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江苏,感觉今年的梅雨没有前几年那么明显,西南地区反而一直在下雨,还有北方的温度似乎比南方更高。跟往年相比,这样的情况正常吗?


接到网友各种吐槽

近期,华北、江南等地出现持续性高温天气,网友直呼「热化了」「请给我孜然」;此时,本应该出现梅雨的江淮地区,似乎梅雨的出勤率并不高,家里的东西也不发霉了;华南地区的小伙伴们也觉得今年的雨并不像往年,广东还曾出现气象干旱……

真实情况怎样?与什么天气系统有关?

待小编来说道说道……

请记住这个名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因为它是今天的绝对主角!

事件一

广西成华南前汛期「主战场」,

广东居然干旱了!

专家说

今年4月20日,华南前汛期首先在广西开始,较常年(4月6日)偏晚14天。

这太罕见了,因为近60年广西首先开汛的年份只有1963年、1971年、1990年、1996年和2018年。

要知道,大家印象中降水充沛的华南地区也会出现干旱。

3月到5月,华南地区的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36.9%,导致当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气象干旱。

多亏了6月初,今年第4号台风「艾云尼」两次登陆广东,带来了充沛的「龙舟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

今年5月,持续干旱导致广东省龙川县的水库告急。来源:龙川县三防办

小伙伴们的感觉是对的,今年华南降雨确实没有以往那么多,主要原因是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异常强大,脊线位置长时间偏北,华南地区长期处于高压系统控制的晴好天气中。

事件二

江淮地区梅雨「缺席」?

西南地区降雨不断

专家说

依照《梅雨监测指标》国家标准,我国江淮流域梅雨区可划分为江南区长江中下游区江淮区等三个梅雨监测区域。

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结果显示,江南区已于6月19日入梅,较常年(6月8日)偏晚,可以看到长江中下游区和江淮区梅雨入梅时间也较常年偏晚,而三个区域的出梅时间接近常年或偏早。

1951年至2017年我国梅雨量历年变化 来源:国家气候中心

因此,与常年平均值相比,三个监测区域梅雨期开始时间偏晚、结束偏早、梅雨期偏短、梅雨量偏少;与近3年相比,今年梅雨期变得晚、短、少,江南区梅雨期强降水频次减少。

2018年6月以来全国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布图 来源:国家气候中心

同时,西南地区也分干湿两季

监测显示,西南地区于5月27日正式进入雨季,开始时间接近常年(5月26日)。所以雨多些也不足为奇。

这样形势的出现,主要还是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强度偏强,面积偏大,脊线位置偏北、西伸脊点位置偏西,来自西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向我国南方输送水汽进程受阻,南方降水偏少,梅雨进程推迟。

事件三

南方闷热难耐,

台风怎么还不来?

专家说

近期南方闷热难耐,也跟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关。

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天空少云,太阳辐射可以更多地到达地面,使得地面和近地面大气获得更多的热量,气温就只能「噌噌噌」往上升。

说白了,就是「万里无云,太阳霸屏!」加上南方湿度大,感觉就跟蒸笼一样。

一般,台风会带来降雨,甚至会影响到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因此会对高温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截至目前,今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已经有7个台风生成,1个台风登陆我国。

常年1月至6月,平均生成4.1个台风,登陆0.63个。

实际上,今年无论生成台风个数还是登陆个数都比常年平均偏多

台风活跃期是7月至10月。

在这4个月里,台风生成数量占全年的70.5%。其中,8月是全年生成台风数量最多的月份,平均每周生成1个多台风。

常年6月生成1.7个台风。今年6月有4个台风生成,所以也不少。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各月生成台风数对比图 来源:国家气候中心

事件四

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晚,

雨带活动异常

专家说

今年南海夏季风于6月1候(5天为一候)爆发,较常年(5月5候)明显偏晚

作为东亚夏季风系统主要成员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强度偏强、面积偏大、脊线位置偏北、西伸脊点位置偏西。

受其影响,来自西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向我国南方输送水汽进程受阻,从而导致南方降水偏少,梅雨进程推迟,华中两湖部分地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旱情。

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流下沉、晴热少雨。来源:中国天气网

那么南海夏季风是个啥?对我国降水会有怎样的影响?

我们知道,亚洲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季风活动区,亚洲季风包括南亚季风和东亚季风。

影响我们国家的季风主要是东亚季风,而南海夏季风又是东亚夏季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冬季风和夏季风示意图 来源:公众号「地理蹊」

它不仅联系南半球季风和东亚副热带季风、中高纬天气,而且联系西太平洋和印度的季风。

对于亚太地区来说,南海季风爆发以后,季风气流和降水分别向北和东北以及西北方向推进,分别造成东亚和南亚夏季风的爆发与其雨季的来临,从而改变整个亚洲地区的热量和水分平衡。

对于我国来说,南海夏季风爆发以后,我国将全面进入主汛期阶段。

随后,不断增强的西南季风将热带印度洋丰沛的水汽源源不断地向东亚大陆输送,季风雨带随之从南海逐步向我国中东部地区推进。

一方面,它会直接影响我国江南、华南等地的汛情;

另一方面,随著季风雨带逐步向我国中东部地区推进,它甚至会影响到我国东部更大范围地区的天气和气候。

我国雨带进程示意图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南海夏季风活跃程度是影响我国雨带活动的幕后「推手」,所以它爆发的早晚会对我国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主演」介绍

上面列出的四个事件,「始作俑者」都有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它今年强度偏强、面积偏大、脊线位置偏北、西伸脊点位置偏西,是因为什么呢?

热带地区海表温度是影响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弱的一个因素。

6月份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如此「嚣张」,因为它的「靠山」是偏高的西北太平洋海温。

7月至8月,它的「靠山」就会变成赤道印度洋海温。如果印度洋异常暖,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大。

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西、向北移动。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国家气候中心预计,近期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将有一次明显的南退东撤,有利于江淮区和长江中下游区梅雨的开始和持续,但关键是高压脊线位置能否相对稳定。


「今年气候不正常「——这句话是每年都有人说的屁话。

就像我每年都能听到「今年生意难做」这句话一样,听了估计有三十年,年年从不间断。

那么你告诉我哪年生意好做,哪年气候正常。

比如上海,冬天结冰下雪,太冷,不正常;冬天不结冰不下雪,暖冬不正常。夏天四十度高温,以前哪有这么热啊,这么热不正常;夏天不热,这夏天不热都不像夏天了啊,四时不正。秋雨绵绵,雨水太多不正常;秋天秋高气爽干燥,缺水不正常;春天乍暖还寒,冷空气来袭,春天都是四季随机播放啊,不正常。。。。。。。
对于中国来说,厄尔尼诺易导致暖冬,南方易出现暴雨洪涝,北方易出现高温干旱,东北易出现冷夏。比起单纯的气温变化,极端天气更容易引发危险。(1)台风减少。西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次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次数均较正常年份少。(2)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中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北方地区夏季容易出现干旱、高温,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近百年来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年。(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5]

只不过是现在传媒太发达再加上很多鼓吹全球变暖末日论的小号煽动,让题主更容易感觉到气候有点「异常」,然而很多现在看来很不得了的气候事件放在新中国历史上根本就没资格说是一种异常。

今年天气就更普遍不过了,这种温和的空梅少雨高温放在新中国历史上简直是家常便饭,甚至放在10年代,2011和2012年都有过这种类型的事件。

给你看看五十年代后半段的气候吧,那才叫变态。1954,长江巨洪,长江中下游整个夏季都在下雨。1955,超级寒潮,合肥零下二十度,南京积雪半米。1956,宁波直接吃一个巨型超强台风,上海吹起十二级狂风。1958-59连续两年出现大范围旱灾再加上大跃进,间接推动了三年和谐事件的发生。

再补充一下三年和谐事件之后的1963年,华北又发巨洪,河北有地方一周下了几年的雨,华北一片汪洋。我实在是无法想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种程度的气候异常放现在会被怎么评价了,世界末日前兆?????

so,传媒太发达的坏处就是很容易让民众各种事件过敏导致舆论变成扯淡


真的

今年北极圈32度

英国30度

台风打破魔都结界入侵内陆

疯狂席卷河北河南..

龙目岛北部地震十分频繁

十几天内6级以上地震数十次 强震两次..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