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日子多一点生命--- 安宁病房的美味大厨

让日子多一点生命 --- 安宁病房的美味大厨               Den Tagen mehr Leben geben

  • 作者:朵特.席珀
  • 原文作者:Dorte Schipper
  • 译者:唐薇
  • 出版社:时报出版
  • 出版日期:2011年03月28日
  • 语言:繁体中文 ISBN:9789571353609
  • 装订:平装
  • 定价:320元    
  • 特价:86折  275元 
  • 推荐:很棒很棒很棒很棒

阅读心得与延伸

『我们虽然无法替生命多添一点日子,却能赋予日子多一点生命!』

这位厨师史密特很不喜欢用价格来决定品质,通常厨师不容易接触到客户,都是透过外场的侍者的传达客人的意思,他却选择自己亲自的问他的客人需要甚么、了解客人的需要、介绍他的料理给他们。

一般而言,自以为是的或者是自认为有能力的都比较听不进别人的话,直接的说是比较不受教的,而这位大厨,却是真的以客人为尊,替对方著想,而他的客人是已经住在安宁病房内的病人,即使对方已经忘记他所曾经有过的美好回味,也会试著旁征博引,在对方可能所剩不多的时间里,尽他的力量努力满足客人的味蕾,几经尝试,务必让对方能够在生命最终还能有机会享受到记忆中的美食。虽然他还是曾经遗憾过,来不及做给对方享用,即使只有那么一口也好。

『值得品尝的,不是只有食物还有生活。』

心里最深沉的那道记忆中的美食,应该都是佐以亲情、爱情的那一道单纯的料理,或许是再简单不过的一道,却因为有了故事而更加的美味,值得回味再三。

如电影料理鼠王(Ratatouille)中那一位美食评论家在面对著一道普通的杂菜烩时,原本还以不削的眼光看待,然而就在吃下第一口时,马上时光倒流至童年时,在外被欺负回到家的那一刻,母亲做给他的那道杂菜烩,那温柔的抚慰,食物的构成不光是味道,而是心意、情感、记忆的综合体,也才让他重新想起什么才是真正对食物的感动。

小学导师曾问我们,甚么是最好吃的? "饿"是最好吃的!

周星驰在电影食神中,最落魄的时候,吃了一碗火鸡所煮的「黯然销魂饭」,即使只是普通的一碗叉烧饭加一颗荷包蛋,在饥饿与落魄之际,一定能让人感动再三。之后史提芬周幸得庙街江湖人物火鸡和鹅头等相助,创造了「濑尿牛丸」,成功翻身。最后,他回到香港后参加食神大赛与唐牛较量,在做佛跳墙至中途时遭对手以炸弹破坏,在最后关头想起火鸡,做出感人至深的「黯然销魂饭」。

而我从小,食量就颇大,加上习惯晚睡,总是在半夜就肚子饿得发慌,妈妈会利用晚餐饭后的剩菜和汤,加上面条很快地就煮出一碗汤面给我吃;或者,我会等著爸爸辛苦的工作回来时所买回的几块菠萝面包满足我的欲望,而这些都只是单单纯纯的食物却是我一直怀念的一份感觉。

我以前其实并不喜欢对食物予以评论,也不太喜欢听那些美食家或评论家的意见,总有那些没得吃的人在为著自己下一餐而苦恼甚至是在和死神搏斗,期待能有一点点的食物让他能够继续生存下来,哪还有任何余地去评论他所可以吃到的食物呢?所以这些所谓的美食评论家真是不知人间疾苦,他们应该要庆幸,有钱有闲让他们吃美食,对著食物挑三拣四、对著厨师品头论足。

但后来,转念一想,无论是吃大餐、路边小吃、精致美食或者是仅仅吃别人所施舍的食物,享受当下才是最重要的。贫困的人也会感激现在所有的一餐,感谢神、感谢上帝,他还能拥有食物。


内容简介

我们虽然无法替生命多添一点日子,
却能赋予日子多一点生命。

  一个厨师的慧心善意、柔软达观,再添上无限量供应的美食巧思,
  给了一群面临生死交界的临终病患,此生最后与最真的温情与感动!

  正所谓:「吃吃喝喝乃人生乐事。」
  当人闻到各式各样的气味,无论是焗烤的焦香,或是烹饪飘出的浓郁香气,总能教人雀跃不已,它唤起的是一种「家」的记忆。

  对处于濒死边缘的病人而言,这代表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常态」的一部分,就像在汪洋里发现一条船,这儿的日子因此变得好过一些。

  用一生的美味,陪你到最后!

  乌普雷希.史密特曾是任职于米其林餐厅的优秀厨师,却在前程似锦时放弃一切,进入了一家照顾临终病患的「灯塔」安宁照护中心,担任大厨为这些病人烹煮三餐,而且一待就是十一年。

  他的客人不会在商业午餐时段谈论工作交易,也不会在烛光晚餐中想像浪漫婚礼——「灯塔」的客人无暇计划未来,病重的他们危在旦夕,与人生告别,成为一种必须,对于乌普雷希视为人生乐事的「吃吃喝喝」,也显得毫无兴趣。 而大厨的任务,就是要以美食来宠爱这里的人们,重现他们记忆中的幸福滋味,圆满他们最后的期盼,陪伴他们尊严而欣慰地走完人生旅程。

  他每天提供菜单,让房客点餐,有人想吃其他菜色,照样能心想事成。
  为了让失去味觉的女士重享口福,他每天熬煮五彩缤纷的蔬菜汤,让她从蔬菜的颜色里想像吃到的味道;
  为了做出病人初次约会时做给太太品尝的李子优格,他将配方一试再试,想让这对恩爱夫妻重温相知相守的岁月。 曾有固执绝望的患者,在他的美食抚慰下胃口大开,重燃斗志;但也有人等不及再尝一次他特制的美味佳肴就离开人世,让他徒留遗憾。

  每次的相处虽然短暂,但乌普雷希耐心、真诚、达观的态度,打开了许多病患紧闭的心门,为他们带来难得的欢愉与疗愈。

  乌普雷希则感恩自己能与这些病人相遇,每个病人和他们的家属,都有著独一无二的人生故事,带给他难以磨灭的记忆,也体悟到生命的韧性与尊严,更懂得珍惜与谦卑……

  这是一个发生在德国的真实故事,新闻记者朵特.席珀先是将其拍摄成纪录片「安宁病房的美味大厨」,而荣获德国极具权威的「埃里希.克拉邦德」记者奖,尔后改编写成本书,在欧洲引发热烈回响,已译成十几种语言版本。邀请你也一起来感受这个洋溢生命光辉的动人故事。

【美味大厨的生命语录】

  我相信作为大厨,只要我尽己所能地善待他们,就可以营造一份安全感——我提供的是饮食方面的愉悦,尝试在身体和精神两方面为他们打气。绝不能因为缠绵病榻,就让人们变得一文不值;也不能因为人坐在轮椅上,就将其视为一无所用。我想帮他们维持尊严。

  我越来越不把自己当作一名厨师,而只是一个学过厨艺的人。每一个人都希望工作表现受到肯定和鼓励,而我在照护中心里,却无法单凭厨艺达成这个目标。这里的房客没有必要面对一心只想自我实现的厨师,我必须努力让人们接受我,我得透过跟他们的互动,去了解他们所需,以及他们对我的期待和愿望。

  有时,我扪心自问:这工作真能做上一辈子吗?------周而复始的苦难、疾病和死亡……尽管,它无疑也为我带来了乐趣,所以我才撑得下来。然而,我不认为自己失落的心情,会是什么大问题,麻木不仁才是真正的危机。如果我无法再以认真严肃的态度,看待濒死生命的最后阶段,我会觉得自己相当可怕。

  在照护中心,这个病房有人哀悼有人哭,另一个病房有人活动有人笑。只要兜上一圈,就会感受到,自己像在坐云霄飞车,完全不知道接下来是毫无预警的向下坠落,还是出乎意料的垂直翻转……这时就是检讨自己的最佳时机了!那个房间有人过世了,一个生命就此终止了,而我,居然还没有从中得到教训……这怎么可以呢?!

  照护中心里的人们,大部分都非常坦率。人都快要死了,哪里还需要勾心斗角,强争好处?既然什么都没得损失,那就更容易以诚相待,也比较不会介意别人的观感:「我说这句话,不晓得他会怎么想?」人们可以直率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精采愉快的谈话就更常发生,信任也因此建立。

作者简介

朵特.席珀Dorte Schipper

  1960年生于德国,在科隆长大,现居汉堡。于汉堡完成学业后,便展开了记者生涯,后来进入WDR电视台,以拍摄纪录片和深入新闻报导在业界享誉盛名。2009年和同事葛欧格.彼得森以纪录片「安宁病房的美味大厨」,荣获德国汉堡记者协会颁发的「埃里希.克拉邦德」奖,这是德国史上最悠久、最重要的记者奖项之一。《让日子多一点生命》就是由这部纪录片改编写成的作品。

译者简介

唐薇

  1972年生于台湾,在北投长大,现居柏林。译作遍及文学、小说、剧本、电影和时尚。现任台北国际书展基金会德国文化出版活动策展人及「文建会台德文学交流计划」顾问。译作有尤丽.策《物理属于相爱的人》,克莱斯特《海布龙城的凯西》,夏洛特.罗奇《潮湿地带》等。曾多次获邀前往德国,担任「柏林文学协会」驻会翻译家、出席国际翻译研讨会及参与国际文学节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