围加薪这事儿,咱也就甭想了,不降薪裁员就已经对得起企业家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了。

那么又延伸出下一个问题:2016-2018年,很多人都卯足了劲儿的买房子,现在预期现金流没我们想的那么多了,估计有些人还要被“截流”,下一步怎么办?

所以,首当其冲的是汽车行业的继续萎靡。

2019年2月,乘联会发布了2月份国内乘用车市场的销售数据:我国乘用车市场的零售总量为117万台,同比下跌18.7%,环比下跌43.3%;2019年累计零售总量为333.3万台,同比下跌9.8%——在这之中,SUV同比零售总量跌幅突破新低,达到了19.8%,并且跌幅已经超过了轿车市场。

这意味着,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已经连续第八个月的销量下滑,车市寒冷无比。

大家为什么不买车了?

很简单,没钱。

汽车行业可是国家重点支柱行业。消费升级,其实很大一头肯定在汽车上,居民其他消费大都是小额消费,即便普通的家庭轿车动辄也得十万,如果汽车行业销售惨淡,那么靠消费升级、拉动内需其实都是伪命题。

4、房地产的小阳春?

现在回过头想想,过去的2018年除了土地出让金增长了25%到了6.5万亿,创了记录,其他数据能让人印象深刻的还真不多。

3月初的时候,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里面有房地产的一个数据:整个2018年,全国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全年增长17.2%;而施工面积增速却持续回落,全年值为5.2%。换句话说,在房地产周期下行、金融去杠杆的严控之下,三四五六七八线的城市及县城里中小开发商正逐渐在停工。

这些房子什么时候能竣工是个大问题。

前几天,听一个“大师”瞎扯:说如果房子永远不竣工就好了。反正很多买房人也是为了保值增值,并不是为了住。反正地方只是想卖地,又不想验收。反正金融机构只想赚开发过程中的带来的高固定收益回报的产品,没有人想做装修贷。

虽然是瞎扯,但想想也挺有道理,这种情况除了刚需要哭会儿,其他人都会很满意。

所以,各种原因峙下,2018年9月之后,续环京楼市扑街后,广大的二线楼市突然就凉了,很多二线龙头比如成都、郑州、合肥的楼盘去化率开始锐减,原本一次开三四百套的楼盘,也开始几十套、一百套小心翼翼的推。

这种情况持续了接近半年,才有一定好转,但单纯靠市场自身的力量也很难改变这些城市房地产的颓势。于是,春节之后,在一些地方房地产座谈会后,限购限价开始逐渐松了起来。

原因也很简单,一方面工业企业利润下滑,地方经济也有压力,另一方面4月1日开始大范围减税,财政收入势必还要减少,如果房地产再继续颓态,地方政府是不能继续接受楼市萧条导致财税锐减的。

但是,即便放开限购,六个钱包还能像前两年一样那么鼓囊囊的么?

就业、消费、房事依旧是解不开的毛线球。

如果没有大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今年降准还会有两三次,所孕育出的投机机会会很多。但是,对于有些行业而言,2019的艰难,也才刚刚开始而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