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宥勋:网路不是阅读的敌人

苹果日报/苹中信 20161214

 

最新一期的PISA(学生能力国际评量计划)在上周出炉,台湾学生在「阅读素养」项目中,从世界第8名大幅倒退至第23名,引起许多关注。这不但是因为PISA由「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举办,涵盖全世界近9成的经济体,因而具有指标性的意义而已;更是因为近年来台湾非常重视PISA,甚至特别针对此改变考试和教学的方向,这样的结果无疑是兜头泼了一盆冷水。

 

被考试压力废去武功

 

综观一周以来的各家评论,会发现许多第一线教师都提到国中端在语文的教学、测验上方向的偏斜:过度重视形音义等背诵性材料,忽略了理解性的高层次阅读能力,导致PISA的成绩不佳。这一观察是有理的,因为在目前的教学现场,暂无大考压力的国小端,其语文教学的多样性、灵活度,阅读教材选择的多元程度,都远胜有考试压力的国中端。讲的直白一点:国小其实提供了比国中更好的语文教育,但学生上了国中之后,则会被考试压力「废去全身武功」。

 

只要现行的考试制度存在,师生就会继续花费大量的精力在低层次的内容背诵上。十二年国教如果还不贯彻当年免试的理想,在PISA这项以15岁学生为受测对象的评比中恐怕还有得颠簸。

 

与此同时,许多论者也惯性地把阅读评比的退步归咎于「网路导致阅读能力低落」,这就不知从何说起了。板桥高中官廷森老师所述:「学生阅读力一年不如一年,主因在于他们习惯在脸书读轻薄短小的文章。」就是一种常见的论述。

 

但这种「网路=阅读能力低落」的论证站不住脚。台湾早在2006年加入PISA评比,排名屡有浮沉,如果网路是决定性的因素,不会到了2016年才开始发挥效果;即便智慧型手机也不是今年才开始流行。更何况,如果仔细观察网路世代,会发现这个世代的阅读量其实是远胜于中老年层的。毕竟在网路上,文字仍然是成本和技术门槛最低的沟通模式并不是谁都能画图、拍影片。若统计世代之间的「读字」数量,夸夸其谈的中老年层根本讨不了好;该阶层的平均语文能力如何,也可以从长辈图的风行与网路留言的低劣程度略知一二。(想想最近护家盟的文宣吧)。

 

网路资源补教材不足

 

论者或许会说:问题不是网路上有多少文字,而是网路上的文章轻薄短小视野狭窄。这种说法也令人失笑:说到轻薄短小,每课仅有千字篇幅的国中课文大概也没什么理由豁免;说到视野狭窄,国小课文的选材方向都还比国中宽广得多,在网路上随机能见到的世界更不知道比国中课本大了几倍。以中学生为主要受众的网路小说篇幅动辄数十万字,实在没理由做这样的归因。

 

与其不理智地排斥网路,不如好好跟网路合作,整合既有的阅读资源来补济课内教材之不足。比如科普的「泛科学」、历史的「故事」、报导的「报导者」和「端传媒」等网站,都已是部分敏锐教师的课堂教材了。PISA都直接电脑施测,对未来阅读载体的趋势显然已有定见,此时还以「学生不熟悉电脑阅读介面」当借口,未免太过一厢情愿。不熟悉电脑介面,在网路上无法进行有意义的阅读者,大概不会是第二、三代的数位原住民,而是某些带著偏见的老师吧。

 

网路从来不是阅读的敌人,成见才是。

 

资料来源: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61214/3748448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