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说,性侵经历会不会诱使人更容易变成gay(就男的来说)?

如题。个人感觉好像是如果被性侵就更容易变gay?但有具体的科学理由吗?


答主我男的,大概读一二年级的时候,我妈的店铺开在一个商业街上,附近某家店的店主是我妈的老乡,那店主是个大叔,也喜欢逗我玩。

某天他逗我玩的时候,叫我脱下裤子,我那时候不懂嘛,就乖乖地脱了,他又笑著问我JJ的那层皮能不能扒开,让我自己试一下,发现拉不动,很痛,就没继续了,然后他就摆弄我的JJ。之后有好几次我去他店里玩的时候他都会弄我的JJ,我当时也不知道什么叫SY,只是觉得JJ被抚弄著有股酸酸的想小便的感觉很舒服。后来我自己在家又学著自己弄,被妈妈看见了就骂我做坏动作,我也没问她这为什么坏,只是变成在妈妈面前不弄,背后偷偷弄。(后来那个大叔的店关门了,我也没见过他了)

后来长大了一点,大概是四年级时左右吧,有一次去游戏机厅玩,被一个看起来混混似的青年摸了屁股,那人笑著对旁人说:「如果这是个女孩一定BLABLA......」,因为此时对性的东西懂得多一点了,开始怕了,游戏机也不打了就赶紧跑了。

到了初中的时候,逐渐喜欢穿女装了,不过我也说不清楚这是否跟以前的经历有关。这段时间都是在偷穿妈妈和姐姐的衣服。开始幻想自己是个女孩被人弄,最后在初二那年通过网路联系到了一个基佬去开房,就这么把第一次给交代了。

后来接连又被男人爆了几次菊,又开始觉得被男人搞实在是太恶心了,于是又停止了这种生活。但没多久就会耐受不住,又开始找男人。就这样心理一直在 」想要--恶心--想要--恶心--想要」 的轮回中徘徊


童年时遭性侵与同性恋

《性与婚姻治疗期刊》(Journal of Sex and Marital Therapy)一项研究以35名童年时曾遭性侵犯的成年男子,观察其过往性经验、性念头与性幻想。研究发现,男士在童年时曾遭性侵,与长大后发展出同性恋特征、并娈童倾向相关:

「按现存文献,性别身分错乱及性别倾向问题,往往因童年曾遭性侵而起。在是项研究里,童年曾遭性侵的男士中有46 %,相对于不曾遭性侵男士的12%,自称为双性恋或同性恋者。此发现印证了早前研究之结论,即性倾向与童年曾遭性侵犯相关。?

研究总结说:「因此,童年曾遭性侵,可能令男子成年后倾向对年青男士有性幻想。」

(James
R. Bramblett, Jr., and Carol Anderson Darling,「Sexual Contacts:
Experiences, Thoughts, and Fantasies of Adult Male Survivors of Child
Sexual Abuse」,Journal of Sex Marital Therapy,23 [4]: 313 [Winter
1997] )

《梅灵格精神分析学院通讯》提到,若干童年经验而致的「诱惑」,可能导致同性吸引倾向:「有若干童年经验因素,似乎与成年后
发展出同性恋倾向有关。相关情况包括:长期与异性分开;童年时曾有特别、强烈、具满足感的同性恋经验;曾遭成年人引诱;与异性相处、或参与某种性游戏时曾
感到威胁或痛苦;上述关乎童年与青少年期经历的因素,与成年后出现同性恋倾向相关。?

(Brown,「Homosexuality and Family Dynamics」,228)

不要太相信一些同性恋平权组织的说辞,政治正确让他们无法做出客观的宣传。


谢邀。

不会。

——————————————————————

爱白网(爱白网)

作者:Damien Lu(星星)本文首发于:飞赞网 在飞赞,遇见爱_GAY同志社交网路_GAY手机交友转引自 爱白网性倾向的定义

  性倾向的科学定义,是「持久性的对一个或两个性别产生的情感、浪漫和性吸引。」(Sexual orientation refers to an enduring pattern of emotional, romantic, and/or sexual attractions to men, women, or both sexes.)①性倾向不是一种选择,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性倾向分为异性、双性和同性倾向。现在有人提出「无性倾向」,但这个概念还未被科学界普遍接受,也还没有很清晰的科学定义。  有些学者认为,人类性倾向是一个谱带,所有的人都在「纯粹」异性恋与「纯粹」同性恋之间。关于这个概念,有很多误解,其中有些是因为定义混淆,下面会详细谈到。  大家常常听到的关于性少数群体的辞汇是LGBT,分别指女同、男同、双性倾向及跨性别。从性少数群体征求权益角度,这些不同的群体联合在一起是有深远意义的。但从科学角度,应该指出的是跨性别并不是一种性倾向,而是一种性别认同,这是两个并无必然关系的概念和现象。也就是说,在跨性别人群中,同样有异性倾向、双性倾向和同性倾向。有些人由于误解和迷信,把同性倾向与跨性别混淆。有些年轻同志,甚至以为可以通过变性来面对社会压力,使其与自己的同性爱人在一起。实际上如果真的变性,这个爱情也就不可能了。由于跨性别不属于性倾向,所以本文不会谈到太多。性倾向在人口中的分布  关于同性倾向在人口中的分布,有很多推论和假说,最低的低于1%,最高的在10%。这些差异,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于性倾向的定义。有些早期研究,没有清晰地区分性倾向与性行为。比如金赛在1948年做的报告中,提到男性中有10%左右的人,曾在青少年期与同性有过性接触。这被很多人理解为人口中(至少男性人口中)有10%同性倾向的人。现代科学研究对于性倾向的定义是更成熟的,性倾向的判断标准不再仅仅以性行为为依据。导致数据差异的另一个常见因素,是宗教理念的影响,比如很多保守基督教派宣扬同性倾向在人口中低于1%。在中国,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极端民族主义。有些人认为承认中国有同性恋,是对「华夏文明」的侮辱。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社会上流行的一些对于性倾向比例的偏见和迷信。  关于双性倾向,同样有很多误解。很多人对于上面提到的,性倾向分布是一个谱线的说法,有错误理解,认为既然金赛认为所有的人都在「纯粹」异性恋与「纯粹」同性恋这两个极端之间,那么说明大部分人是双性倾向。有这种错误理解的人,往往以金赛的报告为依据,而实际上金赛本人是反对这种说法的。实际上,现代研究结果指向性倾向确实是二元化的,也就是说大部分人是处于接近「纯粹」异性倾向的位置,一小部分人处于接近「纯粹」同性倾向这个位置,也有一小部分人处于中间位置(即双性倾向)。下面两图展示了这两种理解。  现代研究,综合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以及人口统计结果显示,异性倾向约占总人口的95%,同性倾向约3-5%,双性倾向约1-2%。

性倾向与性行为、自我认同和社会角色

  上面说到,性倾向是「持久性的对一个或两个性别产生的情感、浪漫和性吸引。」这与其他与性有关的概念,比如生理性行为,自我性定位和社会性角色,是有明显的区别的。②虽然科学界的对于性倾向的共识指出,性倾向是持久性的,不可改变的。但对于人类来讲,性行为是高度可控的。所以一个人完全可以有与性倾向不相符合的性行为。也就是说,一个异性倾向的人,可能涉入同性性行为,而一个同性倾向的人,可能涉入异性性行为。所以,区分性倾向与性行为,是很重要的。比如一个同性倾向的人可能选择与异性有性关系甚至结婚,这只说明他/她的性行为对象是「异性」,并不意味他/她的性倾向「变为」异性倾向。  在中国,有些人相信所谓「假性同性恋」或「境遇性同性恋」,他们举例认为军队里、寺庙里,有些人是同性恋,但离开之后,就不再是了,并以此来证明性倾向是可以改变的。这也是典型的将性倾向与性行为混淆的例子。这些人中很多只是在特定环境里,由于缺乏接触异性的机会,所以介入同性之间的性行为。他们从未属于同性倾向。如何判断性倾向  现代科学研究显示,性吸引一般在儿童期间(7-10)即已出现。性倾向的出现,并不须要有性行为或感情关系经历。有些人错误地以为,如果没有尝试过,性倾向就无法判断。性倾向实际上是一种直觉,即使一个人在还没有任何性经验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判断自己的性倾向。  那么,性倾向的判断是如何做到的呢?上面说过,性倾向的定义是指对于某个性别(或两性)的性欲望和感情欲望。所以判断性倾向,两个因素都需要具备。也就是说,不能仅仅依靠一个人的性行为判断。比如有些年轻人,为了试探身边的一个人是不是同性倾向,会在睡觉时去挑逗一个人,也有时是在清醒时为一个人提供性服务。这样的试探,是并不能判断一个人的性倾向的。年轻男性每天清醒阶段,会勃起300多次,很多人自己都无意识。很多人仅仅通过机械摩擦,就能勃起甚至达到性高潮,所以仅依靠性行为判断性倾向,是完全不可靠的。  反过来,有些人常用「喜欢」形容自己过去的经历。我经常收到年轻同志的来信,说自己幼时曾「喜欢」异性。但喜欢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同性倾向的人,完全可以喜欢异性,也能有很深层的友谊,但如果不具备性吸引,那显然也与性倾向无关。  网上流传一些所谓可以测试一个人的性倾向的方法,都是不具备科学意义的。性倾向是只有本人自己,通过自己的直觉,感觉性吸引和感情欲望,才能做出判断的。双性倾向  社会上乃至性少数群体内,对于双性倾向有很多误解和偏见,也有不同程度的歧视。这些大多反映在两个极端,一部分人相信所有的人都是双性恋,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根本不存在双性恋这样一种现象。当然这两种看法,都是错误的。

  前一种想法,仍旧是因为对于性倾向定义的理解有问题。比如有些人以为,如果和两性都能够发生性行为,就说明一个人是双性倾向,如果按照这个定义,确实绝大多数人,至少在特定环境下都能够做到,但如上文所述,性倾向是不能仅仅以性行为为依据来判断的。事实上,双性倾向的人,是可以从两性中任何一个获得性和感情方面满足的。所以,真正的双性倾向的人,并不必须同时在生活中发生与两性的性关系,绝大多数双性倾向的人,在生活中的任何阶段,是可以与异性或者同性建立稳定的一对一关系的。

  否认双性倾向的存在,也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这些否认的存在,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有些自称是双性倾向的人,确实是实际上是同性倾向而不能接受自己的人,甚至有些人以双性倾向为借口,解释自己为什么在有了固定的异性情感关系甚至婚姻之后,还在关系之外有同性关系。  科学界对于双性倾向的存在是有定论的,对于其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也有足够的统计达成共识(见上面的图表)。  另外一点也应该提到,学术界有些人曾认为,双性倾向意味著对于两性的性兴趣是大约对等的,这个看法现在已不再被科学界接受。性倾向从很大角度上,并不具备可量性,所以对于两性各自的吸引程度,已不再被看作判断双性倾向的标准之一。自我认知  同性倾向与同志,严格地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同性倾向是 homosexual orientation的翻译,同志则约相当于gay。虽然在日常生活中,这两种称呼有时混用,但前者是内在的,自己不可控制的特征,后者则包含自我认知的成分。也就是说,一个人有可能是同性倾向,但由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在人生很晚的时候才意识到,甚至终身都无意识。这些人仍然是同性倾向,但可能完全以异性倾向的社会角色生活著。  同志一般是指同性倾向并且自己已经意识到,并且有不同程度的自我接受的人。  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倾向的早晚,与个人经历、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有很大的差异。这就是虽然科学界对于同性倾向在总人口中的分布已有共识,但具体在每个文化中,「同志」的比例却有很大差异的原因。  中国近年来一再流传的所谓「同性恋越来越多」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对这个问题缺乏知识造成的。实际上是随著社会的进步和开放,越来越多的同性倾向的人更早地意识到自己的性倾向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敢于在自己生活中(或至少在一定范围内)以自己的真实本质生活,才给人这个所谓「同性恋越来越多」的印象。  自我认知,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谱带,从勉强、无可奈何的接受自己,到以自己的性倾向为自豪,这个改变对一个人的生活、心态、感情关系的状态等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性倾向却不能良好地接受,就可能出现焦虑、自卑、自我怀疑等等,会严重地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所以推动良好的自我认知是每个同志个人和同志群体的一项重要任务。

性倾向的成因是什么?

  科学界迄今为止还未发现性倾向的具体成因,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性倾向是先天或在出生后不久就已决定的。具体的影响因素,包括基因、激素、和受前两个因素影响的大脑结构。  过去的三十多年中,有数百项科学研究,指向性倾向是先天生理因素造成的,但由于这些研究前后时长几十年,而且大多并非出于研究性倾向成因的宗旨,而是在研究其他课题时偶然发现的,所以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讲,下结论比较困难。有幸的是,去年一位英国神经学家Simon Levay出版了一部书,综述了近年来关于性倾向成因的各种研究和理论,爱白正在将此书翻译成中文,希望能在明年出版。如果有人希望读英文原著,此书的信息如下:Gay, Straight, and the Reason Why: The Science of Sexual OrientationSimon LeVa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1 edition (September 29, 2010)  关于基因,这里应该解释一下。近年来的科学研究,转变了科学界对于基因与生理现象之间关系的态度。之前人们曾认为每个基因像是一个开关,影响著一个生理现象,所以曾有人预言某一天可能会发现一个gay基因。但随著人们对基因的进一步研究,现在发现实际上基因与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是交错复杂的。一个基因往往影响著多个生理现象,而一个生理现象也可能受多个基因影响,所以也许永远也不会出现一个所谓「gay」基因。当然,这并不意味著不可能发现性倾向生理成因,只是有可能原因不仅仅是单一基因。关于性倾向成因的一些假说?心理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提出的理论,认为童年时期的家庭状况,能够导致同性倾向。但在社会心理学有了现代调查研究手段后,这个假说已被推翻。不幸的是现在还有人相信,不仅给很多同志带来心理伤害,也导致很多同志父母经历无谓的愧疚和焦虑。?性经历 曾有人认为,一个人的早期(甚至童年)的性经历,能够影响性倾向。比如有人相信被异性拒绝、童年时被性强暴,能够导致同性倾向。这与上面一点一样,在有了现代科学统计之后,被发现对性倾向没有影响。

?社会建构 社会建构理论,对于理解性倾向的社会意义、与所谓主流社会的关系,社会角色及标签对人的影响,有极大的贡献。但对于一个个体如何成为某一性倾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现在有些人解读社会建构,认为性倾向都是社会加于人的标签。且不论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建构」成为同性恋是多么可笑的说法,这样的解读,忽略了成千上万的同志的切身经历,他/她们大多从幼年就直觉地知道自己与他人不同,这不是社会建构所能解释的。

性倾向可以改变么?  绝大多数人的性倾向,是终身不变的,但也有一些人,尤其是女性中,性倾向有一定的流动性。不过有一点应该清晰地指明,科学界对此也有共识,就是性倾向不可能主观改变,不论是通过本人努力还是通过外界干预的方式。  在西方,有些宗教势力一再企图「治疗」同性倾向,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显示这种「治疗」有任何效用,而且往往会给人带来身心伤害。③   在中国,也有些人由于缺乏现代科学知识和贪图利益,在提供所谓「治疗」。他们声称将很多人治的「结婚了」,我想大家都可以理解,这是多么可笑的「治疗结果」。①美国心理学会 Answers to Your Questions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exual Orientation Homosexuality②美国心理学会Sexual orientation and homosexuality③美国心理学会Insufficient evidence to support sexual orientation change efforts - A new APA resolution, based on an ext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advises against therapy to change sexual orientation.

我认为有一定的影响,但也看情况,其实就算因此成为同性恋也是有不同的境遇

我讲两个故事

有个朋友小时候父母都在深圳,他是留守儿童,老家都是除了老人就是小孩,他在8-9岁的时候被一个邻居老爷子性侵了(具体细节没有讲),这件事对他的人生的影响可以说是终身的,后来他交了几个女朋友都无疾而终,转而开始认识男性,他是我见的第一个网友,我能感受到他的那种阴郁,连笑都是悲伤的,我看到他手上有很多割腕的疤痕,所以没敢跟他继续下去,那时候我还没有学习心理学,也不知道怎么去帮他。后来的事情是因为他弟弟早逝,他不得不接受父母的安排结婚了,但是没多久就离婚了,最近一次见他听说又结婚了,也有了小孩,但是他依然是不快乐,才30岁的人就没了生气~

再来说说我自己的故事,我小时候据说很可爱,讨人喜欢,但正是因为如此遭受了很多哥哥姐姐的毒手,我的一个邻居家有对兄妹,也就比我大几岁吧,我妈忙的时候就拜托他们带我玩,我记得应该是5-6岁的时候吧,这个姐姐有天带我去她家玩,还有她的堂妹(也比我大),这个大姐姐让小姐姐去买零食,然后就带我上床了,然后开始搂著我,亲我,还问我喜不喜欢她,这个画面我依然记得,再后来是她弟弟,他堂妹,我堂叔(都只是比我大几岁)都带我玩过这种性爱游戏,我小时候也把这种游戏延续到了邻居小妹妹,再后来成年了以后才发现我喜欢男生。

我倒是认为这些被同龄人「性侵」还算不得真正的性侵,算是一种恶意的游戏,这与被成年人性侵的意义不同。

我不认为同龄人之间的这种游戏会与成为同性恋有直接关系,毕竟他们都没有成为同性恋,只有我是,我曾经也纠结过,后来自考了北大的心理学,通过了心理咨询师的考试,自我认同才慢慢完善起来。

后来我跟父母成功出柜,跟BF也都相处融洽,我现在是一个幸福的同性恋者。

也就是说是不是同性恋并不是问题,自我认同才是问题,重新认识自己才是问题,喜欢同性还是喜欢异性在当今社会并不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我小学五年级就莫名的想对一个男生好,那时也不知道是喜欢他只想对他好想和他加进关系!(我们学校有小学部和初中部)到了初中我我喜欢一个女生(可能也就是对异性的好奇)后来发现他也喜欢那个女生,我心里挺不好受的!才发现比起那个女生我更喜欢他!所以我可能是双或是同!

首先我是一个女生 现在才高一

在我好像6岁的时候,因为暑假妈妈出差了,爸爸在家照顾我,可能是他朋友约他去打麻将,于是因为没人照顾我就把我带去他朋友家去,因为他们打麻将我没事做就吵著要回去,那个叔叔(爸爸朋友)就让我去跟她女儿玩,就把我带到她女儿房间,她女儿比我大5岁,然后我就去了,她女儿看见我就好像挺开心的把我拉著去了,我但是也很高兴的去跟她玩,叔叔他们走了以后,她就关上门,说要带我玩游戏,我也跟她挺玩得来,我们就玩过家家嘛,我做妈妈她做爸爸,她告诉我,我们要生宝宝的话就要亲亲才行,因为以前就一直以为我是爸妈亲亲才生出来的就特别相信她,于是因为当时也挺傻的,就跟她亲了而且亲的是嘴,但是不明白的是她竟然把她的舌头伸进我的嘴巴了,我当时很惊讶,马上推开了她,但是她跟我说,没事我朋友告诉我了,这样才叫亲亲,我特别傻乎乎的,特别的相信她于是又给她亲了,她的舌头一直在我嘴巴里搅,我当时竟然一点也不觉得反感,还觉得甜甜的,那以后爸爸只要去叔叔家,我就会追著去,就会跟她一起玩,我们甚至两个人脱光抱在一起亲,而且她特别喜欢摸我,因为特别喜欢跟她玩,但是以前小也不知道,但是妈妈回来以后就很少去她家了,直到上了初中,有过几个男生追我,我也跟他们谈过恋爱,但是发现我一点也没被异性相吸,总是对异性爱答不理的,后来知道了同性恋这个词,到了初三才发现自己一点也不喜欢男生,但是特别喜欢女生,然后把男生的话我就喜欢跟他们打打游戏,所以我觉得我可能是被小时候影响的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