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原声带的音韵里为本文起头,约莫便是对于《谁先爱上他的》一影对于笔者灵魂百般牵引的最佳写照与致敬。纵然笔者所观赏过的国片数量不多,《谁》片在经过数天后的沈淀,直至此刻毫无疑问仍占据笔者心中对于国片评价的首位。

      观影前,此部作品不赖的口碑便已略有耳闻,就结而论,《谁》的最大看点不是美、不是炫,而是既视感极深的真。情感面的冲击,更甚于笔者预想,比起所有文字堆砌起的赞誉与力荐,画面描绘的深邃与真实更令人念念不忘,霎然自萤幕里的台北,跃回现实我城,处处不是回响。

      这是一部十分考究观者心理素质,却又同时在风暴的中心点,倡议著与世无争的大爱的作品。先将己身情绪收缩至零,抛开一切对于社会与实际既存想像,放逐道德箝制的所有,如此一来,《谁》能在感性里烙印地多深刻,就有多深刻。既然生命何其悲苦,财富、声名,物质之于意识冲击,终究是二手的;放得下或挥不去,或许才是最沈重、最直截、最难无罣碍。

邱泽盯著.png

(图/亲爱的工作室)

      造就此片完满的满熠星点里,最难以掩藏的无疑是邱泽与谢盈萱的表演,两人毫无瑕疵地以100分钟将两个人生以最日常的形式嵌进观众的视觉感官,并将代表各自角色人格特质的形容词以自身为媒介,演活了在眼前。如果说,谢盈萱所披上的刘三莲,能以极具技术性的表演,传达出传统台湾社会里外显,或受内敛埋藏,绝大多数母亲心中寄宿著的那颗象征著母亲的灵魂;那么,邱泽所穿进的阿杰,便是穷尽所有肢体与表意途径,用剽悍与坚毅在险峻的世界里翻腾,将爱与善温柔包覆,可悲凄和苦找不到祭旗,于是阿杰留下自己,任其啃噬。

邱泽内心隐忍.jpg

浅笑底下,埋藏多少不得已、多少哀愁。(图/亲爱的工作室)

      邱泽精准深湛掌握情绪张力的收放固然精彩,但将他的演出效果最大化的,是徐誉庭导演在各大专访上多次提及的剪接。或许就像误闯暗潮汹涌的电影界,徐誉庭导演带领一整篮年轻的灵魂,冲撞出过往较少见的电影型态,成为访谈趣闻的「惨不忍睹的初版」是鲜有剧组会主动提及的惨澹,却也不禁更让人惊奇,最终呈现以快节奏、少年视角、饶富童趣的涂鸦为主轴的手法,在相对不聚焦于主角的情状下,反而给予角色更大的空间拓展自己;另一方面,快节奏下的剧情推进,却让邱泽在几幕的数秒之间,抑或一抹眼神(邱泽最厉害的武器)、抑或片刻沉默,辅以慢情歌的乐音,快慢熔融,蕴含情感的丰沛程度不可能不被烙印在观者的脑海。

邱泽浅笑.png

一抹微笑,我把所有的爱都放在那里了。(图/亲爱的工作室)

      光影上的造诣惊人之余,令本片成功的另一大星芒便属剧情。编剧吕莳媛对于人类心理的掌控程度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家庭剧是相当古老且难以处理的复杂议题,而本片在复数角色的设定上兼顾完善,再牵涉进性别议题的元素,爱恨交织的人物关系里,纵然以家庭为主轴搬上大萤幕颇具难度,但吕莳媛妙笔下的台北,喜剧的糖衣包裹住了命运的小调,笑泪亦不趋敌异地先后打进观众的五感,而徐誉庭顺势剖开了情感层面,在爱与恨的横切面上放进深度与广度,纵然爱恨仍或藩篱,但彼此间却又亲密地分不去。

儿子作为焦点.png  儿子的牵绊.png

 

儿子是一切牵绊的起点,飘摇在小三与小王之间,无法忽视的存在。(图/亲爱的工作室)

      显微式的人物聚焦打在阿杰与刘三莲的面庞,对立、无奈与思愁同步为这些小人物间的拉扯下了注解;少年宋呈希的内心飘摇是所有情感交会的引信,黄圣球用倔强为角色著装,对亡父的思念与爱,牵起所有角色注定的交集;自始至终只能活在回忆里的宋正远,数个场景里陈如山的不存在,从邱泽的眼神里,雕塑出的是比真实存在更深刻的质量。四位演员各觅其所,各司其职,在情感密度甚高的文字里,拼揍出简约朴实、生活化的图像。片尾阿杰老母的拥抱,同时也让阿杰,给了正远和逝去的美好最后一次安心的拥抱,更同时让三莲,在火爆冲突、质疑生命、质问婚姻过后,给这段生命一个告别的拥抱。总传说生命会自己找到出口,本片所摹出的出口,或许令人认为过于姣好,但复归生活的终幕,仿佛只是经历假期里一出从冲突到谅解的闹剧,有繁盛有衰落,有激情有阴郁。空气里的视听与幻觉无能为力,只能打从心底默默祝祷,下一幕缓和的乐音再回响,青涩的嗓音又唱起,城市光景能再被重温,愉快的假期会从尘封的追忆里再被放映。

不存在的阿山.png

陈如山牺牲半张脸庞未能亮相,让邱泽深情满分的眼神武器发挥到极致。(图/亲爱的工作室)

 

 

后记:金马55颁奖典礼上,播放最佳男主角入围影片时,介绍完邱泽以后镜头take到本人,本人马上用招牌微笑为观众上了一堂如何微笑的课。最后再送一张。

邱泽回眸.jpg

(图/亲爱的工作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