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概念車都好酷,但很多量產後就變味了,難道外形真的不能做出來嗎?


不是做不出來,而是成本。畢竟概念車只相當於一個手工打造的模型,沒有考慮到批量化生產的諸多複雜因素。關於成本,這個已經有答主回答了,不過,我們這個回答應該是最詳細的。我們會告訴你,哪些概念車的細節最容易向成本妥協。看下文吧:

發光的中網

實際上,以現在的工藝水平來看,除了寶馬GINA概念車(下圖)用的非主流柔性織物,尚存在碰撞安全性的問題外,其他金屬/塑料材質的各種概念車中網,都能沿用到量產車上,成本差異不會非常大。

另外,為了強調科技感,部分概念車的中網還會發光,比如今年北京車展的MG X-motion概念SUV就用了這種點陣式中網。但是,這種看起來很酷的發光中網難沿用到量產車上。

概念版

量產版

以寶馬i8為例,這款車的雛形是EfficientDynamics概念車,中網能發出藍光,可在量產的i8就消失了。因為發光中網既不能承擔照明的作用,但作為日間行車燈來說又太亮了,所以比較尷尬,而且多一個發光套件就多一種發生故障的幾率,不光費成本還未必受車主青睞。所以,很少有量產車配備這種中網。

攝像頭外後視鏡

我們常看到概念車的外後視鏡很纖細,甚至用攝像頭替代。這樣的好處是很明顯的,因為一輛車造型風阻最大的部件就是外後視鏡,一個看似很小的外後視鏡其實能傾注車企1-2年的研發時間。但攝像頭外後視鏡就能明顯優化風阻,而且現在攝像頭的成本這麼低,為何難以普及到量產車呢?

其實主要存在兩個問題,用戶習慣和成本。先說用戶習慣,目前很多人尚不習慣看數字後視鏡,就像你不習慣把平板電腦屏幕變成鏡子一樣,物理反光鏡能給人最真實的還原反饋。而攝像頭輸送的影像,像素、色澤跟物理反光鏡都有偏差。但是,我相信這個習慣未來會改變,因為凱迪拉克、WEY等品牌已經先使用數字內後視鏡,一旦越來越多用戶接受這種設計,把外後視鏡變成數字化就不難了,總之,這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

第二個是成本,雖然批量採購攝像頭元件的成本很低,但你需要為此在車內設計更大的屏幕,而且要保證影像在多媒體屏幕的顯示一點都不卡,因為如果顯示有延遲,就致命了。所以,你需要在屏幕、多媒體數字系統投入的成本,遠高於一個物理反光鏡,目前來看尚不划算。所以,車企還是寧願多做點風洞測試來設計傳統後視鏡。

天馬行空的車燈

概念車最喜歡採用誇張的車燈,因為車燈是一輛車的「眼睛」,它能起到很好的「提神」作用。一副好的車燈,能讓車的前臉看起來很精神。同時,車燈也是外觀位數不能能凸顯科技感的部分。尤其奧迪最喜歡在車燈上做文章,大家都懂的。

Q8概念版

Q8量產版

但很多時候,概念車的車燈是為了「酷」,燈光顏色可以要另類的,位置也可以誇張的,畢竟概念車不上路,可以不太在意法規的要求。但變成量產車後,要考慮的因素就很多了。

另外,複雜的車燈,成本很高,而且對供應商的技術門檻要求也很高,不是所有供應商都能能力開發出高科技、質量穩定、可靠性高的車燈。所以,當概念車變成量產車時,車燈或多或少會做一些妥協。

各種樣式的車門

許多概念車會用另類的車門打開方式,比如雷諾Captur的概念版(下圖),呈「擁抱」式蝴蝶門。但變成量產版後,馬上有種「淘寶貨」的落差感……

雷諾Captur概念版

雷諾Captur量產版

究其原因,是因為車門的開閉方式也影響到安全性,比如需要考慮到碰撞性能、用戶習慣等。之所以全球大部分車都用傳統的開門方式,就是基於安全和習慣考慮的,只有蘭博基尼、勞斯萊斯等少數豪車採用另類的開門方式,但也都是經過長期驗證。而且,法規也會限制開門方式,並非所有車都有「特權」像勞斯萊斯那樣設計對開式車門。

但概念車嘛,不用考慮那麼多,為了引起看客們的新鮮感,就設置各種新穎的開門方式。對於概念車,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要讓人眼前一亮,才有更多人對這個品牌有好感。

超大輪圈

常有人將輪圈比喻做車的「鞋」,一副好看的鞋,容易讓人產生好感,由此看出輪圈設計的重要性。許多概念車將輪圈做得很大(比如超過22寸),而且輻條的造型五花八門,旨在吸引眼球,形式大於功能。但到了量產環節,輪圈就變得務實多了,這不是車企願不願意造的問題,而是車主願不願意為一個華麗的輪圈花大量的鈔票。

細節工藝

概念車常常為了表現造型,會忽略很多細節,甚至是基於1:1油泥模型貼紙塗漆而成的,單純為了展示。所以,你在概念車看到的所有一切細節,都不能代表量產版的。舉個例子,馬自達CX-4的中網下沿中間有一處銜接縫隙,感覺是兩段鍍鉻條拼在一起,然而,這在Koeru概念車上是沒有的。為什麼?

注意馬自達Koeru概念車的中網

馬自達CX-4的中網

因為在有限的成本下,電鍍池很難批量鍍出尺寸較長的鍍鉻條,如果長度太長,那麼鍍鉻條的鍍層厚度就不均勻,變成「不合格品」。所以,鍍鉻條長度超過限制,就意味著報廢率增加,對於車企來說是不划算的。所以,當很多便宜的車需要用較長的鍍鉻裝飾時,往往用幾段來拼接。但在概念車上就不存在這種現象,因為那是手工打造的1:1模型,無需考慮批量化工藝的難度。


T台走秀的衣服你能穿出門嗎?
所謂概念,那麼廠家可以在一個中心思想的指導下,幾乎無限制的發揮。所以你會看到概念車的各個方面都十分科幻,碩大的輪轂,超低的車身。線條唯美,外觀感人。但現實總是殘酷的。首先量產了辣么肯定要考慮到一個耐用性。雖然不能做出一部永遠不會壞的車但是也不能說造出一部隔三差五就要維修的車吧,所以很多的「唯美」地方必須要砍掉,比如車身上某些奇奇怪怪的地方,車內的某些奇怪的東西;另一方面就是成本。既然要作為鑽錢的工具,在滿足最低標準的前提下,肯定是怎麼省錢怎麼搞的,所以那些炫酷的東西又要被砍掉,比如全屏幕的中控,炫酷的座椅,拉風的燈,碩大的輪轂,說道輪轂還有一個就是跟動力相關。總所周知目前緊湊級別的車一般是1.x,2.x這樣,帶不帶T無所謂,原廠為了保證其耐用性以及燃油經濟性肯定選擇了一個適中的調校,那麼也就決定這些車的動力並不是很強,但是夠用——前提是把輪子做小。做小了一個輕了,另一個便宜了,還有就是省油了。所以很多概念車量產後輪子都變小了——概念車他不需要考慮動力。此外,炫酷的保險桿等等,也會局限於成本以及耐用性做出調整。

概念車一種是為了展示新技術、新設計理念的純概念車,這種概念車往往外型與現在的汽車差別很大,也基本不會量產。

另一種是接近於量產車的概念車,這種概念車是為量產車做準備,車廠通過展示概念車來獲取媒體、大眾的意見和評價,可以說是一種市場調查吧。這種概念車和量產車的區別就基本不大了。
你所說的是國產吧,哈哈。單說汽車外殼。

ps一張車的照片,成本不超10元錢。

製造外形所需的模具成本可能上千萬。你想一下。
成本和市場決定
概念車是對當前科技的一種超前展示,不考慮成本和量產所需的技術水平。開發概念車更多的是企業展示設計能力科技水平的目的。所以不是做不出來,而是無法批量的而且穩定的做出來,或者成本決定不值得批量的做出來。

正好剛看到個圖,也給你看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