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的今日 (10月10日) ,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成功造就辛亥革命。一直被民间尊称为「国父」的孙中山,是革命灵魂人物、最高领袖,也是核心之一。当另一位核心黄兴,在整个革命过程,几次赴往前线开枪,将个人生死置诸度外时,如何令革命成功,经费也相当重要。这时,孙中山就扮演重要角色。

武昌起义后成立的军政府 (网上图片)

回带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几年,1907年初。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陷入困难。因起义屡败,经费也捉襟见肘。此时,潜伏北京的间谍忽然送来一万元巨款,暂解燃眉之急。这笔款项竟然来自满清铁帽子王、肃亲王善耆(即女间谍川岛芳子之父),还有满洲亲贵、陆军大臣铁良。他们当时出钱资助「反贼」之因,背后也有条件,就是希望孙中山只搞「政治革命」,不要排斥满人。

肃亲王善耆 (网上图片)

然而,孙中山从组建兴中会到辛亥革命,在近二十年间,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策划十多次起义,这不可能全靠清朝王爷赞助。那么经费从何来?

首先,革命领袖的家人,往往都要先作「牺牲」。孙中山的家境起初并不富裕,靠长兄孙眉垦荒和经营牧场,家计改善,孙中山才得以接受近代教育。而孙中山革命道路上最早的资助者,就是这名大哥。

1898年兴中会会长杨衢云以及孙中山等人于日本合照 (网上图片)

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准备到广州发动武装起义。结果,搞了几个月宣传,响应者寥寥可数。孙眉为了帮助弟弟,低价出售农场部分牲畜,加上其他会员捐助,凑得6千多美元。据统计,到1904年濒临破产前,孙眉先后为弟弟革命事业捐献75万元。那个年代,革命党人募兵,标准为每人每月饷银才20元。

为孙中山革命事业倾家荡产的,还有出身浙江富商之家、国民党元老张静江,他为赞助革命,甚至卖掉自家工厂。另外还有一位比较熟悉的香港富商李升之子李纪堂,加入兴中会后,被孙中山任命为「驻港财政主任」,革命党在广东的活动,资金多从李氏。李纪堂前后为反清活动花费数十万元,最终家道中落。

李纪堂 (网上图片)

除了依靠家人和富商,革命党还有运用现代化的金融工具,发行「公债」。早在1895年,香港兴中会章程就规定,成员可购买价值10银元的股票,待民国建立后偿还100元;1904年及1905年,孙中山也以个人及同盟会的名义发债,甚至明确给予债还期限。所发行的也是暴利,但大前提是,「孙大炮」真的能按期还钱。孙中山对债券发售寄予厚望,希望能集资两百万元。不过事与愿违,债券就算卖到印度,销量低迷。不过也不失为革命党获取资金的重要途径。

孙中山于1905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与中国留欧学生留影 (网上图片)

另一方面,风气较为开明的欧美华侨的踊跃赞助,除了买债券,还会直接募捐筹款,为革命党提供资金。温哥华致公堂带头买了一万港币,不少工人捐出整月工资;加拿大华侨总共捐款超过7万港币。在南洋、美洲等不少华侨工人、农民和小商贩为了中国革命事业,也捐出多年积蓄。他们没太多计算,只渴望祖国富强。在孙中山的自传中,记载一名越南华侨、豆芽菜店店主黄启祥,捐助一千元开办书报社,一生捐献积蓄数千元。

孙中山与美国华侨领袖合影 (网上图片)

孙中山另外还有国际资金渠道-日本人。孙中山长期在日本活动,同盟会就成立于东京。清政府对革命党在日本的活跃大感恼火,强烈要求日本驱逐他们出境。于是日本政府主动馈赠孙中山「离境费」7千日元;另外富商铃木久五郎也赠送一万日元。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1900年,孙中山(右一)与日本友人合影 (网上图片)

据了解,辛亥革命爆发前后,革命党至少筹集247万港币。但这也不足以应付临时政府庞大的军政开支,最终革命果实由袁世凯摘取了。

有历史爱好者认为,辛亥革命党先天不足,不能真正动员底层中国民众,只能暗杀满清上层,基层只为「收买」。多次起义失败的原因,是基于不能保障前线战斗力。例如同盟会曾依托法属越南,在云南、广西边境发动多次起义。当地清军极腐败、军官贪污军饷,士兵为了谋生甚至要为法国人打工修路。面对这个背景,革命党人不做士兵思想工作,反而简单粗暴花钱策反,宣扬带枪投诚者给银元一枚。这样,有财政负担之余,也未必买到真正战斗力。

最为广东人熟悉的广州黄花岗起义,最终力量不敌而失败 (网上图片)

同盟会起义就是这样,经常是少量革命派骨干加上大多数「雇佣兵」来起事,只要粮饷接济不上,战况就会失控。好像1908年云南河口起义,革命党军事领袖黄兴,亲率义军进攻,结果行军不到一里,手下大兵向天开枪,齐声喊苦叫累,黄兴再三抚慰也没用,无奈折回痛失战机。

黄兴 (网上图片)

另一方面,同盟会领导人总寄希望于一击占领中心城市,打倒清政府,很少认真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于是,在武器、弹药、粮饷方面,他们只能依赖国外支援。购买枪械弹药需耗费大量资金,境外供应又不稳,一旦中断战局就会逆转。有好几次起义,都因缺乏军火和后勤而瓦解。

缺乏稳固后方,基层士兵又互为表里,成为孙中山革命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孙中山总结起义失败教训时,曾多次强调经济的重要性,反复说失败「原因皆金钱不足」、「财政难题无从解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