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21世紀社會學系列教材

  中國人民大學“十三五”本科規劃教材

  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

  主編 李路路

  978-7-300-26453-0

  49.00元

  《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是國內第一本供社會學專業本科生使用的關於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及社會不平等的教材。本教材從一般理論、階級階層、職業、權力、身份、社會流動、地位獲得、教育、收入、婚姻、性別、族羣、生活方式、主觀社會分層、全球化和互聯網等十六個專題方面,深入分析了社會分層與社會不平等形成的原因和歷史演變,以及在中國社會中的表現。該書內容全面,資料豐富,理論系統,敘事生動,深入淺出,是一本獨具特色的社會學教材。

  主編的話

  主編 李路路

  中國人民大學“十三五”本科規劃教材《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出版了,作爲本教材的主編,我想借出版的時機,對本教材的編寫工作做一些說明。

  這是一本從社會學中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的研究視角分析社會不平等的本科教材。衆所周知,社會不平等是伴隨人類社會發展所形成的長期現象,也是人類社會面臨的主要問題和重大挑戰之一。自近代社會學誕生以來,在社會學的發展歷史中,社會不平等問題一直受到極大關注,成爲社會學研究的傳統主題與核心領域,通常人們將其稱爲“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研究。

  進入21世紀以來,社會不平等問題再一次佔據了社會科學和公共領域的前沿位置,引發了新一輪的研究熱潮,因此,將傳統的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研究擴展開來,也可將其稱爲“社會分層與社會不平等”研究。

  但是,非常奇怪,也非常遺憾的是,長期以來,雖然社會不平等問題一直佔據社會科學(包括社會學)的前沿位置,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研究在社會學研究中也長期佔據核心位置,在社會學領域中出版過多種分支社會學的教材,然而,國內一直未見到一本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領域的本科教材。

  “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被我國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列爲全國高校社會學本科專業十門統一的必修基礎課之一,由於沒有合適的教材,很多學校的社會學專業在本科或是不開設此課程,或是將“社會學概論”中的有關章節擴大,或是使用其他替代性的資料。

  儘管如此,只有在我們着手開始本教材的編寫工作時,纔在某種程度上理解了爲什麼在這個領域中長期缺乏教材。正是因爲社會分層與社會不平等研究是社會學中最爲傳統也是最爲核心的領域之一,所以在這個領域中積累起來的研究文獻,用“汗牛充棟”“浩如煙海”來形容一點也不爲過。在這樣的基礎上編寫教材,特別是如何結合本科的教學特點和需求做到深入淺出,如何歸納總結現實問題和理論要點,如何做到不求無一遺漏,但求重點突出,就成爲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所有參與編寫的人員都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解決這些問題,實際效果如何,只能留給讀者評判了。

  我們首先確定了編寫這本教材的主要目標:第一,迴應現實社會分層與社會不平等提出的挑戰和問題,彌補社會學專業本科教材建設中存在的缺門;第二,編寫出一本適合社會學專業本科生學習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課程、瞭解和認識社會不平等現象和問題、掌握社會學分析視角和方法的教材。

  基於這兩個目標,確定了編寫這本教材應該遵循的如下基本原則:

  第一,對象明確,本科爲主。本教材的講授對象和使用者是大學社會學專業本科生,同時,也爲關注社會分層和社會不平等問題的其他專業的本科生、關心此問題的其他類型的社會人士,提供一個基礎性的讀本。

  第二,現實優先,理論求解。有鑑於本教材的使用對象的特點,我們首先期望學習者通過本教材對社會分層及社會不平等現象,特別是中國社會的相關現實狀況有一個基本把握,然後在此基礎上我們希望提供關於機制和實質的理論解釋。因此,本教材沒有追求理論解釋的前沿性,而是力圖通過介紹一些基本的理論視角和概念,加深對於相應社會現象和基本狀況的理解;不是追求讓學習者掌握很多系統且抽象的理論概念和邏輯,而是重在對現實社會分層與社會不平等的認知。一言以蔽之:現實優先而不是理論優先,理論服從於瞭解和認識現實。也許這是本教材和很多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理論教材的最大不同。需要說明的是,這種不同主要來自教學的需要,而不是優劣之分。

  第三,相對統一,保持特色。本教材構建了一個相對統一的體系結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相對統一的內容框架,主要內容體係爲:在簡要勾勒社會分層及社會不平等研究的基本理論視角和方法後,根據社會分層與社會不平等問題最爲關注的領域,較爲全面地闡釋該領域中社會分層與社會不平等的基本狀況和基本理論視角。二是構建了一個相對統一的結構框架,即無論涉及哪一個現象領域,大致都遵循基本概念和基本狀況(表現)、基本理論解釋視角和分析、歷史和發展變化以及中國社會相應狀況等相對統一的敘述結構。值得指出的是,本教材安排了專門的章節對中國社會進行了討論和分析,以強化對於當代中國社會的瞭解。

  但是,需要說明的是,衆所周知,社會分層與社會不平等是一個範圍極爲廣大的領域,其中包含着衆多的子領域或方向。因此,首先,根據目前社會現實和理論研究的前沿以及作者的學術和研究積累,我們確定了十六個子領域的主題。其次,基於統一的理念,本教材制定了一個相對統一的體系框架,以保持相對統一、完整的體例與風格;但是,子領域或方向各有特色,因爲特定的對象、問題和環境的不同,社會分層與社會不平等的表現也各不相同,體現了社會分層與社會不平等的豐富性。有鑑於此,我們力爭做到集中統一和各有特色的有機結合。現在看起來這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第四,深入淺出,“雅俗”共賞。考慮到這是本科生的教材,絕大多數學習者也許是第一次接觸社會學,特別是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的領域。所以,我們力求從現象入手引出問題,從問題入手導出理論,運用理論觀察社會,力圖避免死板、乾癟、從概念到概念的解說,力爭使用活潑、易懂的語言。但畢竟這不是一本通俗讀物,而是一本社會學專業的本科生教材,因此,在理論和通俗之間尋求平衡,即某種“雅俗”的狀態,這種寫作方式對於我們來說也是一個新的嘗試。

  本教材是一個集體合作的產物。包括主編在內的作者,大多是在高校從事社會學教學和研究的教師以及部分優秀學子。正因爲作者都從事的是這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所以特別希望能夠編寫出一本優秀的本科生教材以供教學之用。其實,編寫這樣一本教材的想法由來已久,在這次編寫過程中,主編髮現了一份2002年擬就的“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編寫提綱,是我和當時的同事劉精明教授共同草擬的。當時設計的寫作宗旨和大綱與現在的版本基本相同,只是時間過去了十六年。現在和當時的設計相比,最大的變化是作者羣。本教材的作者除了主編之外,大多是風華正茂、活躍在教學和科研第一線的青年教師,均接受過系統的社會學學科訓練,掌握紮實的社會學理論和方法基礎,瞭解學術前沿和社會需求,在社會分層和社會流動以及社會不平等研究領域中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作爲主編,我十分感謝他們爲本教材寫作做出的貢獻。

  本教材內容共包括一個導論和十六章正文,內容結構是我們根據對各個具體領域之間關係和邏輯的理解設計的,首先是關於社會分層與社會不平等基本問題和基本理論、方法的簡要論述,目的是使初學者對該領域有一個基本瞭解,其次是對社會分層與社會不平等各個主要子領域的分析,這些子領域分爲如下幾個部分:一是傳統的核心結構領域,包括階級、職業、權力和身份;二是社會流動的兩個核心內容,即代際流動和地位獲得;三是那些既是分層的維度又常常被作爲分層機制的因素,包括教育、收入、婚姻匹配;四是相對脫離傳統核心領域、更多帶有“歸屬”和建構色彩的主題,包括性別、族羣、生活方式與社會不平等,以及主觀社會分層等;五是那些最新的、對當代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領域,如全球化、互聯網等。

  (本文節選自《社會分層與流動》前言)

  本書目錄

  導論 社會學與社會流動研究

  第一章 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的一般理論

  第一節 性質:層級論vs關係論

  第二節 作用:功能論vs衝突論

  第三節 變化:社會變遷與社會分層結構的變革

  第四節 趨勢:社會分層結構的未來

  第五節 研究方法論

  第六節 研究方法和工具、資料

  第二章 階級階層

  第一節 階級概述

  第二節 階級理論與階級結構

  第三節 階級的後果與影響

  第四節 中國的社會轉型與階級階層結構變遷

  第三章 職業與社會分層

  第一節 職業分層的結構

  第二節 職業分層的來源

  第三節 職業分層的效應

  第四節 職業分層的變化

  第五節 中國的職業分層

  第四章 權力與社會分層

  第一節 權力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類型

  第二節 權力的來源和形成

  第三節 權力的不平等效應和權力的變遷

  第四節 中國的權力分配和轉型

  第五章 身份與社會分層

  第一節 身份的概念與類型

  第二節 身份制度的形成、影響與變遷

  第三節 中國社會的身份分層制度

  第六章 社會流動

  第一節 基本概念與類型

  第二節 三代比較代際流動研究

  第三節 代際流動模式與機制的變遷

  第四節 中國的社會流動

  第七章 地位獲得

  第一節 個人教育與地位獲得

  第二節 社會網絡與地位獲得

  第三節 勞動力市場結構、組織與地位獲得

  第四節 歷史文化、制度與地位獲得

  第八章 教育與社會分層

  第一節 基本概念與類型

  第二節 教育機會不平等的形成

  第三節 教育機會不平等的變化

  第四節 當代中國的教育分層

  第九章 收入與社會分層

  第一節 基本概念與測量

  第二節 收入分層的理論解釋

  第三節 收入分層的變化及其影響

  第四節 中國的收入分層

  第十章 婚姻匹配與社會分層

  第一節 基本概念、類型與形成機制

  第二節 婚姻匹配的效應

  第三節 婚姻匹配模式的變遷

  第四節 中國的婚姻匹配研究

  第十一章 性別與社會分層

  第一節 性別分層的基礎:性與性別

  第二節 教育領域的性別分層

  第三節 勞動力市場中的性別分層

  第四節 家庭中的性別不平等

  第十二章 族羣與社會分層

  第一節 基本概念和類型

  第二節 族羣分層的主要理論解釋

  第三節 族羣分層的社會結果

  第四節 中國社會的族羣

  第十三章 生活方式與社會分層

  第一節 生活方式分層概述

  第二節 生活方式分層的主要理論解釋

  第三節 生活方式分層的社會結果

  第四節 中國社會的生活方式分層討論

  第十四章 主觀社會分層

  第一節 主觀社會分層概述

  第二節 分配公平感

  第三節 社會衝突感

  第四節 階層意識與地位認同

  第十五章 全球化與社會分層

  第一節 全球化與全球不平等

  第二節 全球不平等的理論解釋

  第三節 全球化與社會分層

  第四節 全球化對中國社會結構變革的影響

  第十六 章互聯網與社會分層

  第一節 基本概念與基本類型

  第二節 若干理論解釋

  第三節 數字鴻溝的影響

  第四節 中國互聯網的發展與社會分層

  附件一部分國內外抽樣調查數據簡介

  附件二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社會不平等研究中的常用統計模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