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是我们这一代人中的天之骄子,他的成长经历,成功故事,成才之路都具有很高的话题性。在他身上,作家、公知、赛车手、明星、导演等等符号附著在其身后,似乎很难给其下一个定义。

《乘风破浪》

在处女作《后会无期》当中,他还带著成功者的志得意满,大谈青年、理想和世界,但到了第二部作品《乘风破浪》里,他已经变得成熟世故,进而开始怀念过去。

剧照

所以《乘风破浪》的故事回到了韩寒成长的地方,故乡亭林镇。应该说这是一个关于小镇青年成长记忆的故事。

它的英文片名显得更直白《Duckweed》,意思是浮萍。其实,哪里有人可以乘风破浪呢,我们只是河流中随波逐流的浮萍,如同电影结尾漂流在河水里的那把孤独的伞一样,不过是大时代里的小人物。

剧照

关于韩寒的电影,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假若个人趣味也可以算作是一种作者属性和创作意识的话,那么从《后会无期》到《乘风波浪》当中,韩寒的电影都保持了高度的作者属性。

从文本到影像之间的转换,依然带有韩寒式的情怀态度,金句幽默,赛车情结和那一副故我的「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的架势。

影片一开场便用一场赛车戏吸引观众的视角,主角徐浪获得冠军之后没有感谢父母,电影快速的带出了影片最大的矛盾冲突——父亲与儿子间的代沟,导演韩寒用一连串的快速场景切换,交代出了一个失意挫败的中年男人的落拓生活和父子之间相处的隔阂。

直到一场车祸,躺在医院的徐太浪回到了1998年,自己父亲的青年时代,也是自己成长的故乡。影片借用一场穿越,让徐太浪找回对父亲徐正太理解。

青年时的徐正太有著一群死党,所谓的「正太帮」,表面上游手好闲,但其实他们不过是一群坚守理想主义的小人物。六一是个孩子,小马是个理工男,止于所谓的「老大」徐正太则只是个港片看多了的迷影青年。

正太帮

徐太浪重回父亲的年代,和青年时的父亲一起意气风发,带著父亲建立「正太帮」一路乘风破浪。他开始逐渐理解父亲的坚守,那种上一代人的行为方式。徐正太想保护歌舞厅和录像厅,他固执的坚守在那个过去的时代里,但在大时代面前,却终究只是个小人物。

母亲的形象对于徐太浪是模糊的,回到过去的徐太浪寻找母亲的记忆是影片最重要的主线剧情。电影的高潮,徐太浪主持了两人的婚礼。

徐太浪参加父亲的婚礼

他开始理解父亲的坚守,母亲为何会爱上这样一个有些大男子主义的大男孩,一直到电影结束,才交代母亲的职业,原来这才是父亲坚守歌舞厅的理由。

必须承认的是,本片相比韩寒的处女作进步不少,《后会无期》是一部偶有佳句但不成佳章的电影,韩寒的小聪明拼贴出了一部公路段子电影,让整部电影剧情过于零散,缺乏完整的故事逻辑。

《后会无期》

而到了《乘风破浪》当中,影片故事的格局变小了,影片的主线一直围绕著父子间隔阂的消弭,故事回到了韩寒成长的故乡亭林镇(韩寒曾不止一次提到自己的故乡亭林镇,在小说《他的国》里有写,甚至他的工作室也叫亭林镇工作室)。

▲《后会无期》里的亭林镇

▲《乘风破浪》里的亭林镇

从更广阔的世界到故乡的小镇,是青年成熟之后的理性,并以此祭奠我们曾经的理想主义。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电影,它所承载的价值体现在于给予观众思考或是予人共鸣。而这恰恰是韩寒的电影做的最好的一点。虽然韩寒有著成功人士的天生骄傲,所以「不管他在哪里拉屎,总会有人给她送纸」,但韩寒依然试图在思考小镇青年们的成长和这个时代所给予我们的痛感。

《后会无期》里陈乔恩说出了那些渴望逃离北上广却又不得不困在围城中的底层者的枷锁「在大城市,有关系有势力,就会比别人公平」,而《乘风破浪》当中徐太浪对小马说「这个世界会变的,你该上路了,你不属于这里」。

「在大城市,有关系有势力,就会比别人公平。」

「小马,这个世界会变的,你该上路了,你不属于这里」

这似乎成了小镇青年们的宿命。

整部电影的故事很像1993年出品的港片《新难兄难弟》,影片的结尾也同样打出了字幕,致敬《终结者》、《时光倒流七十年》等经典提供的创意。

这就是韩寒的聪明之处,影片只是借用一个好莱坞剧作中的常见套路,所探讨的话题依然是老生长谈的中国家庭的父子关系,小镇青年的成长记忆与理想主义和现实困境之间的冲突。

这些话题谈不上深刻,但足够有趣,兼且有情怀有态度,作为一部典型的商业片,已然算是成功。

不过,必须承认的是韩寒有著强烈的个人光环,所以他当然可以居高临下的痛陈中国式父权体系的合理性缺失,诸如父亲当年对儿子的不理解等,只是像他这样少年便成功的人又有几何呢?


题外话

看完电影,午夜场以后。我走在自己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小镇空旷无人的街道上,突然想到了自己大学时候,曾经立志做个滑板少年,却从不管自己那很烂的技术。

那时候,隔壁学校有个极长而陡的下坡弯道,我总以挑战那个坡道急转弯为目标,似乎俯冲下来时候狂飙的速度感才会证明自己的技术有多么高超,然而最终却在一次意外里,摔断了右手,就此告别了自己滑板少年的理想。

想起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会觉得莫名好笑。

我们每个人的青春里都会有那么一段理想主义的时光,渴望自己冲破一切阻拦,能够乘风破浪,却最终无法阻拦那个时代的逝去,那种理想被击溃的失落感。

说成熟,为时还太早;谈成长,人生阅历尚且不够。

所以,我们还可以怀念的只是那段理想主义的时光。


我看完之后,不觉著好,心疼票钱。

有人问我,如果它不够好?为什么票房那么高。对此我说,香烟也卖钱,卖钱并不能证明它是好东西。

《乘风破浪》讲述的是一个赛车手穿越,和自己出生前的父母相遇,矛盾重重的赛车手最终和父亲打成和解。这个剧设被指是在致(chao)敬(xi)陈可辛的《新难兄难弟》。

韩寒很喜欢「致敬」,上一部电影《后会无期》,很容易让人想到徐星的《剩下都属于你》——一部八九十年代的成长小说,看过的人并不多,有些可惜。

《乘风破浪》的戏剧冲突父子互相彼此为难。彭于晏饰演的父亲对男主的打骂教育,不尊重儿子的梦想,用丧妻之痛性情狂躁来推脱,这种和解方式,不动人。

在男主的成长教育中,彭于晏代表的父权形象不值得歌颂,男主用自己的赛车冠军来证明自己,打的是父为子纲的脸。如果说,男主获得赛车总冠军是自我实现,里面的成长意义来源于个人坚持和努力。对父亲的谅解,只能证明男主的大度,套用里面的一句台词,我们不是三岁小孩了,不应该和大人一般见识。它并不能证明父为子纲的正当性。

所以,父子的矛盾在于父亲太不尊重孩子的梦想,孩子和他势不两立,最终实现梦想之后,发现父亲打架泡妞为兄弟两肋插刀的青春,从而原谅了他。

这种和解方式凸显影片叙事的硬伤。

除此之外,网上说韩寒直男癌,是男性沙文主义者,并不冤枉。

男主的母体——小花色诱是影片的小高潮,也是引发笑点较多的桥段。小花成为考验兄弟的色诱筹码,女性的独立性消失了。

她在影片中的使命是陪男人看电影,考验兄弟,生个孩子,然后男人入狱,自己抑郁自杀。在彭于晏设置的人生版图中,女性是男性的一部分。这样的男人会将家庭甩一边,为兄弟两肋插刀,这是直男的思维方式。

有个朋友告诉我,看完电影,更喜欢《后会无期》。并非后会无期好,而是它充满大量让人过目不忘的台词,这种辨识度高的台词,在《乘风破浪》中也少见了。


对《乘风破浪》的第一印象,来自于影片引起广泛争议的歌曲《男子汉宣言》。它被部分网友批为「史诗级直男癌」。仅就歌词而言,确实令人不快。但任何语言,都应该放到特定的语境之中去看。否则,便不够客观。

抱著想分清这首歌是直男癌向新婚妻子的「示威」,还是一个平凡男人向妻子的「示弱」或者「卖萌」的念头去看了这部片子。

电影开场不到十分钟,便几乎讲完了男主的一生。男主徐太浪是一个父亲坐牢,母亲自杀,自已不爱学习,爱飙车的叛逆青年。在他获得赛车全国总冠军之时,特意拉来一直反对他赛车,对他非打即骂的父亲来见证自己的成功。但乐极生悲,徐太浪自我极度膨胀带上父亲狂飙撞上火车生死难料。如果在这里直接打上「全剧终」也算是个完整的故事。但徐太浪却穿越了,并见到了自己出生之前的父母。

原来脾气暴虐的父亲,曾经那样的正直热血;原来在记忆里面目模糊的母亲,曾经那样的温柔可人。当徐太浪向过去的父亲阿正,提到自己父亲曾经的所作所为时,却被阿正评价为「脑子有病」、「你爸也太禽兽了吧?」不由得令人感叹,原来在岁月的打磨下,大家都变成了自己曾经鄙视的样子。

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之中,徐太浪理解并谅解了父亲的所作所为。作为一个穿越者,徐太浪也想避免未来的悲剧,并为之努力。希望阿正不要犯事坐牢,这样母亲便不会因无望而自杀。但当好兄弟六一惨死后,徐太浪却选择与阿正一起,「父子兵」上阵一同复仇。有些事就算明知会付出惨痛的代价,带来惨痛的后果,却也不得不去做。

虽然徐太浪不过穿越了短短二十余年,却恍如隔世。那时的马化腾还只是个不得志的小程序员;那时的房子还是拿来住的;那时的录像厅还红火于大街小巷;那时的BP机还在人们腰间挂;那时还有人认为应该「酒吧只卖酒,歌厅只唱歌」。而徐太浪也体会到了在聚餐时,没有人玩手机的时代。总之,生活更加简单质朴,人心更加单纯真挚,就算黑社会也更讲江湖规矩。

但新的时代即将脱胎于旧时代,跟不上新时代节奏的人都将被时代无情地抛弃。很可惜,投资录像厅,购买大量BP机,看不上房地产的阿正,注定是被新时代抛弃的那类人。徐太浪终于了解了自己家贫穷的原因,也谅解了父亲的失算与潦倒。

在浓厚的怀旧气氛之下,彭于晏和邓超二人的父子男人戏相当温暖出彩。而女人戏就相对较弱,小花身世堪怜,最后在绝望中自杀也在情理之中。但从未来穿越回去的儿子,却只顾著在她身上寻找从未享受过的母爱,却对她悲惨的未来无能为力,并没有为她指出一条能够生存下去的活路未免可惜。父子最终达成了谅解,而母亲依然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而片中那倍受争议的歌曲,出现在徐正太与小花的婚礼上。但并未放出全部的歌词,只有第一段。就剧情而言,阿正确实是个无能的男人,在他坐牢之后,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到小花肩上。「我是一个没有本领的人我这个家全都靠你全都靠你呀 全都靠你家中的事只有你只有你才能做得好不要指望我我是个凡人娶到你是我最大的福分」这首歌倒更象是对二人未来的预言。而那句「你不能比我早死不能死在我前面哪怕仅仅晚一天就是晚一天也好不许你比我早死在我临终时请你握著我的手」,到最后也没能实现。

小花终究只是一朵小花,枯萎在岁月的角落里。而终于理解了父亲的徐太浪,今后会与父亲好好走下去吧。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部电影早就曝光的主题曲《在雨中》。第一次听,就觉得怎么讲是心动吧。「有相聚,也有分离,人生本是一段戏」 「你说人生艳丽我没有异议,你说人生忧郁我不言语」 韩寒像是个古董留声机,总是把最经典最有蕴意的东西留住,唱出自己的味道,让人无法忘却。在还没有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在想,一个人的选择是有很多因素决定的,这么美的歌曲,电影也一定不会差啊。

我喜欢这部电影里的所有风景的场景,它像是真的在那个年代的城镇里发生过的故事,美不胜收。韩寒说过的中国的小镇故事能在世界上立起独特的审美体系的,不像大多数人写的都市爱情剧。他对爱情的描述也和别的作者有不同的角度和理解,看过他书的人应该都知道。想起阿浪约小花看电影在桥头上的蓦然一回首他们几个人明媚的笑,想起阿浪对小马说你走吧你不属于这里小马坐火车离别时的那首乐,想起六一为证明自己每天锻炼最后像战士出征一样去找黄志强复仇……还有好多好多总觉得溢于言表。

我最喜欢的角色不是男主徐太浪,也不是帅帅的阿正,美的不可方物的小花,而是默默无闻的六一。一个连姓都没有的普通人,一个认定了的事情就非要去办到,一个讲义气,视死如归的好兄弟。他太像我们平凡世界里的一个普通人,没有什么特别的有点,但也足以值得深交的好人。他是最不受重视,被大家忽略的,他身上的义字是刻在心里的,满满的散发人性的光辉。我们都是这个平凡世界的一员,没有与生俱来的财富,也没有得天独厚的天赋,靠自己的意念又或者说信仰吧,来证明给别人看可以活得更好。是的,这个世界是会变的,但是六一他是永远不会变的,我们每一个人的初衷也不是那么轻易的会改变不是吗?看过一些电影的评论,说乘风破浪是纪念韩寒最好的朋友徐浪的电影。徐浪是知名的拉力赛车手,在一次比赛中意外身亡年仅32岁,妻子刚刚怀孕,平时嘻嘻哈哈的韩寒在他的葬礼上嚎啕大哭。电影里的笑点很多,笑过后也有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小马的梗也是了不得。被问到是程序猿的时候直接判定他是无业游民,说自己最近研究出了OICQ也不被人理解,有身份标志的眼镜也被踩的粉碎。他说感觉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梦想的路上有太多嘲笑和质疑,他选择了一个人上路。这里更像韩寒自己人生的真实写照,「一个人只有一辈子,一辈子只有一次青春,趁我还年少,我要万水千山走遍。」他在给朋友的信上写道。有人说韩寒开始不在是曾经那个梦想著仗剑走天涯的少年了。《后会无期》他想努力证明给别人看他会做电影,而《乘风破浪》他只想努力把电影做得细致深刻给大家欣赏,这是它的成长。一个像是曾经年少的他,一个是后来历尽世事沉熟稳重的他,都是他的风格啊。像他电影工作室的名字—PMFprifical make film。在我不知道什么是电影的年纪,也曾默默许下愿望说将来想做一个导演,就是觉得整天做在自己的位置拿扩音器指挥别人很爽,后来懂得越来越多的时候才明白这是怎样千辛万苦的结果。并且演员的演技啊颜值都很到位啊,电影的情感表达也很到位啊,影评和解析也很好看啊,写的比电影还精彩了。反正看到这部片子,是韩寒自己独特的风格,也是我喜欢的韩寒的风格。


这两部电影里的妓女都纯过你初恋

暖囡

关灯拆电影,只读经典,每期推送全球佳片。

下拉文中小视频,7分钟看完韩寒的第二部电影《乘风破浪》。

韩寒的这部怀旧小清新电影已经在各视频网站上线了。

乘风破浪

韩寒,体坛最会拍电影的运动员,被电影事业耽误的赛车手。

影片为纪念已故赛车手徐浪而创作。开篇一大段的赛车戏有一种穿越到《头文字D》剧组的即视感。

导演花重金打造了这个专业级的赛车场面。

徐太浪带著父亲在公路上以赛车的速度疾驶,一次命定的车祸,装逼失败……

男主角徐太浪(邓超饰)重伤后穿越回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亭林镇,遇到了年轻时还是小镇青年的父亲徐正太(彭于晏饰)和死于产后抑郁的母亲张素贞(赵丽颖饰)。

据说每个看著香港黑帮片长大的男孩都有一个立帮派混江湖的宏伟理想

而所谓的「江湖」大概也就是邻近几条街。

小镇青年徐正太崇拜杜月笙,和朋友六一、小马一起组成「正太帮」每天混迹在小镇街头,卖盗版碟,替别人修补物业。

所以我就管我的帮会叫做正太帮

将来就要成为这样的人物

杜月笙

然而就是这样一帮无所事事的待业青年却有著维护「江湖和平」的热血梦想。穿越回去的徐太浪加入成为「正太帮」的一员。同时,也开启了他对自己父亲的一次了解之旅。

《乘风破浪》和《后会无期》一样是一部明显带有「韩寒」烙印的作品,浪子、氓流、妓女和狗的元素也会令观众想起红极一时的台湾片《艋舺》。

不同于《后会无期》是一部偏文艺风格的公路片,《乘风破浪》的故事性更强,叙事也更完整。

一、升级版《头文字D》 低配版的《艋舺》

加了柔光的黑帮

你确定不是亭林镇文艺小清新?

在台湾黑帮青春片《艋舺》里也有表现蚊子(赵又廷饰)作为外来人加入成为「太子帮」的一员。热血青年拉帮结派的桥段,与其说是为了共同的目标,不如说是为了消耗过剩的时间和精力,以及无处安放的青春

《艋舺》

二、混江湖的标准配置

留分头,穿花衬衫,纹身,腰间别BP机。

骑机车,出行要按大雁南飞的阵型,一会儿排成「人」字型,一会儿排成「一」字形。一言不合就开打。而「械斗」的范围也仅仅局限于小镇之内。

带有瓦片的屋顶和裸露著荒凉的天台也时常是青春片标配,屋顶和天台常常是出草莽英雄的地方。

《乘风破浪》中主人公爬屋顶、翻墙、在天台喝酒,带女朋友去看卡三次的电影,这些场面设计无不借鉴了众多影史经典作品。

这些元素,又和影片《艋舺》有异曲同工之处,江湖少年在外墙斑驳破旧的狭窄巷弄里四处奔窜,手持棍棒打架斗殴,奶黄色滤镜制造的怀旧年代感

《艋舺》

上世纪90年代的亭林镇本是一个闭塞的小镇,以徐正太为首的「正太帮」与罗利为首的一帮既互相较劲,也互相维持著平衡,然而现代物质文明的渗透。

港台商人想要将只卖唱不卖身的小镇KTV变成情色服务场所,外来资本的侵入打破了原本闭塞小镇的安逸与平衡。人心躁动不安,在利益、道义与良心之间权衡摇摆。

我的梦想

就是歌舞厅里只唱歌

桑拿馆里就洗澡

在影片《艋舺》中,艋舺,原本是台北被几个本地黑帮控制的区域,20世纪80年代由于外省帮派的兴起和渗透,枪支泛滥,原来的帮派伦理和规范慢慢崩溃瓦解,一切重新洗牌。

正因为对这个特殊地域的描写和出色的剧作,本片在当年获得台湾市文化局的资助。自此以后,艋舺也成为文艺青年游台北的热门去处。

《艋舺》

三、加了滤镜的残酷青春物语

影片《艋舺》除了表现外省人对原住民从生活方式、思想形态到规范制度的影响渗透改变外,也描写了生活在这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成长在本就煎熬难耐,的青春期的少年内心愈发拧巴与矛盾。兄弟间的情义与背叛,骚动不安的青春在旧巷破弄里攒动,对父爱亲情的渴望。

人物在心理层面的层次更丰富,矛盾也更激烈,以至最后青春的破碎和时代的瓦解同时到来,是一部残酷青春的宣言,一个「旧传统」向「新秩序」过渡中的疼痛青春。

两部片子颇有异曲同工之处,两位导演也深谙风尘女子一定要格外清纯这个道理。

《乘风破浪》作为一部喜剧片,在情节设计上为了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不断地铺呈笑料和段子。

我叫小马 当然姓马了

名什么

化腾

但在温馨之余我们也看到了其流露出的惆怅与哀伤,青春总要散场,或主动或被动,兄弟出走;爱情也许在某个路口失散,爱人离开,亲情缺席……

时代的巨轮呼啸而来,碾平了90年代小镇的闭塞与安逸,旧有的生活方式、世故人情被打破,新的规则与秩序建立起来,人的分量始终如一的轻如鸿毛

这个世界不是不会改变,只是不会按照我们的期望去改变。

那些曾经的少年以为小镇就是整个世界,等长大了才发现世界庞大复杂,而个人却渺小如尘埃,所以每个人都需要被打上种种烙印,才能够被辨识、归类、放置,才能有重量。

徐正太囤了一箱BP机,做著他倒卖的发财梦,却无法预知信息时代的到来,这些BP机终将成为一堆废品,潜意识里,他也无法适应这一时代的到来。

在《艋舺》里,本省黑帮老大拒绝使用枪支,对他来说「枪是下等人用的」,他拒绝现代物质文明的渗透,拒绝投机取巧,也正是这种拒绝与无法适应,他们被淹没在时代的洪流里,悄无声息。

《艋舺》

值得一提的是,细不细心的观众都一定会忽略《乘风破浪》在整个电影放映过程中的画幅变化,影片开头在现代的时候是2.39:1,也就是宽屏撑满。

从徐太浪回忆一生开始,穿越回1998年,就变成了1.85:1,两边收窄,以体现年代感;片尾穿越无尽走廊的时候,画面又悄悄变回2.39:1。

这种电影画幅的变化,在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影片《山河故人》中也出现过,用来表达不同的时空情绪。

描写城镇的变化发展一直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热衷的题材,而这种画幅变化,用在这样一部无厘头搞笑的《乘风破浪》中,到底是对第六代的致敬呢,还是对第六代的嘲弄呢?

▲《山河故人》

总觉得香港黑帮电影太过尖锐,暴戾,快意恩仇,而国内第六代导演的城镇题材电影又太过冷峻、现实、粗粝。

《乘风破浪》好像添了柔光的黑帮片,加了滤镜的现实主义和残酷青春,与那个太平洋海岛——台湾的黑帮青春电影《艋舺》有某种暧昧相似性

韩导的第一部电影《后会无期》英文名为「Continent」译为「大陆」;而《乘风破浪》英文名为「Duckweed」译为「浮萍」。也许我们每个俗世的小人物都是游离于时代之外的浮萍,而那个与我们相隔72海里常年被海水冲刷的太平洋海岛,又何尝不是漂离在海面上的一片浮萍。

关灯拆电影

只读经典

国内含金量最高观影服务公众号

最强电影评论短视频


韩寒用「穿越」加上亲子情这样一个核心要素,构筑出了整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全剧笑点无数,温情的泪点穿插其中,很快的被带入到那个年代。一群年少的人浪荡在晦暗斑驳的小镇,眼前是白墙灰瓦,心里却是波澜壮阔。新的一年应该像电影名字一样,欲乘风,愿破浪,望脱缰,闯一闯。

韩寒写过一篇文章叫《致徐浪:生活就像是跳楼一样往下延续》:我们的生活依然像跳楼一样往下延续,他是最先接触到地面的人。

我和你看到的人都在最好的时光里,我们都很开心,而你又在最好的时光里离开了,这也是最好的事情。

好风光似幻似虚,多一分钟又如何,你丫把它留住了,但我不会输给你的。」

有说这电影是纪念他的。

时光不老,情怀依旧

你说人生艳丽我没有异议,你说人生忧郁我不言语。

阳光灿烂的日子都过得飞快,随之而来的是更长久的沉默。经历越多的人越沉默,沉默著失去,沉默著怀念。物是人皆非,所幸我们花了一大把力气,终于跟过去的自己,达成了和解。

以上是我看完后发表的影评,我喜欢这部电影


乘风破浪( Duckweed):无法改变的过去,可以珍惜的当下!

《乘风破浪》是作家韩寒执导的作品,在大陆卖破了十亿票房,口碑佳评亦不少,虽然本片仍可看出向许多类似题材作品取经或致敬的影子,但韩寒硬是拍出了自已的味道,全片对白风格轻松、对白幽默、情节妙梗,加上适宜切入的情感元素拿得十分精准,交相加乘之下的动人效果相当高。在本周看的四部首轮电影中,个人给予《乘风破浪》最高的评价。

以喜剧片的角度来看,《乘风破浪》做到了几乎「每五分钟一大笑、每三钟一噗哧」的程度。不少对白看得出来是经过精心设计,有些是无厘头风格,有些则是「搞错状况却认真面对」的令人发噱,不但生动有趣,不少地方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尤其是那句「当然懂,因为我又不是三岁小孩」的台词,不但好笑,而且出现的情境安排更是深具创意,高度呈现「妙语生花」的惊喜效果。此外,由于本片事涉跨时空的认知差异,所以也产生不少爆笑的互动突兀,再加上层出不穷的妙梗情节(如讲道德原则的黑道的「反差萌」),在带给观众欢乐的同时,也可令人感到本片的巧思之处。

再来,《乘风破浪》在角色塑造都非常立体,而且每个人的特质描写简单直接,却风格鲜明。对此,我认为是剧本的成功之处,除了各人特质之外,在情节的安排上,不管是同时出场的群戏,还是偏向个人主导的戏,都给予让各人特色充份发挥的空间;更可贵的是,即使是多人出现的场景,这些个人特质主从有别、搭配有序,不但烘托效果极佳,再加上喜剧脉络的加乘,更令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乘风破浪》这方面的处理极为成功,主要角色,不论戏份多寡,都没有谁盖过谁的问题,而让某人成了画面上的路人甲现象。

不过,《乘风破浪》让我觉得好看的原因还是在于「情」字的发挥得宜。片中多数角色都是「情深义重」,徐正太与张素贞的二十多年之恋当然是「永情不渝」,被认为脑袋不灵光的六一为老大讨公道而丧命,又何尝不是「重视义气」的有情之人。徐太浪与父亲关不睦,是因为长期缺乏亲情关爱所致,但反过来想,不也是「渴望情感温暖」的反应?而「渴望情感温暖」又怎么会是无情之人?即便是那位「被摰爱所弃」的黑道份子,其「为爱付出」的行为,虽非轰轰烈烈,但他的纯真也令人感动。这些刻划没有多余复杂的拐转铺陈,不炫技又直击重点,更配合适时应景的老歌插曲,其动人效果相当不俗。

再者,依个人「有限智商」的理解,《乘风破浪》的主题是「修补」,甚至是「寻回」,利用跨越时空的元素,给了破裂的亲子关系再一次「重生」的机会。徐太浪在父母婚礼上说过一句话:「一切有为法,有如梦幻泡影」。这是一句佛家禅理,意谓「宇宙万物没有永恒的存在,一切最后都是一场空,如梦幻泡影一样」;然而,即使没有永恒的存在,但毕竟还是存在过,过去没有感受的家庭温暖,终于透过跨时空的机会来「寻回」,参与父母相爱的往事和不曾体验过的江湖道义。即使意识回到了现代,已经注定的结局不会改变,但从今开始却「修补」了父子关系。虽然他们将来都不会存在于世上(如梦幻泡影),但是父子关系的拉近,可视为「当下幸福的珍惜」,所以将来人生走到梦幻泡影之时,至少这段(或整段)人生是充实的。

总而言之,《乘风破浪》的主题明确,剪辑流畅,配乐得宜,演员表现亦令人眼睛之一亮。虽然是「父子和解」和「穿越时空」的老梗,但老梗却玩得精彩、出人意表,欢笑之间情感满满,确确实实地说了一个好故事。也许不是什么人生大哲理的卖弄,但给我的感动却是实在的,实在好看没话说!


谢邀,先上图看看昨天的票房!

6629万的票房,在《西游伏妖篇》和大闹天竺的围剿下能取得这个成绩已经算是很好的了,之所以有六千万的票房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得益于《后会无期》的口碑效应,如果不是首映前韩寒的「直男癌」的影响,估计还能再多两千万。两个作家转导演的人,一个郭敬明一个韩寒都有大批的粉丝群体,郭敬明的靡靡之风,和韩寒的文艺之风各有各的受众群体,个人更偏向于韩寒的文艺范,但是文学和电影还是有鞋本质上的区别,本子是好本子,但是电影差强人意也是现在韩寒比较尴尬的地方!总之,《乘风破浪》可以去电影院看一看,也可以等网上有了,再一两个人在家看一看比去电影院看更合适吧!


乘风破浪观后影评

年前有几部电影宣传还蛮大的,一部是周星驰的西游伏妖篇,一部是王宝强的大闹天竺,还有一部是韩寒的乘风破浪。

自从去年把心里欠了星爷多年得电影票给还了之后,今年已经排除掉了被资本绑架得星爷电影观赏,星爷不是不强,只是,我希望能看到新题材,不要总拍系列电影,虽说这两年,系列电影题材确实比较受欢迎,可是,观众还是需要新鲜得冲击。

宝强因为离婚事件曾一度让其投拍的电影也是热议一时,可是宝强牵强附会式得刻意喜剧表演形式也是无法让我满意,宝强如果继续这般形式得表演,以后恐怕不行得咯,虽然演树先生那种片子可能无法在贺岁档里抢钱,但是宝宝,不演树先生也可以演其他的呀,不要为了喜剧这个名称而刻意去表演。

我看过韩寒的上一部电影后会无期,感觉不错,这次我选择了看这部乘风破浪。

电影院坐著总共不超过十五个人,当然了,城市嘛,大部分人都回老家了,可以理解。

乘风破浪大概剧情是讲赛车手阿浪和他父母亲得年轻时代的故事,阿浪是一名赛车手,他没见过他妈妈,他母亲在生下他一年之后产后忧郁跳楼自杀,那个时候,他父亲正在坐著六年牢,阿浪六岁后才见到他,在成长过程中,与他父亲二人之间充斥著各种不理解的羁绊,后来阿浪在拉力赛获得总冠军后,傲气得阿浪载著他爸在飙车过程中被火车追尾,在医院里,阿浪之后穿越了,回到她父亲和他母亲即将生下他之前的一年,在那个时间里,他们发生了许多得故事,阿浪见到了他从未谋面得母亲,他也在那里逐步的理解了他父亲,一起经历了各种惊险有趣的故事。

具体的剧情,大家可以去影院看,在这里只想说下对韩寒电影得一些感受。

能够感受到韩寒作为八零后的导演的一些情怀,拍出了我们得记忆里的一些怀旧场面,时代背景,人物情感。

影片里建筑总是让我想起我小时候,穿梭在小镇里时得一些回忆,陈旧斑驳的供销社建筑,七拐八弯的陌街巷道,还有那个时代里人们之间得一些人际来往,以前总是在想,为什么有些人能一辈子都在一个地方呆著却不觉得腻呢?现在想想,可能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那里的一部分,正因为有他们,所以那里才能形成一个整体。谁又会刻意想到有一天会脱离那里,然后融入到另一个世界呢。

也许所谓乡愁,就是让人怀念自己曾经作为那里一份子的回忆吧。坦白讲,这部电影,唤醒了我成长得小镇记忆。那过往的一些纯粹和简单,那个年代,想静静真的是想静静。

韩寒得电影也有笑点,就是属于那种不经意,不刻意的笑点,让人会心一笑,甚得我心。

这部电影得金句倒不是很多,不过有一句倒是蛮有意思,""都是小人物,别说什么大话了,活著就行""。

这句话也许就是喜剧色彩里得那一丝悲情,让人有一点感伤。成长过程里总有一些时刻让人向往英雄主义,可是现实总是无法持续得支撑下去。

这么悲情得话语,也许就是小镇青年成为小镇中年后的感伤吧。

整部电影,整体拍得非常好,剧情表诉和完整度比上一部后会无期要好。

强力推荐观赏!

值得观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