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学佺先生写此联是有特定背景的。

大体是 :

某皇亲的奴才为娱乐,放犬随意咬人。一秀才"中奖",性命攸关之时,一位屠夫出现,剁狗救了秀才。皇亲的奴才看到主人的爱狗被杀。便歪曲事实,要求县衙处死屠夫。 秀才被其买通做了伪证。

曹学佺最后查明事实,判秀才给皇亲当狗。 愤而写下: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的名句。 (百度百科)

纵观中国隋唐后各朝代,读书者背井离乡,非须臾所能成官立业,有官员清正廉直,但也必有官员肉糜腐败。此联所指确是社会现实,但却不是全部。

如题主所问,何原因造成此等社会认知。 实际上,天下熙熙往往,屠狗辈与读书人皆有仗义与负心,"寡妇守节义无反顾,儒生卖国争先恐后。" 此类诗句比比皆是,自有它的背景和道理,但,不该给群体贴上标签。

荐暴裂无声,恰诠释此诗。

后留拙见

如何评价《暴裂无声》这部电影??

www.zhihu.com图标

很多劳动人民考虑问题简单,出发点单纯,做事往往性情用事。

如果对某件事情没有很独到的判断,「屠狗辈们」就只考虑人情义理,即大多数人会怎样看待,所以往往让人觉得义气深重。

可以参考侯赢,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里的壮士),战国时的墨侠

而读过书的人考虑问题较复杂,大局观稍重,兼顾的面多,所以往往看起来优柔寡断,甚至朝三暮四。

很多读书人执行能力又差,对自身利益考虑又多,很懂得自保,所以给人一种百无一用却又满嘴仁义道德,自私自利的感觉。

可以参考巨鹿之战前的卿子冠军(这场战争在他看来就是打不赢,所以拒绝出兵),两宋、汉末东吴等朝的主和派(自私怕死,不顾国家,但衡量双方实力,能说出议和也算实事求是),古今通用的读书人负心汉。

但读书人也好,屠狗辈也好,并不是只有这一面。

读书人的大局观在很多情况下会发挥关键性作用。汉光武帝刘秀的兄长刘𬙂被更始帝所杀,刘秀悲愤之余痛定思痛,决定继续向更始帝称臣,并为哥哥之死「谢罪」。这是极度不顾人情义理的做法,惜命到这种程度如果不是光武帝早就被人喷成狗了。易中天评价「勇敢」时说,「路见不平,拨刀而起,一言不合,拳脚相加,这是匹夫之勇」。「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是君子之勇」。刘秀这种大局观,明显属于「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大勇,但如果刘秀没能登上帝位,后世又怎么评价这一段历史呢?

事实上,我们几千年的历史,往往都是被读书人的这种大局观主导的。如何决定战和,收多少税,征多少兵,运多少粮,如何统筹各方利益,都是从大局出发所决定的,主观上义气反而有害。换句话说,读书人不仅能够考虑到自己的利益,还能兼顾别人的,不至于做一点事就要鱼死网破。「大事不赖众谋」,做决定不一定要得到大部分人的理解,这也是古今通用的。

而「屠狗辈」的义气,也可以参考「逢人便杀,杀人如砍瓜切菜」的李逵,逢洋人便杀,引来八国联军侵华的「义和团」,屠狗辈的义气,也很有可能是别人的灾难。

更何况不能一概而论,读书人里有的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死守扬州的史可法,「屠狗辈」里也有带洋人去圆明园的普通人。高尚还是卑鄙,有时候与学问无关。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