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一下不知道有没有人看……想想还是更新吧……

我看见网上买孙频的书的书评,豆瓣还有知乎上评价孙频的作品几乎都是好评,我在想是不是我有问题?

我今天借了一本《三人成宴》偏一下题。再次看看她的其他作品,是的,我还是原来的观点。

翻开……看到第二段我就受不了了,总共6句话,就有5个「像」字。比喻句全是明喻,xxxx像xxxx,不是比喻也喜欢用「像」,像……,像……一样,不像……更像……满篇都是「像」字,我……真的是喜欢不起来……

我现在手里就有一本孙频的《疼》看了第一个故事,讲真我是看见有苏童推荐才买的,算是一定程度上在跟风QAQ我个人认为写得不怎样。

第一,(以下我只用第一篇色身做例子)开篇挺吸引人的,比喻很别具一格,但是我个人认为比喻过多显得堆砌过于华丽,而且大量的比喻词(XXX像,……好像……真像)让我觉得有点像高考作文读起来有点突兀(个人观点,不喜勿喷)我认为一些比喻点到即止即可,可能孙频是想通过她的别具一格的比喻来彰显其先锋主义的特质但是我觉得还不如多一点细节描写,或者意识流。

第二,小说中的刘亚丽的设定没毛病,但是她的命运选择就隐隐感觉太仓促,一定程度上她是因为愧疚和内心的自责而选择照顾瘫痪病人的,但是抉择的过程中用了几十个字就一笔带过,内心缺乏斗争性,不够细腻,处理得不够恰到好处。

第三,小说缺乏艺术的真实。小职员刘亚丽能说出大段大段富有哲理性的话?然后来个总结——那是因为我们太自私了(ー_ー)!!本来刘亚丽的出现是推动情节的发展这没毛病,但是所有的道理她一个都说!完了╮(╯_╰)╭而且我认为缺乏艺术的真实的意思就是——这写话读起来给人的感觉并不像出自一个小职员之口,而是作者本人!

在这里我不得不说一下封面,印著「就像又看了一遍《活著》」,很标题党啊,这两本书能比吗?《活著》采用平民视角,现实主义作品,语言朴实无华,全篇无无病呻吟,但是读起来让人心酸;《疼》是上帝的视角或者说是全知型视角,先锋主义作品,语言华丽堆砌,全篇感觉写满疼字,但是读起来无关痛痒。(以上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关于《疼》的第一个故事《色身》我想说几句:1.作者三观真的正吗?我刚开始读确实不错,但看到她描写医生不让每个科室赚够奖金是不会让病人去死,最后还要送去中医科这样的描写时。我真的不能苟同,首先我觉得作为一个作家,没有正确三观很危险,会误导一批人,一棒子打死所有医务工作者,格局也太小了。我想也许作者经历过什么,对医生心有偏见,但这样的言论总让我觉得她不是一个合格的作家,而像是微博键盘手。我敢说医术确实有高低,但是每个医生都对生命充满了敬畏,并不是作者笔下那样不堪。请不要随意误导大众。不过也可以理解,作为一名80后作家,确实年轻了些,格局会随著阅历而增长吧。2.文风过于繁琐作者非常喜欢比喻句,满篇可见,像,似乎,阅读感不流畅,本来平坦的道路上硬加了石头的感觉,我得跳著读。

3.故事还好,有画面感。

对于自己买了书有点遗憾,故而发表的一点小看法,不喜勿喷。
我刚看完了她的盐。不知道为什么,我看她的每一篇都觉得很生气!越看越生气,憋得慌。

大篇大篇的心理描写,太多了,看得好累。

主角都具有敏感,脆弱,自卑,又莫名其妙的劲儿劲儿的特性。我可能太讨厌这样的人吧……
恰逢期末,考试焦虑,各种负面情绪,整个人焦头烂额,看了一半,看完《圣婴》这个故事,负面情绪爆炸。感觉心脏被挤压,难受得不行,一天都不敢碰这本书。一方面是母爱的卑微,一方面是男人的悲哀,无奈无能和他掩盖不住的善良本性。个人认为作者对社会现象看得蛮透彻的,确实对疼这个感受刻画得很用力,真的可以让人放下书深思很久。觉得写法很细腻啊,各种细节上的描写(作者很喜欢关于「毛孔」的描写)心境和周边环境的对比,而且整本书的基调是灰色的。主人公的有些心境会和自己产生共鸣,也会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人物特点。不过就是觉得故事虚构得太明显了,也可能是自己阅历不够,也许在这个世界正在发生这些奇怪的事情。感觉自己看的是一本……科幻小说!?建议这本书在你开心得要飞起的时候去读,可以起到镇定心情的效果。难过的时候就别读了,会困在负面情绪里。
我觉得她是为了写疼而疼,她的疼很刻意,给人一种她在故意模仿那种疼痛的写法的感觉、而不是把人物放在特定的时代里,让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交错迸发出来的疼。这本书真的让我非常难受。简而言之,我很不喜欢这本书。看到当当上有人把这本书和细雨中呼喊相提并论,真的很无语。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