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斯特和約始末(一):大戰序幕

來自專欄歷史⑨課151 人贊了文章

恩格斯的預言

1870年是歐洲近代史的關鍵年份,這一年是自由資本主義和帝國資本主義的分水嶺。隨著普法戰爭的結束,原來邦國林立的中歐——這裡曾經是各大國折衝尊俎的緩衝地帶——上出現了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這一時期被西方史學家稱為歐洲歷史上的「完美」均勢時期。在這個時期,各大國(英法德俄奧與義大利)都具有維護自身獨立的能力,但也無法支配其他任何一個大國,另一方面,各大國間也存在著種種矛盾,如難以調和的法德、奧意問題以及俄奧在巴爾幹的衝突,其外還有別的次一級的不可忽視的矛盾。因此,它們無法達成穩定而長期的同盟關係,也就無法打破均勢。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實現了大體上的和平。可和平能永久持續下去嗎?很顯然,和平無法永久,這一點誰都明白,關鍵在於在何時以何種方式爆發戰爭。

普法戰爭後短暫存在的巴黎公社

關於普法戰爭後《法蘭克福條約》,馬恩的聯名信《給社會民主工黨委員會》中是這樣闡述的:「發明了這種永久和平保證的惡棍和傻瓜們,應該哪怕從普魯士的歷史中,從拿破崙為提爾西特和約付出慘重代價的例子中知道:用這種強力手段來壓服一個具有生命力的民族,其結果將和預期的目的剛剛相反。而法國,即使在失去亞爾薩斯和洛林之後,都不是提爾西特和約以後的普魯士可與相比的!」接下來,他們又強調了下一場戰爭會發生在德國與俄國(作為法國的盟友)間,除非「在這以前俄國爆發一次革命」。

這封信的末尾是這樣的——「這場戰爭已經把歐洲大陸的工人運動的重心從法國移到德國。所以德國工人階級肩負著更大的責任」。事實如此,伴隨著德國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德國社會民主黨的人數在二十世紀初一躍成為了第一,它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德國的內外政策。

馬克思也在《致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左爾格》中寫到「目前的戰爭必然會導致德國與俄國之間的戰爭」、「第二次這樣的戰爭將是俄國的不可避免的社會革命的助產婆」。總之,德國與法俄同盟間必有一戰,這是馬克思的預言。

最後便是知識廣博的導師恩格斯作出的那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預言。

軍事票友恩格斯也曾經預言過普奧戰爭的結果,不過嘛……

對於普魯士德意志來說,現在除了世界戰爭以外已經不可能有任何別的戰爭了。這會是一場具有空前規模和空前劇烈的世界戰爭。那時會有800萬到1000萬的士兵彼此殘殺,同時把整個歐洲都吃得乾乾淨淨,比任何時候的蝗蟲群還要吃得厲害。三十年戰爭所造成的大破壞集中在三四年里重演出來並遍及整個大陸;到處是饑荒、瘟疫,軍隊和人民群眾因極端困苦而普遍野蠻化;我們在商業、工業和信貸方面的人造機構陷於無法收拾的混亂狀態,其結局是普遍的破產;舊的國家及其世代相因的治國才略一齊崩潰,以致王冠成打地滾在街上而無人拾取;絕對無法預料,這一切將怎樣了結,誰會成為鬥爭中的勝利者;只有一個結果是絕對沒有疑問的,那就是普遍的衰竭和為工人階級的最後勝利造成條件。

岔路口

統一後的德國在人力、工業、軍事方面都位居歐陸前列,成為該地區實力第一的國家,但在各國相爭的狀況下,位處中部的德國註定處在相對不利的地位。此時的大國博弈有這麼一條公式:在五大國不穩定的平衡中努力成為聯合的三國中的一員,帝國的掌舵者俾斯麥也遵從這個公式。對此,他對外聲稱德國已經滿足,德國要通過和平而非戰爭的手段崛起;同時他還制定了大陸政策,大陸政策宣稱以歐洲大陸為重,不追求海外殖民。這個政策核心目的是削弱、孤立法國。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俾斯麥積極策劃「反法包圍網」,一方面與奧匈帝國及俄國達成鬆散的同盟關係,另一方面誘使英國繼續中立政策。自此,俾斯麥的大陸聯盟體系便被建立起來了,其中東方政策——對俄政策是俾斯麥外交的核心。既然在西方德國已同法國結成死敵,那妥善處理東方,形成良好的德俄關係便成為德國的首選。俄國與德國有著漫長的邊界,若俄國投向法國一方,德國難以承受兩線作戰的風險,可與奧匈帝國的關係極大地干擾了與俄國的關係。

威廉一世凡爾賽鏡廳加冕

奧匈帝國是德國的天然盟友,但奧匈與俄國在巴爾幹半島存在大量利益糾紛,這終於影響了德俄關係。1877年,又一次俄土戰爭爆發,憑藉取得的軍事優勢,俄國迫使奧斯曼簽訂了《聖斯特凡諾條約》,奧斯曼幾乎失去了它所有在巴爾幹的領土。這引起了其他列強的不滿,被認為是無利益相關的德國被請來調停局勢,各國商討新的和約。1878年7月13日,《柏林條約》簽訂,俄國實際上被迫讓出部分勝利果實。俄國對德國產生不滿,德俄關係產生裂痕,第一次「三皇同盟」破裂。

針對現狀,俾斯麥對外交政策作出了一定調整。1879年,德奧重新簽訂同盟條約,但他仍不忘努力緩和對俄關係,終於在1881年第二次「三皇同盟」又出現了。除此外,俾斯麥敏銳地捕捉到法意的矛盾,趁機與奧匈和義大利同達成了「三國同盟」,1884年主持《柏林會議》瓜分非洲,為德國謀取了幾片非洲殖民地。1885年,保加利亞危機爆發,俄國的強硬態度使它失去了保加利亞這個盟友,奧匈則趁機而入,德俄關係又跌入了谷底。1887年,三皇同盟條約到期,俄方決定不再續簽,第二次「三皇同盟」也走向了終點。為了安撫俄國,德國秘密與俄國簽訂了《再保險條約》,德俄在與第三國(德國對法國或俄國對奧匈的侵攻除外)戰爭時應保持善意中立。俾斯麥體系日臻成熟,《地中海協定》與《再保險條約》保證了德國在歐洲大陸的主導地位,這是屬於他的高光時刻。

儘管中間有波折,但俾斯麥始終致力於維持與俄國的關係,阻止法俄形成同盟。基辛格在《大外交》中指出:「俾斯麥以個人的天才和權術造就了只有他自己才能操縱的政治制度和外交體系。」無論俾斯麥是不是天才,但他的確建立了一套令人眼花繚亂的外交體系,這套體系過於複雜,他的繼任者難以把握,甚至假以時日他自己也有可能把這搞砸。不過,屬於俾斯麥的時代很快就要過去了。

1888年威廉二世繼位,1890年,他命令俾斯麥辭職,德國進入新時期。與俾斯麥的大陸政策不同,威廉二世追求的是擴張殖民地、發展海軍的世界政策。更關鍵的是,威廉二世拒絕續簽《再保險條約》,這一舉措將俄國徹底推向了法國一邊。1894年,法俄達成同盟,俾斯麥體系瓦解。

第二國際的裂痕

自1848年以來,「社會民主主義」的概念包含了今日所謂「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安那其主義」。伴隨著第一國際的解散,馬克思主義者就和安那其主義(蒲魯東主義、巴枯寧主義、工聯主義和工團主義等)者分道揚鑣了。此後,經過長期不懈努力與「左」的安那其主義和右的改良主義和機會主義鬥爭後,1889年新國際成立了。新國際內部矛盾主要聚焦在兩個問題:鬥爭方式和對戰爭的態度。前者是社會黨最低綱領,即改善工人生活狀況,與最高綱領,即實現共產主義間的矛盾,是根本性的矛盾,這也是將來改良主義者與共產主義者決裂的原因。然而,發生決裂的直接原因是對戰爭的態度。

在恢復國際的過程中,爭取八小時工作制 (此外,還有如勞動立法、禁止童工、保障女工利益等鬥爭) 是一項重要任務,國際恢復後,「五一」 節的出現標誌著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爭取八小時工作制「捍衛工人階級的切身利益,增強其體力和智力,以為其政治、社會活動提供必要前提」,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精神,把當前利益和長遠目標、經濟鬥爭與政治鬥爭結合為一體的指導思想。這與安那其主義「空喊口號、脫離實際鬥爭、否定一切改良」 劃清界限,也同改良主義「誇大合法作用、片面強調當前要求以至放棄革命最終目標」 區分開來。 但在強調批判「左」的安那其主義的同時,卻忽視了右的改良主義,這種情況對新國際的發展埋下隱患。

「總罷工」問題就是忽視改良主義的一個體現。「總罷工」的口號是1886年法國工團主義者首先提出的,1890年第二國際的會議上,法國的代表特累桑提議在1890年5月1日舉行總罷工。這遭到了威廉·李卜克內西的駁斥,他的觀點是「如果工人組織有一天強大到組織一場總罷工,那隻這樣還不夠,應提出更高要求」。大會經簡短辯論後否定了總罷工的提案。爭論仍未結束,1891年布魯塞爾大會上,紐文胡斯代表荷蘭代表團提出「以總罷工回答可能的宣戰」,並且「有權以一場革命回答」,但大多數人認為使用暴力會導致統治階級的殘酷鎮壓,紐文胡斯的反戰總罷工的提議被否決了。此外,部分英法代表提出通過聯繫與組織罷工,以發展為總罷工的提議,這種主張被大會否決了。1893年4月蘇黎世大會前夕,比利時工人階級在工人黨總委員會的號召下,為爭取普選權發動了有25萬工人參加的全國性總罷工,其激烈程度前所未有,以至於議會在兩小時內通過了幾十年也未解決的選舉法,成為自巴黎公社後歐洲工人階級的一大壯舉。經過這次成功,國際終於部分認可了總罷工的手段,認為它是「經濟鬥爭和政治鬥爭的一個重要手段」。

荷蘭工人運動活動家多梅拉·紐文胡斯

1896年倫敦會議上,委員會關於罷工與工會問題形成了兩個對立的派別。法國代表為報告人的少數派指出,雖然國際性總罷工似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全國性總罷工是可以進行的。然而德國代表為報告人的多數派則主張「罷工和抵制是實現工會運動的必要手段,但不存在舉行國際總罷工的可能性」,同時拒絕討論全國性總罷工問題。可以說,正是因為反安那其主義的擴大化與過分追求「合法化」鬥爭,使得顯露工人階級革命性精神的全國性總罷工得不到應有的肯定和承認,這是新國際前進過程中的一大失誤,也為後來在總罷工問題上的激烈較量埋下不和的種子。

關於戰爭問題,早在新國際成立伊始,國際就通過了《廢除常備軍、進行全民武裝》決議,這也符合巴黎公社的精神,然而這個討論並未深入。布魯塞爾會議上,對立雙方針鋒相對,李卜克內西提出了反戰的決議案。但紐文胡斯尖銳地批評了這個議案,認為這只是一紙空文,他主張應採取切實的步驟,其中包括拒服兵役、實行普遍罷工、甚至發動國內戰爭。紐文胡斯的議案得到了英法荷部分代表的肯定,卻遭到李卜克內西等人的強烈反對,中途有英國和荷蘭代表提出了調和的主張,但最終在法德兩黨領導人的堅持下,李卜克內西的議案得到了通過。

蘇黎世會議上,倍倍爾、李卜克內西等人提出的德國決議案前進了一步,提出了有責任否決軍事撥款、不斷反對常備軍和要求裁剪軍備的具體措施。紐文胡斯也在大會上作了長篇發言,他的在法國、荷蘭、澳大利亞和挪威的部分代表中得到支持,卻遭到德法俄奧等國社會黨人的強烈反對。普列漢諾夫指出,拒服兵役的後果,只能首先解除文明國家的武裝,而導致專制主義的最終勝利,終將使我們整個文明付之東流。討論中,所有發言人都迴避了1868年國際工人協會中反戰停工的決議,最後,大會以14票(國)對4票,否決了荷蘭提案。1896年倫敦大會再次就戰爭問題討論,並補充了成立國際仲裁法庭、人民直接決定宣戰等措施。由於安那其主義者被排除和紐文胡斯等人中途退出大會,並未引起更大爭論。

新國際關於戰爭的問題直到1907年斯圖加特大會才最終解決,在這次大會上,國際及其各國黨派最終達成共識,發表了共同宣言。宣言的最後一段是這樣的:「然而如果戰爭爆發,他們(有關國家的工人和議會代表)有責任迅速終止戰爭,並利用戰爭所帶來的一切經濟的和政治的危機來喚醒民眾並加速推翻資本主義的統治。」由德國溫和的領導人奧古斯特·倍倍爾起草、提出的最初決議,並不包含最後這句——它在「迅速終止戰爭」這句就結束了。修改後的決議中的過激言辭是由來自俄國黨的馬爾托夫和列寧以及來自波蘭黨的羅莎·盧森堡起草的。1912年時,因巴爾幹戰爭爆發,社會黨國際局嗅到了大規模戰爭的危險,於10月28日召開緊急會議,提議在11月24—25日於瑞士巴塞爾召開特別代表大會。這次大會上,國際通過了《國際局勢和反對戰爭的統一行動宣言》的反戰宣言,可惜的是在戰爭爆發後,巴塞爾宣言並沒有落實。

德國社會民主黨右翼菲利普·謝德曼

對安那其主義鬥爭如此堅決而對改良主義如此寬容,這是新國際的一大特點。在所謂反對安那其主義者的口實下,對許多改良主義的行為一昧容忍,而把與改良主義相左的社會主義者冠以安那其主義者的名號進行抨擊。這種危險特別體現在對戰爭的態度上,第二國際再也沒有拿出更具體而可行的反戰舉措。最終在戰爭爆發時,機會主義者控制了各國社會黨多數派,謝德曼等人在著名的八月四日國會會議上發表了同意無限戰爭債券的言論,德國社會黨和許多其他黨相繼陷入社會沙文主義的泥坑。

戰前的帝俄

克里米亞戰爭的慘痛失敗驚醒了俄國,戰爭中俄國士兵死傷數十萬,甚至一位沙皇——尼古拉一世——也在其間因肺炎去世(有謠傳說是自殺),這次戰爭充分暴露了農奴制俄羅斯的腐敗和無能。新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繼位後,不得不承認「自上而下解決要比自下而上解決好些」,他進行了「大改革」,從農奴制、金融、教育直至軍事改革,這一系列的改革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掃除了障礙。不可否認,大改革具有進步性,但也具有極大的不徹底性和倒退性,這本質上仍是一個妥協的產物。亞歷山大二世和他的繼任者們都不願改革走得那麼遠,他們只想要維持帝國的穩定,因此很快就轉為反對深入改革並開始鞏固現有秩序。

儘管如此,在大改革後俄國資本主義還是開始了蹣跚前進,在十九世紀末期俄國已建成了八個基礎工業區。至1913年,俄國的生鐵產量是1860年的十四倍,而煤炭產量則是120倍,1860年時,俄國僅有一千多公里的鐵路,1880年已有兩萬多公里,1900年有五萬多公里,一戰爆發前夕則到達七萬公里左右。與此同時,沙俄還是糧食出口大國,如1906—1910年,糧食出口額為4.353億盧布,為總額的41.5%,這為俄國工業化提供了資金。值得注意的是,俄國工業化起步晚、發展迅速,所以能大規模照搬西方先進技術,結果俄國工廠反而比西方同類工廠更現代化,但一些經濟部門的進步卻伴隨著其他部門驚人的落後。事實上,當時的工業進程常常是複雜機械與原始手工勞動的結合,這些手工勞動都是由廉價的、無技術的勞動力完成的。技術因素再加上政府政策,使大型工廠和重工業彷彿一夜之間在俄國遍地開花。到了1914年,1.7億人口中產業工人約有350萬(全部僱傭勞動者約2000萬),雖然較其他國家佔總人數的比例很小,但更為集中。半數以上的俄國工業企業僱傭工人數超過500人,工人在包括聖彼得堡和莫斯科在內的工業中心形成龐大而緊密的團體。

畫作中的「青銅騎士」雕像

自失敗的克里米亞戰爭和77—78年的雖勝猶敗的俄土戰爭後,俄國這隻「雙頭鷹」開始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亞洲部分,一方面在中亞與英國的「大博弈」進入白熾化,另一方面在遠東地區實行擴張,這大大地影響了英俄關係,最終促成了英日同盟的誕生和日俄戰爭的爆發。戰爭爆發前,財政部長維特經分析得出結論俄國應在遠東地區堅持和平政策,因為對日本的戰爭即使勝利,俄國的國力也會因為龐大的戰爭花銷而被拖垮,但他並沒有阻止戰爭爆發。日俄戰爭以俄國戰敗日本慘勝告終,俄國也因此爆發了1905革命,沙皇被迫作出了一些讓步,俄國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在這場革命中,蘇維埃(意譯為代表大會)登上了歷史舞台。

在東邊失利後,俄國重新把目光放回到西方。儘管在日俄戰爭後財政拮据,但俄國政府仍然逐漸增加用於武裝力量的開支,陸軍部與海軍部在07—13年這一時期的預算額增長了百分之六十七。1904年,俄國陸軍正規軍編製有109萬4千人,到1912年增長為138萬5千人。根據1913年底通過的「擴軍大綱」,至17年陸軍還要再增加48萬,海軍撥款數額也躍居歐洲第二,僅次於英國。

隨著俄國資本主義發展,工人運動也蓬勃發展起來。第一次大罷工浪潮出現在1878和1879年的聖彼得堡,以及1885年莫斯科附近的莫洛佐夫紡織廠。90年代工人運動此起彼伏,不僅在聖彼得堡,而且在里加、波蘭工業區和烏克蘭新工業區等地爆發,鐵路工人也在許多地方罷工。20世紀早期罷工運動再次掀起高潮,在1905年革命時期達到頂點,幾乎在全國的所有行業、所有地方都發生了罷工,工會和蘇維埃也遍布開來。政府在1905年12月宣布工人罷工合法化,1906年3月宣布工會合法,溫和的工人運動形成主流,這是工人運動取得的一大勝利。然而好景不長,1907年後,政府開始阻撓工會開會,抓捕工會領袖,禁止工會報刊;同時,工廠老闆也建立起自己的組織,儘力奪回工人獲得的經濟收穫,而且常常取得成功。1910—1914年罷工浪潮再次席捲而來,這不僅表現在罷工者的頑固堅持,政治要求的重新提出,而且反應在激進的布爾什維主義日益獲得人心。1912年秋,在杜馬選舉的幾乎所有工業選區中,布爾什維克都大獲全勝。1912年,72.5萬工人參加罷工,13年達到88.7萬,14年上半年罷工人次超過1250萬。1914年7月,就在大戰爆發前幾天,作為對巴庫油田工人罷工的呼應,聖彼得堡也爆發了大規模的暴力罷工。然而隨著大戰的爆發,工人運動暫時陷入低谷。

戰爭與和平

人民也許是熱愛和平的,但帝國主義(即壟斷資本主義)卻有它自己的邏輯。比方說我們都會認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是對立的,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利益總是對立嗎?馬克思曾經指出利潤率下降的趨勢,而對其起反作用的原因之一就是對外貿易。「一旦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在某個國家內廣泛地發展起來,那麼它的國內市場遲早無法吞下它的全部工業產品,那時,把相當的工業產品向國外輸出就成了經濟的必然。關稅是國際貿易中最常見的障礙,高額的關稅可以阻礙它國商品的輸入。一個國家在向國外銷售商品時遇到的這樣的障礙越多,它的工業發展就越慢,這損害了企業主和工人的利益!反過來說,消除這個障礙的行動,就會同時(但往往不是同等程度)滿足雙方的利益!」

從這個角度講,德國從「大陸政策」轉變為「世界政策」,也不能完全歸咎於威廉二世「神經病患式的天才構想」。和所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一樣,德國需要國外市場,原料產地和產品傾銷地。「讓一個鄰國控制大陸而另一個控制海洋,而我們德國滿足於藍色天空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不想讓任何人陷入陰影之下,但我們也要求在陽光下的一席之地。」——皮洛夫的話就是精彩的註腳。從柏林會議至二十世紀初,歐洲列強已經基本把非洲瓜分完了。

1884年柏林會議

難以調和的矛盾在積累:殖民地獨立運動風起雲湧,民族解放運動如火如荼;新一輪經濟危機席捲歐洲,工人的經濟鬥爭開始轉向政治鬥爭,民主運動此起彼伏。沉寂了三十多年的歐洲,再次燃起戰爭的火苗,對於當時的時代,戰爭無疑是轉移國內矛盾的最有效形式——戰爭將使當權者可以名正言順戒嚴、痛擊工會、鎮壓「顛覆性」政黨;它也將強化國家戰力,掃除社會中的廢物,削弱物慾和色慾,重振愛國精神。保加利亞危機、兩次摩洛哥危機、波斯尼亞危機,之前列強們幾度要擦槍走火,不過最終都以某一方進行退讓而告終。

1912—1913年間爆發了兩次巴爾幹戰爭,這次戰爭使巴爾幹的各方力量重新改組,平衡被頃刻打破,舊矛盾的沒有解決反而擴大了。塞爾維亞在這次戰爭中領土幾乎擴大了一倍,這極大地威脅著奧匈帝國的利益,奧匈君合國企圖通過建立三元帝國來緩和國內問題,而要實現這個目標面對的直接敵人正是塞爾維亞。1913年夏,奧匈帝國就曾秘密地向它的盟友尋求支持,以抑制塞爾維亞的擴張,但未能取得成效。一戰的炸藥桶已經放下,後來一顆火星偶然地引爆了它。

刺殺、調停、通牒

1914年6月28日(儒略曆6月15日),聖維圖斯(St.Vitus)日:這一天對於塞爾維亞人是既高興又悲傷的國定假日——525年前黑鳥平原上塞爾維亞大敗的日子。 今天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的行程是參觀一個兵營、市政府、一座新博物館、一個兵工廠,等到了天黑時,他們將在一列離開波斯尼亞的火車上。大公的行程是為了觀看波斯尼亞地區的奧匈軍演習,由總參謀長康拉德和波黑總督波蒂奧雷克陪同,這次的巴爾幹演習是為了展示武力,警告塞爾維亞不要輕舉妄動。

6月28日早上,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與妻子蘇菲乘車前往薩拉熱窩,他們乘坐的是一輛敞篷跑車,車子處於車隊第三,六輛車子排成一列,而七名塞爾維亞刺客已經在沿途潛伏。第一次襲擊沒有成功,一名刺客在九米外用勃朗寧手槍射擊,未命中,隨後被警察擒拿,第二名刺客丟出一枚手榴彈,但司機加速通過,炸彈在下一輛車底爆炸,炸傷一名軍官。

斐迪南大公被刺殺

在安全抵達第一個停留點,市府大樓時,斐迪南大公怒斥了上前巴結的市長先生:「我來薩拉熱窩親善訪問,卻有人朝我丟炸彈?太離譜了!」等進了市府大樓後,大公的氣消了,甚至還開了玩笑,他表示願意走完預定行程,但堅持要改變路線,以便去醫院探望傷員。波蒂奧雷克同意了,但忘記把新安排告訴市長和司機,當司機駛進弗朗茨·約瑟夫街時,波蒂奧拉克厲聲要求司機停車、倒車,然後前往軍醫院。就在這時,黑手社新人加夫里洛·普林西普趁機擠過人群近距離向大公開了槍,有兩槍造成了致命傷害:第一槍打穿了大公頸動脈,第二槍打進蘇菲的腹部,兩人都在幾分鐘後死亡。

普林西普立即被認出是塞爾維亞人,在場人員都理所當然地認為這名刺客是塞爾維亞政府所派。奧匈軍方勢力鼓吹用戰爭解決,他們喊著「Srbe na vrbe」(意為「把塞爾維亞人弔死在柳樹上」)式的口號,然而匈牙利卻沒有準備好。匈牙利總理蒂薩主張只發動譴責戰,他擔心衝突會引起俄國的介入,而俄軍正陳兵於匈牙利邊界。直到14日,蒂薩才轉而支持開戰,但他仍主張勿吞併塞爾維亞領土。維也納開始準備最後通牒,在21日,文本交由弗朗茨·約瑟夫皇帝批示,並於23日下午6點發出,塞爾維亞人有48小時考慮。

事件發生後,德國馬上表達了對奧匈的支持。我們有理由認為德國人的支持可能是支持一場地區性的有限戰爭,正如幾年前一樣,可這次俄國拒絕讓步。奧匈的拖延使事情複雜化了,俄國立即表示了反對,塞爾維亞開始武裝自己,各大國聯盟也開始了串聯。

7月25日,塞爾維亞應允除通牒5、6條外所有條件(取締危害奧匈的顛覆宣傳、奧匈派官員進行案件調查等等),實質上迴避了根本性的也是嚴重損害國家主權的條件,這自然不能滿足奧匈帝國,戰爭一觸即發。

爆發

28日上午11時,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大戰拉開了序幕。29日凌晨,奧匈帝國的幾艘淺水重炮艦朝貝爾格萊德開炮,這便是一戰爆發後的第一場衝突。不過正式交火得往後稍稍,直到8月12日,奧匈陸軍才開始與塞陸軍交戰。

淺水重炮艦博德羅格號,它打響了一戰的第一炮

早在23日通牒送出時,沙皇便開始在御前內閣會議上討論邊境軍區動員問題,25日,部分動員的命令被下達,莫斯科、基輔、敖德薩和喀山四個軍區以及波羅的海和黑海艦隊開始動員。將軍們發表了不同意見,他們說「出於動員計劃的技術原因,部分動員會影響可能隨之而來的總動員,(出於現狀)皇帝必須在總動員和完全撤退中選擇」。在軍方的要求下,俄國決定在30號總動員。

威廉二世聽聞俄國動員的風聲,向尼古拉二世發了表示願意和平解決的電報,沙皇與德皇間似乎達成了共識,俄國一度決定停止開始動員。30號上午,參謀總長伊魯西克維基和國防部長蘇霍姆利斯基以及外長薩宗諾夫都要求沙皇再次批准總動員令,沙皇予以拒絕。當日下午3時,薩宗諾夫拜見了沙皇,他花費超過一小時的時間勸說沙皇,戰爭無法避免。最後,沙皇終於承認,不及時地為不可避免的戰爭做出準備是危險的,他允許開始總動員。31日,總動員與四個軍區的動員同時開始,這避免了可能產生的混亂。總動員令下達後,伊魯西克維基甚至破壞了電話線,他不希望沙皇再次取消總動員。

得知俄國部分動員消息時,德國明白使戰爭地區化的努力已經破產,而英國的態度更讓德國感到危機,英國人的態度似乎表示他們將放棄中立。德國馬上做出反應——它向俄國遞出橄欖枝——這失敗了,同時它向奧匈提出外交解決的要求,可迫於損害德奧同盟的風險,這要求軟綿無力。當威廉二世看到塞爾維亞的回應時,他一度以為奧匈帝國已經滿意,可奧匈帝國怎能放棄已經制定好的計劃,戰爭箭在弦上,德國外交解決的要求並沒有起到作用。

7月31日,俄國開始動員,德法也於8月1日也開始動員。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3日,又向法國及比利時宣戰,4日英國參戰,自此一戰的兩大陣營已就位,「好戲」就要上演了。

面對即將開始的戰爭,英國外交大臣愛德華·格雷感嘆道:「歐洲的燈火集體熄滅了。」此後的人們在論及戰爭時,會無數次提起「燈熄滅了」這個意象,而正在此時,卻少有人能料想到這會是一場總體戰,這場世界大戰會顛覆舊的秩序。


時間線

1870年7月19日,普法戰爭爆發。9月4日,巴黎爆發革命,第三共和國成立。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加冕德意志帝國皇帝,雙方達成停戰。2月26日,雙方在凡爾賽簽訂了初步和平條約。3月3日,德軍退出巴黎。3月18日,巴黎人民起義。3月28日,巴黎公社正式成立。5月10日,《法蘭克福條約》簽訂。5月28日,巴黎公社徹底失敗。

1873—1878年,德奧俄「三皇同盟」。1877年4月24日,第十次俄土戰爭爆發。1878年3月3日,《聖斯特凡諾條約》簽訂。1878年7月13日,《柏林條約》簽訂。1879年,德奧同盟。1881—1887年,第二次「三皇同盟」。1882年,德奧意達成「三國同盟」。1884年11月15日,柏林會議,瓜分非洲。1885—1887年,保加利亞危機。1887年,德俄秘密簽訂時長三年的再保險條約,德國主導下英奧意達成兩次地中海協定。1889年7月14日,巴黎國際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第二國際成立。1890年,俾斯麥辭職。1891年8月,第二國際布魯塞爾會議。1892年,法俄簽訂軍事協定。1893年8月,第二國際蘇黎世會議。1894年,法俄同盟正式成立。1896年7—8月,第二國際倫敦會議。1898年3月13日—15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一次代表大會。1903年7月30日—8月23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

1904年,英法條約。1904—1905年,日俄戰爭。1905—1906年,俄國1905年革命,第一次摩洛哥危機。1905年10月30日,沙皇頒布《十月宣言》,俄國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1907年6月16日,沙皇解散第二屆杜馬,「六三帝政」形成。8月,第二國際斯圖加特會議。1907年,英俄條約,商定中亞勢力範圍,大博弈結束。1908年,「三國協約」形成。1908—1909年,奧斯曼土耳其青年黨革命,奧匈帝國吞併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波斯尼亞危機。1911—1912年,第二次摩洛哥危機。1912年10月8日—次年5月30日,第一次巴爾幹戰爭。11月24—25日,第二國際巴塞爾特別代表大會。1913年6月16日—1913年7月29日,第二次巴爾幹戰爭。

1914年6月28日11時,奧匈帝國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婦在波斯尼亞薩拉熱窩被普林西普刺殺。7月23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開出48小時最後通牒,俄國討論進行部分動員。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29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總動員,爾後撤銷。30日,尼古拉二世再次宣布總動員。31日,俄國開始動員,德國向俄國開出12小時最後通牒。8月1日,德法開始總動員,德國向俄國宣戰。3日,德國向法國宣戰並進入比利時領土。4日,英國宣布與德國處於戰爭狀態,德國社會黨「八月四日策略」。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12日,英法向奧匈帝國宣戰。

主要參考資料:《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大外交》、《第二國際史(中)》、《列寧主義》、《俄羅斯史(美)》、《第一次世界大戰史(蘇)》、《哈布斯堡的滅亡》。《21世紀德國學界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責任和起源問題的討論_徐健》、《評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德俄關係_楊波》、《權力轉移_國家意志與國際秩序變遷_袁偉華》、《大陸聯盟體系的存廢與俄德關係演變_於寧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