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哥萨克群体到二战前的历史比较清晰,但是二战期间和二战后的历史就没那么清楚了。

实际上二战期间哥萨克群体踊跃参战,提供过超过百万的兵员组成哥萨克骑兵军,师和团。当然战争中期以后就开始转换为混合器械的部队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发生了最后一次骑兵军攻击坦克集团的战斗。

二战后苏联政府,其实就是斯大林本人和哥萨克达成了高度谅解。苏联政府允许恢复哥萨克自治资格,哥萨克许诺一旦有战争继续为国捐躯。这种关系到了赫鲁晓夫时代戛然而止,连哥萨克二战期间的战史都被刻意掩盖,不过并没有取消各地的哥萨克自治区。

哥萨克们再次登上历史舞台已经是苏联末期了,当时苏联境内持续增加的种族冲突给了哥萨克们用武之地,几乎所有苏联和东欧冷战后的热点都有哥萨克部队参加。

一直到1996年叶利钦签署哥萨克服役法,正式以法律规定国家用补贴和优惠政策换取哥萨克组织提供兵员。后来在俄国陆续建立了13个哥萨克军区和五十多个城市哥萨克联盟,第一次车臣战争俄军战败后主要就是依靠哥萨克民兵维持南部国境安全。

二次车臣战争前期,普京获得哥萨克军区的支持是他能坐稳总统宝座关键性的一步(仅次于达吉斯坦民兵团的投靠)。那之后哥萨克组织一直作为普京政权的重要支柱而存在,尤其是08高加索战争,14回收克里米亚,15叙利亚战争和之后的一系列冲突,哥萨克都提供了大量的优秀兵员。

加几句,目前俄国境内哥萨克大概分为三个群体:首先分为登记哥萨克和非登记哥萨克,简单说登记哥萨克就是过去那种提供兵役花名册的意思,享受政府的补贴和待遇,平时培养子弟练习军事技能和去当兵;非登记哥萨克就是那种认为自己是哥萨克,但是不怎么看得上普京不愿意给他当兵但是也拿不到补贴的那种。登记哥萨克里面又分为两拨人,一部分就是十三大哥萨克军区,这是基本上嵌套进了国家政权体系当中去了;另外一部分属于50多家哥萨克组织组成的松散联盟。比较之下哥萨克军区拿到了普京下发资金的大头,联盟则比较边缘化。梁赞哥萨克属于联盟的人,率先喊总检察长大人叫小妈妈,其实就是在提前押宝,与之相对的屁股坐稳了的哥萨克军区就稳如泰山不需要提前介入这种夺嫡大事。


对于俄国而言,哥萨克是这么一个存在。哥萨克不是俄国的主流群体,也不是俄国的主流文化。但在俄罗斯文学中,哥萨克有的时候是俄罗斯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代表和「西化的俄国」对应的「传统的俄国」,被俄罗斯文学家所推崇。

哥萨克是这么一个群体,它是一群逃避地主老爷的奴隶压迫,决心做一个自由人的农奴集体,他们的重大事物由拉达决定,首领阿塔曼是选举出来的,有爱好自由的一面。同时哥萨克又是一个有著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服从大阿塔曼指挥的团体。又有集体主义的一面。哥萨克往往上马为兵,下马为农。勇武起来敢跨过大乌拉尔山,从欧洲杀到亚洲再杀到美洲,渡过一条又一条河流,或是从奥伦堡冲向吉尔吉斯人(哈萨克人)的大草原,不到印度绝不罢休。平静起来,哥萨克又是勤劳的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撒下汗水。种下大麦,燕麦和洋葱,喝醉了躺在谷堆里睡觉。《静静的顿河》开篇就有这么一首诗,可以概括哥萨克的精神。

我们的土地不是铁犁来翻耕……

哥萨克的土地是哥萨克的马蹄踏出,

光荣的土地上种的是哥萨克的头颅,

静静的顿河到处装点著年轻的寡妇,

我们的父亲,静静的顿河上到处是孤儿,

滚滚的波涛是爹娘的眼泪。

噢噫,静静的顿河,我们的父亲!

噢噫,静静的顿河,你的流水为什么这样浑?

啊呀,静静的顿河水怎么能不浑!

寒泉从静静的顿河底向外奔涌,

银白色的鱼儿在静静的顿河里潜跃不停……

因为哥萨克有这么一些特点,因此被俄国人认为是俄罗斯精神的代表,俄罗斯民族精神和哥萨克一样,既有欧洲人热爱自由的特点,又有亚洲人集体主义,顽强团结的特点。既勇敢富有朝气,敢挑战困难,翻越千山万水,征服一个又一个民族。又是勤劳的农民,淳朴又热爱家乡热爱土地。哥萨克就是另一个俄罗斯,一个没有受到西方影响的,原本的俄罗斯。

因此俄罗斯的文学作品,除了经常体现出的西方化文明化的一面。比如主人公往往是一个俄国贵族,法语德语都很精通,家庭教师不是法国人就是德国人,差一点也是瑞典人波兰人。也往往刻意加上一点哥萨克的风味,和一点俄罗斯民族的「野性」。以显示自己和西欧国家的不同——-「俄罗斯是野蛮的,也是骄傲的,俄罗斯是天之骄子」。

在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中,主人公毕巧林特别喜欢骑著马穿著哥萨克的衣服,他赢得梅丽公爵小姐的芳心,也是靠的穿著一身和哥萨克服饰很像的切尔克斯人服饰,吓得美人心惊胆战,以为遇到了马贼,然后毕巧林彬彬有礼的用法语向她问好,这样巨大的反差吸引了美人兴趣。在托尔斯泰的《哥萨克》这篇小说中,男主人公一心想要离开繁华的彼得堡和莫斯科,一心想要找一块地种地,做一个哥萨克。还和一个哥萨克少女谈了恋爱,最后求婚被冰冷拒绝,故事在此处意味深长的戛然而止。

切尔克斯人的男装与女装,与哥萨克人打扮极其相似,《当代英雄》中毕巧林就穿著这种服饰赢得爱情。

托尔斯泰魂牵梦萦的哥萨克少女

俄国文学往往由两个梦组成,一个是繁华的西欧,繁华的彼得堡和莫斯科。一个是遥远的高加索,哥萨克的村庄,和突然杀过来的鞑靼山民。一个是欧洲的文明,一个是亚洲的风味。哥萨克和西洋化的俄罗斯,共同组成了俄罗斯文学最精彩的部分。

因此哥萨克在俄罗斯,尤其在俄罗斯文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哥萨克文化不是俄罗斯主流文化,但俄国人绝不会抛弃它,因为在俄国人眼中,抛弃了哥萨克式的野蛮和勇敢,俄国人就和西欧人没什么不同了。


哥萨克不是一个民族,他们是一个保持传统的人群共同体,居住在俄罗斯、乌克兰。

哥萨克(Kozacy,Cossacks)一词源于突厥语,含义是「自由自在的人」或「勇敢的人」。

如果问他们在俄罗斯的存在感,主要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一、哥萨克人的来源及早期生活情况(公元十五世纪-十六世纪)

大约在公元十五至十六世纪时,由于地主贵族的压榨和沙皇政府的迫害,俄罗斯和乌克兰等民族中的一些农奴和城市贫民(主要是青壮年),因不堪忍受残酷压迫,被迫逃亡出走,流落他乡。当时,在俄国南部地区,草原辽阔,人烟稀少,飞禽走兽随处可见,各种鱼类俯拾即是。再加上沙皇的统治鞭长莫及,于是,这里便成为逃亡异乡的人们的避难藏身之所,并逐渐形成几个定居中心。这些「自由自在的人(哥萨克)」因其居住地域不同而命名,居住在顿河中游及其支流沿岸地区的称「上游哥萨克」;居住在顿河下游的称「下游哥萨克」;居住在第聂伯河下游的叫「扎波罗热哥萨克」。后来,又出现了「伏尔加河哥萨克」。

早期的哥萨克主要从事捕鱼和狩猎,有时因生活所迫,也劫掠来往行商,甚至袭击黑海沿岸的城市和村镇。通常,他们用鱼类制品、皮货和其他战利品去换取他们生活所必须的粮食、烧酒和武器。从十七世纪后半期起,哥萨克逐渐转为农耕。但其身体内仍然沸腾著英勇无畏的血液,具有难以被征服的性格。

十六世纪时,哥萨克中出现了一些军事组织,他们通过选举产生军队统领、百夫长和大尉,并由这些人组成哥萨克最高军事会议,统率自己的军队。16世纪初,波兰国王开始把札波罗热的哥萨克编入军事殖民团,用他们保卫波兰的边境。直至17世纪上半叶,这些哥萨克保持了他们的自治权。1649年,他们在赫梅利尼茨基的领导下形成一个半独立的国家。后由于受波兰政府威胁 ,他们在1654年同俄国签定一项承认其自治权的条约。

至十八世纪,俄国沙皇发现了这些人的勇猛无畏可以用于征战,便通过发给俸禄、分封土地等手段收买哥萨克上层,以掌握哥萨克军队,驱使和诱骗他们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和进行侵略扩张充当马前卒。哥萨克军团曾一度成为沙皇俄国向中亚、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进行侵略扩张的急先锋,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声名不佳。为拉拢利用哥萨克,沙皇曾给予某些哥萨克上层军事首领以某些特权,而大多数哥萨克则过著贫苦的生活。

哥萨克人以英勇善战和其骑兵强大的战斗力很早就扬名欧洲了。拿破仑曾说过:「如果我的部队里有哥萨克骑兵,我会用他们席卷整个世界。」

  1. 沙俄末期及苏联成立早期,哥萨克在俄罗斯地区的情况。

随著俄国疆土的扩展,哥萨克相继出现在乌拉尔、伏尔加河下游、中亚、高加索、西伯利亚等地。他们以勇猛善战著称,是沙俄兵力的重要来源,18世纪成为特殊军人阶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俄国拥有顿河军、库班军、乌拉尔军等12支哥萨克部队,人数近30万。沙皇政府用各种办法收买哥萨克的上层分子,使之成为向外进行侵略战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的工具。1918~1921年苏俄国内战争期间哥萨克富裕阶层参加了白卫军。苏维埃政府对哥萨克地主、富农与上层军官实行打击、镇压,同时把广大哥萨克贫农和普通士兵吸引到苏维埃政权方面来。国内战争后,作为社会阶层的哥萨克已不复存在。多数人在集体农庄劳动。分布在顿河、捷列克河和库班河流域等地。

但是由于现代化武器机枪、排炮、坦克等的投入,骑兵注定将成为被淘汰的兵种,并没有像此前的战争一样有骄人的战绩。在十月革命后的内战中,哥萨克分属两个阵营,布琼尼、铁木辛哥的红军第一骑兵军所向披靡。

苏波战争时期,曾经在空中俯瞰过这支部队的美国飞行员有这样的描述:「骑兵每行八人八骑,有的头戴圆筒卷毛高帽,有的身披黑色大氅,他们背上斜挎步枪,腰间悬挂马刀,在尘土中浩浩荡荡前进,数万匹马纵横驰骋,数万把刀交错挥舞,这场景极其令人震撼,成为骑兵战史上最壮烈的一幕。」

据统计,从1918到1920年,有100万哥萨克阵亡。 内战结束以后,苏联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一方面延续哥萨克自治的政策,允许他们自主选举苏维埃,成立哥萨克军人会议,一方面加大削藩力度,实行「非哥萨克化」。随后打压的力量逐步加大,对不服从者就从肉体上消灭,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哥萨克暴动,曾一度导致红军失利,放弃了第聂伯河左岸地区。1920-1930年代苏维埃政府发布命令,取消了哥萨克的特权,然后斯大林政府借口政治问题,对哥萨克发动了残酷的清洗,将他们强制迁移到中亚或者远东服劳役,无数哥萨克的眷属和牲畜,都倒在这条严酷的漫长流放之路上。哥萨克力量日渐衰落。大批哥萨克逃亡者涌入捷克等国。以后苏俄又通过移民、掺沙子,最终使这个存在了几百年的特殊群体融化在普通百姓当中。

  1. 二战时期的哥萨克的情况。

苏联哥萨克情况:

二战期间,斯大林便征召哥萨克人来作战。苏联方面共组建了17个哥萨克军,还有大量的哥萨克师和哥萨克团,总数超过一百万人次。哥萨克骑兵团也是正规军,只不过在装备 编制和待遇方面跟苏联红军有不同。区别在于:装备--主要是马刀和步枪,较少重武器,大口径火炮 坦克之类的想的不要想了。载具--战马,根据已知资料,哥萨克骑兵团几乎没有装备汽车之类的运输工具。服装--并不是苏联红军陆军部队的制式服装,而是带一点哥萨克民族服装感觉,便于马上动作的服装。其他待遇 伙食方面都比苏联正规军要差一些,连对他们在战争中的荣誉和战功的承认都不及苏联正规军说到底,当时的苏联方面完全是把哥萨克骑兵当做廉价的敢死队在用。另外二战中红军最著名的元帅布琼尼也是哥萨克出身。

二战期间哥萨克部队在莫斯科保卫战,南方战线和斯大林格勒战役都表现不凡,反攻期间更是第一个攻入柏林的部队。

哥萨克部队主要的战术是在敌后大范围行动,以打击德军的后勤和后备部队,尤其是行军过程中的德军及其仆从军被哥萨克们抓到战机,那后果是非常可怕的。有过不少战例是德军在公路上前进,而哥萨克军队在旷野的荒原中前进,双方走了一夜佛晓天亮的时候发现了对方,然后就是一边倒的屠杀。

战后斯大林对他们非常好,允许恢复传统的哥萨克法和哥萨克聚集区,至今很多哥萨克还对斯大林感激不尽,视他为雇主。

后来斯大林去世后哥萨克群体和苏共的关系转冷,虽然没有新的政治迫害但是不再大力宣传他们二战期间的功劳,苏联解体后哥萨克群体主要是和东正教会和保皇党们关系密切,也不太宣传二战期间的事迹。反倒是为了拿补贴名额,大力宣传内战初期被迫害的事情。

德军哥萨克情况:

也有一些人趁机反叛苏联的统治,建立了一个哥萨克共和国,但只坚持了短短15天就被苏联红军以优势军力消灭。

1942年夏,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突进了南高加索和伏尔加河地区,这是哥萨克人居住的传统地带,当德国上将(后来的陆军元帅)克里斯特的部队来到此地后,哥萨克人以「解放者」的态度来迎接德军,报名参加德军的人数剧增,共有5万人聚集在了第三帝国的旗帜下。

为了笼络人心,1942年10月,德国建立了一个库班为基地的哥萨克半独立国家,它拥有16万「国民」。根据军事作家兰诺伊的记载,「国家哥萨克党也建立起来了,在瓦西里的领导下,它承认了希特勒是哥萨克国的保护者。」

顿河哥萨克人同时也选举了新的首领--普拉托夫(Platov)。1942年8月,普拉托夫组成了顿河哥萨克第一骑兵团,这支军队独立于德军之外,装备的全是苏联时期被淘汰下来的武器装备。这支军队很快就扩编了,德国不得不任命了穆勒上尉作为普拉托夫的联络官。

尽管对这些变节的叛国者们极端不信任,希特勒还是于1942年8月同意组建隶属于国防军的哥萨克军团。当年在南方集团军群内组建了「李赫曼恩」和「冯?容格舒茨」两个哥萨克骑兵团,在中央集团军群内组建了「普拉托夫」和「冯?沃尔夫」两个哥萨克骑兵团。

1942年10月1日,国防军中校赫姆斯?冯?潘维茨(Helmuth Von Pannwitz)向他的上级、克莱斯特上将提交了一个书面的建议:组建全部由哥萨克人组成的骑兵师。潘维茨中校之前作为国防军指挥官,一直指挥著一支哥萨克骑兵部队随同罗马尼亚骑兵作战,对哥萨克了解极为深刻,同时也和哥萨克的部族首领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11月8日,当盟军开赴北非的时候,潘维茨的建议被采纳,他被任命为新建哥萨克骑兵师的师长(战争结束时被授予中将军衔)。为了减少纳粹党内部对哥萨克的恐惧感,一位亲近戈林的高级军官提议,哥萨克骑兵师在官方文件中只能称呼为「潘维茨骑兵师」。1942年11月15日,「潘维茨骑兵师」正式建立。

很快,这支骑兵师就打出了威风。1942年底,骑兵师被派出协助拯救被困于斯大林格勒城下的德国第6集团军,师长潘维茨为这次行动投入了1000人,拯救虽然没有成功,但令人惊讶的是,这支哥萨克骑兵队竟然抓住了3000名苏联红军俘虏。

1943年1月13日,潘维茨被召到元首最高统帅部,希特勒亲自为他颁发了「橡叶骑士十字勋章」。很自然,潘维茨抓住这个机会向元首好好赞扬了他的哥萨克士兵,但似乎希特勒的怀疑心并没有消除。

在德国东方战线被苏联军队完全粉碎的时候,希特勒终于改变了对哥萨克的态度,1943年11月,陆军元帅凯特尔正式发布了针对哥萨克的安民告示。哥萨克人从名称到实体上正式加入了德国正规军序列。

1945年,哥萨克骑兵迎来和祖国军队正面交锋的机会,当哥萨克人的马刀和苏军T-34坦克相遇的时候,结果已经注定:与第三帝国一样,他们被战争的深渊所吞没。1945年4月,哥萨克第一骑兵师在奥地利的林茨附近向英国部队投降,5月,第二骑兵师在奥利地的圣维特向苏军投降。

所有向盟军投降的哥萨克人都被英国交给了苏联政府。1945年到1947年之间,约有220万苏联公民被西方盟国遣返回国,这其中包括10多万哥萨克士兵和他们的家属,军官们被处死,而普通的哥萨克,则被一律判处十年劳役,押往西伯利亚,在恶劣的条件下,在煤矿和农田中劳动,第一个冬天,就有超过700人死亡。

2005年,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提出《关于俄罗斯哥萨克的国家义务》议案,保护哥萨克的传统。目前调查仍有约700万人自认为是俄罗斯哥萨克。

在普京政治地位还不稳固的年代,哥萨克与普京的关系特别友好,多次活跃于奥运战争,乌克兰危机和叙利亚战争当中。

1995年签署了《哥萨克服役法》,1996年组建了1955年以后第一只哥萨克正规军部队,这和俄罗斯当时严峻的国内形势有关,简单的说,俄国防军在车臣战场上一败涂地已经面临崩溃边缘了。这种情况下只好组织哥萨克正规军和民兵部队,来填补俄军退出车臣后的空白。从1996年年末俄军败退撤离车臣之后,以车臣为根据地的各种极端武装组织不断袭击俄罗斯境内各个地区,面对这种局面莫斯科束手无策,只能依靠哥萨克军区组织的民兵,还有达吉斯坦和印古什的穆斯林民兵组织勉强维持边境,最少还能装作边界线具有防御能力

维克托·沃达拉茨基,是普京管理哥萨克的心腹重臣,现任顿河哥萨克军阿达曼,俄罗斯下议院下设的独联体委员会副主席。


打不过,就归顺吧!

雅克萨之战

康熙看重哥萨克的骁勇善战,故将他们编入镶黄旗,还提供丰厚的俸禄、永久的房屋、土地及中国籍配偶。

大清典籍《平定罗刹方略》记载,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俄军失败后,雅克萨寨堡的哥萨克指挥官托尔布欣向清军下跪乞降,他随后率残兵败将退走尼布楚寨堡。但托尔布欣手下的哥萨克战俘,却有40~50人不愿再东征西战,希望归顺清朝,请求将他们送往京城定居。

油画,哥萨克骑兵

雅克萨战斗结束后,清军前敌指挥部彭春等人启奏康熙,不久接到圣谕。圣谕说,大清国皇帝尊重俄罗斯军人,他们敢于与数倍于己的满洲军队作战,精神可嘉。康熙听说哥萨克骁勇善战,恩准他们进京,将其编入紫禁城御林军。他说,与其和哥萨克交战,不如拿来为我所用。

17世纪中国画,围攻阿尔巴津寨

归顺清朝的哥萨克战俘名单,最早于1685年由托尔布欣写入《阿尔巴津寨堡防御报告》(阿尔巴津寨堡,是俄罗斯对雅克萨寨堡的称呼),但此报告直到2000年才被发现,至今尚未公布。根据俄罗斯东正教教会的档案资料,哥萨克战俘主要有雅科夫列夫、杜宾宁、罗曼诺夫、哈巴罗夫和霍罗斯托夫等人。

北京东正教教会的杜立坤神父证实:「哥萨克战俘在前往北京的路上一部分人半途患病而亡,一部分人被遣送回俄罗斯;抵达北京时只剩下十来个人,属于七个哥萨克家庭:罗曼诺夫家族、哈巴罗夫家族、雅科夫列夫家族和霍罗斯托夫家族,其他家族的姓氏记不得了。」

19世纪,北京的东正教教堂内

哥萨克人进京后入乡随俗,将姓氏归入中国姓氏,即在发音上取俄语姓氏第一个音节所对仗的汉语发音,巧妙地将之转化成汉语姓氏,即雅科夫列夫家族姓姚,杜宾宁家族姓杜,罗曼诺夫家族姓罗,哈巴罗夫家族姓何,霍罗斯托夫家族姓贺等。之所以用中国姓氏对接俄罗斯姓氏,与当时清廷内外鲜有人懂得俄语,加之俄罗斯姓氏冗长难记有关。

其实,俄罗斯人归顺清朝早有先例。据《平定罗刹方略》记载,顺治六年(1649年),一位名叫伊万的哥萨克军人投奔清朝。康熙七年(1668年),俄军官格里高利带领33名哥萨克归顺。康熙二十三至二十四年,清军在松花江流域俘获72名哥萨克,其中有52人表示愿意归顺清朝,被允许前往北京。此后,陆续有100多名哥萨克从雅克萨等地前往北京。这样看,上面说的45~50人,不过是哥萨克归顺清朝总人数里的很小一部分。

顺治会见俄国使者

哥萨克到达北京后,康熙颁旨将哥萨克战俘编入满洲八旗军镶黄旗,出任皇家御林军,还让他们统领和训练清军的大内侍卫。镶黄旗部在大清八旗军中属高贵之军,以往均从最具优秀品德和忠于朝廷的满洲青年中选拔。康熙直接将雅克萨哥萨克战俘编入镶黄旗,招致贵族不满,因为进京的哥萨克毕竟是大清的战俘,他们曾无恶不作,留下恶名。

哥萨克骑兵

但康熙看重哥萨克的骁勇善战,故将他们编入镶黄旗,还提供丰厚的俸禄、永久的房屋、土地及中国籍配偶。也有人说,康熙将哥萨克留在紫禁城做御林军,是为了宣传雅克萨大捷,振奋军民之心。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签署《尼布楚条约》之后,紫禁城内哥萨克人的政治价值逐渐丧失,康熙遂将他们交归侍卫常备队,由一位满洲皇族王爷统领。

作者 | 孙越

编辑 | 谢奕秋 [email protected]

排版 | 李鱼

看世界杂志新媒体出品

发布于 03-04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条顿悲歌条顿悲歌Total War

哥萨克是个号称自由人的游牧属性群体,所以他们在以前的俄国就显得很特别。他们在俄国的这种特别地位,取决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军事科技的发展。

二次世界大战前:

1.哥萨克自称自由人对统治者来说是刺头难以有效管束,对民众来说则是凶狠残暴的野蛮人。

2.因为喜欢游牧且好勇斗狠,哥萨克是优质的兵源(穷山恶水出刁民=好兵),特别是重要的轻骑兵来源,也是优秀的炮灰。得益于强悍的作风,近代以来,哥萨克算是世界上最优秀也最出名的轻骑兵部队了。如果翼骑兵是重骑兵最后的闪光,那哥萨克可谓轻骑兵最后的狂欢了。

3.这些自由人比较质朴,换句话说就是政治上短视盲目,谁给他好处就跟谁干,有俄国国内雇佣兵的味道。俄国波兰争夺乌克兰,俄国内战(参考《静静的顿河》),在双方的阵营中往往都能见到哥萨克部队。

4.统治者往往比较重视,并愿意拉拢的一个群体,可谓又爱又恨。

二战后:

1.坦克的出现彻底在战争中淘汰了骑兵,即使是最倔强的哥萨克也没法在马背上发挥重要作用了,因此在军事角度,哥萨克泯然众人矣。

2.哥萨克本来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民族归类。现在化建设慢慢消灭了哥萨克的存在根基—游牧文化,然后哥萨克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现代可能还有号称哥萨克后裔,或者说有哥萨克遗风的群体,但世界上已经没有真正的哥萨克了。

3.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从俄国独立出来,俄国已经事实上没有哥萨克了。

总体来说,哥萨克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角色,但随著时代发展,现在已经没有哥萨克了,也不会有太多人以哥萨克为荣了。


哥萨克是个号称自由人的游牧属性群体,所以他们在以前的俄国就显得很特别。他们在俄国的这种特别地位,取决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军事科技的发展。

二次世界大战前:

1.哥萨克自称自由人对统治者来说是刺头难以有效管束,对民众来说则是凶狠残暴的野蛮人。

2.因为喜欢游牧且好勇斗狠,哥萨克是优质的兵源(穷山恶水出刁民=好兵),特别是重要的轻骑兵来源,也是优秀的炮灰。得益于强悍的作风,近代以来,哥萨克算是世界上最优秀也最出名的轻骑兵部队了。如果翼骑兵是重骑兵最后的闪光,那哥萨克可谓轻骑兵最后的狂欢了。

3.这些自由人比较质朴,换句话说就是政治上短视盲目,谁给他好处就跟谁干,有俄国国内雇佣兵的味道。俄国波兰争夺乌克兰,俄国内战(参考《静静的顿河》),在双方的阵营中往往都能见到哥萨克部队。

4.统治者往往比较重视,并愿意拉拢的一个群体,可谓又爱又恨。

二战后:

1.坦克的出现彻底在战争中淘汰了骑兵,即使是最倔强的哥萨克也没法在马背上发挥重要作用了,因此在军事角度,哥萨克泯然众人矣。

2.哥萨克本来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民族归类。现在化建设慢慢消灭了哥萨克的存在根基—游牧文化,然后哥萨克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现代可能还有号称哥萨克后裔,或者说有哥萨克遗风的群体,但世界上已经没有真正的哥萨克了。

3.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从俄国独立出来,俄国已经事实上没有哥萨克了。

总体来说,哥萨克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角色,但随著时代发展,现在已经没有哥萨克了,也不会有太多人以哥萨克为荣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