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

  中国人民大学“十三五”本科规划教材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主编 李路路

  978-7-300-26453-0

  49.00元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是国内第一本供社会学专业本科生使用的关于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及社会不平等的教材。本教材从一般理论、阶级阶层、职业、权力、身份、社会流动、地位获得、教育、收入、婚姻、性别、族群、生活方式、主观社会分层、全球化和互联网等十六个专题方面,深入分析了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形成的原因和历史演变,以及在中国社会中的表现。该书内容全面,资料丰富,理论系统,叙事生动,深入浅出,是一本独具特色的社会学教材。

  主编的话

  主编 李路路

  中国人民大学“十三五”本科规划教材《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出版了,作为本教材的主编,我想借出版的时机,对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做一些说明。

  这是一本从社会学中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研究视角分析社会不平等的本科教材。众所周知,社会不平等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所形成的长期现象,也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重大挑战之一。自近代社会学诞生以来,在社会学的发展历史中,社会不平等问题一直受到极大关注,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传统主题与核心领域,通常人们将其称为“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不平等问题再一次占据了社会科学和公共领域的前沿位置,引发了新一轮的研究热潮,因此,将传统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研究扩展开来,也可将其称为“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研究。

  但是,非常奇怪,也非常遗憾的是,长期以来,虽然社会不平等问题一直占据社会科学(包括社会学)的前沿位置,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研究在社会学研究中也长期占据核心位置,在社会学领域中出版过多种分支社会学的教材,然而,国内一直未见到一本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领域的本科教材。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被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列为全国高校社会学本科专业十门统一的必修基础课之一,由于没有合适的教材,很多学校的社会学专业在本科或是不开设此课程,或是将“社会学概论”中的有关章节扩大,或是使用其他替代性的资料。

  尽管如此,只有在我们着手开始本教材的编写工作时,才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了为什么在这个领域中长期缺乏教材。正是因为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研究是社会学中最为传统也是最为核心的领域之一,所以在这个领域中积累起来的研究文献,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这样的基础上编写教材,特别是如何结合本科的教学特点和需求做到深入浅出,如何归纳总结现实问题和理论要点,如何做到不求无一遗漏,但求重点突出,就成为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所有参与编写的人员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实际效果如何,只能留给读者评判了。

  我们首先确定了编写这本教材的主要目标:第一,回应现实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提出的挑战和问题,弥补社会学专业本科教材建设中存在的缺门;第二,编写出一本适合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学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课程、了解和认识社会不平等现象和问题、掌握社会学分析视角和方法的教材。

  基于这两个目标,确定了编写这本教材应该遵循的如下基本原则:

  第一,对象明确,本科为主。本教材的讲授对象和使用者是大学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同时,也为关注社会分层和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其他专业的本科生、关心此问题的其他类型的社会人士,提供一个基础性的读本。

  第二,现实优先,理论求解。有鉴于本教材的使用对象的特点,我们首先期望学习者通过本教材对社会分层及社会不平等现象,特别是中国社会的相关现实状况有一个基本把握,然后在此基础上我们希望提供关于机制和实质的理论解释。因此,本教材没有追求理论解释的前沿性,而是力图通过介绍一些基本的理论视角和概念,加深对于相应社会现象和基本状况的理解;不是追求让学习者掌握很多系统且抽象的理论概念和逻辑,而是重在对现实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的认知。一言以蔽之:现实优先而不是理论优先,理论服从于了解和认识现实。也许这是本教材和很多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理论教材的最大不同。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不同主要来自教学的需要,而不是优劣之分。

  第三,相对统一,保持特色。本教材构建了一个相对统一的体系结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相对统一的内容框架,主要内容体系为:在简要勾勒社会分层及社会不平等研究的基本理论视角和方法后,根据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问题最为关注的领域,较为全面地阐释该领域中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的基本状况和基本理论视角。二是构建了一个相对统一的结构框架,即无论涉及哪一个现象领域,大致都遵循基本概念和基本状况(表现)、基本理论解释视角和分析、历史和发展变化以及中国社会相应状况等相对统一的叙述结构。值得指出的是,本教材安排了专门的章节对中国社会进行了讨论和分析,以强化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了解。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众所周知,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是一个范围极为广大的领域,其中包含着众多的子领域或方向。因此,首先,根据目前社会现实和理论研究的前沿以及作者的学术和研究积累,我们确定了十六个子领域的主题。其次,基于统一的理念,本教材制定了一个相对统一的体系框架,以保持相对统一、完整的体例与风格;但是,子领域或方向各有特色,因为特定的对象、问题和环境的不同,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的表现也各不相同,体现了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的丰富性。有鉴于此,我们力争做到集中统一和各有特色的有机结合。现在看起来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第四,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考虑到这是本科生的教材,绝大多数学习者也许是第一次接触社会学,特别是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领域。所以,我们力求从现象入手引出问题,从问题入手导出理论,运用理论观察社会,力图避免死板、干瘪、从概念到概念的解说,力争使用活泼、易懂的语言。但毕竟这不是一本通俗读物,而是一本社会学专业的本科生教材,因此,在理论和通俗之间寻求平衡,即某种“雅俗”的状态,这种写作方式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新的尝试。

  本教材是一个集体合作的产物。包括主编在内的作者,大多是在高校从事社会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以及部分优秀学子。正因为作者都从事的是这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所以特别希望能够编写出一本优秀的本科生教材以供教学之用。其实,编写这样一本教材的想法由来已久,在这次编写过程中,主编发现了一份2002年拟就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编写提纲,是我和当时的同事刘精明教授共同草拟的。当时设计的写作宗旨和大纲与现在的版本基本相同,只是时间过去了十六年。现在和当时的设计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作者群。本教材的作者除了主编之外,大多是风华正茂、活跃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的青年教师,均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学学科训练,掌握扎实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基础,了解学术前沿和社会需求,在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以及社会不平等研究领域中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作为主编,我十分感谢他们为本教材写作做出的贡献。

  本教材内容共包括一个导论和十六章正文,内容结构是我们根据对各个具体领域之间关系和逻辑的理解设计的,首先是关于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基本问题和基本理论、方法的简要论述,目的是使初学者对该领域有一个基本了解,其次是对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各个主要子领域的分析,这些子领域分为如下几个部分:一是传统的核心结构领域,包括阶级、职业、权力和身份;二是社会流动的两个核心内容,即代际流动和地位获得;三是那些既是分层的维度又常常被作为分层机制的因素,包括教育、收入、婚姻匹配;四是相对脱离传统核心领域、更多带有“归属”和建构色彩的主题,包括性别、族群、生活方式与社会不平等,以及主观社会分层等;五是那些最新的、对当代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领域,如全球化、互联网等。

  (本文节选自《社会分层与流动》前言)

  本书目录

  导论 社会学与社会流动研究

  第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性质:层级论vs关系论

  第二节 作用:功能论vs冲突论

  第三节 变化:社会变迁与社会分层结构的变革

  第四节 趋势:社会分层结构的未来

  第五节 研究方法论

  第六节 研究方法和工具、资料

  第二章 阶级阶层

  第一节 阶级概述

  第二节 阶级理论与阶级结构

  第三节 阶级的后果与影响

  第四节 中国的社会转型与阶级阶层结构变迁

  第三章 职业与社会分层

  第一节 职业分层的结构

  第二节 职业分层的来源

  第三节 职业分层的效应

  第四节 职业分层的变化

  第五节 中国的职业分层

  第四章 权力与社会分层

  第一节 权力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类型

  第二节 权力的来源和形成

  第三节 权力的不平等效应和权力的变迁

  第四节 中国的权力分配和转型

  第五章 身份与社会分层

  第一节 身份的概念与类型

  第二节 身份制度的形成、影响与变迁

  第三节 中国社会的身份分层制度

  第六章 社会流动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类型

  第二节 三代比较代际流动研究

  第三节 代际流动模式与机制的变迁

  第四节 中国的社会流动

  第七章 地位获得

  第一节 个人教育与地位获得

  第二节 社会网络与地位获得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结构、组织与地位获得

  第四节 历史文化、制度与地位获得

  第八章 教育与社会分层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类型

  第二节 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形成

  第三节 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变化

  第四节 当代中国的教育分层

  第九章 收入与社会分层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测量

  第二节 收入分层的理论解释

  第三节 收入分层的变化及其影响

  第四节 中国的收入分层

  第十章 婚姻匹配与社会分层

  第一节 基本概念、类型与形成机制

  第二节 婚姻匹配的效应

  第三节 婚姻匹配模式的变迁

  第四节 中国的婚姻匹配研究

  第十一章 性别与社会分层

  第一节 性别分层的基础:性与性别

  第二节 教育领域的性别分层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分层

  第四节 家庭中的性别不平等

  第十二章 族群与社会分层

  第一节 基本概念和类型

  第二节 族群分层的主要理论解释

  第三节 族群分层的社会结果

  第四节 中国社会的族群

  第十三章 生活方式与社会分层

  第一节 生活方式分层概述

  第二节 生活方式分层的主要理论解释

  第三节 生活方式分层的社会结果

  第四节 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分层讨论

  第十四章 主观社会分层

  第一节 主观社会分层概述

  第二节 分配公平感

  第三节 社会冲突感

  第四节 阶层意识与地位认同

  第十五章 全球化与社会分层

  第一节 全球化与全球不平等

  第二节 全球不平等的理论解释

  第三节 全球化与社会分层

  第四节 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结构变革的影响

  第十六 章互联网与社会分层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基本类型

  第二节 若干理论解释

  第三节 数字鸿沟的影响

  第四节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与社会分层

  附件一部分国内外抽样调查数据简介

  附件二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不平等研究中的常用统计模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