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是我一直向往的名人陵园之一。除了八宝山我还很想瞻仰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埃及帝王谷和秦始皇兵马俑陵园。现在已经去过八宝山墓园和秦始皇陵园了。

八宝山革命公墓是一部实体的二十年代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百科全书。

进入园区后发现这里环境清幽宽敞,道路整洁干净,显然不是平民百姓公墓所能比拟的。

能进入八宝山公墓安葬的人生前都不是等闲之辈,其中有不少都是家喻户晓的时代楷模或者对国家各方面作出特殊贡献的人。

印象很深的一座铜像墓碑。

革命公墓骨灰堂

集体墓碑大多是死于某次空难的烈士。

【郑振铎空难遇难者纪念墓碑】

郑振铎和妻女

郑振铎是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训诂家。他参加过五四运动。

1958年10月17日,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享年59岁。郑振铎的遇难让妻子高君箴万分悲痛,其后高君箴遵照郑振铎的遗愿,将他一生收藏的10万多册书籍和珍贵的字画、文物和手稿等全部捐献给了国家,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8年10月17日,由北京飞往莫斯科的一架「图—104」客机在楚瓦什苏联的卡纳什地区失事。乘客和乘务员全部牺牲。乘此飞机的有我国前往阿富汗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访问的文化代表团团长郑振铎,副团长蔡树藩,团员马适安、阿不都热合满、谭丕谟、刘仲平、林立、姜燕、陈重华、钟兆榕等10人,以及对外贸易部和外交部的出国工作人员肖武、李福奎、孙瑛璞、宁开逸、陈朔、刘崇富等6人。同机遇难的还有到我国访问后回国的外国友人和离华返国的外国专家49人。

每一段墓志铭都是可歌可泣的故事

印象最深的一段墓志铭:

这里长眠著一对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的恩爱夫妻;

这里安息著两位信仰坚定、光明磊落的共产党员。

尽管对这墓碑下的逝者素不相识,也不知道他们生前有过怎样的故事,但是凭这方墓志铭我们不难想像他们生前走过的峥嵘岁月,见证了祖国风雨变迁的二十世纪。

【无名烈士纪念碑】

无名烈士纪念碑,他们是最应该被缅怀的。纪念1948年东北野战军在石景山英勇战斗牺牲的四名无名烈士。

【征服贡嘎山遇难烈士纪念碑】

中华全国总工会于1957年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树立「征服贡嘎山遇难烈士纪念碑」,纪念碑上有烈士遗像,并有碑文如下:

【丁行友】24岁,共青团员,北京农业大学气象系助教。不幸于1957年5月28日在贡嘎山行军中遇雪崩光荣牺牲。

【国德存】烈士,中国登山队队员,满洲里铁路公安分处满洲里换装所管理处保卫股副股长。

1957年6月13日13时30分,中国登山队国德存等6名队员胜利登上我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的贡嘎山。当日下午行至6800米处突遇暴风雪和雷电,在雪崩中国德存等3名(一组)队员不幸遇难。(1957年6月13日摄于贡嘎山顶峰)。

中国访南美艺术团遇难同志之墓】

1956年10月底,中国艺术团结束了对南美四国的访问。由于艺术团人数众多,所以分四批离开苏黎世。最后一批李德椿等10名工作人员预定在11月24日从苏黎世起飞到布拉格。结果,飞机起飞后4分钟在慕尼黑上空爆炸,坠落在瑞士边境靠近西德的地区……

飞机失事后,瑞士方面的善后安排是将遇难者遗体全部集中火化,然后平均分送骨灰。这样一种「死亡者人人平等」的安排遭到中国方面的拒绝,中国驻瑞士使馆坚持要找回10具中国公民的遗体,并分别装殓送回中国,为此,中国使馆派出了两位同志到事故现场辨认遗骸,同时也是为了找回艺术团的资料文件等。

这是一件非常困难、艰巨而又极为令人伤感的工作,整整持续了三个昼夜。由于飞机在空中爆炸,遇难者遗体已经支离破碎,艺术团工作人员邓子若的遗体是在一节断手的结婚戒指上有其妻子的名字才辨认出来的,其随身携带的皮包上依然可见斑斑血迹和肌肉残骸;演员吴鸣申则是根据一条皮腰带上龙的徽记辨认的;派出的两位同志还不断打电话问及牺牲同志的衣著、特征等。

10位烈士的遗体装棺运回布拉格后,11月30日在捷克国家火葬场火化,随后骨灰空运回国,公祭后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陈毅同志书写碑文,表达永远的怀念。

【闻一多墓碑】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夏娘娘墓】

夏娘娘墓位于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内,为徐特立所题写的碑铭。夏娘娘(1870-1954)女江苏武进(常州)人。原名黄友梅。1922年在中共武汉市的党支部、湖北地委及区委等机关担任掩护工作。曾三次被捕,受尽折磨,坚贞不屈,被誉为「革命母亲」。抗战爆发后出狱。在北京病逝。根据生前志愿,被追认为中共党员。

【参加亚非会议的死难烈士公墓】

即纪念著名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是一次发生在冷战期间的政治谋杀事件,针对的主要目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

1955年4月11日,克什米尔公主号执行包机任务,从印度经香港飞往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原定乘载中共代表团前往万隆参加万隆会议。在香港启德机场停留期间,被国民党特工买通的一名启德机场清洁工按照其要求将炸药安上飞机。飞机在接近印尼海岸时爆炸,机上除3名机员生还外,11名乘客及5名机组人员罹难。由于周恩来临时改变路线,所以此次刺杀行动失败。

克什米尔公主号死难者

【史沫特莱女士之墓】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著名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一个杰出的与众不同的女性。

早年当过侍女、烟厂工人和书刊推销员,曾在《纽约呼声报》任职。1918年因声援印度独立运动而被捕入狱6个月。1919年起,侨居柏林8年,积极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曾在柏林会见尼赫鲁。史沫特莱于1928年底来华,在中国一呆就是12年。抗战初、中期,她亲眼目睹日本对中国侵略,向世界发出了正义的声音。

1950年5月6日,史沫特莱因手术不治在英国伦敦逝世,终年58岁。1951年5月6日在她逝世一周年时,在北京为她举行了追悼大会和隆重的葬礼。她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中国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间,一块大理石墓碑上用金字镌刻著朱德写的碑文:「中国人民之友美国革命作家史沫特莱女士之墓」。

【徐悲鸿之墓】

徐悲鸿,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徐悲鸿被尊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遗愿,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 全部捐献给国家。

【梁思永之墓】

梁思永,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梁启超次子,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近代考古学和近代考 古教育开拓者之一,我国第一个受过西洋的近代考古学正式 训练的学者。1948年当选为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

梁思永

【史平浩之墓】

史平浩墓碑上有师哲的题词「美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战士,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之墓」。关于史平浩的资料很少,只知道他是新中国外国专家局的英语专家,1932年曾担任英国共产党政治局委员,1936年参加反对西班牙弗朗哥独裁政权的国际纵队第15纵队政委,后被英国政府以苏联间谍罪名逮捕入狱。1950年受英共派遣来到新中国,在新华社担任翻译。

英国共产党中央委员,外文专家局的英语首席专家。1950年应中共邀请,由英共派往中国,在新华社工作,曾参与毛选、刘选的英译工作,1953年去世。

【欧阳予倩之墓】

欧阳予倩,中国内地作家、编剧、导演,先后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1962年9月21日,欧阳予倩病逝。

【程砚秋、果素瑛之墓】

程砚秋,满洲正黄旗人。后改为汉姓程,1932年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旦角,著名京剧艺术大师,著名京剧演员,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艺术的创始人。1958年3月9日去世,享年54岁。

果素瑛,京剧大师程砚秋的夫人。果素瑛全力支持丈夫的艺术事业,教子匡夫,持家谨慎,做出不少贡献。以其清廉的操守,刚正的为人,受到文化界、戏曲界的尊重,长期担任全国政协委员。

程砚秋、果素瑛婚照

【郑律成之墓】

郑律成出生于朝鲜(现韩国)全罗南道光州。郑律成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继聂耳、冼星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优秀作曲家、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他被誉为「军歌之父」。

丁雪松是中国第一位驻外女大使。著名作曲家郑律成之妻。中共八大、十二大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陈强之墓】

陈强,中国内地演员,毕业于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2008年,陈强获得第17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暨第29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终身成就奖。

【郑庭烈、刘佩之墓

晋绥抗日老前辈、原内蒙电业局局长郑庭烈。

【舒同、王云飞夫妇之墓】

舒同(1905年11月25日~1998年5月27日),书法大师。原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陕西省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其妻王云飞是新四军老战士。

舒同

【王云飞】1940年参加八路军,1941年转入新四军,先后在鲁艺华中分院、新安旅行团、华中少年杂志、华东保育院、华东野战军、大连苏联红军、苏北区党委组织部从事军事、组织、文化工作。王云飞曾在反「扫荡」中欲以手榴弹与日军同归于尽,事迹载入《红旗飘飘》。

王云飞解放初在上海华东局组织部

【侯宝林之墓】

侯宝林先生是相声界具有开创性的一代宗师,相声表演艺术家,善于模仿各种方言、市声、戏剧表演。他说相声,语言清晰,动作自然,神态洒脱,寓庄于谐,化雅为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他注重相声的知识性、趣味性和评论性,对相声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李可染之墓】

李可染,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李可染作品

【萧三之墓】

萧三,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早在20世纪初叶就投身革命运动。1920年到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他同赵世炎、周恩来等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以后,主持我国的国际文化交流工作,访问过许多国家,两次出席亚非作家会议。

他精通法语、俄语、德语和英语,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现在流行的《国际歌》,就是他在1923年从法文翻译过来的,因此他是第一个将《国际歌》引进我国的人

萧三与他的德国籍妻子叶华是他在莫斯科工作期间认识的。叶华本名耶娃,1911年出生在德国,毕业于慕尼黑电影学院摄影系。她是萧三发妻,后萧三与甘露产生婚外情而离异。

多年后萧三与叶华重归于好,对这件涉外婚姻的处理,就需要考虑到国际影响的问题,于是由中央出面做甘露的工作,成全了萧三与叶华的婚姻。

【吕福源之墓】

吕福源,198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8月参加工作,吉林大学物理系毕业,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吕福源同志是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商务部党组书记、原部长。2004年5月18日10时35分,吕福源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

【李克农、赵瑛之墓】

李克农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外交家,我党我军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者和组织者。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以对党无限忠诚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在紧急关头保卫了党中央的安全,在关键时刻向党中央提供了决策性情报,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赵瑛】李克农之妻。原名赵彩英,别名赵曼瑛,1929年冬,在上海地下党做掩护工作时,改名为赵瑛。1898年11月2日出生。学生时期,她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接触了一些男女平等、社会民主方面的新思潮。1917年9月,赵瑛与李克农结婚,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更大。由于家务拖累,她虽然没有加入共产党组织,但与李克农志同道合,对工农革命完全赞成,有时还将娘家陪嫁的钱物拿出来支持革命活动。

【柳亚子之墓】

柳亚子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上海通志馆馆长。「四一二」政变后,被通缉,逃往日本。1928年回国,进行反蒋活动。抗日战争时期,与宋庆龄、何香凝等从事抗日民主活动,曾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兼监察委员会主席、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央常务理事,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柳亚子曾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郑佩宜幼年丧母,其父郑式如在家中创办郑氏小学只招男生,她只好隔著门听课。16岁时,受新思潮影响,决心放足,为了不违祖母意,只好白天裹足夜晚放足,终未成为「三寸金莲」。是年,佩宜与柳亚子订婚。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十月,他俩在盛泽镇举行婚礼。佩宜不盖四方红巾,不戴金银饰品,身穿一套粉红色衣裙,以鞠躬行礼代跪拜,一改陋习轰动全镇。新婚伊始,佩宜到苏州「苏州女学」书,后因怀孕而辍学。婚后,佩宜在生活上悉心照料亚子,在事业上多有帮助。亚子投身革命,东奔西走,她总是相依相随;亚子性情爽直豪放,有时不免急躁发怒,她总是抚慰相加。民国16年(1927年)5月8日夜,反动军警到黎里搜捕柳亚子,佩宜机智地帮助亚子藏身楼上复壁。面对军警盘问,她从容应答,使亚子幸免于难。后,随亚子流亡日本。抗日战争期间,佩宜随亚子从香港到桂林、重庆屡经颠簸。38年2月,随亚子由香港北上,到北平,参加建设新中国。从此定居北京。柳亚子逝世后,郑佩宜捐赠柳亚子部分书画著作给苏州博物馆。1962年病逝北京。

【老舍之墓】

【老舍】原名舒庆春,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胡絜青】满族正红旗人,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夫人。 193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自幼酷爱文艺,嗜绘画书法。

【爱泼斯坦之墓】

爱泼斯坦是波兰华沙人,1957年加入中国籍。他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国际著名记者。

【萧华之墓】

萧华,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空军政委、总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肖华谱写的《长征组歌》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之一。

【丁关根之墓】

【黄克诚之墓】

黄克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在湘南起义中参与领导永兴年关暴动,并率部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曾任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代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黄克诚与妻子唐棣华

【张万年之墓】

张万年1945年0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08月入伍,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基本系毕业,大专文化,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93年5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洪学智之墓】

洪学智,1929年3月参加革命,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等。

【杨白冰之墓】

杨白冰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

【徐海东之墓】

徐海东是中国工农红军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领导人之一,著名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徐海东
周东屏

【聂荣臻之墓】

聂荣臻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聂荣臻、张瑞华夫妇

【许德珩、劳君展之墓】

著名爱国人士、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学者,九三学社创始人和杰出领导者。早年参加毛泽东发起组织的新民学会,青年时代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时是著名学生领袖,起草《五四宣言》。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毕业于里昂大学,后入巴黎大学,师从居里夫人研究放射性物理学,1925年与劳君展结婚。1927年回国,曾任武汉第四中山大学教授、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代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水产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罗荣桓之墓】

罗荣桓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奠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国家和军队卓越领导人。中国十大元帅之一。

罗荣桓
林月琴

【任弼时之墓】

任弼时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组织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陈琮英之墓】

陈琮英是中国工农红军女战士、原中国共产党七大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夫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历任任弼时同志处机要秘书、中央机要局机要处处长。

【薄一波之墓】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经济工作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八届、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

【张澜之墓】

张澜是清末秀才,是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国家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之一,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张澜的一生与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紧密相联。

【李先念之墓】

李先念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毕生奋斗,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崇敬和爱戴。

【瞿秋白之墓】

瞿秋白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就义,时年36岁。

【彭真、张洁清之墓】

彭真原名傅懋恭,1922年考入太原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参加进步组织青年学会,接受马克思主义。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山西省共产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1937年改名彭真。

【陈云之墓】

陈云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李富春、蔡畅之墓】

【李富春】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入党的老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奠基者和组织者之一。在5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英勇奋斗,无私奉献,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蔡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女权主义领袖,无产阶级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领导人之一。蔡畅是红军长征年龄最大的女红军,中国妇女运动的领袖和国际进步妇女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全国妇联第一至三届主席、第四届名誉主席,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七至十一届中央委员。

【李维汉、吴景之之墓】

李维汉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在统一战线和民族工作方面的著名理论家和卓越领导人。

吴景之在北平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所领导的反蒋抗日救亡运动。1933年7月从天津女师学院毕业后,受组织委派,先后在天津、河北、宁夏等地任国文教员,积极宣传革命思想。1942年与李维汉同志结为革命伴侣。



相关链接:周游天下行纪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