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禮 玄奘法師 頂禮 玄奘法師 頂禮 玄奘法師

【10.3.9大臣求戒】=>《慈恩》

奘師回慈恩寺後,就專心從事譯經的工作,分秒必爭。為了如期完成,特別擬定一份「譯經進度表」,白天沒有完成的工作,也一定在晚上繼續完成。每天譯完經後,還要念經拜佛,直到三更才睡;然後五更便又起床,一邊誦讀梵文原典,一邊用硃筆作眉批,以作為一天譯經的參考。 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個時段為寺眾宣講新譯的經論,這是特別為來自各州縣參學的僧尼決疑義而講的;當然,身為一寺的住持,執事僧徒諮詢請示的也不在少數。 寺內弟子一百多人日夜都來請示教誡,室外檐廊下常站滿恭候謁見奘師的人,雖然事務繁忙,都能處理得有條不紊,空閑時還常為寺內的大德講說西方聖賢的論義及各部的差異,偶爾提及少年時期在長安參學的往事和遊學印度的經過;王公大臣常來寺禮佛,也需招待應酬,方便誘導,使他們都能虔誠皈依三寶,大家對奘師無不肅然起敬,衷心讚揚。

永徽二年有瀛州刺史賈敦跡,蒲州刺史李道裕,谷州刺史杜正倫,恆州刺史蕭銳等人,因朝覲聚集在京師,公事之餘,一起到慈恩寺禮覲奘師,並請奘師為他們授菩薩戒,辭別後各舍凈財,並修書派專使送來禮謝奘師,書中感激仰慕之情,溢於字裡行間,由此可見當時朝廷顯貴對奘師的尊重與敬愛。

【10.4大雁塔中貯經像】=>《慈恩》

【10.4.1造大雁塔(慈恩寺旁)(652年,51歲)】 奘師深感世間無常,惟恐從天竺帶回的經藏散失,也為了防範水火災,上書高宗,請於慈恩寺旁建石塔以保存他從印度帶回來的佛經佛像。高宗因石塔建造不容易,不願奘師過度辛勞,請他改為磚造。另外命令大內、東宮、掖庭等七宮亡人的衣物捐出,幫助奘師興建。 仿照西域制度,塔分七級,每層都供有佛陀舍利,最上層是石室,南面嵌有兩座石碑,分別刻著太宗和高宗的三藏聖教序,述聖記二文,為尚書右僕射河南公褚遂良親筆,這就是大雁塔的由來。 【10.4.2魚雁互通】=>《慈恩》 奘師忙於建塔期間,接到中印度摩訶菩提寺大德智光、慧天託人帶來的親筆書信,智光是戒賢論師門下最傑出的大弟子,為五印學人所推崇,對大小乘教典和外道典籍四吠陀、五明論等素有高深的研究。而慧天則精通小乘,在印度也是德望很高,深受敬仰,奘師在印度常與他互相切磋,在曲女城的辯論大會上,還駁倒他對大乘的偏見,使他心服口服認輸。 兩位論師在大師回國後,非常懷念,來信讚頌並贈白氈兩疋以示敬意。由於慧師較執守偏見,未能專心於大乘方等之教,因此奘師在回復慧天論師的信中,殷殷相勸,力促早發大心,莊嚴正見,勿使臨終追悔。奘師並開列渡河時失落的經卷名單,請他設法補足。由此可見師奘對法寶之重視,未嘗一刻稍忘也。

【10.4.3學士助譯】=>《慈恩》=>《行狀》

顯慶元年春正月,皇太子忠就大慈恩寺設齋供養五千僧眾,並敕令朝臣前往拈香,時有黃門侍郎薛元超與中書侍郎李義府趁便參謁奘師,寒暄之後,問奘師說:「譯經固然是佛門盛事,但不知更有何事可以光揚聖教,古來的翻譯儀式又是如何?」 奘師就告訴他們說:「佛法深奧,雖然弘揚與住持的工作必須依靠僧寶,可是外在的護持還是有賴君王支持;因此若無殊勝的因緣,得到君王護持,佛法也無法廣益大眾。譬如自苻堅、姚興以來的譯經工作,除了僧侶之力外,一直都有君臣全力支持:像苻堅時的曇摩難提譯經,有黃門侍郎趙整執筆;姚興時的鳩摩羅什譯經,則有姚王及安城侯姚嵩執筆;後魏菩提留支譯經時,也有侍中崔光執筆及制經序,乃至齊、梁、周、隋,皆是如此。 即使貞觀初年波頗羅那譯經時,尚由左僕射房玄齡等數人監閱,可是現在這些贊助都沒有了。還有大慈恩寺是聖上特別為文德聖皇后所建造的,壯麗輪奐,古今無比,照理說應該撰文建碑,傳芳後世才對,可是也沒有。公等今若能向上建議,必然可以獲得皇上允可,那就是美事一件了。」 薛李二公,了解了奘師的心意後,果然於隔天上朝時,向皇上進言,高宗一一應允,馬上宣詔指派太子太傅尚書左僕射燕國公于志寧等數人前往助譯,隨時看閱潤色。 奘師奉旨得償宿願,悲喜交集,隔天特地親率徒眾,至朝堂上表致謝。 【10.4.4薩尼受戒】=>《慈恩》 二月間,奘師受請為寶乘比丘尼傳授大戒,她原是高祖宮中的女官,系出名門,精通文史,才思敏捷,高宗幼年時曾經從其受學,繼位後為了報答師恩,特別賜封她為河東郡夫人,備極禮敬尊重。夫人晚年向道心切,志在出家,高宗為了依順她的志趣,特地為她在宮中建造了一座鶴林寺,並建碑稱頌她的懿德。又度侍者數十人,四事供養完全由國庫支付,由此可見高宗對她的優厚。 二月十日,高宗下令奘師為阿闍黎,由奘師另選九位大德為尊證,各帶一名侍者到鶴林寺為河東郡夫人,寶乘比丘尼授具足戒。

事先已命莊嚴寶車十乘,樂車十乘,恭候於景曜門內。先派人以駿馬赴寺迎請,入城後改乘寶車,奘師與九位大德前行,樂車奏樂隨後。當時正是大地回春的二月季節,桃李爭妍,百花齊放,奘師車駕所經之處,男女老爭仰慈顏,道路兩旁人山人海,熱烈的景況,幾乎可與佛陀初入王舍城媲美。

傳戒法會一連三天,王公大臣隨喜拈香觀禮的,絡繹不絕,法會的莊嚴隆重,可說空前。 傳戒法會圓滿後,高宗又命當時的名畫家,繪製奘師等十位大德的德像,永留寺內供養。

【10.4.5御賜碑文】=>《慈恩》=>《行狀》

顯慶元年春三月,御制大慈恩寺碑文完成,時禮部尚書許敬宗遣使將碑文送與奘師。師親往謝恩,並請御筆親書,敕匠鐫訖,於夏四月初八,將碑送寺。 奘師蒙聖慈賜碑,不敢空默待送,乃率慈恩寺徒眾及京城僧尼,各營幢蓋寶帳幡花,共至芳林門迎碑。帝敕大常九部樂官,長安、萬年二縣樂車百餘乘,至初七日,集於城西安福門街,惟是夜天雨,初八日路堪不堪行,又敕暫停。乃迎法師入內,至初十日晴,仍敕照前陳設,至十四日旦,方乃引發幢幡等依次陳列,從芳林門至慈恩寺,三十里之間,蔚成大觀。 帝登安福門樓,望之甚悅。京都士女,觀者數萬餘人。至十五日度僧七人,設二千僧齋,陳九部音樂於佛殿前,至晚方散。 十六日奘師又與徒眾,詣朝堂陳謝。 【10.4.6冷病複發(656年,55歲)】=>《慈恩》

奘師於西行求法途中,因跋涉雪山受盡嚴寒,以致得到冷病;每次冷病發作,奘師就心中悶痛難當,數年來都虧按時吃藥,才算把病情給穩住下來。

這一年的夏天,因天氣酷熱,奘師一時貪涼,以致感染風寒,使得冷病複發,結果病情一發不可收拾,大家都很憂心。 高宗知道後,遣御醫數名專程前往醫治奘師,不僅藥物由宮內專程送達,就連奘師的寢室,也由內宮派專人侍候。高宗對奘師這般的珍重愛惜,就算是親子之情,也不過如此。 過五日,奘師總算病癒,翌日即進表謝意。帝覽表又遣人前往慰問,勸師大病初癒,體弱氣虛,宜善自攝衛,不宜過於勞心。 人命無常,奘師自然也不能避免,所以雖病卧五日即愈,但健康情形已大受影響。 【10.4.7佛光王子】=>《慈恩》 奘師病癒,帝遣使迎師入宮,安置於凝陰殿院之西閣供養,繼續翻譯。 冬十月,中宮皇后懷孕難產,於是皈依三寶,祈求佛菩薩加被。奘師告訴她,身體不會有事,不過如果懷的是男的,希望將來能讓他出家,結果高宗馬上親口答應了。後來皇后果然平安生下了一個兒子,端正奇特。高宗很高興,令人通報奘師,強調不會違背先前的承諾,請求加以護念,號為佛光王太子。 滿月後,高宗下令為佛光王度七個人出家,並請奘師為佛光王剃髮:所剃之發表示煩惱已落;所度之僧則表示王之侍衛具足矣。奘師為慶祝佛光王太子滿月,並進呈法服及金字般若心經一卷,香爐、寶字、香案、經架、數珠、錫杖等物,以充道具,俾善神見而踴躍,而為王子造福。

【10.4.8與姊掃墓(洛陽故鄉)(657年,56歲)】=>《慈恩》 是年二月,高宗駕臨洛陽宮,奘師也陪同前往。 回到故鄉時,親朋故舊已大都不在人間,只剩一個姐姐嫁給張氏。姊弟乍見,一時悲喜交集,奘師向姐詢問父母所葬何處,隨後兩人一同前往父母墳前祭掃。奘師眼見父母親的墳墓經四十餘載,年久荒頹,就決定要另外找一個地方重新營葬,於是上表告假。高宗看到奘師請求續假的奏表,不但照準,而且下令有關部門,一切費用由國家供給。 改葬當天前去參加的有一萬多人。處理完畢,奘師請求歸隱少林,但被高宗慰留,只好繼續留在積翠宮譯經。

【10.4.9譯經瑞象(玉華寺)(659-663年,58-62歲)】=>《慈恩》

為了專心翻譯大般若經,奘師請求移居玉華寺(即前玉華宮),這是一部大經典,梵本原文就有二十萬頌,內容很多,翻譯起來自然不容易,參譯的人常常建議採取節譯的方式。奘師考慮了很久,也想採納大家的意見,效法鳩摩羅什著重意譯,去繁從簡。不料才作了這樣的決定,當天夜裡就有惡夢,非常恐怖:或經歷危險,孤獨無助;或遇猛虎追逐,不能脫身,常常在汗流浹背中驚醒,這種異常現象,好像在對奘師的決定提出警誡。奘師審自思維後,即重新向大眾宣布,仍采廣譯不刪略。 果然,宣告當晚,奘師就夢見諸菩薩眉間放光照在自己身上,有說不出的舒暢;又見自己持著花、燈,供養諸佛,或者上升高座為大眾說法,受大眾圍繞讚歎,恭敬供養。從此以後,奘師在翻譯大般若經時,不敢刪略一字,完全按照梵文原本翻譯。 奘師在譯大般若經時,除了自己頻頻見到瑞相後外,助譯的法師大德們也多有夢見祥瑞。 玉華寺住持慧德法師和譯經大德嘉尚法師在奘師譯到初會的嚴凈佛土品時,同時夢見玉華寺內廣大清凈,布置莊嚴,幢帳寶輿、花幡伎樂充滿寺中;無數的僧侶手執華蓋,捧著經中所說的各種供具來供養般若經,通道兩邊牆壁都裝飾得美輪美奐,名花鋪地,直通譯經院內。

譯經院內宛如內宮,三堂說法,奘師居中堂。他們驚喜而醒,同去參禮奘師,詳細描述夢境,奘師很高興的說:「現在正翻譯到這一品,諸菩薩等,必有供養,諸師等現在該相信了吧。」

而更奇妙的是,在肅誠院旁棵雙奈樹,當般若經翻譯快圓滿時,忽然在不是開花的季節,幾次開花,而且每次均只開六朵,每朵開成六瓣,紅白都有,鮮艷可愛,當時大家都認為這是般若再度弘揚的先兆,六瓣應是象徵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度。 奘師在翻譯這部經期間,特別用功,並常勉勵大家說:「我年事已高,加上這部經又很大,恐怕在我生前無法譯完,因此大家要加倍努力,勿辭勞苦!」 龍朔三年十月二十三日,這部六百卷的大般若經總算圓滿完成。奘師歡喜合掌告訴徒眾: 「這經和此地有緣,我之所以能來此玉華寺,完全是這部經的力量。從前在京城,因外緣牽亂,事務繁忙,我一直擔心會無法完成。現在能夠順利完成,可說都是諸佛加被,龍天護持的結果。這是鎮國大典,人天至寶,各位應當感到歡喜榮幸。」 當時玉華寺的維那寂照法師,為了慶般若經譯成而設齋供養,並將經文從肅誠殿請到嘉壽殿齋堂,當眾宣講讀頌。正當迎經時,經卷忽然大放光明,異香遠播,奘師更加歡喜的說: 「這部經中說:『此方有樂大乘者,國王大臣、四部徒眾,書寫受持,讀誦流布,皆得生天,究竟解脫。』既然有這段經文。不可不宣告大眾周知。」並令弟子窺基奉表奏聞,請求皇帝賜寫經序獲准。

【11.玄奘志業萬古傳】=>《慈恩》=>《行狀》

【11.1奘師辭世(664年,63歲)】 奘師譯完般若經後,覺得自己身體大不如前,知道無常將至,剩下的時日已經不多,就向弟子交代後事說:「我到玉華寺來是因為翻譯般若經,如今經已譯完,我生命也快要結束了。

我死了以後,你們要簡單儉省處理,只要用一張粗的竹席將我卷好埋在偏僻的山水邊即可,不要靠近宮寺,因我這不凈的身體要離遠一點。」

在座的弟子聽了,都流著眼淚說:「和尚您氣力很好,尊顏也和以前一樣,為什麼要說這些話呢?」奘師回答:「我自己知道,你們不必安慰我。」 麟德元年正月初一,譯經的大德和玉華寺僧眾又慇勤啟請奘師再主譯一部大寶積經,奘師為了不拂逆大眾的精誠,只好接受他們的請求,勉強提筆,作象徵式的開始。只見他翻譯了幾行,就感覺力不從心,於是收拾梵本,擱筆告訴大眾:「這部經典的卷數和大般若經相近,我衡量一下自己的氣力,恐怕無法譯完這部經典了。我自知已沒有多少時間了,所以我現在要到蘭芝谷等處,禮拜俱胝佛。」隨即奘師率領弟子出寺前去,弟子們相視黯然淚下。參拜後,奘師回到寺里就專精行道,絕筆不再譯經。 初八日有一位高昌籍的弟子玄覺,夜間夢見一座高大莊嚴的佛塔突然崩塌了,驚醒之後不知主何吉凶,就去請問奘師,奘師說:「這不關你的事,是我辭世的預兆!」 不幸第二天傍晚,奘師不慎摔了一跤,雖然只是一點皮肉傷,卻病勢沉重,昏迷不醒。直至十六日才大夢初醒,說他眼前有白蓮花像大盤一樣鮮潔可愛。十七日又夢見百千人外形魁偉,相貌莊嚴,全穿著錦衣華服,先以綺綉妙華珍寶裝飾病房,接著是譯經院內外,最後在後山森林裡豎起五彩繽紛的幢幡,還有音樂伴奏;門外還有無數寶輿,裝滿百千種各式各樣的香食珍果,都不是世間有的東西,他們各自捧著這些供品供養奘師,奘師辭謝說:「這些珍味只有證得神通的人才有資格吃,玄奘還沒達到這種境界,怎麼能夠接受這樣高貴的珍味呢?」 奘師雖然推辭,一面卻不停的吃。後來被侍者的咳聲驚醒,曾將夢中的情景告訴慧德法師:「我一生修的福慧,依這樣看來功德是存在的,可見佛教說的因果,半點也不假。」接著他喊弟子:「嘉尚,你把我譯的經論抄錄過來,看看有多少部?多少卷?」嘉尚法統計一下,總共有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二十二日奘師又告訴弟子:「我的無常已經來到,速幫我集合有緣人。」奘師將所有衣資清點,準備布施結緣,又造像請僧眾舉行迴向法會,發願上生。 說完繼續默念靜坐。二十三日設齋供眾,將生前所有,布施一空,一切圓滿後向大眾辭別:「我這毒身深可厭患,應該做的事也已經做了,既不能久住塵世,希望用所修的福慧回施眾生,普願有情眾生同生兜率陀天彌勒內院,親侍慈尊,等佛下生時,隨他下生,廣作佛事,以成就無上菩提。」 當夜住持慧德法師,夢見千尊金像自東方降臨,進入譯經院內,並且花香滿室。 二月初四日半夜,侍疾的明藏禪師親眼看到兩個身高一丈多的人共捧一朵白蓮花,如小車輪般大,三重花瓣,葉子長一尺多,光凈鮮潔,直到奘師床前恭謹的說:「法師您從無始以來所有煩惱和有情的各種惡業,都藉這小小的病苦全部消除,應該高興。」奘師向四周看了一下,再合掌相視一會兒,就右脅而卧,不再說話,也不再動作。

初五三更時分,弟子大乘光等含悲啟問:「和尚決定得生彌勒內院否?」奘師回答:「得生。」

說完呼吸逐漸微弱,不久就圓寂了。奘師舍報之時,侍者並沒有馬上察覺,直到想起該為奘師換件法服時,才發現已氣絕。足部雖已漸冷,頂骨卻是暖的,而且面色紅潤,面帶笑容,宛若安祥入夢。從下漸向上冷,最後暖頂,足見奘師確已上生兜率陀天。七天後大殮,奘師的容顏毫無改變,也沒有任何不好的氣味。若沒有相當的戒定慧,是不可能達到這樣的境界的。 奘師示寂前後,有各種祥瑞的徵兆,比較確切的是慈寺的明慧法師,他勤苦精進,夜夜誦經繞佛,當晚正繞佛經行時,忽然看到四道白虹南北橫亘,皎潔明亮,很是訝異。想起從前世尊滅度時,有十二道白虹直貫太微,現在這個景象難道是在玉華寺的奘師已圓寂了嗎?隔天向寺眾描述,大家都感到很奇怪,直到第九天惡耗傳到京師,果然奘師舍壽的時刻,正是他看到白虹的時刻。 奘師示寂一個月後,有人攜帶栴檀末香來,請求依照印度習俗塗在奘師遺體上,這時候奘師已經封棺很久了,弟子們都不答應,那個人正色的說:「弟子先不要代作決定,奘師如果不允許,請示現跡象氣味告知!」大眾勉強同意,等到開棺後,在場的四眾弟子都聞到一股蓮花般清香,那個人把大殮的法服層層揭除,只留衫衣,眾人看到奘師相貌一如生前安詳的躺著,又不禁一齊號哭。等到那個人塗好香,穿好殮服再蓋棺後,卻忽然不知去向,大眾均懷疑是天人下降。 再有就是西明寺的上座道宣律師,他是南山律宗的始祖,戒行嚴謹,德能感神,曾向韋馱護法請問奘師的去處,神人告訴他: 「自古高僧大德各有不同的修持,證得的品位也不一樣,玄奘奘師九生以來備修福慧,生生之中多聞博覽,聰慧與辯才都冠於中國,福德也是一樣。他所翻譯的經典,文采和義理兼顧,和梵文原本本沒有不同,因為這些善業,已經上生兜率陀天彌勒內院,聽法開悟解脫,不再受生 人間。」 讀完這些神異事迹,再次印證奘師一生的行誼,決不是偶然或傳奇,足以明白顯示大師的道業成就。

【11.2帝哀罷朝,輜素送葬】=>《慈恩》=>《慈恩》=>《行狀》

當二月三日,奘師因腳受傷而生病的消息上奏後,高宗急忙命御醫帶葯前往診察,可惜遲了一步,奘師已經往生,高宗萬分哀慟說:「朕失國寶矣!」並罷朝三日,含悲哽咽,下令所有葬事所需,由國家支付。 譯經的事因奘師的死而暫停,已譯好的則照往例由官府抄寫,其他沒有譯完的全交慈恩寺保管,奘師弟子及譯經僧,原不屬於玉華寺的,各回本寺去。

三月十五日高宗下令為奘師安葬日,京城僧尼可自由製作幢幡傘蓋,並且送喪到墓地去。

奘師道茂德高,所以能勞動當時的皇帝連番降旨珍重善後,備極哀榮。 四月十四日出殯當天,僧尼道俗於五百里內,送葬者一百多萬人。雖然大眾相當鋪張,光是幢幡帳蓋就五百多種,但靈柩仍然安放在籧篨轎子上,東市各絹行雖然用了三千疋上絹結紮一頂涅盤輿,非常的莊嚴工巧,但弟子們不敢違背奘師的素志,只好以奘師的三衣及國家供養的百金納,安置在涅盤輿上前行,向白鹿原進發。沿途觀禮祭拜的人很多,沒有不唏噓落淚的。當夜留在墓地守靈的在家、出家人也有三萬多人,十五日清晨下葬封土,天地變色,鳥獸哀鳴,草木悲凄,更別說人了。 白鹿原,在城近郊,高宗每次登樓遙望大師葬處,就哀傷不已。為了避免他觸景傷情,後來下令遷葬到樊川北原,並營建塔寺,以為安奉靈骨之所。(可惜此塔在後來的黃巢之亂中被毀壞。 直至宋代年間,才又被終南山的可政比丘在紫閣寺中發現。於仁宗天聖五年,奘師的頂骨被移葬至南京天禧寺的東岡塔。明太祖洪武十九年,又再移至南岡三塔之上,之後因日久湮沒,便無人知曉下落了。) ※本內容的章節系參考Sally Hovey Wriggins《玄奘絲路行》(智庫文化,杜默譯,1997),章節以下之項目參考《玄奘大師的故事》(和裕出版社,1998)、朱斐《唐三藏玄奘大師畫傳》,菩提樹雜誌社,1978)所作。

玄奘大師的故事

1.大唐天子求法僧(602-629年,1歲-28歲) 1.1書香門第小沙彌 1.1.1幼年聰悟(河南陳留)(602年,1歲) 1.1.2隨兄詣寺(洛陽凈土寺)(611年,10歲) 1.1.3破例準度 1.1.4聲名初揚 1.1.5避亂離邑 1.1.6游蜀受業(長安莊嚴寺~四川)(618年,17歲) 1.1.7二十受具(四川成都)(622年,21歲) 1.2訪名師精進無懈 1.2.1泛舟三峽(至荊州天皇寺)(624年,23歲) 1.2.2不取嚫施 1.2.3親近大德(河南、河北) 1.2.4結侶陳表 1.2.5夜夢寶山 1.3繼法顯立志西行(629年,28歲) 1.3.1西域聞名(涼洲) 1.3.2出境受禁(瓜州) 1.3.3毀卻文書 1.3.4胡人求戒 1.3.5瘦老赤馬 1.4渡沙河單騎迷津 1.4.1孑然孤行(玉門關) 1.4.2一箭飛來 1.4.3抵第四烽 1.4.4失水欲返

2.北道絲路諸綠洲(630年,29歲)

2.1暫止伊吾會高昌 2.1.1抵伊吾境(伊吾) 2.1.2專使來迎 2.1.3厚禮接師(高昌國) 2.2富貴不移西行志 2.2.1告辭不允 2.2.2佛前誓約 2.2.3隆重送行 2.2.4阿父師泉(阿耆尼國) 2.3過庫車拜寺禮佛(屈支國境) 2.4風雪雜飛渡天山(跋祿迦國) 2.5過素葉城達可汗(西突厥) 3.亞洲十字路口(630年,29歲) 3.1開蒙誘俗颯秣建 3.1.1事火歸正(窣利地區、奴赤建國、赭時國、窣堵利瑟那國,事火歸正:颯秣建國) 3.1.2出鐵門峰(屈霜尼迦國、喝捍國=東安國、捕喝國=中安國、伐地國=西安國、貨利習彌伽國、羯霜那國=史國) 3.2新後耽夫立新君(睹貨羅國,新後立新君:活國) 3.3縛喝國中訪伽藍(縛喝國) 3.3.1佛牙光瑞 3.3.2不受珍寶 3.4梵衍那國睹大佛(梵衍那國) 3.5迦畢試國發秘寶(迦畢試國) 3.5.1掘寶營建 3.5.2論道五日 4.西北印度風情(631-633年,30-32歲) 4.1印度史地文化總述 4.2佛影窟佛陀現影(631年,30歲) 4.2.1禮佛遺迹(濫波國、那揭羅喝國) 4.2.2佛頂骨城(那揭羅喝國) 4.2.3說服強盜 4.2.4瞻禮佛影 4.3跋虜沙城訪四塔(健陀羅國) 4.3.1四如來像 4.4收心經游烏仗那(烏仗那國) 4.4.1忍辱仙塔 4.4.2半偈捨身 4.4.3彌勒大像 4.5呾叉始羅探遺址(呾叉始羅國、僧訶補羅國、烏刺叉國) 4.6迦濕彌羅勤修學(迦濕彌國) 4.6.1迦濕彌國 4.6.2舌戰群僧

5.北中印度風情(633-635年,32-34歲)

5.1生死無動感盜匪(633年,32歲) 5.1.1林中遇賊(半奴嗟國、喝邏闍補羅國,林中遇賊:礫迦國) 5.1.2眾來供養 5.1.3沿途參學(至那仆底國、闍爛達那國、屈露多國、設多圖盧國、波理夜呾羅國)(633-634年,32-33歲) 5.2印度中心秣菟羅(秣菟羅國) 5.3文明搖籃大恆河(薩他泥濕伐羅、祿勒那國 窣祿勤那國)(635年,34歲) 5.4僧伽耶禮三寶階(婆羅吸摩補羅國、醯掣怛羅國、毗羅那拏國;劫比他國禮三寶階) 5.5阿逾陀求道遇匪(635年,34歲) 5.5.1羯若鞠闍國 5.5.2恆河遇賊(阿逾陀國) 5.5.3降伏群賊 5.6戒日王即位治世(阿耶穆佉國、缽羅耶伽國) 5.7憍賞彌刻檀佛像(原始佛像,憍薩彌國)

6.佛教聖地菩提垣(636年,35歲)

6.1佛陀大神通遺址(鞞索迦國、室羅伐悉底國 舍衛國) 6.2降生聖跡嵐毗尼 6.2.1迦毗羅城(劫比羅伐窣堵國 迦毗羅衛國) 6.2.2野象供塔(藍摩國) 6.3沙羅樹下般涅盤(拘屍那揭羅國 拘屍羅國) 6.4鹿野苑初轉法侖(波羅奈斯國) 6.5吠舍厘第二結集(戰主國,結集:毗舍離 吠舍厘國) 6.5.1維摩丈室(毗舍離) 6.6菩提樹垣金剛座(摩揭陀國) 6.6.1摩揭陀國 6.6.2禮菩提樹

7.那爛陀寺禮戒賢(636年,35歲)

7.1參正法藏禮戒賢 7.1.1抵那爛陀 7.1.2膝行拜師,述前因緣 7.1.3供養豐盛 7.1.4那爛陀史 7.2騎寶象入王舍城 7.3靈鷺峰下乘退凡 7.3.1禮靈鷺山 7.3.2石窟結集 7.3.3銅立大佛 7.3.4雁塔因緣 7.4那爛陀修學精進 7.4.1歸寺聞法 7.4.2兼讀梵書 8.周遊五印訪群賢(637-640年,36-39歲) 8.1巡訪東印度 8.1.1散花三願(伊爛拏缽伐多國) 8.1.2食果變形(食果變形:瞻波國;羯末嗢祇羅國、奔那伐彈那國、羯羅拏蘇伐剌那國、三摩怛吒、室利差怛等六國、耽摩栗底國、烏荼國、恭御陀國、羯陵伽國) 8.2憍薩羅岩鑿寺院(憍薩羅國,龍樹菩薩=龍猛菩薩) 8.3陳那與護法等遺事(案達羅國--陳那論師,馱那羯磔迦國--清辯論師,達羅毗荼國--護法論師) 8.4玄奘神遊僧伽羅 8.4.1師王之子 8.4.2佛像授珠 8.4.3太子寶冠(建那補羅國) 8.5西岸訪岩寺遺址 8.5.1摩訶剌陀國 8.5.2野獸依人(摩臘婆國) 8.5.3缽伐多國駐學二年(阿吒厘國、契吒國、伐臘毗國,阿難陀補羅國、蘇剌陀國、瞿折羅國,烏闍衍那國,擲枳陀國,摩醯濕伐羅補羅國,蘇剌陀國,阿點婆翅羅國,狼揭羅國、波剌斯國、拂稟國、西女國、臂多勢羅國、阿參荼國、信度國、茂羅三部盧國) 8.6罷游重歸那爛陀 8.6.1道俗宗歸 8.6.2舍利神變 8.6.3講學會宗破惡見 8.6.4外道論難 8.6.5從奴學法 8.7問尼乾子卜歸程

9.奘師學成終賦歸(641-644年,40-43歲)

9.1戒日王禮迎奘師 9.1.1諸德苦留(641年,40歲) 9.1.2鳩王堅請 9.1.3戒王迎師 9.2曲女城無遮大會(642年,41歲) 9.2.1曲女大會 9.2.2佛牙因緣 9.2.3無遮大施 9.3終賦歸曲還大唐(643年,42歲) 9.3.1慇懃送別 9.4渡河鼓浪失經木(缽羅耶伽國~毗羅那拏國)(644年,43歲) 9.5寒風凄凜過雪山 9.5.1度越雪山(濫波國~迦畢試國) 9.5.2雲結雪飛(安呾羅縛婆國=舊睹貨羅國) 9.5.3婦女戴角(呬摩怛羅國=舊睹貨羅國) 9.6登山遇盜失寶象(羯盤陀國) 9.6.1入定羅漢 9.7鼠壤桑蠶止和闐(佉沙=疏勒國~地乳國=和闐、于闐) 9.7.1至地乳國 9.7.2修表入朝 10.榮歸譯經二十載(645-663年,44-62歲) 10.1太宗降散迎奘師(645年,44歲) 10.2進宮洛陽謁太宗 10.2.1抵弘福寺 10.3奉敕撰成西域記(646年,45歲) 10.3.1沙門雲集 10.3.2帝覽新論=瑜伽論(玉華宮)(648年,47歲) 10.3.3帝為作序 10.3.4解夏施衣 10.3.5度僧萬餘 10.3.6大慈恩寺(西安城南) 10.3.7太子禮佛 10.3.8帝崩含風(649年,48歲) 10.3.9大臣求戒 10.4大雁塔中貯經像 10.4.1造大雁塔(慈恩寺旁)(652年,51歲) 10.4.2魚雁互通 10.4.3學士助譯 10.4.4薩尼受戒 10.4.5御賜碑文 10.4.6冷病複發(656年,55歲) 10.4.7佛光王子 10.4.8與姊掃墓(洛陽故鄉)(657年,56歲) 10.4.9譯經瑞象(玉華寺)(659-663年,58-62歲)

11.玄奘志業萬古傳

11.1奘師辭世(664年,63歲) 11.2帝哀罷朝,輜素送葬

???y??1?=0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