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iGEM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是全球范围内专业程度最高的合成生物学方向的竞赛。

在近一年的准备过程中,同学们从不知道如何将热情投入到科学研究,到真正确立自己队伍的研究方向并完成课题;

从只是掌握零散的基础知识,到熟练使用专业实验器材验证自己的实验设计;

从走访专业人士和普通大众,宣传讲解自己的研究成果对于日常生活的价值,到设计完整的产品线。

参加这项赛事,对于学生的提升,是全方位的。那么曾经参加过赛事的学长们,现在都在哪里呢?

ITCCC自2016年开始组建高中队,目前参与过的学生,部分同学已经或者将要升入大学,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都去了哪里。

肖同学,2016队员, 2017年组队参赛,剑桥预录取,伦敦大学城市学院(自然科学和脑神经专业)赵同学,2016队员,哥伦比亚(生物)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宋同学,2016队员,罗斯-霍曼理工学院Rose-Hulm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张同学,2016队员,史密斯学院Smith college许同学,2016队员;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丁同学,2017队员,威廉玛丽学院 College of William & Mary姜同学,2017队员,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张同学,2017队员,格林内尔学院 Grinnell College(生物)郭同学,2017队员,范德堡大学 Vanderbilt University赵同学,2017队员,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

在未来的日子里,部分学长将在此介绍自己参加研修课程和竞赛的收获与体会。

参加过2016、2017两届iGEM的肖博文同学带来他2016年首次参赛的分享。从中可以窥探比赛的紧张与丰富。

「此次Giant Jamboree堪比一部复杂的戏剧……」

01

当然戏剧的主线,是展示自己的项目

项目展示最核心的是Presentation。来美国第一天上午在房间里三人练习演讲,体验到了提升critical thinking的过程:不断地追问——你这几步是为了什么?能不能把这几个实验的描述升华一下?

记得当晚在日志中写道「我现在很想去逛其他队的展板。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准备时的笙箫,秋雨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康桥隔壁的泡茶城」,心情复杂。最后的陈述环节没有出什么大差错,虽然也没有像宁波论坛上那样超水平发挥。当然最感动的还是由于时差,我们的家长们晚上爬起来看我们的直播。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Poster Session则是另一个重头戏。自己的海报忙了半天,倒是有不少人以为我们是大学队……很多人都被高中队的项目惊讶到了。仔细想想我们做的也真不差,总项目很简单但是细节极多,而且很多人都会记住我们项目的特点。

02

不得不提的还有「交流」剧情

iGEM的机制非常正确,能够鼓动人们去交流。我们不会拘泥在自己的摊位上不动,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遇到一些问题,检验自己对Poster的了解……然后就开始「社会(社交活动)」了。不过最后颁奖时还是有很多获奖队伍不认识,实在有点可惜。

交流其实是多方向的。我给NUS大学牵线搭桥,让他们去找以色列技术学院人,chemotaxis和抗癌细菌不知道能碰出什么火花。这也是一个了解异国文化的机会。我特意去几个以色列队看了看,还遇见了一些南美的队伍。当然,这也是了解梦校的好机会。去UCL展位碰到神经科学系学姐,留了邮箱,然后她还说This is a great course,神情与苏黄不属。谈起神经科学其他几名UCL的学生也说很给力。Bacelona也有个大学生搞神经科学方向的细胞学,当即又留了邮箱。

其他支线剧情:

I. 语言学剧情:

第一天就有语言「问题」,和华南农大的人用英文聊了半天,最后说「We are from China, too」时非常尴尬。后来碰见牌子上有中国名字的人时会说「Please select a language; 请选择语言」,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汉语。另外听到了希伯来语,这是暑假的夏校里没有的。

II. iGEM主办方剧情

iGEM画风比较轻松活跃。开幕式大概两千人以上的礼堂,上来几个穿帽衫讲话的人,只有副总(也是CEO)Meagan穿地稍正式一些。

仔细反思一下,iGEM还是有些不足的。主要还是快餐文化:高中生和大学生毕竟阅历浅,而一年不到的准备时间也太短(这个可以通过follow-up来解决,然而follow-up并没有什么机制;当然得奖的队伍中,起码有两个是准备了两年的,很说明问题:想要有好的科研成果,还是需要大量时间投入的)。

III. 百态人生剧情

「一无可看,只可看七月半之人。」——张岱

Jamboree这样的活动也是阅人的过程,很高兴能看到如此多元的iGEMer社群。在大会上,我们遇到了极其认真的德国老师,听说了因为英语能力不够而不得不放弃出国计划的学长,也见到虽然英语不行,但还是过来参赛的以色列朋友,更有加了微信之后才发现原来之前也参加过同一个活动——

经历过以上种种「剧情」之后,产生了要把iGEM介绍给我所在的中学的冲动——介绍Poster时我们一直说十校联合影响力大,是该兑现承诺了。

Giant Jamboree是一场iGEM队伍的狂欢。在狂欢的最后一天,各支队伍聚集到Hynes Convention Centre的Auditorium一层,留下了一张合影。近处,自信的人们满怀希望、仰望镜头;中部,快乐的人们踏上椅子、张开旗子;远处,激动的人们张开双臂,呼声汇入这人造的海洋。一款款队伍构成了缤纷的色块,而各个色块又浮动起来,迸发出无可比拟的活力。 这股活力的背后,是三天来的汗水、笑声与思考的浓缩。每一个人都有所付出,每一个人都有所收获。Giant Jamboree正式开展的三日,是奋斗的三日、交流的三日和学习的三日。

CIEI队经历了奋斗:我们在飞机上、在房间里、在海报前、在睡梦中准备著,理清报告和海报答辩的思路,完善报告和海报答辩的语言。这既是对我们的一次考验,也是对我们四个月的忙碌的最好答复,因为报告和答辩不止是评奖的重要参考,更是整理并分享自己项目的时机。知识只有在分享时才有力量,CIEI队通过分享获得了力量。

CIEI队开展了交流:各位队员马不停蹄,奔走于各个展板之间。问候、握手、询问、聆听、拍照、签名,再带到自己的海报前介绍一番,一气呵成,毫无畏惧。大家陶醉于各支队伍高大上的项目之中,而许多大学生也惊叹于队员们高中生的身份。当然,队员们也懂得劳逸结合,在谈话的间隙,不忘享用大赛提供的茶点饮料。

CIEI队还在继续学习:在报告厅里,在海报前,都能看到身著白色帽衫,兜上画著队徽、背上印著商标的CIEI队员的身影。我们欣赏著其他队伍的创意,学习著新鲜的辞汇,探索著别样的解决方案。这三日的所学,或许足以弥补一周所缺的课程。各位队员如何看待Giant Jamboree?答案包括「潜水与划水」、「很社会」、「不明觉厉」、「挺好」、「养眼」、「正常」、「Exciting」、「饥饿但健康」等,五花八门。在欢声笑语中,我们离开波士顿,乘上飞往北京的航班,再携著风尘和iGEM的记忆,回归各自的城市。至于这些记忆能否扩增成功,还待后续Jamboree再看。

--------------------

青少年国际竞赛与交流中心(ITCCC)出品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