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德国,大部分中国人的认知可以说很直接,又不够深入,德国汽车、德国电器、德国足球、德国艺术,我们在生活和休闲领域常常会和德国的软硬输出物产生很直接的交集。而同时,德国和德国人常常是一个我们挂在口中,但是又难以描述的符号,比如谈足球,我们老提「日耳曼精神」,但是这种精神到底是什么?是所谓的「永不言败」还是什么其他东西,很模糊。

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特性往往要从他们的历史去寻找脉络,对于德国历史,我们的普遍认识也很直接,大部分都从二战开始,往前推一些还知道个「铁血宰相」俾斯麦,再往前就感觉模糊,甚至混乱了,什么日耳曼、雅利安、普鲁士、容克,等等听上去就很欧洲的概念实在让人费神。在这个时候,对德国历史想有个「通杀」式的了解的朋友,第一反应可能是去查百度百科,但是往往不尽兴,于是如今流行的「极简史」就成了一个最适合大众了解一个领域历史的最高「性价比」的方式。

当然,关于「极简史」这样的书写方式争议也很多,其中既有《欧洲极简史》这样的出色作品,也有一系列跟风的粗制滥造之作。而哪怕对于这类作品中的优秀之作,在一些人看来也显得肤浅,把本来充满复杂变数和深刻内容的历史试图去简化,担心这会导致信息的失真,从而可能引发读者对历史认知的扭曲。在我看来,这样的担忧有些矫情,因为本身历史就是多层次的,而对历史认知的过程和需要更是多维度的,有时候需要深入一些,但是大部分时候,对于某些领域历史的初始者来说,一种尽可能客观但是简洁的宏观历史过程描述显然也是更现实的需要,人民需要这样的「极简史」,事实上我们中学历史课本基本就是一部地区或者世界的极简史。

所以,读完这本《德国极简史》后,我对本书对德国历史的描述还是感到足够有料的。德国历史其实不好说,因为和中国历史总有一个大一统王朝为线索讲下去不同,今天的德国概念很难直接上溯到一个久远的起点,今天的德国地区很长时间是一个各方势力此起彼伏的纷繁复杂之地,真正统一的德国兴起时间并不长。而本书的作者则从罗马帝国讲起,这也是德国历史常见的起点,正所谓当年的蛮族入侵让罗马帝国伤透了脑筋,也成为最终摧毁罗马帝国的重要因素。

在本书中,作者非常注重围绕德国地理边界以及其上的势力关系来叙事,书中常见的插图就是基于中欧地图上的德国历史相关势力地理覆盖图,翻过一页页德国历史的轨迹,从这些区域变化你可以直观的感受德国内部以及与周围势力互动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极简史,作者也非常注意从各个阶段历史中抽取中关键因素,并以核心逻辑推演结果,所以书中另一类常见的插图就是A+B=C这样形式的表现,即若干因素相加得出某种结果,当然,这一结果往往成为下一段历史的原因。正是这个环节,是考验作者的地方,因为这必然伴随一些历史的「失真」,更难免加入一些作者的历史观。在我看来,这本书在这个环节做的还是成功的,基本上陈述关键历史节点的主要矛盾和影响要素,在诸如俾斯麦时期、纳粹时期的一些我个人深度了解过历史的环节,作者的提炼都很到位。

而本书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作者并没有因为这是「极简史」而缺乏自己的态度,比如作者便特别聚焦了普鲁士人崛起主导德国统一后留下的德国内部的政治和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直观体现在诸如纳粹崛起、冷战后德国统一等关键历史节点下的易北河东岸(普鲁士传统区域)和西岸的巨大的政治分歧甚至分裂上,这也常常为德国接下来的波折动荡埋下伏笔。作者完成本书的时候,正值2016年难民问题之下的欧洲一体化危局之际,他也表示这样的背景下,德国右翼政党的影响力很可能从易北河东岸根据地冲出,影响整个德国,事实上,后来的德国政治走向也确实如此。

以作者的观点,普鲁士崛起到纳粹时期就是德国历史的一个「可怕的偏差」,此前长期倾向于西方文明的德意志,在一个非西方精神的普鲁士的崛起之后开始变异,德意志的西部和南部在一系列对外战败后,被普鲁士精神所吸引,从而让德国以一种军国主义的特征崛起。而这种崛起用中国国内德国史研究颇具声誉的徐弃郁的话来说,就是一种「脆弱的崛起」,导致的是一连串的战争和失败,直到纳粹崛起,又是一场几乎毁灭欧洲的战争。冷战期间,西德的历史过程似乎让德国回到西方的轨道,但是随著德国的统一,围绕易北河的政治分裂似乎随之再现,这也真是历史的吊诡之处。

作者最后对德国历史脉络的总结显然会引发一些争论,特别基于其身为英国人的角度更是如此,但也正是这种历史分析角度让这本「极简史」不简单,作者简练的介绍了德国的历史过程,又在其中贯穿一条政治文化变动动因的逻辑分析主线,或许可以解答德国有时带给我们的疑惑:它是一个欧洲国家,为何与西边的欧美相比,常常又显得有些不同?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