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哥薩克群體到二戰前的歷史比較清晰,但是二戰期間和二戰後的歷史就沒那麼清楚了。

實際上二戰期間哥薩克群體踴躍參戰,提供過超過百萬的兵員組成哥薩克騎兵軍,師和團。當然戰爭中期以後就開始轉換為混合器械的部隊了,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發生了最後一次騎兵軍攻擊坦克集團的戰鬥。

二戰後蘇聯政府,其實就是斯大林本人和哥薩克達成了高度諒解。蘇聯政府允許恢復哥薩克自治資格,哥薩克許諾一旦有戰爭繼續為國捐軀。這種關係到了赫魯曉夫時代戛然而止,連哥薩克二戰期間的戰史都被刻意掩蓋,不過並沒有取消各地的哥薩克自治區。

哥薩克們再次登上歷史舞台已經是蘇聯末期了,當時蘇聯境內持續增加的種族衝突給了哥薩克們用武之地,幾乎所有蘇聯和東歐冷戰後的熱點都有哥薩克部隊參加。

一直到1996年葉利欽簽署哥薩克服役法,正式以法律規定國家用補貼和優惠政策換取哥薩克組織提供兵員。後來在俄國陸續建立了13個哥薩克軍區和五十多個城市哥薩克聯盟,第一次車臣戰爭俄軍戰敗後主要就是依靠哥薩克民兵維持南部國境安全。

二次車臣戰爭前期,普京獲得哥薩克軍區的支持是他能坐穩總統寶座關鍵性的一步(僅次於達吉斯坦民兵團的投靠)。那之後哥薩克組織一直作為普京政權的重要支柱而存在,尤其是08高加索戰爭,14回收克里米亞,15敘利亞戰爭和之後的一系列衝突,哥薩克都提供了大量的優秀兵員。

加幾句,目前俄國境內哥薩克大概分為三個群體:首先分為登記哥薩克和非登記哥薩克,簡單說登記哥薩克就是過去那種提供兵役花名冊的意思,享受政府的補貼和待遇,平時培養子弟練習軍事技能和去當兵;非登記哥薩克就是那種認為自己是哥薩克,但是不怎麼看得上普京不願意給他當兵但是也拿不到補貼的那種。登記哥薩克裡面又分為兩撥人,一部分就是十三大哥薩克軍區,這是基本上嵌套進了國家政權體系當中去了;另外一部分屬於50多家哥薩克組織組成的鬆散聯盟。比較之下哥薩克軍區拿到了普京下發資金的大頭,聯盟則比較邊緣化。梁贊哥薩克屬於聯盟的人,率先喊總檢察長大人叫小媽媽,其實就是在提前押寶,與之相對的屁股坐穩了的哥薩克軍區就穩如泰山不需要提前介入這種奪嫡大事。


對於俄國而言,哥薩克是這麼一個存在。哥薩克不是俄國的主流群體,也不是俄國的主流文化。但在俄羅斯文學中,哥薩克有的時候是俄羅斯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的象徵,代表和「西化的俄國」對應的「傳統的俄國」,被俄羅斯文學家所推崇。

哥薩克是這麼一個群體,它是一群逃避地主老爺的奴隸壓迫,決心做一個自由人的農奴集體,他們的重大事物由拉達決定,首領阿塔曼是選舉出來的,有愛好自由的一面。同時哥薩克又是一個有著嚴密組織和嚴格紀律,服從大阿塔曼指揮的團體。又有集體主義的一面。哥薩克往往上馬為兵,下馬為農。勇武起來敢跨過大烏拉爾山,從歐洲殺到亞洲再殺到美洲,渡過一條又一條河流,或是從奧倫堡沖向吉爾吉斯人(哈薩克人)的大草原,不到印度絕不罷休。平靜起來,哥薩克又是勤勞的農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撒下汗水。種下大麥,燕麥和洋蔥,喝醉了躺在谷堆里睡覺。《靜靜的頓河》開篇就有這麼一首詩,可以概括哥薩克的精神。

我們的土地不是鐵犁來翻耕……

哥薩克的土地是哥薩克的馬蹄踏出,

光榮的土地上種的是哥薩克的頭顱,

靜靜的頓河到處裝點著年輕的寡婦,

我們的父親,靜靜的頓河上到處是孤兒,

滾滾的波濤是爹娘的眼淚。

噢噫,靜靜的頓河,我們的父親!

噢噫,靜靜的頓河,你的流水為什麼這樣渾?

啊呀,靜靜的頓河水怎麼能不渾!

寒泉從靜靜的頓河底向外奔涌,

銀白色的魚兒在靜靜的頓河裡潛躍不停……

因為哥薩克有這麼一些特點,因此被俄國人認為是俄羅斯精神的代表,俄羅斯民族精神和哥薩克一樣,既有歐洲人熱愛自由的特點,又有亞洲人集體主義,頑強團結的特點。既勇敢富有朝氣,敢挑戰困難,翻越千山萬水,征服一個又一個民族。又是勤勞的農民,淳樸又熱愛家鄉熱愛土地。哥薩克就是另一個俄羅斯,一個沒有受到西方影響的,原本的俄羅斯。

因此俄羅斯的文學作品,除了經常體現出的西方化文明化的一面。比如主人公往往是一個俄國貴族,法語德語都很精通,家庭教師不是法國人就是德國人,差一點也是瑞典人波蘭人。也往往刻意加上一點哥薩克的風味,和一點俄羅斯民族的「野性」。以顯示自己和西歐國家的不同——-「俄羅斯是野蠻的,也是驕傲的,俄羅斯是天之驕子」。

在萊蒙托夫的《當代英雄》中,主人公畢巧林特別喜歡騎著馬穿著哥薩克的衣服,他贏得梅麗公爵小姐的芳心,也是靠的穿著一身和哥薩克服飾很像的切爾克斯人服飾,嚇得美人心驚膽戰,以為遇到了馬賊,然後畢巧林彬彬有禮的用法語向她問好,這樣巨大的反差吸引了美人興趣。在托爾斯泰的《哥薩克》這篇小說中,男主人公一心想要離開繁華的彼得堡和莫斯科,一心想要找一塊地種地,做一個哥薩克。還和一個哥薩克少女談了戀愛,最後求婚被冰冷拒絕,故事在此處意味深長的戛然而止。

切爾克斯人的男裝與女裝,與哥薩克人打扮極其相似,《當代英雄》中畢巧林就穿著這種服飾贏得愛情。

托爾斯泰魂牽夢縈的哥薩克少女

俄國文學往往由兩個夢組成,一個是繁華的西歐,繁華的彼得堡和莫斯科。一個是遙遠的高加索,哥薩克的村莊,和突然殺過來的韃靼山民。一個是歐洲的文明,一個是亞洲的風味。哥薩克和西洋化的俄羅斯,共同組成了俄羅斯文學最精彩的部分。

因此哥薩克在俄羅斯,尤其在俄羅斯文學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哥薩克文化不是俄羅斯主流文化,但俄國人絕不會拋棄它,因為在俄國人眼中,拋棄了哥薩克式的野蠻和勇敢,俄國人就和西歐人沒什麼不同了。


哥薩克不是一個民族,他們是一個保持傳統的人群共同體,居住在俄羅斯、烏克蘭。

哥薩克(Kozacy,Cossacks)一詞源於突厥語,含義是「自由自在的人」或「勇敢的人」。

如果問他們在俄羅斯的存在感,主要分為三個歷史時期

一、哥薩克人的來源及早期生活情況(公元十五世紀-十六世紀)

大約在公元十五至十六世紀時,由於地主貴族的壓榨和沙皇政府的迫害,俄羅斯和烏克蘭等民族中的一些農奴和城市貧民(主要是青壯年),因不堪忍受殘酷壓迫,被迫逃亡出走,流落他鄉。當時,在俄國南部地區,草原遼闊,人煙稀少,飛禽走獸隨處可見,各種魚類俯拾即是。再加上沙皇的統治鞭長莫及,於是,這裡便成為逃亡異鄉的人們的避難藏身之所,並逐漸形成幾個定居中心。這些「自由自在的人(哥薩克)」因其居住地域不同而命名,居住在頓河中游及其支流沿岸地區的稱「上游哥薩克」;居住在頓河下游的稱「下游哥薩克」;居住在第聶伯河下游的叫「扎波羅熱哥薩克」。後來,又出現了「伏爾加河哥薩克」。

早期的哥薩克主要從事捕魚和狩獵,有時因生活所迫,也劫掠來往行商,甚至襲擊黑海沿岸的城市和村鎮。通常,他們用魚類製品、皮貨和其他戰利品去換取他們生活所必須的糧食、燒酒和武器。從十七世紀後半期起,哥薩克逐漸轉為農耕。但其身體內仍然沸騰著英勇無畏的血液,具有難以被征服的性格。

十六世紀時,哥薩克中出現了一些軍事組織,他們通過選舉產生軍隊統領、百夫長和大尉,並由這些人組成哥薩克最高軍事會議,統率自己的軍隊。16世紀初,波蘭國王開始把札波羅熱的哥薩克編入軍事殖民團,用他們保衛波蘭的邊境。直至17世紀上半葉,這些哥薩克保持了他們的自治權。1649年,他們在赫梅利尼茨基的領導下形成一個半獨立的國家。後由於受波蘭政府威脅 ,他們在1654年同俄國簽定一項承認其自治權的條約。

至十八世紀,俄國沙皇發現了這些人的勇猛無畏可以用於徵戰,便通過發給俸祿、分封土地等手段收買哥薩克上層,以掌握哥薩克軍隊,驅使和誘騙他們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和進行侵略擴張充當馬前卒。哥薩克軍團曾一度成為沙皇俄國向中亞、西伯利亞和中國東北進行侵略擴張的急先鋒,所到之處,燒殺搶掠,聲名不佳。為拉攏利用哥薩克,沙皇曾給予某些哥薩克上層軍事首領以某些特權,而大多數哥薩克則過著貧苦的生活。

哥薩克人以英勇善戰和其騎兵強大的戰鬥力很早就揚名歐洲了。拿破崙曾說過:「如果我的部隊里有哥薩克騎兵,我會用他們席捲整個世界。」

  1. 沙俄末期及蘇聯成立早期,哥薩克在俄羅斯地區的情況。

隨著俄國疆土的擴展,哥薩克相繼出現在烏拉爾、伏爾加河下游、中亞、高加索、西伯利亞等地。他們以勇猛善戰著稱,是沙俄兵力的重要來源,18世紀成為特殊軍人階層。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俄國擁有頓河軍、庫班軍、烏拉爾軍等12支哥薩克部隊,人數近30萬。沙皇政府用各種辦法收買哥薩克的上層分子,使之成為向外進行侵略戰爭、對內鎮壓人民革命的工具。1918~1921年蘇俄國內戰爭期間哥薩克富裕階層參加了白衛軍。蘇維埃政府對哥薩克地主、富農與上層軍官實行打擊、鎮壓,同時把廣大哥薩克貧農和普通士兵吸引到蘇維埃政權方面來。國內戰爭後,作為社會階層的哥薩克已不復存在。多數人在集體農莊勞動。分布在頓河、捷列克河和庫班河流域等地。

但是由於現代化武器機槍、排炮、坦克等的投入,騎兵註定將成為被淘汰的兵種,並沒有像此前的戰爭一樣有驕人的戰績。在十月革命後的內戰中,哥薩克分屬兩個陣營,布瓊尼、鐵木辛哥的紅軍第一騎兵軍所向披靡。

蘇波戰爭時期,曾經在空中俯瞰過這支部隊的美國飛行員有這樣的描述:「騎兵每行八人八騎,有的頭戴圓筒捲毛高帽,有的身披黑色大氅,他們背上斜挎步槍,腰間懸掛馬刀,在塵土中浩浩蕩蕩前進,數萬匹馬縱橫馳騁,數萬把刀交錯揮舞,這場景極其令人震撼,成為騎兵戰史上最壯烈的一幕。」

據統計,從1918到1920年,有100萬哥薩克陣亡。 內戰結束以後,蘇聯採取「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一方面延續哥薩克自治的政策,允許他們自主選舉蘇維埃,成立哥薩克軍人會議,一方面加大削藩力度,實行「非哥薩克化」。隨後打壓的力量逐步加大,對不服從者就從肉體上消滅,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哥薩克暴動,曾一度導致紅軍失利,放棄了第聶伯河左岸地區。1920-1930年代蘇維埃政府發布命令,取消了哥薩克的特權,然後斯大林政府借口政治問題,對哥薩克發動了殘酷的清洗,將他們強制遷移到中亞或者遠東服勞役,無數哥薩克的眷屬和牲畜,都倒在這條嚴酷的漫長流放之路上。哥薩克力量日漸衰落。大批哥薩克逃亡者湧入捷克等國。以後蘇俄又通過移民、摻沙子,最終使這個存在了幾百年的特殊群體融化在普通百姓當中。

  1. 二戰時期的哥薩克的情況。

蘇聯哥薩克情況:

二戰期間,斯大林便徵召哥薩克人來作戰。蘇聯方面共組建了17個哥薩克軍,還有大量的哥薩克師和哥薩克團,總數超過一百萬人次。哥薩克騎兵團也是正規軍,只不過在裝備 編製和待遇方面跟蘇聯紅軍有不同。區別在於:裝備--主要是馬刀和步槍,較少重武器,大口徑火炮 坦克之類的想的不要想了。載具--戰馬,根據已知資料,哥薩克騎兵團幾乎沒有裝備汽車之類的運輸工具。服裝--並不是蘇聯紅軍陸軍部隊的制式服裝,而是帶一點哥薩克民族服裝感覺,便於馬上動作的服裝。其他待遇 伙食方面都比蘇聯正規軍要差一些,連對他們在戰爭中的榮譽和戰功的承認都不及蘇聯正規軍說到底,當時的蘇聯方面完全是把哥薩克騎兵當做廉價的敢死隊在用。另外二戰中紅軍最著名的元帥布瓊尼也是哥薩克出身。

二戰期間哥薩克部隊在莫斯科保衛戰,南方戰線和斯大林格勒戰役都表現不凡,反攻期間更是第一個攻入柏林的部隊。

哥薩克部隊主要的戰術是在敵後大範圍行動,以打擊德軍的後勤和後備部隊,尤其是行軍過程中的德軍及其僕從軍被哥薩克們抓到戰機,那後果是非常可怕的。有過不少戰例是德軍在公路上前進,而哥薩克軍隊在曠野的荒原中前進,雙方走了一夜佛曉天亮的時候發現了對方,然後就是一邊倒的屠殺。

戰後斯大林對他們非常好,允許恢復傳統的哥薩克法和哥薩克聚集區,至今很多哥薩克還對斯大林感激不盡,視他為僱主。

後來斯大林去世後哥薩克群體和蘇共的關係轉冷,雖然沒有新的政治迫害但是不再大力宣傳他們二戰期間的功勞,蘇聯解體後哥薩克群體主要是和東正教會和保皇黨們關係密切,也不太宣傳二戰期間的事迹。反倒是為了拿補貼名額,大力宣傳內戰初期被迫害的事情。

德軍哥薩克情況:

也有一些人趁機反叛蘇聯的統治,建立了一個哥薩克共和國,但只堅持了短短15天就被蘇聯紅軍以優勢軍力消滅。

1942年夏,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突進了南高加索和伏爾加河地區,這是哥薩克人居住的傳統地帶,當德國上將(後來的陸軍元帥)克里斯特的部隊來到此地後,哥薩克人以「解放者」的態度來迎接德軍,報名參加德軍的人數劇增,共有5萬人聚集在了第三帝國的旗幟下。

為了籠絡人心,1942年10月,德國建立了一個庫班為基地的哥薩克半獨立國家,它擁有16萬「國民」。根據軍事作家蘭諾伊的記載,「國家哥薩克黨也建立起來了,在瓦西里的領導下,它承認了希特勒是哥薩克國的保護者。」

頓河哥薩克人同時也選舉了新的首領--普拉托夫(Platov)。1942年8月,普拉托夫組成了頓河哥薩克第一騎兵團,這支軍隊獨立於德軍之外,裝備的全是蘇聯時期被淘汰下來的武器裝備。這支軍隊很快就擴編了,德國不得不任命了穆勒上尉作為普拉托夫的聯絡官。

儘管對這些變節的叛國者們極端不信任,希特勒還是於1942年8月同意組建隸屬於國防軍的哥薩克軍團。當年在南方集團軍群內組建了「李赫曼恩」和「馮?容格舒茨」兩個哥薩克騎兵團,在中央集團軍群內組建了「普拉托夫」和「馮?沃爾夫」兩個哥薩克騎兵團。

1942年10月1日,國防軍中校赫姆斯?馮?潘維茨(Helmuth Von Pannwitz)向他的上級、克萊斯特上將提交了一個書面的建議:組建全部由哥薩克人組成的騎兵師。潘維茨中校之前作為國防軍指揮官,一直指揮著一支哥薩克騎兵部隊隨同羅馬尼亞騎兵作戰,對哥薩克了解極為深刻,同時也和哥薩克的部族首領們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11月8日,當盟軍開赴北非的時候,潘維茨的建議被採納,他被任命為新建哥薩克騎兵師的師長(戰爭結束時被授予中將軍銜)。為了減少納粹黨內部對哥薩克的恐懼感,一位親近戈林的高級軍官提議,哥薩克騎兵師在官方文件中只能稱呼為「潘維茨騎兵師」。1942年11月15日,「潘維茨騎兵師」正式建立。

很快,這支騎兵師就打出了威風。1942年底,騎兵師被派出協助拯救被困於斯大林格勒城下的德國第6集團軍,師長潘維茨為這次行動投入了1000人,拯救雖然沒有成功,但令人驚訝的是,這支哥薩克騎兵隊竟然抓住了3000名蘇聯紅軍俘虜。

1943年1月13日,潘維茨被召到元首最高統帥部,希特勒親自為他頒發了「橡葉騎士十字勳章」。很自然,潘維茨抓住這個機會向元首好好讚揚了他的哥薩克士兵,但似乎希特勒的懷疑心並沒有消除。

在德國東方戰線被蘇聯軍隊完全粉碎的時候,希特勒終於改變了對哥薩克的態度,1943年11月,陸軍元帥凱特爾正式發布了針對哥薩克的安民告示。哥薩克人從名稱到實體上正式加入了德國正規軍序列。

1945年,哥薩克騎兵迎來和祖國軍隊正面交鋒的機會,當哥薩克人的馬刀和蘇軍T-34坦克相遇的時候,結果已經註定:與第三帝國一樣,他們被戰爭的深淵所吞沒。1945年4月,哥薩克第一騎兵師在奧地利的林茨附近向英國部隊投降,5月,第二騎兵師在奧利地的聖維特向蘇軍投降。

所有向盟軍投降的哥薩克人都被英國交給了蘇聯政府。1945年到1947年之間,約有220萬蘇聯公民被西方盟國遣返回國,這其中包括10多萬哥薩克士兵和他們的家屬,軍官們被處死,而普通的哥薩克,則被一律判處十年勞役,押往西伯利亞,在惡劣的條件下,在煤礦和農田中勞動,第一個冬天,就有超過700人死亡。

2005年,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提出《關於俄羅斯哥薩克的國家義務》議案,保護哥薩克的傳統。目前調查仍有約700萬人自認為是俄羅斯哥薩克。

在普京政治地位還不穩固的年代,哥薩克與普京的關係特別友好,多次活躍於奧運戰爭,烏克蘭危機和敘利亞戰爭當中。

1995年簽署了《哥薩克服役法》,1996年組建了1955年以後第一隻哥薩克正規軍部隊,這和俄羅斯當時嚴峻的國內形勢有關,簡單的說,俄國防軍在車臣戰場上一敗塗地已經面臨崩潰邊緣了。這種情況下只好組織哥薩克正規軍和民兵部隊,來填補俄軍退出車臣後的空白。從1996年年末俄軍敗退撤離車臣之後,以車臣為根據地的各種極端武裝組織不斷襲擊俄羅斯境內各個地區,面對這種局面莫斯科束手無策,只能依靠哥薩克軍區組織的民兵,還有達吉斯坦和印古什的穆斯林民兵組織勉強維持邊境,最少還能裝作邊界線具有防禦能力

維克托·沃達拉茨基,是普京管理哥薩克的心腹重臣,現任頓河哥薩克軍阿達曼,俄羅斯下議院下設的獨聯體委員會副主席。


打不過,就歸順吧!

雅克薩之戰

康熙看重哥薩克的驍勇善戰,故將他們編入鑲黃旗,還提供豐厚的俸祿、永久的房屋、土地及中國籍配偶。

大清典籍《平定羅剎方略》記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第一次雅克薩之戰俄軍失敗後,雅克薩寨堡的哥薩克指揮官托爾布欣向清軍下跪乞降,他隨後率殘兵敗將退走尼布楚寨堡。但托爾布欣手下的哥薩克戰俘,卻有40~50人不願再東征西戰,希望歸順清朝,請求將他們送往京城定居。

油畫,哥薩克騎兵

雅克薩戰鬥結束後,清軍前敵指揮部彭春等人啟奏康熙,不久接到聖諭。聖諭說,大清國皇帝尊重俄羅斯軍人,他們敢於與數倍於己的滿洲軍隊作戰,精神可嘉。康熙聽說哥薩克驍勇善戰,恩准他們進京,將其編入紫禁城御林軍。他說,與其和哥薩克交戰,不如拿來為我所用。

17世紀中國畫,圍攻阿爾巴津寨

歸順清朝的哥薩克戰俘名單,最早於1685年由托爾布欣寫入《阿爾巴津寨堡防禦報告》(阿爾巴津寨堡,是俄羅斯對雅克薩寨堡的稱呼),但此報告直到2000年才被發現,至今尚未公布。根據俄羅斯東正教教會的檔案資料,哥薩克戰俘主要有雅科夫列夫、杜賓寧、羅曼諾夫、哈巴羅夫和霍羅斯托夫等人。

北京東正教教會的杜立坤神父證實:「哥薩克戰俘在前往北京的路上一部分人半途患病而亡,一部分人被遣送回俄羅斯;抵達北京時只剩下十來個人,屬於七個哥薩克家庭:羅曼諾夫家族、哈巴羅夫家族、雅科夫列夫家族和霍羅斯托夫家族,其他家族的姓氏記不得了。」

19世紀,北京的東正教教堂內

哥薩克人進京後入鄉隨俗,將姓氏歸入中國姓氏,即在發音上取俄語姓氏第一個音節所對仗的漢語發音,巧妙地將之轉化成漢語姓氏,即雅科夫列夫家族姓姚,杜賓寧家族姓杜,羅曼諾夫家族姓羅,哈巴羅夫家族姓何,霍羅斯托夫家族姓賀等。之所以用中國姓氏對接俄羅斯姓氏,與當時清廷內外鮮有人懂得俄語,加之俄羅斯姓氏冗長難記有關。

其實,俄羅斯人歸順清朝早有先例。據《平定羅剎方略》記載,順治六年(1649年),一位名叫伊萬的哥薩克軍人投奔清朝。康熙七年(1668年),俄軍官格里高利帶領33名哥薩克歸順。康熙二十三至二十四年,清軍在松花江流域俘獲72名哥薩克,其中有52人表示願意歸順清朝,被允許前往北京。此後,陸續有100多名哥薩克從雅克薩等地前往北京。這樣看,上面說的45~50人,不過是哥薩克歸順清朝總人數里的很小一部分。

順治會見俄國使者

哥薩克到達北京後,康熙頒旨將哥薩克戰俘編入滿洲八旗軍鑲黃旗,出任皇家御林軍,還讓他們統領和訓練清軍的大內侍衛。鑲黃旗部在大清八旗軍中屬高貴之軍,以往均從最具優秀品德和忠於朝廷的滿洲青年中選拔。康熙直接將雅克薩哥薩克戰俘編入鑲黃旗,招致貴族不滿,因為進京的哥薩克畢竟是大清的戰俘,他們曾無惡不作,留下惡名。

哥薩克騎兵

但康熙看重哥薩克的驍勇善戰,故將他們編入鑲黃旗,還提供豐厚的俸祿、永久的房屋、土地及中國籍配偶。也有人說,康熙將哥薩克留在紫禁城做御林軍,是為了宣傳雅克薩大捷,振奮軍民之心。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簽署《尼布楚條約》之後,紫禁城內哥薩克人的政治價值逐漸喪失,康熙遂將他們交歸侍衛常備隊,由一位滿洲皇族王爺統領。

作者 | 孫越

編輯 | 謝奕秋 [email protected]

排版 | 李魚

看世界雜誌新媒體出品

發佈於 03-04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條頓悲歌條頓悲歌Total War

哥薩克是個號稱自由人的游牧屬性群體,所以他們在以前的俄國就顯得很特別。他們在俄國的這種特別地位,取決於他們的生活方式和軍事科技的發展。

二次世界大戰前:

1.哥薩克自稱自由人對統治者來說是刺頭難以有效管束,對民眾來說則是兇狠殘暴的野蠻人。

2.因為喜歡游牧且好勇鬥狠,哥薩克是優質的兵源(窮山惡水出刁民=好兵),特別是重要的輕騎兵來源,也是優秀的炮灰。得益於強悍的作風,近代以來,哥薩克算是世界上最優秀也最出名的輕騎兵部隊了。如果翼騎兵是重騎兵最後的閃光,那哥薩克可謂輕騎兵最後的狂歡了。

3.這些自由人比較質樸,換句話說就是政治上短視盲目,誰給他好處就跟誰干,有俄國國內僱傭兵的味道。俄國波蘭爭奪烏克蘭,俄國內戰(參考《靜靜的頓河》),在雙方的陣營中往往都能見到哥薩克部隊。

4.統治者往往比較重視,並願意拉攏的一個群體,可謂又愛又恨。

二戰後:

1.坦克的出現徹底在戰爭中淘汰了騎兵,即使是最倔強的哥薩克也沒法在馬背上發揮重要作用了,因此在軍事角度,哥薩克泯然眾人矣。

2.哥薩克本來就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民族歸類。現在化建設慢慢消滅了哥薩克的存在根基—游牧文化,然後哥薩克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現代可能還有號稱哥薩克後裔,或者說有哥薩克遺風的群體,但世界上已經沒有真正的哥薩克了。

3.蘇聯解體後烏克蘭從俄國獨立出來,俄國已經事實上沒有哥薩克了。

總體來說,哥薩克是俄國歷史上的重要角色,但隨著時代發展,現在已經沒有哥薩克了,也不會有太多人以哥薩克為榮了。


哥薩克是個號稱自由人的游牧屬性群體,所以他們在以前的俄國就顯得很特別。他們在俄國的這種特別地位,取決於他們的生活方式和軍事科技的發展。

二次世界大戰前:

1.哥薩克自稱自由人對統治者來說是刺頭難以有效管束,對民眾來說則是兇狠殘暴的野蠻人。

2.因為喜歡游牧且好勇鬥狠,哥薩克是優質的兵源(窮山惡水出刁民=好兵),特別是重要的輕騎兵來源,也是優秀的炮灰。得益於強悍的作風,近代以來,哥薩克算是世界上最優秀也最出名的輕騎兵部隊了。如果翼騎兵是重騎兵最後的閃光,那哥薩克可謂輕騎兵最後的狂歡了。

3.這些自由人比較質樸,換句話說就是政治上短視盲目,誰給他好處就跟誰干,有俄國國內僱傭兵的味道。俄國波蘭爭奪烏克蘭,俄國內戰(參考《靜靜的頓河》),在雙方的陣營中往往都能見到哥薩克部隊。

4.統治者往往比較重視,並願意拉攏的一個群體,可謂又愛又恨。

二戰後:

1.坦克的出現徹底在戰爭中淘汰了騎兵,即使是最倔強的哥薩克也沒法在馬背上發揮重要作用了,因此在軍事角度,哥薩克泯然眾人矣。

2.哥薩克本來就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民族歸類。現在化建設慢慢消滅了哥薩克的存在根基—游牧文化,然後哥薩克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現代可能還有號稱哥薩克後裔,或者說有哥薩克遺風的群體,但世界上已經沒有真正的哥薩克了。

3.蘇聯解體後烏克蘭從俄國獨立出來,俄國已經事實上沒有哥薩克了。

總體來說,哥薩克是俄國歷史上的重要角色,但隨著時代發展,現在已經沒有哥薩克了,也不會有太多人以哥薩克為榮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