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人会问:中国人为什么特别爱玉?这是有其极其深厚的历史渊源的。

华夏发源于古玉文明,华夏先民特别敬畏神明,几乎每一山、每一水、每一寸土地,都有神明掌管,所以华夏先民普遍祭祀神灵。祭祀都有严格的规矩、一定的规制,但是无论什么样的规格,都少不了一件重器——玉,几乎达到逢祭必玉的程度。似乎神明也非常爱玉,几乎祭祀少玉不能。上天的神明与下界的人间在祭玉上达成了高度一致,所以华夏先民对古玉情有独钟,将玉奉到通神的至高无上的境地。最初的人神相通由能够通达于天庭的巫师来完成(参见《山海探幽(1)》),所以《山海经》所记载的正是华夏先民所处的巫玉时代。

《山经》记载山川、河流、矿藏、物产、动植物、奇珍异宝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两件特别重大的事项:

一是所有山川矿藏记载中,「玉」为第一、金银铜铁等金属为其次;绝对达到凡玉必录,甚至有些山不出玉还做特别注明(1.27),可见对玉产的重视程度。

《山经》五卷南、西、北、东、中共记录大小山川约446座,其中202座山出产玉,记载还细化到山之阳出玉还是山之阴出玉,所出为白玉、水玉、碧玉等玉料的品种。将玉矿产提升到如此重视的高度,世界古各大文明中唯有华夏。

二是山必有神、神必有祭、祭几乎必有玉。

《山经》五卷又细分为26篇,大约每篇为一个山系,每个山系的结尾都是统计本系山的总数、山神的形状样貌、以及「其祠之礼」(就是祭祀山神的仪式),就是山必有神、逢山必祭。大多数山系为同一类山神,如「其神状皆鸟首而龙身」(1.10)、或者「其神皆龙身而人面」(1.42)、或者「其神状皆羊身人面」(2.61),等等。但也有比较大的山系,即使同一山系山神的形状样貌也有不同,如「凡四十六山。……其神状皆马身而人面者廿神,……其十四神皆彘身,……其十神状皆彘身而八足蛇尾」(3.91),即46座山有44山神,其中有20神是人面马身、有14神是猪身、还有10神都是猪身八足蛇的尾巴。

祭必循礼,一般单一神系的就用同一种祭礼,如「其神皆人面而鸟身。祠用毛,用一吉玉,投而不糈」(5.26),就是祭祀这些山神的时候都要用带毛皮的动物,连同一块彩色的玉投入山中,不需用精细的米。但如果是多神系就要严格地分别采用不同的祭礼了,如「凡十九山,……华山冢也,其祠之礼:太牢。羭山神也,祠之用烛,斋百日以百牺,瘗用百瑜,汤其酒百樽,婴以百圭百璧。其余十七山之属,皆毛栓一羊祠之」(2.20)。即这个山系一共19座山,祭祀华山神的礼仪是:用太牢之礼;羭次山的山神很神妙,祭祀时要用火炬,先斋戒一百天,然后用一百头纯色的牲畜做祭品,把一百块美玉埋入地下,再烫上一百樽美酒,把一百只珪和一百只璧系在山神的颈上作为祭祀时的礼物;剩余的十七座山的山神,都是用一只纯色的完整的羊来祭祀。

《山经》记录大小山川446座,分为26个山系共达40式祭礼,其中必须用玉为祭品的多达27式;有些祭礼要求用玉达2种及以上(3.43),有些祭礼用玉要求竟然多达百珪和百璧(2.20),其规模之大令人惊奇。

如此奉玉为神级品,山必有神、神必有祭、祭必有玉,全世界唯有古华夏文明带有这样的古玉文化色彩。


谢谢邀请!我理解是,因为特质,稀有,「黄金有价,玉无价」。

因为玉石,属于稀有矿石,色泽通透,一层不染,光照下,熠熠生辉。所以古人爱用玉来比喻纯洁和美好,固有「君子温润如玉」来意喻君子当待人谦虚、礼貌、常自勉。「玉面桃花」泛指面容俊俏、神采奕奕的女子。诗人爱佩戴玉石,它能体现诗人不流于世俗的气质。

民间流传———玉能养人,大概是矿石深埋土层里经历了上亿年的固化形成,所以含有很多微量人体所需的矿物质,佩戴在身体上,随体温玉石所含的微量矿物质慢慢的进入人体。当然这应该是我的胡乱之语,但民间的确有这样的说法。??????


「玉,乃石之美者」。玉,在国人的心目中象征著瑰丽、高尚、坚贞、圣洁。几千年来人们敬玉、爱玉、赏玉、戴玉、玩玉、藏玉,人们对玉怀著一种特殊的情感。玉之美是一种温润与凝重并存的美,玉美学和玉文化是国人爱玉情节的基础和前提。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