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歌唱

为了忘却

真实生活的虚伪

为了记住

虚伪生活的真实

——「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 《铭》 赵振江译

我的文章中错别字很多(最近翻阅自己的文章时发现的问题)。

我基本保持在一天写一篇并发布的频率,除了出差或者其他紧急事,偶尔有几天会松懈一下。

平日思考太多,工作太多,学习太多,说实话,每天写文章不出意外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毕竟1、2千字,甚至5、6千字的文章不是想写就能写,不花上几个小时去认真准备认真写就不可能写出来。

而这也不是写小说,构思好了,顺著构思写下去就行,需要每天整理大脑中的素材换主题,而这就是很大的负担。

所以,我一般想明白了就一气呵成写完,基本不再看第二遍,就变成了打错字的情况会经常出现,并且就这样发布到了平台上。

这里说声对不起,我会注意的。

今天说这事,不是为了对自己诉苦,而是因为这事关联著一个「大秘诀」—能高效提升「输入效率」的大诀窍。

我其实是不太喜欢写文章的,甚至可以说是讨厌写文章,而多忙的时候更是如此。

但是我坚持下来了,基本每天都在写。

为什么自己讨厌的事,却能坚持了300多天,而且还会一直坚持做下去呢?

有很多原因,但是最大的原因是,我在这个把自己每天学习的与高效学习相关的思考内容「写出来」的过程中,我频繁地感到,

因为一直在做「学习输出」,反而让「学习输入」的效率变得非常高

这个关键点。

头条上大热的,被大家所熟知的所谓最高效学习法的「费曼技巧」,即把自己所学理解的大胆说出来,讲给别人听—教授他人确实是非常高效的学习法,是「学习输出」(自主学习)的高形态,科学验证,无数的实践检验,所以肯定没错。

(具体可参照如下的,美国国立训练研究院的研究成果—清晰显示学习法和平均学习定著率关系的学习·金字塔,原图+我自己粗略的说明手绘):

而把每日所学所想,总结出来,写下来,有时还会大声读上一读的反复作业,无疑就是每天在进行费曼技巧的「教授」(=输出)。

一直坚持这么做的结果,让我把过去所学的理解和新学的知识+思考,通过每天的执笔(输出),一点点牢固地定著到大脑中。

没错,我非常清楚地感觉到了这么做的效果。

如果每天不做这样的「知识输出」,达不到能给他人说明程度的,只是中途半端的知识囤积到大脑中的话,可能只是不透彻的理解,或者是暧昧的记忆,甚至只能算是知识的「浪费」。

而,

每天一篇文章的「输出」方式

却让自己可以把白天经验到的,阅读到的,观察到的,思考到的,聚合起来,成为「写文章的线索」,瞬间可以在大脑中反应。

就像自己头上一直竖著一根「天线」的状态,自动搜索著可写文章的主题,而不用想很多写自媒体朋友一样,为每天要写些什么而烦恼。

结果,日日的「输入」都会因此变得格外有效起来。

即,秘诀为:

以「每天必须输出」为前提,让这种意识成为自己日常思考的习惯后,「输入」也会随之成就高效率。

其中学习的输出更重要。

「作为前提的学习意识」有无,决定了「学习输入」的效率会完全不一样。

学习输出中最常用的形式,无外乎「做习题做练习」。

也就是说,频繁做习题做练习的前提的有无,可以让学习的输入效果产生变化。

顺便说一下,不管什么习题什么练习,同一内容要做到反复x3遍以上,才能达到最佳的输出效果。

除了这个最常见的「做习题做练习」之外,输出形式还包括朗读、回顾、讨论、汇总写出来、教授或者说明给他人(或自己)听等等。

特别是如上图《学习金字塔》中,如果能做好自主(主动)学习部分的话,平均学习定著率(知识掌握的程度)会变得份外高效。

我接触的老师中,有一位老师的上课方法让我印象比较深。

他在课程开始或者结束的时候总会加上(留出10分钟,每天变换),「让学生朗读、让学声一起参与讨论上课内容/习题、小测试」等各种项目,而他教授科目的学生的成绩明显都比较好的同时,提升痕迹更为明显。

想想也是,这不过是这位老师把「输出作为学习的前提」组合进了每次授课体系中后,学生的知识输入·输出的质量一下子得以提高的缘故。

相反,没有「制造出」「输出」机会的学习,效率往往会变得不太好。

以输出为重点的学生根本是在进行著「危险」的学习,因为不做练习等的输出行为,知识定著会变缓,而且学不到真正实用的知识—不管是针对考试,还是为了个人成长。

所以,为了让所学知识有效定著到自己的大脑中,「输出为前提」是能高效推进学习的最大关键。

也就是说要特别注重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编入《学习金字塔》中下面3个部分,主动学习的部分。

【一句话】

输出为前提的学习,能极大提升学习输入的效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