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想像观众会问我为何带来这么黑暗的电影,因为《噩梦挽歌》的原作者 Hubert Selby Jr. 曾告诉过我,凝视著我们内心最黑暗的部分就能找到光明。」

I imagine people may ask why the film has such a dark vision. Hubert Selby Jr., the author of Requiem for a Dream, taught me that through staring into the darkest parts of ourselves is where we find the light.

  ─ ─《母亲!Mother!导演 Darren Aronofsky

这部电影,引发了很多争议,充斥无所不在的圣经隐喻,挑战道德底线的情节叙事,都造成相当两极的反应和评价。其实看完之后回头思考,或多或少能稍微体会导演的动机与目的,一个全然黑暗的故事,一部需要消化情绪的作品,给观众的是精神上的绝望与冲击。其实也可以明白教徒与许多人不能接受的原因,但以我个人而言,虽然看过一次已足矣,却令人打从心底深深赞叹,以圣经结合人类物种的寓言式故事情节全然是巧夺天工的精雕细琢。

 

导演对于《母亲!》的剧情保密到家,没有人知道这是一部什么走向的电影,但从《噩梦挽歌》与《黑天鹅》就可略为猜到绝对不容小觑,果然不出所料。其剧本只耗费五天便完成草稿,第六天决定电影名称,重点是在这部电影中,没有提及任何一位角色的姓名。

就像一切不知从何而来,在黑暗混沌的空间里,一个男人小心翼翼的擦拭著散发出夺目光芒的宝石,放上底座的刹那,犹如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一开始这是一个发生在房间里的婚姻故事,纯洁优雅的女子在晨曦的洒落里从床上缓缓苏醒,知名诗人 Javier Bardem 与年轻妻子 Jennifer Lawrence 两人在杳无人烟的幽静郊区过著与外界隔绝的幸福生活。

这是一栋曾经被大火所吞噬的房子,似乎每天丈夫都窝在房间里全心创作,一砖一瓦的修复与设计都是妻子一人之力点滴完成,而这个房子,仿佛就像有生命力一般,能够听到心脏跳动,在她与房子之间更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紧密连结,她对丈夫的爱让她呵护著身体一样呵护著房子,宁愿耗费双倍以上的心力维持原本的样貌,也不肯轻易打掉重建,因为我们无法换掉孕育生命的大地,也无法丢弃孕育生命的身体。

 

日复一日,女主人安分守己的扮演自己的角色,围绕著这个家与丈夫打转,悉心照料一切生活起居,持续付出所有有形与无形的事物,只为了让丈夫能专心创作,她纯洁如圣母温柔如天使,也是男性理想中的样貌和举止。但随著有一天,一位不请自来的访客敲响门铃,也敲破了他们夫妻平静、平稳而平衡的生活。

她开始分不清现实与想像,即使一切都如此真实,这位闯入他们生活的男子不但毫无生活纪律,也不尊重房子的拥有者,而身为一家之主却异常慷慨任由陌生人在家中住下,几天后甚至带来自己的妻子,这对毫无羞耻的夫妻竟然堂而皇之的将这栋房子视为自己的家,不但擅自使用厨房的食材器皿,在房间享受鱼水之欢也敞开大门,甚至擅闯早已明言不能进入的私人空间,摔碎了诗人视之如命的宝石。

诗人见状勃然大怒,却选择把房门钉死也不愿意逼迫客人离开,没人在乎女主人的意见和想法,连客人都是如此。她对这一切的荒唐不敢置信,却因为丈夫的态度而忍气吞声,整理好自己的情绪继续强颜欢笑,情况却逐渐失去控制,这对陌生夫妻竟然引来自己的两个儿子,一言不和之下大打出手,最后血染了房间,一滴一滴渗透到地下室,犹如女主人淌血的内心。

 

诗人越来越慷慨,甚至把家里提供给这对丧子的夫妻当作邀请亲友来哀悼致意,对房子和她的伤害却是一发不可收拾,在孩子出生之后更是新书推出后彻底失控,每个陌生闯入者对这里似乎都视之为理所当然,反倒她才是搞不清楚状况的人,恶意毁坏随意使用,态度轻蔑藐视女性,从缪思女神变成了贱人婊子,但到底为什么,是我们的问题抑或是这些人的问题?

也许作家的世界需要刺激,更需要创作泉源,也许男性与女性所追求的本质上就是不同,房子不停被闯入、被予取予求,正是女性身体的悲哀,被困著、被爱困著、被家庭困著、被价值观困著,为了巩固婚姻而怀孕,而男性追求的则是众人的崇拜和尊敬,还有整个世界的主宰,对众人慷慨却任由家与家人被践踏。他的诗文创作可想而知,著重分享、强调无私,都是圣经里神爱世人的证明。

然而这些却不是母爱,母爱深沉伟大而没有任何目的性的意图,不需要众人膜拜爱戴,也无法接受分享和忽视,在私人空间/房子/身体里不容擅闯侵犯,却能透过爱来供应丈夫创造生命,却能成为缪思来给与丈夫创作灵感,上帝的无私实源自于人类的自私与占有,岂不有趣?

 

《母亲!》到后半段圣经与宗教的隐喻渐趋明显,两相对照之下甚至可以说是非常非常精彩,众人像是信徒一样蜂拥闯入,秋风扫落叶的抢夺搬取所有视线范围内的物品,房子转眼沦为战场,所有人陷入前所未见的疯狂状态,尸横满地,人性丑陋尽显无遗,活著的更把诗人当作神一样崇拜。

旧约圣经的摩西五书里,《利未记》透过摩西颁布上帝的律法,耶和华选了一个神圣的国家和纯洁的民族作为神的子民,制定许多规范以洗刷罪恶摆脱不洁,包括动物、死亡、分娩、月经等都是,需要透过献祭来净身,远离了罪恶才能更接近上帝。而电影中那令人最为震撼、饱受争议的一段,就是分食婴儿,可以解读成这个婴儿是圣子被牺牲,如同被钉上十字架的耶稣,也可以视为这些信徒为了净化生孩子的不洁而赎罪献祭,但都直指圣经。这一幕造成电影本身许多的麻烦,与导演合作多次的二十世纪福斯因此决定拒绝,其他的电影工作室也做出相同选择,唯独派拉蒙影业在看过演员阵容以后便被说服担任发行片商。

对女性而言房子就是身体,身体就是房子,有母亲的身体才能孕育生命,而当象征洗刷罪孽的行为发生时,身为孩子的母亲才是承受极大痛楚的受害者,世人只在乎耶稣牺牲自我的伟大,却没人看见为人母的痛苦,伤在孩子身上痛却在母亲心里,她因此濒临崩溃而最终玉石俱焚。然而,不停地给予却始终都不足够,连最后一块圣洁的心灵都无法私藏,不停重复轮回,就是人类充满罪孽的生命长河。

 

其实可以说,房子代表了大地与母体,Jennifer Lawrence 则是母性的化身,女性在婚姻与家庭中一直扮演著付出与给予的角色,却始终都不受重视。Javier Bardem 身为一家之主和诗人,象征著男性创造生命与文字的造物主,虽然有能力创造却必须仰赖女性不停掏空自己的爱而存在,曾以大写的 H 名字出现,也就是 Him,代表的则是上帝,最后一句 I am I 来自《出埃及记》里上帝对摩西所说的 I am who I am,也能将 I 视为男性生殖器的表征,因此 I am I and you are home,指的更是物种生理上的征服和残酷。

而 Ed Harris 与 Michelle Pfeiffer 的 man 和 woman 和则是亚当与夏娃的化身,两人的儿子分别就是该隐与亚伯,摔碎了宝石等于擅闯伊甸园、偷尝了禁果,也是这一切罪恶的滥觞。圣经始终都是男性角度的故事,《母亲!》也不出这样的结局,或许人类天生在性别和构造上的差异始终都是无法摆脱也不能摆脱的失衡吧。

这部作品在威尼斯影展首映时同时收到观众的嘘声与起立鼓掌,喜欢 Darren Aronofsky 的大胆和才智,从家庭带出脑海里的圣经故事,将人类行为扩大到物种本性,也将夫妻关系拓展至普世观念里,更喜欢 Jennifer Lawrence 的表现,摆脱过往收放拿捏不太到位的缺点,在《母亲!》里展现更为纯熟的演技,也在圣母和人母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

人性本质上就是疯狂的,宗教只是应运而生的体现,无论从「父」的观点立论还是「母」的观点叙事,都难以改变生理、心理与思维之间的困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