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西方經濟學假定裡面所有的人都是自利的,但不假定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

這兩個概念要區分清楚。

自利是指,一切行為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自私跟自利很相似,但其中包含了「短視」、「損人利己」等貶義成分。

舉個例子:

你跟另一個人合夥做生意,賺了1萬塊錢。

自私的人就琢磨著怎麼獨吞這1萬,至於吞完後是否雙方破裂關係,以後是否會失去這個合作夥伴,那就不管了,鑽頭不顧屁股,就是自私者的典型特徵。

自利的人則琢磨著讓對方多分一點,他拿6000你拿4000,為的是長久的合作,然後,在後期的合作里,對方更願意出力,你就可能抽身出來,再在其他地方投點資金,幾年下來,你有3個項目,每個項目分40%,但總收益卻比3個項目的合作夥伴都要高。

自利的人可能還會考慮幫你的合作夥伴提供培訓,甚至給你的客戶或者供應商提供免費培訓,因為提升了客戶或者供應商或者合作夥伴的綜合素質之後,他們就不會拉後腿,就可以一起把蛋糕做到更大,然後,可能對方的受益非常大(假設可以量化為100萬),而你的受益小很多(假設可量化為10萬),但你計算下來,給對方提供培訓的成本只有8萬,所以這樣做下來,你還是可以多賺2萬。於是你很樂意執行。這樣的例子發生過的,例如滿清末期,美國把庚子賠款用於給中國建造清華大學,協和醫院,培養中國留學生(詹天佑、胡適、竺可楨等人都是這幾批留學生培養的),給近代中國提供了巨大的支持。雖然中國因此受益巨大無比,但美國也因此而受益了一些(肯定比中國的受益小很多很多)。這就是自利,自私的人是做不到的。


謝邀,根據題主的問題,我需要對三個概念「經濟社會」「(社會)認可」「自私自利」進行基礎性的概念範圍劃定,並且主要使用名家觀點來進行闡釋。

一、「經濟社會」,直譯英文為economic society。根據《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查無此詞。經濟學建立模型(constructing a model)來研究的對象所處之舞台一般稱為市場,偶爾涉及福利時則稱社會。略微類似的social market是德國二戰後提出的術語,它把資本主義、勞工保護和工會影響結合在一起,希求創造一個福利社會,使資本主義更加人性化。因此在本文中,我主張將題目中的「經濟社會」認定為現代人類社會,並分為社會道德部分和社會經濟部分來分析。

二、「(社會)認可」。根據《心理學大詞典》,社會認同是對自己或他人認同的知覺,也即除對其他人像什麼樣的人這類知覺外,人們有著他人如何知覺自己的概念。簡而言之,塑造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而社會認可則是積極意義上的社會認同。社會認可應當是符合正義的認可,即使某一行為不是正義,也不應當是非正義,否則將會令社會成員難以忍受,除非有另一更大的非正義。

三、「自私自利」。自私作為一種消極自由,其存在在經濟社會體系下是最基礎性的動機,也即消費者在預算約束下實現最大化效用,生產者在技術約束下實現最大化利潤。

在經濟分析中,最優化原理(the optimization principle)和均衡原理(the equilibrium principle)是基本的分析框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對自私自利所運用的分析指出,雖然每個人「所盤算的只是他個人的利益」,但在具體的交易過程中,「受著一隻看不見的指導,去儘力達到一個並非他本意想要達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於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這是關於個人私利行為對社會意義最為原典的描述。其實質為自由競爭帶來社會普遍福利的提高,在歷史上的現象即為鼓勵冒險、發明、創造、開辦公司。

從經濟學分支來看,引用福利經濟學三條定理:

基本定律一:不管初始資源配置怎樣,分散化的競爭市場可以通過個人自利的交易行為達到瓦爾拉斯均衡,而這個均衡一定是帕累托有效的配置,既符合帕累托最優效應。(帕累托最優的三個條件自動滿足)

基本定律二:每一種具有帕累托效率的資源配置都可以通過市場機制實現。人們所應做的一切只是使政府進行某些初始的總量再分配。

基本定律三:也叫阿羅不可能性定理,其意思是說在非獨裁的情況下,不可能存在有適用於所有個人偏好類型的社會福利函數。

以上三條定理也從側面證明,自私自利的合理性,以及不採用自私自利,也無法滿足一切個體需求。根據羅爾斯對正義的論述:「允許我們默認一種有錯誤的理論的唯一前提是尚無一種較好的理論,同樣,使我們忍受一種不正義只能是在需要它來避免另一種更大的不正義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理性人」的自私自利作為經濟學基礎性原則,就目前而言雖然在道德上並非完美,但是可以允許的,可以得到經濟社會認可。

實證經濟學的研究表明,競爭帶來社會整體福利提高是不爭的事實,而規範經濟學則發揚凱恩斯傳統,對公共政策提出意見,要求政府干預經濟運行,以達成四個目標:經濟增長、物價穩定、促進就業、以及國際收支平衡。所以這個問題,在實證經濟學方面是鼓勵自私自利,在規範經濟學方面則是對自私行為要求加以規範和約束,並非否認,稱為得到經濟社會認可是可以接受的。

至於貨幣銀行學涉及到的銀行體系的「信用創造」,也是個體為了追求私利而產生的間接提高社會整體福利的機制。

卡爾·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主要集中在資本家以「製造工作機會養活工人」為借口,正當化資本主義以資本增殖效率為最優先的模式。他主張每一個人「按勞分配」,其含義即是肯定個體勞動者的需求,包含著對勞動者謀取個體利益的批判性肯定。

中高級分析囿於時間精力,恕暫無法提供。

參考書目:

《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第2版)》 [美] 史蒂文·N.杜爾勞夫(StevenN.Dur 著;賈擁民 譯; 經濟科學出版社

《宏觀經濟學(第二版)》袁志剛、樊瀟彥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級微觀經濟學學習指南(第四版)》鍾根元、陳志洪編著;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正義論》[美]約翰·羅爾斯著;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 譯;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福利經濟學》[英] 庇古 著;金鏑 譯;華夏出版社


個體行為偏好如果是單調的,根據福利經濟學第一定律,會構成帕累托最優。然而現實社會永遠不是完美的,個人在不同「信息signal」下的行為選擇不可能是單調的(monotone),而且「社會最優」本身這個考量更多的是一種社會資源是否存在配置浪費,而整個經濟社會需要考量的範疇很多,比如公平(fairness)等,這非福利經濟學第一定律所能評價的。再補充一點,經濟學中的利己性和我們說的自私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
自私自利的行為最終可以被理解,但不會同這樣的人共事或者交朋友,很累,他們好像吸血蟲。還有一種人損人利己,那一定先下手為強。


自私是道德概念還是經濟概念?這是完全不同的定義範圍,什麼都不一樣。經濟有規律的,幾乎不存在自私的這種事物,自私卻違反經濟規律,當然自尋煩惱。但做人卻存在沒規律的現象,需要道德約束。


額,我不明白該怎麼講「認可」這個概念。我就直接說「自私」在經濟里的作用吧

馬克思論人類的特徵的時候,說的是「自覺的勞動」。所謂自覺,就是意識到了某件事的意義並自願地去做,而不是因為本能而去做。

例如種地,春天夏天根本看不出這個活動有什麼意義,但是人們知道秋天會收穫,知道種地的意義,所以會去種田(而不是像切葉蟻那樣是基因、本能才去種地)。

換句話說,馬克思這句話,人的本質是勞動,就是在說:人們是理性(知道種地的意義)經濟(有吃的需求)人

所以,某種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也是建立在「理性經濟人假設」上的

但是,馬經的「理性經濟人」和西方經濟學的「理性經濟人」完全是兩個概念。西方經濟學裡面,「理性經濟人」的「經濟」是指貨幣收入最大化(或者消費支出最小化)。也就是說,人的需求不是衣食住行,而是金錢。人的需求不是使用價值,而是交換價值。這個是西方經濟學最大的邏輯問題,陷入了資本論所說的「商品拜物教」之中。

社會認不認可我不知道,但個人覺得自私自利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每個人都自私,只是慾望的強烈與不強烈而已。

還有就是利益的驅動,一旦涉及到自己的利益,而且還是自己努力了很久才可能得到的,突然要被別人搶走了,這就可能會激發內心強烈的慾望感。不危害他人不危害社會就好啦,適當的自私說不定會促進社會進步哈哈哈

不喜勿噴~
亞當斯密說的並不是每個人都是自私的,說的是你不能保證每個人都不是自私的。
經濟學中,理性人的基本特徵: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這個理論有些以偏概全,但確實是存在而且挺普遍的。

我覺得當然認可,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動物,在經濟上更是如此,為了自己的利益犧牲掉別人很正常,前提是法律認可的,象炒股一樣,你賺得又何嘗不是別人賠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