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

东晋王羲之的书写的《兰亭序》,不仅仅是一本流芳百代的书林瑰宝,同时,其内容还是具有极高欣赏价值的文学作品,

《兰亭序》是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当地四十多文人雅士聚集在兰亭之处饮酒作诗,并汇集成册,王羲之为诗集做的序言。文章脉络清晰,顺理成章,逻辑性强。没有虚浮雕琢的痕迹,是晋代流传下来的相当优秀的散文名篇。

一部好的艺术品,往往都不是单一性的,比如孙过庭的《书谱》,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学习草书的字帖,还是一部书法美学著作,睡虎地秦简,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了老祖宗的墨迹,还是一部大秦王朝的律典,我们在学习古人书法艺术的同时,更要重视内容的学习。


谢邀!《兰亭集序》不仅在书法上,确定难以逾越的丰碑,在文学价值方面,也开拓了游记文体的先河。也为后人提供了序言文本。

在魏晋时期,骈文盛兴,文体讲究对偶、辞藻、音律、典故。这样的文风主要是不利于交流。《兰亭序》之所以流传千古,一方面是文笔朴素自然,清新流畅 ,另一方面其立意深远。虚实结合,思想内容涉及儒、释、道、玄方面。文章具有真实可信部分,也有空灵的氛围。其描写和叙述性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朴素自然,同时又暗含一种伤感。文章分为两部分,前为写景,后为言理。这种文风也对魏晋之后的散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在被人们所公认,关于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却很少有人涉及,这也许是被他书法声名掩盖的关系。

王羲之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是不应忽视的,他的文学作品大多见于书帖,但他的文学创作不一样:「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打下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先笔前」。他没有长篇巨著,也不像某些文学家专注于某一文体的创作,刻意求索。他与陶渊明有相似之处,「陶渊明为文不多,且若未尝经意。然其文不可以学而能,非文之难,有其胸次为难也。」那些文章好像是不经心写出来的,但这种文章不是靠死工夫就能学会的,不是文章难,而是没有那种情怀。在王羲之文学作品中,感情自然流露,题材也是根据需要信手来,不枝不蔓,或整或散,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美。他的作品与东晋时代的玄风相比显得清新自然,特别是山水抒情散文,在当时是很负盛名的。

晋末宋初的谢灵运以山水为对象集中描写,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准确地捕抓大自然的各种形象,形成了鲜丽清新的艺术风格。山水诗文从晋开始发展到唐代,成为中国文苑的一大宗派。谢灵运与王羲之是同时代的人,可谓莫逆之交,情谊深厚。谢灵运的山水是受到王羲之《兰亭序》的启迪和影响是必然的。

开谢灵远山水是门径的应首推王羲之。王羲之和孙绰是挚友,曾应邀参加兰亭聚会,但《兰亭集》一致推举王羲之作序,而没有请孙绰撰写,可想而知王羲之在当时就其文来方面要比孙绰声名大得多。王羲之的文学地位在当时超越孙绰,就其作品而言,《兰亭序》要比《天台山赋》影响大得多。

《兰亭序》以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的地位而流传千载,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作为著名散文,是「文以书传」乃不言而喻。但若说并无多少文学价值,或文学文献价值,但以书法精妙而传其文并非公道。如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的《祭妊稿》其文慷慨激昂,沈郁悲壮,且无「真伪」之争,文并未被后人所传诵,便是一个明证。


《兰亭集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名作。全文收录在《晋书 ? 王羲之传》中。这是一篇记录王羲之与好友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今天绍兴,原会稽县兰亭雅聚时,饮酒作诗的场景描述,全文三百二十五字。它的书法价值就不必多说,号称天下第一行书,世所共知。

它的文学价值,也足以令世人瞻望;

1、得到了历朝历代众多帝王将相的临帖、收藏、称赞!

2、作为国内唯一的书法圣地-兰亭,因为有了《兰亭集序》而成为了历年国家书法节的举办地!

3、目前为止,依然是大小书法爱好者,的临帖首选。


《兰亭集序》除了书法价值,文学价值有吗?

《兰亭集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名作。全文收录在《晋书 ? 王羲之传》中。这是一篇记录王羲之与好友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兰亭集会的序文,全文三百二十五字。它的书法价值就不必多说,天下第一,世所共知。它的文学价值,也足以为令范。

《兰亭序》言简意赅,时间,地点,景物,事件,内心的情感,人生的感叹,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没有华丽的词藻堆砌。即便是今天,我们读起来,也没有「文言文」的生涩感。这篇散文,被清代吴楚生、吴调侯编入了《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是一部以收录散文为主的著作。收录的作品上起周代,下止明代。时间夸度二千多年。包罗了古代所有一流文学家。能够入选的文章,万里挑一。这就充分说明了《兰亭序》的文学价值。

现代有学者认为,《兰亭序》被选入《古文观止》,是冲著书圣王羲之的名声,才将其收入进去的。还有人说《兰亭序》根本就是唐代的一篇伪作,不然怎么会没有被收入到《昭明文选》中。也有人认为《兰亭序》的遣词造句有误,不能算一篇文学价值很高的文章。其实这些都是诡词异说,想制造一些所谓的高论来博取大家的眼球。不值一驳。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唐突之辈,岂能掩世人之目。闻人善则疑之,闻人恶则信之,此满腔杀机也!诬罔《兰亭序》的人,毕竟是少之又少。


历代书法名家几乎没有不是士大夫阶层的人物,不是大块文章的士,就是业绩不凡的官,他们基本都不是为书法而书法的人。

人们不能由此得出一条书法家一定要成为士大夫的逆定理。但士大夫作为我国古代社会特定的文化阶层,在总体上具有超越的精神因素,他们以整个社会文化秩序为关怀的对象,对于自身乃至本阶级的利益能置之于其次,即所谓「后天下之乐而乐」。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游目聘怀。面对宇宙间的万物,感慨人生,抒发怀抱。字里行间,充溢著心灵和大自然交融后的情感升华。《兰亭序》这篇不朽的散文,是官至右军将军的王羲之胸襟与修养的写照,可以说,没有这篇文章在先,就不可能有那幅行书在后。书法的高超意境尽属文学价值的再现,不具备如此修养的其他人是写出来的。因此《兰亭序》这篇文章的文学价值绝不低于「天下第一。」的行书。


在清代,为了教小朋友们学习语文,两位教书先生合力编撰了一套教材,认为所收录的文章,代表了中国散文至善至美的最高水准。这本教材于是有了一个大名鼎鼎的名字--《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这部书,上至先秦,下至明末,仅仅收录文章222篇,依时代分卷排列。南北朝动乱三百年,所收录者,除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仅有其他两位名家的四篇文章,分别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以及孔稚珪的一篇《北山移文》。从这个角度看,《兰亭集序》完全位于文学上的顶级行列。

从思想艺术上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士族阶级精神苦闷,转而追求自然的清丽宁静,关注宇宙的广阔无穷,希望借此逃避心灵上的巨大苦闷,形成了后世所谓的「魏晋风度」。中国特色的山水田园风格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成型,而王羲之及《兰亭集序》,正是魏晋思想与审美风格的杰出代表。


兰亭序,东晋王羲之作。永和三年,东晋名士在兰亭修禊事、作诗,于是把这些名士作的诗编成一册,名为《兰亭诗集》,兰亭序是为《兰亭诗集》作的序。这件作品很有名,一是书法,二是文章。

这件书法作品是一般的,作品中行书笔法是学习行书最初级的笔法。如果没有唐太宗的推崇,王羲之成不了书圣,正因为上面说好,于是下面跟著说好,古往今来一些不懂书法的人跟著起哄,把这件书法作品推向了极致。对于王羲之的书法,唐代韩愈早就说过「 羲之俗书趁姿媚」,宋朝黄庭坚对于兰亭序书法的影响也说「俗书喜作兰亭面, 欲换凡骨无金丹。"

这篇文章是好文章。文章里有一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文作者查阅了一些文学作品选本(这篇文章作为人教版高中语文范文),对这句的解释是错误的----【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齐:把……看作相等;虚诞:虚妄荒诞的话;妄作:妄造、胡说。】 造成这一解释错误的原因,来自《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用庄子中的话来解释这一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死生,指人从生到死这一生。齐彭殇,和彭祖一样的寿命。殇,死亡。此句是说「人从生到死这一辈子是虚幻的,想要达到彭祖的寿命是妄想,最终也有死的时候。」所以王羲之在前文说:「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他之所以说「 岂不痛哉,」 是因为他感到什么都留不住、留不下。这是王羲之在生命步入「知天命」之年时对人生的感悟。这与孔子所说「逝者如斯夫」,曹操所说「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王羲之又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六百多年后,苏轼也表达了与他们同样的看法一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兰亭序文章的结尾: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 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在此,作者抚今追昔,又一次重申对人生的看法一一美好的事物(莫过于亲情和友情)稍纵即逝,一去不复返了。后世的人看到我这篇文章,想到我此时此景,就像我看先前的人的感受是一样的。对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这一句最好的解释,是梦奠帖中的这段话:仲尼梦奠七十有二,周王九龄俱不满百,彭祖资以导养,樊重任性,裁过盈数,终归冥灭,无有得停住者。未有生而不老,老而不死,形归丘墓,神还所受,痛毒辛酸,何可熟念,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必不差二。


本文脉络清晰,顺理成章,逻辑性强,没有虚浮雕琢的痕迹。这篇散文叙事、写景和说明,一切都围绕著兰亭聚会进行。由兰亭聚会的目的引发出议论,发表了作者自己的观点。有玄理的意味,但又不是虚妄空谈,所表述的是切近的宇宙观念和东晋人所产生的时空观念意识。《兰亭集序》这种由某一事物引发议论构成了后来的游记范例,开拓了游记文体的先河,提供了序言文体的楷模。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由于本帖璀璨的书法艺术价值,往往让人忽视了它的文学价值。文学价值:这篇序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王羲之的思想观点、志向和对人生的基本态度。本文从兰亭聚会的时间、地点写到周围的秀丽风光,很自然地联系到气象天体。与宇宙相比,生命短暂,在举出对人生的几种态度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要在有生之年作出自己的贡献,"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表现出作者对人生的积极态度。接下去作者批判了庄子的生死观,指出照搬他的观点是可悲的。文章的最后又回到序言上,录其所述。"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人们自己可以领悟到写作、著文必须为后代负责。

本文脉络清晰,顺理成章,逻辑性强,没有虚浮雕琢的痕迹。这篇散文叙事、写景和说明,一切都围绕著兰亭聚会进行。由兰亭聚会的目的引发出议论,发表了作者自己的观点。有玄理的意味,但又不是虚妄空谈。切近的宇宙观念和东晋人所产生的时空观念意识。《兰亭集序》这种由某一事物引发议论构成了后来的游记范例,开拓了游记文体的先河,提供了序言文体的楷模。

作者在放情山水的同时,"感慨系之",倾吐自己的肺腑之言。"《兰亭序》有虚有实,虚实结合,使文章既有空灵的氛围又实在可信,它创造了序言散文化的形式。其描写和叙述性语言都十分质朴,平和。它情理并茂,在申理时伴有感伤情绪和伤逝之感,摆脱了纯粹的玄言体。这种前为写景、后为言理的形式对后来的理趣散文产生较大的影响。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