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標江蘇,感覺今年的梅雨沒有前幾年那麼明顯,西南地區反而一直在下雨,還有北方的溫度似乎比南方更高。跟往年相比,這樣的情況正常嗎?


接到網友各種吐槽

近期,華北、江南等地出現持續性高溫天氣,網友直呼「熱化了」「請給我孜然」;此時,本應該出現梅雨的江淮地區,似乎梅雨的出勤率並不高,家裡的東西也不發黴了;華南地區的小夥伴們也覺得今年的雨並不像往年,廣東還曾出現氣象乾旱……

真實情況怎樣?與什麼天氣系統有關?

待小編來說道說道……

請記住這個名字「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因為它是今天的絕對主角!

事件一

廣西成華南前汛期「主戰場」,

廣東居然乾旱了!

專家說

今年4月20日,華南前汛期首先在廣西開始,較常年(4月6日)偏晚14天。

這太罕見了,因為近60年廣西首先開汛的年份只有1963年、1971年、1990年、1996年和2018年。

要知道,大家印象中降水充沛的華南地區也會出現乾旱。

3月到5月,華南地區的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36.9%,導致當地出現不同程度的氣象乾旱。

多虧了6月初,今年第4號颱風「艾雲尼」兩次登陸廣東,帶來了充沛的「龍舟水」,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旱情。

今年5月,持續乾旱導致廣東省龍川縣的水庫告急。來源:龍川縣三防辦

小夥伴們的感覺是對的,今年華南降雨確實沒有以往那麼多,主要原因是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系統異常強大,脊線位置長時間偏北,華南地區長期處於高壓系統控制的晴好天氣中。

事件二

江淮地區梅雨「缺席」?

西南地區降雨不斷

專家說

依照《梅雨監測指標》國家標準,我國江淮流域梅雨區可劃分為江南區長江中下游區江淮區等三個梅雨監測區域。

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結果顯示,江南區已於6月19日入梅,較常年(6月8日)偏晚,可以看到長江中下游區和江淮區梅雨入梅時間也較常年偏晚,而三個區域的出梅時間接近常年或偏早。

1951年至2017年我國梅雨量歷年變化 來源:國家氣候中心

因此,與常年平均值相比,三個監測區域梅雨期開始時間偏晚、結束偏早、梅雨期偏短、梅雨量偏少;與近3年相比,今年梅雨期變得晚、短、少,江南區梅雨期強降水頻次減少。

2018年6月以來全國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佈圖 來源:國家氣候中心

同時,西南地區也分乾濕兩季

監測顯示,西南地區於5月27日正式進入雨季,開始時間接近常年(5月26日)。所以雨多些也不足為奇。

這樣形勢的出現,主要還是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系統強度偏強,面積偏大,脊線位置偏北、西伸脊點位置偏西,來自西太平洋的暖濕氣流向我國南方輸送水汽進程受阻,南方降水偏少,梅雨進程推遲。

事件三

南方悶熱難耐,

颱風怎麼還不來?

專家說

近期南方悶熱難耐,也跟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有關。

在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盛行下沉氣流,天空少雲,太陽輻射可以更多地到達地面,使得地面和近地面大氣獲得更多的熱量,氣溫就只能「噌噌噌」往上升。

說白了,就是「萬裏無雲,太陽霸屏!」加上南方濕度大,感覺就跟蒸籠一樣。

一般,颱風會帶來降雨,甚至會影響到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因此會對高溫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截至目前,今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已經有7個颱風生成,1個颱風登陸我國。

常年1月至6月,平均生成4.1個颱風,登陸0.63個。

實際上,今年無論生成颱風個數還是登陸個數都比常年平均偏多

颱風活躍期是7月至10月。

在這4個月裏,颱風生成數量佔全年的70.5%。其中,8月是全年生成颱風數量最多的月份,平均每週生成1個多颱風。

常年6月生成1.7個颱風。今年6月有4個颱風生成,所以也不少。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各月生成颱風數對比圖 來源:國家氣候中心

事件四

南海夏季風爆發偏晚,

雨帶活動異常

專家說

今年南海夏季風於6月1候(5天為一候)爆發,較常年(5月5候)明顯偏晚

作為東亞夏季風系統主要成員的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系統強度偏強、面積偏大、脊線位置偏北、西伸脊點位置偏西。

受其影響,來自西太平洋的暖濕氣流向我國南方輸送水汽進程受阻,從而導致南方降水偏少,梅雨進程推遲,華中兩湖部分地區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旱情。

副熱帶高壓控制下氣流下沉、晴熱少雨。來源:中國天氣網

那麼南海夏季風是個啥?對我國降水會有怎樣的影響?

我們知道,亞洲地區是世界著名的季風活動區,亞洲季風包括南亞季風和東亞季風。

影響我們國家的季風主要是東亞季風,而南海夏季風又是東亞夏季風的重要組成部分

冬季風和夏季風示意圖 來源:公眾號「地理蹊」

它不僅聯繫南半球季風和東亞副熱帶季風、中高緯天氣,而且聯繫西太平洋和印度的季風。

對於亞太地區來說,南海季風爆發以後,季風氣流和降水分別向北和東北以及西北方向推進,分別造成東亞和南亞夏季風的爆發與其雨季的來臨,從而改變整個亞洲地區的熱量和水分平衡。

對於我國來說,南海夏季風爆發以後,我國將全面進入主汛期階段。

隨後,不斷增強的西南季風將熱帶印度洋豐沛的水汽源源不斷地向東亞大陸輸送,季風雨帶隨之從南海逐步向我國中東部地區推進。

一方面,它會直接影響我國江南、華南等地的汛情;

另一方面,隨著季風雨帶逐步向我國中東部地區推進,它甚至會影響到我國東部更大範圍地區的天氣和氣候。

我國雨帶進程示意圖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南海夏季風活躍程度是影響我國雨帶活動的幕後「推手」,所以它爆發的早晚會對我國氣候產生重要影響。

「主演」介紹

上面列出的四個事件,「始作俑者」都有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

它今年強度偏強、面積偏大、脊線位置偏北、西伸脊點位置偏西,是因為什麼呢?

熱帶地區海表溫度是影響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弱的一個因素。

6月份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如此「囂張」,因為它的「靠山」是偏高的西北太平洋海溫。

7月至8月,它的「靠山」就會變成赤道印度洋海溫。如果印度洋異常暖,有利於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異常強大。

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向西、向北移動。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國家氣候中心預計,近期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系統將有一次明顯的南退東撤,有利於江淮區和長江中下游區梅雨的開始和持續,但關鍵是高壓脊線位置能否相對穩定。


「今年氣候不正常「——這句話是每年都有人說的屁話。

就像我每年都能聽到「今年生意難做」這句話一樣,聽了估計有三十年,年年從不間斷。

那麼你告訴我哪年生意好做,哪年氣候正常。

比如上海,冬天結冰下雪,太冷,不正常;冬天不結冰不下雪,暖冬不正常。夏天四十度高溫,以前哪有這麼熱啊,這麼熱不正常;夏天不熱,這夏天不熱都不像夏天了啊,四時不正。秋雨綿綿,雨水太多不正常;秋天秋高氣爽乾燥,缺水不正常;春天乍暖還寒,冷空氣來襲,春天都是四季隨機播放啊,不正常。。。。。。。
對於中國來說,厄爾尼諾易導致暖冬,南方易出現暴雨洪澇,北方易出現高溫乾旱,東北易出現冷夏。比起單純的氣溫變化,極端天氣更容易引發危險。(1)颱風減少。西太平洋熱帶風暴(颱風)的產生次數及在我國沿海登陸次數均較正常年份少。(2)夏季風較弱,季風雨帶偏南,位於中國中部或長江以南地區。北方地區夏季容易出現乾旱、高溫,南方易發生低溫、洪澇。近百年來我國的嚴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洪水,都發生在厄爾尼諾現象出現的次年。(3)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的冬季,我國北方地區容易出現暖冬。[5]

只不過是現在傳媒太發達再加上很多鼓吹全球變暖末日論的小號煽動,讓題主更容易感覺到氣候有點「異常」,然而很多現在看來很不得了的氣候事件放在新中國歷史上根本就沒資格說是一種異常。

今年天氣就更普遍不過了,這種溫和的空梅少雨高溫放在新中國歷史上簡直是家常便飯,甚至放在10年代,2011和2012年都有過這種類型的事件。

給你看看五十年代後半段的氣候吧,那才叫變態。1954,長江巨洪,長江中下游整個夏季都在下雨。1955,超級寒潮,合肥零下二十度,南京積雪半米。1956,寧波直接喫一個巨型超強颱風,上海吹起十二級狂風。1958-59連續兩年出現大範圍旱災再加上大躍進,間接推動了三年和諧事件的發生。

再補充一下三年和諧事件之後的1963年,華北又發巨洪,河北有地方一週下了幾年的雨,華北一片汪洋。我實在是無法想像,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種程度的氣候異常放現在會被怎麼評價了,世界末日前兆?????

so,傳媒太發達的壞處就是很容易讓民眾各種事件過敏導致輿論變成扯淡


真的

今年北極圈32度

英國30度

颱風打破魔都結界入侵內陸

瘋狂席捲河北河南..

龍目島北部地震十分頻繁

十幾天內6級以上地震數十次 強震兩次..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