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說了法三早期(普法戰爭第二階段),這次就說晚期吧(1940年法國戰役),前兩天不也剛好是法國投降八十周年紀念日么。這裡簡單講被慘遭遺忘的哈努特-讓布盧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截止杜布諾戰役之前最大的坦克戰,這一戰的意義不僅在於是德法兩軍裝甲部隊的正面交鋒,更在於,德軍被擊敗了,這是截止莫斯科之戰前唯一一場令德軍裝甲師停下腳步甚至回頭撤退的大規模戰鬥(其實照我說莫斯科也不算),戰史學家認為,這表明法國步兵、炮兵可通過結合地理障礙,構建縱深防禦,提前準備步兵,機動預備隊來制裁在1939-1940年這段時間內肆無忌憚的德國裝甲師,可惜法國軍隊已經沒有能力來發揚他們的這一發現,這一堪稱「扼殺德軍裝甲師征途」的戰術將在1943年由蘇軍在庫爾斯克替法軍實現。

此戰法軍主力有雷內·普里烏指揮下的騎兵軍,該部由第二和第三輕機械化師(其實就是裝甲師)組成。法國騎兵在德國人抵達前倉促地建好了防禦陣地,為隨後抵達的法國第一集團軍做準備,法國第一集團軍由北非第二殖民師、第1摩托化步兵師、摩洛哥第一殖民師和第15摩托化步兵師組成,這兩支龐大的部隊在讓布盧附近組成了一條深厚的防線,迎戰德國人。

雷內·普里烏

德軍此時沖向讓布盧的兵力主要如下,霍普納指揮的第16摩托化軍向格布盧克斯推進,兩個裝甲師在中間,第34步兵師在右翼,第20摩托化步兵師在左邊。5月12日,第4裝甲師在哈努特鎮附近(埃本·埃瑪爾—讓布盧)與普里烏的騎兵先鋒發生衝突,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坦克戰。這場戰鬥的進程,不僅取決於戰略和戰術,也取決於對方裝甲部隊的組織。

埃里希.霍普納

在1940年法國戰役,法軍輕機械化師(DLM)實際上就是裝甲師,是一個過於複雜的裝甲單位,屬於法軍三種裝甲單位中庸的那類。二戰中法軍高層將自己的坦克兵理解為騎兵,分成三類去理解,並單純地賦予了他們一些騎兵的使命,如法軍DCL,這種師只配備了裝甲車和輕型坦克,說是用來負責偵察,扮演輕騎兵的角色。但結果在阿登高原這些部隊被德軍裝甲師輕鬆碾碎。

而法軍的重型裝甲師DCR(法軍高層將他們視為胸甲騎兵)配備著法軍當時最厚重的坦克,被法軍統帥部留在預備隊,在法軍統帥部認為時機恰當的時候再投入。而DLM則被視為靈活的單位,他們可以正面作戰,輔助作戰,也可以輕裝偵查,為此他們配備了輕型坦克和中型索瑪坦克。

法國的輕型戰車例如大量的H-35,搭載37mm炮,裝甲能力比德國輕型戰車好很多。索瑪作為一款中型坦克也是優秀的坦克,它的反坦克炮(47毫米)比三號四號更為有效,此外還有強大的Char B1-bis可供法國人使用。

但法國坦克的炮塔都是單人的,這個人必須兼任車長,炮手的角色,而在Char B1-bis中(這車和美國的格蘭特一樣有兩個炮管),駕駛員必須駕駛的同時操縱75毫米炮,而車長得指揮同時操縱45毫米炮。由於缺乏無線電設備,法國坦克兵的連營級指揮堪稱災難,他們的指揮官甚至需要打手語指揮坦克(這點其實除了德國大多數國家都一樣),由於後勤和維護工作薄弱,法國坦克的機動性更不及德國坦克。

每個德國裝甲師都有300至400輛坦克,但是,這些數字掩蓋了德軍坦克質量上的嚴重缺陷,當時的大多數德國坦克都是較舊的一號和二號坦克,玩過WOT或WT的朋友都知道這兩屬於裝甲和武器極為薄弱的豆戰車,而在第3裝甲師和第4裝甲師中,這兩豆戰車佔兩師坦克比重近90%。

德軍官史中記載的早期德軍坦克主要型號各自的數量

德國人確實有一些優勢。他們所有的坦克都有無線電設備,這大大提高了德軍裝甲兵的戰鬥效率,且與法國坦克不同,德國人非常重視裝甲部隊的後勤需求,因此能夠在戰場上保持大部分戰車的移動和維修。

總的來說,德國裝甲師的組織和運作都採用了當時世界上最領先的戰術和作戰理論。德國人還會利用其靈活的戰鬥群彌補了短板,裝甲擲彈兵(機械化步兵)會協助坦克作戰,坦克也會協助步兵拔除火力點,裝甲師中的偵察兵,步兵,工兵,炮兵,防空部隊和反坦克部隊互相合作,再與強大的空中支援互動,使得德軍在戰鬥效率上領先於當時自己的所有對手。最後,在法國戰役中戈林的德國空軍完全確保了制空權。德第六集團軍在戰鬥中得到了第二航空軍的鼎力支持,這得益於該軍的數百架JU-87斯圖卡。

盟國空軍和德國空軍和具體戰機數目一覽

5月12日,法德兩軍坦克在哈努特附近發生了第一次交戰。法軍的偵察部隊配有25毫米反坦克炮,與德軍第四裝甲師的偵察營和摩托化步兵交戰,德軍主力隨後蜂擁而至將法軍前鋒擊退。

隨後雙方爆發激戰,儘管DLM和裝甲師都有大量的步兵,但雙方的坦克部隊都不約而同的互相尋找對方的坦克廝殺,在這裡,雙方坦克設計和作戰理論的差異開始顯現出來。法國坦克傾向於先進入固定的位置,然後像中世紀的騎士一樣,等待他們的挑戰者。依靠強於對手的裝甲和主炮,法國人堅守在原地,而德國人則主動發動進攻。隨著戰鬥的進行,德國大批由豆丁車組成的坦克群在法軍陣地周圍流動,切割法軍的聯繫,迫使他們以越來越小的戰術單位作戰。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法軍坦克兵的指揮官用手電筒和旗子進行通信變得越來越困難,但即使這樣,沒有一輛法國坦克主動退出戰鬥。

描繪哈努特坦克戰的繪畫作品

12日霍普納的攻勢受阻引來了第六集團軍和德軍高層的關注,第六集團軍指揮官賴歇瑙,六集參謀長保盧斯,甚至是集團軍群司令博克都抵達第三裝甲師指揮部督戰,在三位高級軍官的關注下,德軍利用了法國人的遲鈍,在無線電和空中優勢下,德軍繞到法軍側翼發起進攻,這使得戰局逐漸向德軍一方傾斜,然而,哈努特坦克戰並非是一邊倒的屠殺。當法軍47毫米炮命中一號和二號坦克時,結局是災難性的。即使是三號和四號能被47炮摧毀或打殘。

在5月12日至14日的三天時間裡,普里烏騎兵軍被霍普納摩托化軍擊退,他們退回到第一集團軍倉促準備的防線上,戰場上留下了數百輛燒焦的坦克殘骸。由於缺乏燃料或維修,法國人被迫放棄了很多修修還能用的坦克。

由於德國人控制住了戰場,他們迅速修理了他們損壞的車輛維持了他們的戰鬥力(修復了50多輛),法軍損失30多輛索瑪和60多輛的H-35,相當於DLM總兵力的三分之一。

德軍遭到了比對手更慘痛的損失,有160輛坦克被打癱,但正如前文所言,由於控制住戰場德軍修理的坦克很快能恢復使用,因此德軍實際上只有100輛的損失。德軍繼續推進,沖向讓布盧,但此時戰鬥才剛剛開始。

德軍視角下截止5月13日的戰鬥

5月13日至14日,法國步,炮兵在讓布盧的處境十分危險,因為比利時人沒能搶佔附近的戰略陣地,他們把兵力更多放在了比利時與德國的邊境線上妄圖以此來保住自己的國家,令法國人感到困惑不已。

法國第一集團軍司令布蘭查德只能孤軍奮戰,沿納穆爾-布魯塞爾鐵路沿線的陡峭堤防和堤道修築防線,第15摩托化步兵師、摩洛哥師和第1摩托化步兵師負責左翼,其中摩洛哥師和第1摩托化步兵師將直面霍普納的兵鋒。法國人仿照他們在凡爾登使用的防禦模式拉起了縱深,用反坦克槍、迫擊炮,機槍和步兵營加強了鄰近村莊的防禦。來自35坦克營的45輛R-35輕型坦克則作為機動預備隊待命,近百門重炮將為法軍一線提供火力支援。

(總的來說,第一集團軍在讓布盧隘口的防禦完全可以扛住德第六集團軍,畢竟霍普納所部已經連續奔襲將近一周)

5月14日上午,德軍第4裝甲師的裝甲戰鬥群不等空軍偵察和霍普納的命令便火急火燎在讓布盧西北約三公里的鐵路沿線的納格村附近一頭扎進了法軍防線(普魯士時代的莽夫行徑開始上身),他們立即遭到了法軍的重擊,許多坦克試圖靠速度穿越堤壩,卻被法軍的反坦克炮打成了廢鐵。

第四裝甲師被打的連忙後退,裝甲兵試圖在鐵路以外重新集結。而法軍炮擊則直指重新集結的德軍,將第四裝甲師試圖繼續進攻的計劃完全打亂,第3裝甲師被霍普納派去援助,卻踏入了法軍布置的另一個死亡陷阱,第三裝甲師的軍官將讓布盧法軍炮兵的火力密集度形容為描述為「足以殲滅我們的毀滅性火力」。對於德軍第四和第三裝甲師那些經歷過一戰的軍官而言,他們現在渴望有個戰壕讓自己鑽進去。

霍普納召來空軍遏制了局勢的惡化,斯圖卡炸翻了法軍的大量火炮和掩體,隨後德軍摩托化步兵試圖撬開法軍的機槍和反坦克陣地,為裝甲兵開路。但卻與頑強而老練的法國,摩洛哥步兵迎頭相遇,德軍承認「法國人作戰技巧嫻熟,勇敢,在近身戰與德軍步兵不分上下,雙方皆傷亡慘重。」

偶爾,3,4裝甲師的部分坦克能突破法軍前方的前哨陣地,但會立即遭到法軍輕型坦克的反擊和反坦克炮的伏擊。在14日的戰鬥結束時,德國人雖然取得幾個立足點,但在晚上卻由於過分暴露而不得不放棄。

15日的戰鬥與前一天類似,但更加激烈。當德軍第34步兵師前來支援裝甲師時,法國第一集團軍的其他地段也遭到了第六集團軍的全面進攻,德軍裝甲部隊和步兵,在近百架斯圖卡的掩護下,向法軍的陣地猛烈進攻,5月15日中午,戰鬥達到了高潮,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法軍的防線卻沒有被德軍撼動,傷亡巨大的德軍第三裝甲師也在自己的戰史里坦承自己付出的慘痛代價。

到15日下午晚些時候,霍普納開始把遭受重創的部隊從被摧毀的城鎮和村莊中撤出,他認為第一集團軍如果此時發起反擊,第16摩托化軍可能會被擊潰,因此,5月15日晚上,霍普納從讓布盧撤軍,有意思的是此戰法軍損失3000人(詳細數據無從得知),相較下德軍陣亡近400人,受傷近500人,失蹤40人,在戰損上並不佔優的法國人卻將德國人在這個地方完全打敗,更諷刺的是,在色當法國人卻被德國人擊敗,更可怕的是色當的失敗引來了法國的淪陷。


拿破崙之後的法國陸軍至少又輝煌了55年,尤其是1850年代,簡直堪稱第二個黃金時期。

1853-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俄軍本土作戰結果塞瓦斯托波爾被英法聯軍攻陷,沙皇俄國很多年沒有輸得這麼難看了,大北方戰爭時期都沒有這麼丟人過,因為似乎就是查理十二也沒有攻陷過俄國哪個重要城池,連納爾瓦之戰都是俄攻瑞守。

1859年義大利獨立戰爭,法國-薩丁王國聯軍在2個月內大獲全勝,連續攻克了倫巴第、托斯卡納、埃米利亞(帕爾馬地區),哈布斯堡自從文藝復興以來在義大利幾百年的經營毀於一旦,元氣大傷,甚至可以說一蹶不振。

185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

換句話說,在7年之內,法軍(當然有兩次戰爭與英軍聯盟)連續打垮了世界上3個大帝國的陸軍,這個速度和規模,就是鼎盛期的美國也做不到的。

所以普法戰爭之前,歐洲輿論幾乎一致看好法軍(就恩格斯相信普魯士能贏),因為拿破崙一世的主要戰績也就是多次大敗俄、奧、普軍,甚至俄奧是為主的,既然拿三也擊破了俄奧,那普魯士理應也不在話下,直到色當戰役法軍才玩翻車。

大膽一點,甚至可以算到二戰開始前,124年,畢竟一戰西線的幾大戰役,馬恩河、凡爾登、索姆河、魯登道夫攻勢、百日總攻,德軍沒有一次成功了,所以連《隆美爾戰時文件》都承認一戰對法作戰「以慘敗告終」,法軍一度再度恢復了第一陸軍的風評。

所以那些說再來一次戰爭,聯邦德國就會馬上二戰法國化的論調,我不以為然,德國的國力仍然在歐洲佔據相當明顯的優勢,就像德國統一之前的法國一樣。


英國陸軍才真渣渣好不好。

從19世紀中期克里米亞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到二十世紀蘇伊士運河危機,英法軍隊有長達百年的親密無間的聯合作戰史,就是我們中國人最熟悉最痛恨的英法聯軍。

在1854年克里米亞戰爭中,法軍各方面的表現都遠遠優於英國陸軍。

1.後勤:

每一名法軍士兵都隨身攜帶八天的口糧,其中有米、糖、咖啡、豬油和餅乾。在運兵船上,還能領到一條被單,讓他能躺在甲板上睡覺。英軍士兵的待遇比這差得多。戰爭進入冬季,法軍給士兵準備了羊皮外套,後來還發了帶帽子的斗篷,而英軍竟然根本沒有合適的冬裝,很多人還穿著夏裝!

英軍出發時,忘了帶上醫療器材,醫療隊的大車和篷車,擔架手們都還在保加利亞,在傷亡慘重的克里米亞前線,很多英國傷兵因此白白死掉。

法國人傷兵醫院的整潔和秩序給記者留下很深印象。克里米亞戰爭第一年,法軍的死亡率比英軍低很多。

而法軍一個士兵的平均補給只相當於英軍的三分之一!(19世紀的大不列顛真有錢)

偉大的南丁格爾為什麼出現在英國而不是法國,就是這個原因。

2.組織:

在克里米亞登陸第一天,法軍組織得井井有條。到晚上就把所有人員和火炮運上了岸。晚上,法國將軍坐在椅子上看報紙,士兵們在各自帳篷前喝酒,一邊看著英軍亂糟糟地下船。

五天後,英軍終於讓所有步兵和騎兵都登上了岸。頭幾天上岸的英國士兵連帳篷和毯子都沒有,因為還在船上等著火炮和馬匹先下船。

法國將軍寫信給拿破崙三世,抱怨英軍的遲緩拖延了進攻。確實,如果英法能快速突擊塞斯托安瓦爾,在後勤士氣軍費上當時堪稱歐洲最爛列強的沙俄軍隊根本無法反抗,就沒有曠日持久長達三年的痛苦圍城了。


革命導師恩格斯對法軍有極高的評價,諷刺的是,恩格斯很瞧不起英軍、俄軍。

「法國軍隊的武器和裝具都是頭等的。兵器構造精良」、「法國的炮兵一向水平很高。近三四百年以來,炮兵方面的一切改進幾乎都從法國開始」。「誰也不能像法國人那樣善於把自己的火炮設置在既能避開敵人火力、又能取得良好射擊效果的地形上。炮兵理論也一向是法國人喜愛的一門知識,他們的數學頭腦有助於掌握這門知識;鮮明的語言、科學的方法、正確的觀點——這些都是法國炮兵書籍的特徵,它表明這門知識是怎樣地符合於法國人的民族精神。」

「整個說來,法國軍隊以自己的全部特點表明,它屬於尚武的和剛毅的民族,而這個民族也以自己有這樣的保衛者而自豪」、「從來還沒有一支軍隊,政府要那樣去諂媚它,那樣在它面前討好」

「克里木戰爭爆發了。法軍的組織顯得比英軍優越得多;由於在聯軍中占的比重,大部分的光榮(不管是什麼樣的光榮)自然也屬於法軍;那次完全以圍攻一個大要塞為中心的戰爭的特點,使法國人固有的數學天才通過他們的軍事工程師充分地發揮出來了。結果,克里木戰爭再度使法國軍隊躍居歐洲首位」

------把法軍捧到歐洲第一位。

「(義大利戰爭)這次戰爭以後,法國軍隊成了歐洲軍隊的榜樣。如果說克里木戰爭後法軍的獵步兵成了十分理想的步兵,那末現在整個法軍都得到了這樣的讚譽。人們在研究法軍的各種組織;法軍的兵營成了各國軍官的學校。幾乎全歐洲都堅信法軍是不可戰勝的」

1860年,恩格斯評價法軍步兵:「法國獵兵不僅是本國軍隊的榜樣;在輕步兵勤務方面,法軍在某種程度上是歐洲各國軍隊的榜樣;因此,法國獵兵在一定的意義上是歐洲所有輕步兵的榜樣。」

認為這支軍隊「有良好的紀律和戰鬥力」,甚至指出,英國社會有一種被拿破崙三世軍隊入侵英倫的恐慌。

恩格斯還引用了一位普一位普魯士校官對於法國獵兵部隊的看法:

「在馬爾斯校場上,我見到了跟一個基幹團一起操練的幾個獵兵連。他們運動的靈活,他們的動作的整個風度同這個團形成了多麼鮮明的對照!你一眼就可看出,這是由林區和山區的優秀人員組成的一支精銳部隊。他們全都是些結實、粗壯、有勁而又驚人地靈敏的人。當他們用驚人的速度靈活地運動時,你會感覺到他們的那種進取心以及他們的勇猛大膽、機智靈活、不知疲倦和堅忍不拔的精神,雖然你一定也會看到他們非常自負並且有法國人的那種虛榮心。」

「他們動作迅速靈活,一點不顯得緊張或吃力;看來經常的鍛煉已經使這種靈活性成為他們的第二本性,這些隊伍就是這樣輕鬆自如地完成他們的動作」

「法國兵的主要訓練內容之一,就是體育。在巴黎有一所為全軍培養教員的中央軍事體育學校。。。。。在法國,每個駐地都擁有必要的體育設備。首先,到處都辟有能進行普通體育練習的、設備齊全的操場。所有兵士都依次到這裡受訓;學完所規定的體育課程,是他們職責的一部分。這種訓練實行還不久,並且完全是從獵兵那裡學來的。獵兵是第一個實行體育訓練的,而當這種訓練對於獵兵有了很大益處以後,就被推廣到全軍。

此外,在每個兵營中都有擊劍房和舞蹈室。在擊劍房學習使用輕劍和闊劍,在舞蹈室則學習舞蹈和拳斗,即法國人所謂的《la boxe》〔「拳術」〕。每個兵士可以在這些練習中進行選擇,但必須學習其中的一種。一般都願意學舞蹈和使用輕劍。有時,還進行棍棒格鬥的練習。」

當然,恩格斯也關注過普魯士參謀長瓦德西對法軍的看法,瓦德西直指法軍有許多致命的缺點,特別是戰局不利時,部隊難以從容不亂的撤退。但這不足以改變恩格斯對法軍的看好,不能使他對普法戰爭的前景作出悲觀的預測。一如他對普奧戰爭事先更看好奧軍一樣,都被事實證明落空了。

恩格斯對英軍的評價卻截然相反:

「英國軍隊與法國軍隊完全相反,在它們之間找不到一點相同之處。法國軍隊強的一面,正是英國軍隊弱的一面,反過來也是如此。正像古老的英國到處盛行著大量驚人的舞弊行為一樣,英國軍隊的組織也是腐朽透頂的。軍隊中的一切似乎都安排得使它不可能完成自己的任務。只是由於某種偶然的機會,一些最大膽的改進做法——誠然是為數不多——才能在大量毫無意義的陳舊措施中獲得一席之地。但是不管怎樣,當這架龐大的、吱吱作響的機器開動起來時,它仍然是多少能執行自己的任務的。」

「在不列顛軍隊中,有一種能充分說明不列顛兵士是從哪些社會階層招募來的制度。這就是用鞭笞來懲罰兵士。不論是法國軍隊或普魯士軍隊都不採用體罰;就是在許多其他人數較少的軍隊里,也不採用體罰。甚至在大部分新兵為半野蠻人的奧地利,也有廢除體罰的明顯願望;例如,驅使受罰者穿過棒列的那種體罰,不久前已經從奧地利軍隊的條例中取消了。相反地,在英國「九尾皮鞭」——類似鞭笞盛行時期的俄國皮鞭的一種刑具——仍舊繼續採用」

「英國兵的服裝和裝具是最不合適的。直到現在通行的仍是1815年軍隊中所採用的式樣,沒有作過任何改進」

「總之,不列顛軍隊的戰鬥素質由於軍官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無知而大大地降低了。現在對軍官進行的考試是可笑的:對上尉要求的是歐幾里得的著作前三冊上的知識!但不列顛軍隊的人事任命主要就是為貴族子弟(除了長子)安排榮譽的職位,所以軍官的訓練水平必然不適合職務的要求,而適合英國「紳士」一般的貧乏的知識水平。至於軍官的實用軍事知識,那也是欠缺的。英國軍官認為,他只應當履行一種職責:在戰鬥中身先士卒,沖向敵人,給兵士做出勇敢的榜樣。對他來說,並不要求具有指揮軍隊、利用有利情況等等的才能;至於談到關心自己的兵士,了解他們的需要,那末這種想法恐怕從沒有在他的腦子裡出現過。不列顛軍隊在克里木失利一半是由於它的所有軍官不稱職」

「訓練水平比其他國家的軍隊仍然低得多。總之,英國軍官在任何其他國家的軍官的心目中是出名的不學無術之徒。英國人的軍事著作也可以證明這一點。幾乎任何著作都是錯誤百出,在其他國家裡即使一個尉官犯這種錯誤也是不會得到原諒的;對事實的敘述既不認真,又不用專業用語和軍事術語,而且對事情的本質也不加註意。一眼就可以看出,作者是不懂本行業務的。這是輕易相信外國書籍中最荒謬的論斷的結果…………行政、衛生、軍需、運輸及其他輔助勤務都處於可憐的狀態,在克里米亞一遭到考驗就徹底垮台了。」

「不列顛軍隊儘管有著自己的一切嚴重缺點,但仍能將每次戰局進行到底,它雖沒有取得突出的勝利,卻也沒有蒙受恥辱。不列顛軍隊的損失、指揮的無能以及所犯的錯誤之多,在我們把這一切和在同等條件下的其他國家的軍隊的情況相比時,都使我們大吃一驚。不過不列顛軍隊畢竟沒有喪失軍人的榮譽,它很少退卻,幾乎從未遭受徹底的失敗。這是兵士個人非常勇敢頑強、遵守紀律和絕對服從的結果。儘管不列顛兵士在獨立行動或執行輕裝部隊的勤務時不靈活、不機智、缺乏才能,但當他們成密集隊形行動時,在正規戰中誰也不能勝過他們。他們長處是成橫隊行動。英國步兵於編成橫隊戰鬥隊形,能做其他任何國家的步兵未必敢做的事——以橫隊迎擊衝鋒的騎兵,把子彈裝好,一直到最後時刻,即讓敵人進到30碼的距離時才進行齊射,並且幾乎總是獲得全勝。英國步兵甚至在最危急的關頭也能十分沉著地射擊,因而射擊效果超過任何其他國家的軍隊。例如蘇格蘭人在巴拉克拉瓦以橫隊行動,擊退了俄國騎兵的衝鋒。英國步兵的堅定和頑強精神從沒有像在因克爾芒會戰中表現得那樣明顯;法國軍隊要是處在這種情況下,一定會被擊潰;但是法國軍隊卻決不會讓自己在那種陣地上遭到突然的襲擊。在進攻和防禦中的堅定性和頑強性是不列顛軍隊的重要素質;正是這些素質,才不止一次地使它免於因軍官的無能、指揮的荒謬和運動的不靈活而遭到完全應得的、似乎預定的失敗」

以上全部內容均引自《馬克斯恩格斯全集》。

法軍曾是明治維新時代日軍學習的楷模。

拿破崙在滑鐵盧失敗後僅僅8年,法軍又一次攻陷西班牙首都馬德里

在著名的八里橋戰役中,擊敗滿蒙騎兵的關鍵角色,以及在克里米亞戰役中對俄軍的主要勝利與突破,都是法國軍隊承擔的。


一戰中的髪軍跟「渣渣」好像沒有什麼關係

一戰中西線戰場是對抗德軍的主戰場,髪軍是對抗德軍的主力,除了戰爭前期戰術方面過於睿智(如無視重炮作用,盲目迷信75小姐最後被現實教育;戰爭初期丟失領土後曾在1914/5年發起組織不善的進攻導致傷亡、損失比較大等)以及中高級將領中充斥著一些睿智(但這些人之後被霞飛解除職務了)以外還行,反而是英軍常備軍規模過小難堪大用,直到索姆河戰役才首次以基欽納編練的新軍主動發起進攻,當然結果很那什麼。至於戰爭後期,則是英髪基本同步展開對坦克的研發、生產、使用,到1918年已經裝備了數千輛坦克,比起整個戰爭期間自產坦克不過22輛的德國和長期愚蠢地認為不需要坦克的德軍高層不知高到哪裡去了

擋住德軍米夏埃爾攻勢後的百日大反攻則是戰爭史上最早的大規模空坦炮工步協同作戰,成功使德軍在整個戰線上向後撤退,協約國聯軍宣稱抓俘近40萬人(髪軍、美軍、比軍抓俘19.67萬、繳獲身管火炮3775門,英軍抓俘18.87萬、繳獲身管火炮2840門),由於戰爭末期德軍自報較為混亂,Gary.Sheffield、John.Terraine均引用了協約國聯軍的統計數字(但另一方面一戰時期各方宣稱的抓俘數字相對比較誠信)

全程由髪軍與德軍正面較量的凡爾登戰役是斯大林格勒會戰前血肉磨坊的代名詞,斯大林格勒會戰倒是有個諢號叫二戰中的凡爾登,至於隨著電影和神級BGM火遍新中國的上甘嶺戰役,則至少被一部分(未必很權威的)著作稱為朝鮮戰場的凡爾登。根據《Verdun The Longest Battle of the Great War》,凡爾登戰役中髪軍傷亡約37萬,相同統計口徑下德軍根據衛勤數據傷亡33萬,好像不存在德軍單方面暴打髪軍的情況,稱之為互相殺害比較合適。由於髪軍在長達300多天的漫長戰役中的頑強堅守,以及廣泛動員車輛通過神聖之路進行運輸,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甚至成功構建/強化了國家-民族認同,使凡爾登超越了地理、軍事上的意義,成為一種精神象徵

至於同期英軍主導的索姆河戰役,則是在第1天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戰績零杠五。炮火準備長達7天,實則嚴重依賴輕型野戰炮湊數,結果有些地段連鐵絲網都沒清除。真搞火力準備還得看德軍、髪軍用重炮

第1天戰鬥減員57470人,其中僅列出的16個師就傷亡、失蹤57411人,屬實NB。損失最大的幾個師更是單日傷亡5000多甚至6000多人。面對德軍的堅固工事第2天也就勉強能沖(字面意思)。經常被嘲諷傷亡巨大、不愛惜人命的紅軍,在進攻戰役中通常傷亡數字還是可以得到控制的,完全杜絕了這種1個師1天的進攻就傷亡五六千人的現象。哪怕是被黑成碳的塞洛高地戰鬥,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中單個集團軍單日的傷亡最高的突擊第5集團軍、近衛第8集團軍單日傷亡也就幾千人,近衛第8集團軍9個步兵師(即使考慮到紅軍步兵師規模小,也已經有英軍3個步兵師的規模了)從1945年4月11日到月底傷亡2.3萬人而已,打完塞洛高地4天戰鬥傷亡大約1-1.3萬人。而當年的英軍居然做到了1個師1天五六千

如果髪軍是渣渣,那麼英軍連渣渣都不如

而英軍陸軍在西線的傷亡分布,則是截止1916年6月底傷亡522206人,此後到終戰傷亡2183930人。髪軍的這個早期無力的盟友不僅戰鬥力堪憂,而且在戰爭開始後用了不少時間擴軍,參戰主要在1916年年中以後。越靠近早期,德軍風頭越盛,而髪軍在西線承擔的輸出比重也越高

1918年3月21日,德軍從西線發起反攻時,選擇的突破地帶是英軍第3、5集團軍,其中重點針對第5集團軍(2個集團軍43個師打12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有意避開了髪軍,說明德軍認為髪軍戰鬥力比英軍強一些,但一戰中沒有能夠快速發展勝利的摩托化部隊,德軍進攻的速度低於協約國聯軍增援的速度,最終在髪軍的幫助下,德軍未能取得戰略勝利。而協約國聯軍的反攻,則始於在馬恩河一線阻滯住德軍進攻後的反攻戰役,雖然有美軍一部參戰,但主力仍是髪軍

與德軍集中兵力,同時只發起1次進攻戰役的做法不同,協約國聯軍在反攻時準備在3個方向同時進攻,但又有先後順序的區別,在德軍抽調未受攻擊的戰線上的單位「救火」時趁虛而入,最終在整個戰線上收復法蘭西、比利時的大片領土,行將攻入德國本土

如果對比一戰中的德軍、髪軍,雖然戰爭初期髪軍缺乏重炮且熱衷於發動進攻但傷亡慘重且德軍傷亡小得多,但戰爭中期及以後髪軍單個兵團戰鬥力並未明顯低於德軍。髪軍相對於德軍的主要缺陷是兵力、規模不足,這是因為髪國雖然工業化程度接近德國,但人口只有近4000萬,遠低於德國。在一戰這種拼體量、拼消耗的戰場,髪軍質量與德軍接近而規模不如德軍所以需要盟友接管部分地段牽制德軍一部,以及戰爭末期需要靠大量美軍參與反攻都是很正常的。但這顯然不構成髪軍是渣渣的理由。髪軍很難單扛德軍全軍,但髪軍絕不是什麼渣渣

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看,德軍的及時投降成功地避免了自身的晚節不保,且不說德國國內民怨如何、糧食供應狀況如何、兵員儲備相對於協約國聯軍(含美軍)如何,即使各盟友都死撐,體重近70噸的Char 2C也會教育德軍做人的。如果真的發生這樣的情況,可能都輪不到德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題主也不會提這樣一個問題。當然歷史沒有如果

如果從更高的層面看待問題,自從先帝拿破崙征俄失敗、萊茵流域獨立以後,髪國就註定不可能壓制德國,煤炭豐富的魯爾地區會使德國在工業革命中後來居上,一個發達、統一的德國是革命戰爭、拿破崙戰爭中失血嚴重、實力受損的髪國無法單獨戰勝的。而如果先帝能夠專註於拆分普魯士、奧地利,那麼髪國仍可能是歐陸霸主,並有機會整合萊茵流域,從而在工業革命中取代本位面歷史上屬於德國的生態位

先帝拿破崙作為長19世紀初期不世出的軍神雖然軍事能力滿格,政治能力也比較能看,但外交確實非常令人智熄

所以本位面歷史上髪國在拿破崙之後開始倒向英國。跟英國本身未必有錯,但是英國又管不住手下的小弟,尤其是薩納奇政府的大佐。波蘭禁止蘇軍過境援助捷克斯洛伐克勉強可以從波蘭本國國家利益角度理解,但1939年拒絕蘇軍在波蘭政府邀請的情況下參與可能發生的抗德戰爭,則徹底破壞了反法西斯陣營可能出現的團結,導致大哥髪國孤立無援,無法與蘇聯協作抗德,並成功地作死了自己,順帶坑死了大哥。而英國在二戰初期能夠提供的遠征軍也只有10個師(在之前與蘇聯方面談判時英國方面似乎做出過表示能拿出4個師的驚人之舉),陸軍野戰部隊規模並不比一戰初期的英國遠征軍大太多,20年來攪屎棍都是一樣的配方一樣的味道,只能讓髪軍承擔主要的作戰任務,但這一次由於薩納奇政府的大佐們太能作,導致沒有東斯拉夫主體民族國家的大軍發兵勤王,再加上甘莫林的智熄指揮等因素,最後導致了髪軍在歡聲笑語中打出GG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令人智熄的軍政高層使這波GG充滿了喜劇色彩。比如動員預備役部隊後不抓緊波蘭淪陷到德軍突破阿登森林的長達大半年的時間整訓缺乏訓練的預備役部隊。而同期德軍則在苦練,並成功克服了間戰期無法實行普遍兵役制導致的後備兵匱乏問題,將眾多之前幾乎沒有受過訓練的新兵訓練為能夠作戰的兵員,使法蘭西戰役開始時具有進攻能力的師的數量比波蘭戰役時大為增加,兩相比較,高下立判

最後提醒一下,打破志願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的砥平里戰鬥中有1個髪軍步兵營參戰,為聯軍的4個步兵營之一(其餘3個來自美軍第2步兵師第23團)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