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了一个事实,一个我心理清楚得很,却又不想承认更不想为外人知道的事实:我比一般人要笨得多!这一点已经被很多事实证明了!我该怎么办......

以上摘自2009年大学里的一篇日志。十年了,我一直没有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但如今我学会了如何和「它」和谐相处——就像陈奕迅的《十年》一样,十年后,我可能依然陪在笨的左右,但是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它向左,我就向右。

一方面,我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些办法;另一方面,也许是笨久了,我早已经习惯了。

记得读书那会儿,学习画画,非常认真,百般刻苦,将自认为不错的杰作晒到QQ空间。结果,一个朋友留言,附上了她另一个非「科班」出身的朋友的画作,和我的一对比,我简直想把我的那个作品赶紧收回去捂著。朋友留言还附上一句话:「这个是我朋友随手画的!」 「随手?随手!随手......」

想想当年高中分班,我第一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文科还是理科?我的脑袋好像天然就没有给文科或者理科的留下任何安身立命之所:文科与我而言,我最担心自己记不住,事实上也是如此——字和我仿佛是隔著万水千山总无情;而理科,也叫我好不安生——那些奇怪难懂的字元,老是会一次次惊扰我的美梦。很多同学,决定得很快,而我几乎是等到最后的那一刹那才有了个决断——我丢了一回硬币:头像是「文」,数字是「理」。后来我就这么跟著头像走了......

从小到大,我就是这么笨过来的。后来大学毕业,接触的人和事情多了,居然发现了另一个事实:大多数人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聪明,甚至还有点笨。

去写个文字吧,提笔忘字;去用电脑书写吧,又错字连篇;好不容易没有了错字,却发现压根一个字都写不出来;写作好像变成了上刑场一般,他好像是来被生吞活剥似的。

去学个英语吧,单词背了忘,忘了背;自学不成,干脆报个班,结果老师讲得Hi,自己也听得过瘾得很。一旦回去恍如隔世,老师的段子记得不少,自己去干啥得倒是忘得彻底。

去学一下做饭吧,这个好像简单得很。丝切成了杠子,丁切成了块子,脸被油锅炸成了花脸麻子!一顿操持下来,锅糊了,饭干了,菜黄了,味道更不敢恭维了,瞬间心情就没了。

为什么,我和你都会这么笨?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好久(至少十年前就开始了),当前还是有了些许眉目。

笨从哪里来

首先,你跟它不熟——问题来了,但你的大脑却跟它不熟。

大脑是身体的一个器官,就像你的胳膊和手一样。如果你为了看起来雄壮威猛,想让你的胳膊跟我这种皮包骨之人的大腿一样粗壮,你是务必要下很多苦功夫的——隔日不断的负重,无氧运动,恢复调理,甚至还要在饮食上增加食量。就这样日复一日,你的肌肉才会不断变得粗壮有力。

大脑也是这样,一个事情刚开始从事(哪怕是你从事了很多次,但是没有摸著门道,都属于刚开始的范畴),你的大脑对这个事情的反应是陌生的,甚至有可能调用你的原始大脑来进行抗议:你的情绪会是波动不安,你的行为会表现出来笨手笨脚,慌里慌张,不知所措的。就像那个刚锻炼的人一样,连10个俯卧撑都做不起来,连一个卧推都推不动,甚至还有时不小心身体受伤。这些都是开始的常态而已。

其次,你不是它想要——问题来了,但你的累积并不能解决问题。

你之所以很多次得出笨的结论,有可能是因为和某些人对比过。很多人好像比你学得快,又比你上手快还可能比你做得好。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认知理解事物和操作事物的能力,都和我们过往的累积有莫大的关系。

三个人,一个建筑工人,一个小提琴手,一个钢琴家,你觉得三人之中,谁学习一首新的钢琴演奏曲会更快?答案不言而喻。钢琴家由于多年的训练和熏陶,当然是学得最快:他看这首新曲子的角度和视野,和其他二人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即便是没有学过钢琴演奏的小提琴手,对于旋律和节拍的掌握要远比建筑工人来得好得多,于是他学会的速度也会高于建筑工人许多。

当遇到问题时,你大脑里原始积累了很多「鸡」,而这里却面对的是一大堆需要「鸭」来解决的问题——鸡同鸭讲,对牛弹琴,怎么会有很好的效果呢?

最后,你认识它的方法可能不对——问题来了,你用错了方法,自然效率很低。

我们大家都会拿筷子么?我就是个活了三十多年却依然不会拿筷子的人,但是近段时间居然学会了。记得我妈当时教我拿筷子的时候,气的直接骂起来:「猪都学会了,你还不会!」后来我一直以为是我自己的问题。但我近些时候凑巧看到了一个专门教拿筷子的视频,闲来无事,跟著学,居然豁然开朗,5分钟就学会了。

当你百思不得其解,深陷困局而无法自拔时,也许并不是你笨,可能问题出在教的人身上——反观我妈,我居然发现,她拿筷子的方式都是有问题的!事情便不言自明了。

就像我当初看一本经典的教材来学习统计学,有的地方实在是过不去。于是我做了一个很简单的事情——换一本书来看,居然一看便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另外,有的人之所以学得快,除了累积问题外,还有可能他「运气比你好」——一上来,就找对了方法或者路子;而你可能运气不佳,只得摸索中缓慢前行。这一点,有点像两个人同时去走一个迷宫,运气好的人一下子找对了出口的路,而你可能还在迷宫里兜兜转转。

笨到哪里去

由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笨是再正常不过的常态了,人都是从笨到不笨的,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我现在的计算机水平虽称不上高手,但是也是足可以秒杀大众的;但是你若知道我当初的起点,你一定在心理有几番「窃喜」——还好,我的起点不至于是这般。想当初在大学时,我学习计算机的使用,是从学习「双击」这个动作开始的。我一室友教我双击打开文件,我也照著做了。可是我反复N多次之后,著急了:「你看我这不是双击吗?怎么就半天点不开文件?」室友过来让我演示一下,我就理直气壮的开始了:滑鼠对准要打开的文件,滑鼠右键点一下,迅速的滑鼠左键点一下(我一直以为是我的速度不够快,所以还特意迅速的点一下)。我室友当时泪奔——笑得前仰后合:「我的天,还好你不是对著滑鼠锤两下——双击」。

这么多年一路笨过来,我早已经不在乎笨这个常态了。如若你本来就笨,却硬要显出来几分聪明,这样的虚伪做作,迟早会让你得不偿失——至少你失去了解决笨这个问题的态度和机会。笨就笨了,承认笨是勇气也是坦然,更是智慧,你会拥有解决笨的本能。

我们面对笨这个事实时,请记住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想为什么笨——它会让你更加困顿

当你想为什么笨时,你会囿于笨本身而不得自拔,你会越来越觉得自己笨,强化这个笨,最后很大程度上改变不了笨这个初始状态。不要想为什么,为什么是哲学家该干的事情。你该干嘛干嘛。

第二,不要去和别人比较——它会让自己显得更笨

比较这件事情,只适合在羽翼丰满,实力卓绝的时候去干。其他的时候,我们只管自顾前行,让别人拼个你死我活,我独乐乐于自己当下的事情,没有必要自寻烦恼,更没必要去「自取其辱」,让别人来证明自己笨!

第三,只需要知道自己哪里笨即可——有目的的攻克

不问为什么,不管别人怎么样,但我并非要对笨这个事情不闻不问,而是希望你腾出更多的注意力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你必须找到并且知道自己笨在哪里。这样你才能够去攻克这个「笨点」,哪怕以后还有千千万万个「笨」在等著你,至少让这样的笨从你的世界「滚出去」。

最后,建议大家要懂一点学习策略,这样在攻克笨这条路上会更有效率。我这里列有一个小书单,都是我攻克笨这个历程的有力武器,你大可以取之一二,希望你也能受用。

芭芭拉·奥克利的《学习之道》

乌尔里希·伯泽尔的《有效学习》

丹尼尔L.施瓦茨的《科学学习:斯坦福黄金学习法则》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