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街日记》是枝裕和改编漫画家吉田秋生的《海街日记》,叙述住在镰仓的香田家三姐妹,接到外遇离家多年的父亲讣闻后,前往父亲再娶后生活的山形参加丧礼,三姐妹对于父亲的记忆各不相同,长女脑中犹记外遇闹离婚的不快、次女对父亲的懵懂体会,与三女依稀的父亲形象,三人抱著或许陌生、或许复杂心情前往祭吊做为故事的开场。她们却意外在父亲葬礼上,与同父异母的14岁中学生妹妹浅野铃重逢,发现小妹亲生母亲早已过世,继母也并未善待她,小妹丧父后,前途茫茫,三姊妹决定接同父异母的四妹与她们同住,展开在一个屋檐下的日子。

虽然吉田秋生原著就非常好看,但《海街》更像是枝裕和对过去主题的重新探讨,如戏中不停出现的死亡意象(父亲和二宫阿姨置于首尾,中段夹著外婆忌辰),长女幸独力面对死亡(参与善终护理的抉择),题材之沉重,一如早年的《幻之光》和《下一站,天国》,而幸被父母遗弃,负起照顾两位小妹妹的责任,简直是《谁知赤子心》里少年福岛明的后续篇!

海街日记的剧本是在拍摄的相处之中逐步完整的,佳乃穿著睡衣试穿新衣、洗完澡替小铃涂指甲油的情节,都是长泽雅美在拍摄片场时的即兴创作。

电影里端出的一道道美食,无论是餐桌上的魩仔鱼盖饭或咖啡厅尝到的魩仔鱼吐司,甚或家庭式的海鲜咖喱,这些美味不仅仅代表镰仓当地的佳肴,更是香田家所承袭的家之味,借由味觉记忆让浅野铃更了解自己的父亲在镰仓生活时的点滴,透过美食喂养化解原是姐妹间看似不可碰触的禁忌秘密。

更甚这段在夏日来临之际,收成家中梅树所结成的梅果酿酒,在梅果刻上姐妹名字的制作与团聚在缘廊之下谈笑的享用情节。家里地板里收藏著年年由不同持家者所酿造的酒,传承著专属这个家庭记忆的酸甜滋味,妹妹铃因酒香的微醺让姐姐们惊觉未来的日子不能再被守旧的记忆桎梏,新酿无酒精的梅汁更隐含著与过去和解和接纳包容的的意涵。

「那些美丽的事物依旧美丽,而美好的事物将会沿续下去。」在电影后段重复出现的这段话语,伴随著镰仓的美丽风景,如同洗涤著自己的心境一般,关于争吵、背叛或死亡那些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其实无须让他模糊眼前的风景,忽略了那可能瞧见的美丽。

所谓的美,其实不单单指渲染了冰冷胶卷的那些美好的风景。枝裕和的美关乎家庭,关乎生命。穿过社会的浮躁,家才是最需要你展现人性光辉的地方。


焦雄屏先生曾经这么评价过是枝裕和,独树一帜的美学风格,混杂东方式的自省与凝练以及西方式的客观与疏离。

《海街日记》中是枝裕和所审视的也是他一直关注的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四季变化光影之中的人们稀松平常的生活。

他有自己独特的现实主义处理方式,可能也是多年拍摄纪录片的经验的影响,他习惯将惊心动魄的戏剧冲突埋藏在波澜不惊的琐碎生活细节之中,人们日积月累的生活细节既推动情节的发展也刻画出幽微的人性和纤细的情感变化。

所以,他的美学风格应该说是纪实性的,而其底色是典型的日本物哀美。

老塔说,电影就是雕刻时光的艺术,是枝裕和在电影《海街日记》当中就精确地捕捉自然流逝的时间点痕迹。

如果说《无人知晓》中是用漫长的拍摄周期来纪录生命变化的每一秒,那么《海街日记》就是不露痕迹地编织出时间流逝的真实感,于是日记得以成为日记。

姐妹之间细微的感情流露超越了表演,自然地谈起自己的感情,彼此用昵称,吃饭可以端起碗大口扒饭,一起去山上去海边在家后院放烟花,各种美好的琐碎的细节都是构成这部电影的血肉。虽然《海街日记》的故事简单地说会是一个很俗气很狗血的肥皂剧故事,领养同父异母的妹妹,恋上有妇之夫等等。

但是是枝裕和选择淡化矛盾,不可以追求那些偶发的戏剧冲突,含蓄克制地表达,就像生活本真一样,看似平静实则暗涌不止。

虽然也有人认为是枝裕和,河濑直美,黑泽清等人都逃脱不开为国外电影节而拍摄电影的嫌疑,是枝裕和的电影之美也确实一直只是符合人们预期中的日本风格之美,《海街日记》中的春之落樱与夏日烟火都是典型的日本物哀美的代表。

镰仓的安静平稳的小镇生活也并不能算是一个常态,更像是他所刻意营造出来的一个令人向往的现实世界,琐碎的人情交往,局促不安的社交生活其实都没有电影中美好。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是枝裕和的电影与小津安二郎的电影相比,是更加轻盈,或者说更加简单的,不会有太多的时代的飘摇不定与对此的思考。

而同样是关注平民生活与家庭,和山田洋次的电影相比,是枝裕和的电影就更像是一个真诚纪录和表现自己眼中世界的年轻人,而不会是一个睿智幽默的看破世事的老人在缓慢地讲述一个家庭故事。

所以,是枝裕和一直都在拍他自己的电影。《海街日记》的美学风格也是他一贯以来所坚持的,平和的纪实之美。

(壹条电影编辑部:Mrluo)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