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北洋军总共7万来人,平推整个南方、陕甘蒙?

梦醒了没?

咱先不谈到十二月时整个独立的南方,就是武汉三镇起义之后一个月,由于北洋第六镇统制吴禄贞作为同盟会内应,卡位石家庄,既拖延清廷物资南下,又不让袁世凯进京,当时进京掌权袁世凯都做不到,还削平南方?与此同时,山西新军暴动,东北的蓝天蔚、河北张绍增对清廷「兵谏」,北京东南西北四方都不安全,你拿头削平武汉?对了,清廷派去和冯国璋一起到武汉三镇平叛的主力舰队萨镇冰舰队全都倒戈革命党了,你冯国璋游过长江啊?


前两天刚在袁世凯要是忠心耿耿,能不能给大清朝再续上几年? 这个视频里说了这个问题,但是我发现有人就是不相信科学,只相信老袁。

更搞笑的是有些人如此平凡,却充满了自信:

言归正传,我把这位的回答贴上来,一条一条锤好了。

北洋六镇齐装满员,大约七万多人

1907年北洋六镇各抽调一部,组成了第20镇。所以在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北洋军可用之兵应该是七个镇,这属于常识。

这个袁世凯能完全控制

第二十镇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发动了滦州兵谏,第六镇统制吴禄贞截断过南下的军火,并策划进军北京;第五镇在山东参与过山东独立;第一镇主要由京城旗人组成,后来成为了宗社党人手中重要的军力,与老袁一直都不是一条心。所以我很费解这个「袁世凯能完全控制」的说法是哪来的。

武昌革命军满打满算也就湖北新军第八镇的2个标,3000多人,而且是多个部队建制组织,战斗力一般。

革命刚爆发时参与起义的兵力的确不太多,按照当事人的说法,约有4000人

起义各部共计约四千人,其中非革命分子而临时同情革命的占多数[1]

但是军政府成立之后迅速扩军,在一周之内就扩充到了五协约三万人。而且由于汉阳就有兵工厂,所以武器装备也很充足。

工人、农民、退伍士兵等,看到招募命令,无不踊跃参加,五协新军,几天之内即已招募完毕[2]

当然,由于扩充过快,实际上造成了严重的战斗力下降,而且无形中增加了后勤负担。但无论如何,起码人数是起来了。而且搞笑的地方在于:

按说依靠军事能力迅速扑灭革命军,不会是个难事。

没错,老袁是这么想的,洋人也是这么想的。结果双方刚一交手,失利了。这就是「刘家庙之战」。这一仗打到清军几百人向革命军投降,我也不知道体现了北洋军怎样逆天的战斗力

战争中约有三百名清军投向革命军,大概是张彪的部下,因为张彪对所部和河南军不发给粮食,他们没得吃,忍无可忍,都投降过来了[3]

当然,新招募的这些革命军士气虽高,但是战斗力堪忧。所以清军在最初的失利之后卷土重来,还是拿下了汉阳汉口。然而这两镇却打了四十多天。最后「得两镇丢十省」,北洋军主力被全部牵制。

在汉口巷战中,北洋军的机枪与火炮无法发挥优势,因而一度败退。本来双方是可能形成拉锯战的,但是冯国璋果断下令焚烧汉口市区——朝廷军队为了剿灭乱党下令焚城,反正我也不知道这是急了呢还是急了呢还是急了呢。然而就算是施展出了这么丧心病狂的招数,拿下两镇还是用了四十多天。我们必须要指出,湖北革命军的战斗力堪忧,但战斗意志非常高亢:

殉国有姓名可记者,只三十二人;无姓名而确记数字者,四千二百八十余人[4]

起义部队要是只有四千人的话,那这就死干净了,还约束啥啊?直接散步过长江完事了。

至于后边的各种揣测,我不是袁世凯腹中蛔虫,没法脑补。这位也没给史料,却能言之凿凿「怎么能不让一生都在做政治投机的袁世凯动心呢?」可能是有什么心电感应吧。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的确自愧不如。

所以回到这个问题上来吧,袁世凯为什么不直接推平革命军?非不为也,实不能也。要知道,湖北新军你推平了,身后还有刚刚拿下南京的江浙联军,广东的粤军正跃跃欲试。对,老袁是按住了一门心思要打过长江去的冯国璋,可原本跟著一起镇压革命的海军都起义了,你就算批准了冯国璋的作战计划准备让他拿头去顶舰炮啊?好,我就算你冯国璋打过长江了,灭了湖北军政府,然后呢?江西怎么办?南京怎么办?四川怎么办?云南怎么办?广东怎么办?打两镇用了四十天,打十省你拿啥打?

袁世凯要是忠心耿耿,能不能给大清朝再续上几年?丧心病狂刘老湿的视频 · 28.6 万播放

参考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 辛亥首义回忆录[M]. 人民出版社, 1957.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 辛亥首义回忆录[M]. 人民出版社, 1957.
  3. ^《辛亥革命史丛刊》组. 辛亥革命史丛刊[M]. 中华书局, 1980.
  4. ^张难先. 湖北革命知之录[M]. 商务印书馆, 2011.


北洋军只有第二、三、四镇三个师可战,既无兵也无钱袁世凯是万般无奈才议和的;

https://zhuanlan.zhihu.com/p/83630587?

zhuanlan.zhihu.com图标

到1911年,北洋军总共只有八个镇:第一、二、三、四、五、六、二十、二十三镇

其中,第一镇和禁卫军(相当于三个师)一样,中上层是北洋军官,但下层其实是八旗兵,算是北洋和宗社党合营,中看不中用。

第五、六、二十镇被完全不可靠:第五镇一度宣布山东独立;第六镇吴碌贞先是跟第二十镇张绍曾在滦州兵谏,而后又试图跟阎锡山组成燕晋联军推翻清廷;虽然吴碌贞被部下杀死,但从此以后第五和第二十镇基本上就被袁世凯弃之在山东一直到北伐。

到1912年初,北洋第三镇在山西中部和阎锡山对峙,第四镇和第二、六镇各一个协在冯国璋指挥下攻打汉阳、汉口,第二、六镇的其他部队在协助马家军攻打潼关。第五镇在占领山东,可以说完全没有兵。

另外北洋军其他部队打的也不好:

赵倜的驻豫毅军(后来的宏威军),打败秦陇复汉军东路军之后,又被秦陇复汉军打败,在各路大侠围攻下几乎丢失洛阳;张勋所部江防军(后来的定武军)守南京,被江浙联军攻下,退守江北又被广东来的讨虏军打得退往山东;倪嗣冲的安武军攻打淮上军成功,但随即也被讨虏军击败;升允的甘军进攻陕西,攻不下秦陇复汉军西路军防守的干州。毅军另一部攻打晋军民团防御的大同,迟迟不能拿下。


此外清政府财政也是资不抵债:

1900年,财政收入8800万两,财政支出1亿两,赤字1200万两。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赔款4.5亿两,加剧了财政失衡。1904年,财政收入1亿两,财政支出1.3亿两,赤字3000万两。赤字主要来源于对外赔款。财政危机一触即发。

为维持脆弱平衡,晚晴回归加税老路,在新政名义下,默许地方督抚开征各种捐税,新增30多种税目,辛丑条约后又增加8种税1910年,政府收入接近3亿两,比十年前增加3倍,可见搜刮之厉害。财政支出也接近3亿两,勉强收支平衡。


因为袁世凯真的不具备绝对实力,即使北洋军全部听他的,也没有足够的力量说可以平推各地的革命军或者起义军,更不用说在这些推翻清廷的力量后面那庞大的至极的地方势力。就北洋军那点人够干嘛的?

袁的巅峰在于用列强借款强行镇压二次革命并就势拿下了湖广和江浙,等到列强在欧洲互相放血后,更寄望于通过称帝来统一军权和实现权力再分配。问题在于北洋军都不能全部听他的,他哪里来的力量来逆天改命?

我们必须看到任何一个强盛帝国的建立必然有著一个短则数年、长则几十年的征战过程,在这个征战的过程中新兴向上的统治集团板荡沉疴,最终重造乾坤。清末的局势在于,即将全国大内战的局面,因为革命力量的分散,地方势力的掣肘,列强的干预,最终变得所有人又回到了原来那个破屋子里继续过日子。实质就是换了个门头及当家人而已,什么问题都没有能够解决。

袁世凯如果能够学习曹操,建立自己的军政统治集团,那么未尝不是没有机会真的统一全国。可是他从政经历压根就不会允许他有这样的机会去做,一定意义上来说,他连曾李都未必能够比得上。


袁世凯接受调停的时机是最恰当。

在这之前,袁世凯利用北洋六镇远超革命军的训练素质和先进装备带来的优势以及革命势力内部的分裂、软弱和妥协最大地体现了他的力量。

夺取了汉阳之后,袁世凯就进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继续保卫清王朝、逆天而行,即便能取得一时的优势,又如何能压服得了全国的革命势力?即便他开挂般击败了革命军,损耗严重的北洋军又如何给他绝对的实力呢?实力不足,清算就将马上到来。那么多的满洲亲王想著给光绪报仇呢。恐怕革命党还未彻底失败,袁世凯的丧命之时就到了。

在自己的进攻态势最大拓展的时候收手,才能使他用这些筹码换来大总统的宝座。

如若不然,他要是铁了心要给清妖陪葬,那也不过是多打几年仗罢了。不过像这几年的仗其实是不该省的,一时怕流血妥协了,将来还要多流几十年的血。从护国战争到北伐,从长征到解放战争,从一二年开始,到四九年之前的所有战火都是在还辛亥年的欠债。

打一年也好,打十年八年也好,袁世凯或者是其他什么独裁军阀的花岗岩脑袋总是要被人民打个稀巴烂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