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是二战德国主要的石油来源地,这里每年生产大约1000万吨石油,基本喂饱了德国的战争机器,而德国沿海省份的石油产量只有每年50万吨,该国煤制油的最高产能也就是每年500万吨的样子,而它消耗石油最多的1943年需要大约1200万吨石油供应,很明显没有罗马尼亚是绝对不行的。

看过德国电影《我们的父辈》的军迷肯定对影片里库尔斯克会战的部分印象最深,奋战在别尔哥罗德废墟里得威尔汉姆中尉被自己的营长告知,因缺乏航空燃料空军将不能支援地面做战……,可见,在1943年最关键的时刻,由于德军没能夺取高加索油田而陷入油荒,这一年也是驻扎在非洲的盟军轰炸机,开始大规模空袭罗马尼亚的一年,正是罗马尼亚的石油减产让德军陷入绝境。

1942年轴心国奋战整个下半年,不但没能夺取高加索,还损失了150多万军队和大量技术兵器,这都注定了它要失败,而且损失的部队以罗马尼亚人为主。根据统计显示:到1943年奋战在苏德战场的罗马尼亚兵力突破了70万人大关,这几乎相当于曼师坦因指挥哈尔科夫反击战时手里的兵力总和,因此说:罗马尼亚不仅为机械化战争提供了必备的石油,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轴心国的兵力不足问题,它的作用绝对在义大利之上,当真无愧的轴心国脊梁啊!

(罗马尼亚和德军的士兵,注意头盔差别)

但是,二战时期的罗马尼亚工业基础有限,这就导致它的部队装备不是太好,当巴巴罗萨计划开始之时,全部部署在苏罗边境的19个罗马尼亚师只装备捷克生产的ZB-24步枪,轻机枪五花八门包括捷克的ZB-263053和奥地利生产的施瓦茨罗德轻机枪,基本没有攻坚武器。由于装备不足,罗马尼亚部队还使用缴获的莫辛-纳甘步枪、PPD-4041冲锋枪和托卡列夫手枪,尤其是苏联火炮最受欢迎,不仅罗马尼亚军队就连德军也很喜欢苏联火炮,只可惜一直受到弹药奇缺的困扰。罗马尼亚军队的装备总体尚属可观,至少它有装备可用,但缺乏反坦克炮和交通工具是个致命伤!

1942年11月底,朱可夫领著110万红军展开天王星反击计划时,首要打击的目标就是保卢斯第六集团军的南北两翼,这里分别为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的防区,两个集团军拥有27个师38.2万人,相比之下匈牙利第2集团军20.9万人、义大利第8集团军只有20万人,这些仆从国军队是轴心国在1942年下半年发起蓝色行动挺进高加索的主力军,而人数占大多数的罗马尼亚军队伴随第6集团军主攻斯大林格勒,是主力中主力,义大利和匈牙利的军队只能留守顿河上游防线,由此可见罗马尼亚的重要性!

(罗马尼亚领导者安东内斯库和里宾特洛甫)

不仅是在1942年下半年,从巴巴罗萨计划刚开始之时,罗马尼亚军队就是轴心国的主力。很多人都认为罗马尼亚军队在围攻敖德萨的战斗中损失惨重,就此断定它的实力一般!殊不知曼师坦因的第11集团军在围攻要塞塞瓦斯托波尔时同样伤亡数万人,该集团军甚至不得不解散了事,因此说敖德萨之战绝对不是罗马尼亚无能。

罗马尼亚军队在敖德萨战役中的表现确实不太让人满意,此战罗军伤亡8.1万人,约1.8万人战死、1.1万人失踪。而防御一方的苏军伤亡4.1万人,约1.6万人战死。如果不是在这个港口浪费的时间和生命太多,大大迟滞了南方集团军的推进速度,也许曼师坦因就不用南下来帮助消灭基辅周围的苏联红军了。

(希特勒和安东内斯库接见罗军伤残军官)

在克里米亚战役期间罗马尼亚军队是曼师坦因的得力手下,有两个罗军摩托化团与德军的几个摩步连混编成了格罗戴克战斗群,以微弱兵力深入克里米亚腹地,最终配合曼师坦因主力围歼苏军16.2万人;当蓝色行动展开后罗马尼亚部队扫荡亚述海周边的苏军残余,为高加索A集团军的深入作战免除后顾之忧。(安东内斯库和德国总参谋长哈尔德)

同时作为保卢斯的两翼配合在斯大林格勒的作战。由于斯大林格勒两翼没有大河作为天险,在冰雪茫茫的草原上,缺乏反坦克火力的罗马尼亚军队被朱可夫击败并不丢人,罗军的施耐德47毫米火炮对T-34无可奈何,但它们打的足够顽强,指挥官的表现让带兵投降的保卢斯都黯然失色。(施耐德47

以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为例,这支部队只有德国的第22装甲师和罗马尼亚的第1装甲师两个坦克师,还有大约19万作战部队!但他们要防守长达138公里的草原防线!而且对面的苏军仅仅是第一梯队就拥有34万人,尤其是强大的苏联第5坦克军配备几百辆T-34坦克,让德国和罗马尼亚的两个装甲师瞬间被淹没了,因此保卢斯的北翼最早崩溃。(德军第22装甲师装备落后,抵挡不住T-34)

但溃败的罗军在罗马尼亚第6步兵师师长米哈依尔-莱斯特少将带领下组成一个4万多人的战斗群,顽强抵抗苏军的包围并在11月23日全军覆没,被包围的时刻米哈依尔-莱斯特少将始终拒绝投降。消灭他的苏军第5突击集团军确实厉害,正是由于它对奇尔河防线的不断进攻,才导致原定一起参与解围计划的德军第48装甲军转入防御,由名将巴尔克将军指挥的德军第11装甲师,不得不面对奇尔河对岸几十万苏军不断的进攻,往往是白天作战、晚上行军转移根本没有时间休息,可见斯大林格勒北翼的苏军战斗力之强,因此罗马尼亚军队的战败不丢人,恰恰是他们给了德国持续作战的可能。


德国是个贫油的国家,全年石油产量只有区区几十万吨,这对德国这个工业化大国来说无异是杯水车薪。

在二战时候,石油已经替代了煤炭,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对于一个处于战争中的国家,是否有充足的石油供应,是生死攸关的事情。

二战时候,德国同时投入的坦克最多时是五万辆,飞机多达一万余架,还有60多万辆运输车辆,每天的石油消耗都50万吨以上。由于德国是贫油国,所以燃油问题始终困扰著希特勒,影响著他的每一个战争决策。

自从德国吞并捷克,对波兰又想开血盆大口的那一天起,希特勒彻底暴露了他称霸欧洲,主宰世界的狼子野心。英法等国如梦初醒,立刻切断了中东通往德国的石油供应,美洲通往德国的石油通道也被英国阻断,让德国从战争一开始就开始闹起了油荒。

这时候,能给德国人提供石油的,除了苏联就是罗马尼亚了,其中罗马尼亚的石油供应尤为重要。

罗马尼亚号称「欧洲油箱」,石油储量巨大。而且罗马尼亚地处东欧,可以直接向德国输油。所以德国人对罗马尼亚又打又拉,煞费苦心。

按说罗马尼亚和德国在一战的时候属于不同阵营,德国对它有亡国之仇,两国应该是势不两立才对。但德国吞并捷克,闪击波兰。英法两国只能干瞪眼,苏联人又和德国人搞在一起。在整个欧洲,德国成了一头猛虎,其余的国家都成了待宰的羔羊。 以罗马尼亚一国之力,怎么斗得过德国这头猛虎?

正在此时,斯大林好像是有意配合德国,侵占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比拉亚,还向罗马尼亚的布科维纳提出主权要求。眼看北极熊贪得无厌,一副要罗马尼亚亡国的架势;而在欧洲跟它抗衡的又只有德国。所以,罗马尼亚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在1940年倒向了德国,成为轴心国的成员。

罗马尼亚的加盟,让希特勒大喜过望;因为罗马尼亚可以基本解决让德国人头疼的石油供应问题。 在盟国没有轰炸罗马尼亚油田的时候,罗马尼亚每年向德国提供的石油多达1400 万吨,占德国石油需求量的四分之三。

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罗马尼亚的支持,德国一年都挺不过去。起码它不敢放手去向苏联开战。

德国没有跟苏联人翻脸之前,每年可以从苏联那里获得近一百万吨石油。跟苏联开战后,德国占领了苏联的外高加索的产油区,但因为苏联人提前破坏了石油生产设施,德国人并没有如愿在那里得到一滴石油,从此德国的石油供应就更是全靠罗马尼亚了。

罗马尼亚的重要性,希特勒心知肚明。但盟国也不是吃干饭的,盟军也知道罗马尼亚对德国的重要性,怎么容忍罗马尼亚给德国继续「输血」?

于是,盟军从1944年夏天,对罗马尼亚的炼油厂和输油管道进行了多次有计划的轰炸。盟军对罗马尼亚的轰炸无异于釜底抽薪,德国的飞机、坦克、装甲车没有了石油变成了一堆堆废铁。石油,成了压垮纳粹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般人都会说,德国二战失败是因为队友都是猪,话没错,不过德国也不是只有坑爹日本,逗逼义大利二个盟友。

法西斯主义,在世界还是很有市场的,有九个国家是法西斯信徒:德国,日本,义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克罗埃西亚,西班牙。其中斯洛伐克。克罗埃西亚是傀儡国,而西班牙则是左右逢源的中立国。

所以剩下三个盟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对德国来说至关重要,这三个国家和德国联合的原因又各不相同

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同位一战败国,战败加经济危机,国内爆发革命加上国家仇恨,让二国参与到轴心国阵营。特别是匈牙利,他的苏维埃共和国被霍尔蒂海军上将镇压,因此匈牙利开始对协约国雠恨和对苏联的恐惧。仇恨协约国又恐惧苏联,成轴心国是必然。

罗马尼亚:一战是协约国,一度被德国打亡国,但罗马尼亚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被重创西方世界对此漠不关心,造成和协约国力离心离德,加上1940年苏联以武力威胁,吞并罗马尼亚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这一举动让罗马尼亚愤怒不已,借此机会军人安东奈斯顺势崛起控制政权,实行法西斯制,最终加入轴心国以求德国保护夺回失地,苏德战争爆发后,罗马尼亚积极派兵,成德国义大利后对苏联进攻的第三大出兵国。

这三国中罗马尼亚实力最强,部队最多,而他成为抽心国,关键点在苏联。

苏联在二战前,在大国沙文主义政策指引下,为建立所谓北方缓冲区,用武力威胁和战争手段对三个邻国进行战争和外交恐吓,分别是对芬兰的苏芬战争,付出巨大代价后,获得芬兰大片领土,对波兰恐吓,要求波兰割让原属乌克兰领土,之后波兰投靠英法在英法支持下拒绝苏联,再就是对罗马尼亚威胁,最后罗马尼亚彻底倒向德国。

罗马尼亚为何如此重要,根本原因除了罗马尼亚本身实力之外更关键的是,他是德国战争引擎。

德国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经过二战经济危机之后,德国一蹶不振,后来在美国道威斯计划,和杨格计划大力扶持之下,国家经济以火箭般的速度腾空,随著希特勒上台,德国重工业,汽车制造业,化工产业都在全面转型为军用。而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德国煤铁资源充足,但是极度缺乏石油资源和锰铁资源。

据资料显示,德国全国的石油产量是可怜的不足50万吨,因为这一巨大短板,德国战前都特别重视石油进口渠道建设,对波兰宣战前德国通过海运不停筹集石油资源,也不断像罗马尼亚寻求石油资源进口渠道。

当时罗马尼亚号称欧洲邮箱,石油产量丰富,地理上又位于欧洲腹地,管道四通八达,于是欧洲国家全都对罗马尼亚石油起心思,其中又以英法德为主。

英法其实有很多殖民地和海运石油进口渠道,但是他们还是和德国抢夺罗马尼亚石油资源,为的就是将德国饿死。让德国空有一双战争引擎,却没有燃料。他们的目的在二战爆发前,其实基本达到,罗马尼亚油田投资者90%以上是英法美资本家,唯一能向德国运输石油的不过美国资本和少量罗马尼亚本土投资油田,因此德国长期处于石油荒。

后来英法又拉拢美国一起参与石油禁运之中,可惜美国只管做生意,不管什么战争隐患,既便如此德国陆地石油管道也几乎被掐断,只能寻求海运石油进口

在二战爆发前的1939年5月,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还对自己的幕僚骄傲的说「我们如果将禁运继续下去,的国家就将成为一个没有动力的猛兽,战争威胁不攻自破。」

可是事情还是发生转变,1939年9月,劳合乔治话音落下不过几个月,德国就用所有的战略石油储备对波兰发起闪电突袭。仅仅数十天,就将波兰灭国。而罗马尼亚在这次战争后,对英法起了警惕,看到同为盟友波兰被打的灭国,而英法居然进行静坐战争,这样的盟友真的靠谱吗?

在德国军事威胁和英法飘渺的承诺之下,罗马尼亚开始和德国接触,并提供石油管道给予德国石油资源。

就这样,英法不作为,将罗马尼亚推向德国,虽然还没有彻底决裂,可石油禁运成为一纸空文。罗马尼亚的叛变让英法恼火,但是他们也没办法,只能干看著,这时候苏联又给予德国一次至关重要的助攻。

苏联在1940年,趁德国深陷西欧战场时机,趁火打劫逼迫罗马尼亚割让大片土地,罗马尼亚不从,苏联出动大军占领比萨比拉亚,当苏联准备采取进一步措施占领北布科维纳时。德国向苏联施加压力,扬言以武力捍卫罗马尼亚。德国为此甚至放弃追击法国,允许法国成立维希政府。并借助这次苏联危机的机会,在罗马尼亚扶植安东内斯库独裁政权,罗马尼亚就此成德国小兄弟。

那么罗马尼亚对德国有多么重要,我们看一组数据和分析就能明白。第一:关于石油需求

战争初期,德国一年石油需求量大约是1000万吨左右,而德国每年石油产量只有可怜50万吨,大量石油需要进口,而主要来源就是罗马尼亚以及美国墨西哥进口。

第二:战争进程期间

战争开始之后直到苏德战争前,德国表面上还是和英法在作战。进口石油渠道还可继续。再加上罗马尼亚大力支援石油,德国石油资源虽然短缺勉强可以用,可在日本愚蠢的招惹美国后,情况发生改变,石油进口渠道被关闭,除罗马尼亚油田,德国没有石油来源。

第三,德国的无奈

很多人都知道德国最后战败于苏联!

肯定会想,为何德国占领欧洲后,不休养生息,占领英国,非要开辟苏德战场,二面受敌,不是一战德国失败的教训吗?其实原因很简单占领英国没有实际意义。英国已经产业空心化,没有石油资源,打下来还得耗损大量人力物力!

第四:德国的需求和对苏联战争的必然性

德国闪击波兰,占领西欧七国后,巅峰时期石油消耗量2000万吨,石油生产加各种进口也不过1500万吨,500万吨石油赤字。时间一久闪电战理论基础,快速就会在石油缺失情况下消失!同样,感受威胁的苏联也在积极备战,时不我待,德国对苏联的战争可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第五:最后德国的结局

德军统帅部计划很简单,五百万大军,以最快速度三线推进,三个月打到莫斯科,进而从南线占领年产量2000万吨的巴库油田,解决石油短缺问题。保证石油供应,就是保留闪电战的希望。

很可惜,德军低估了苏军,两个月仅推进到计划一半位置,就石油耗尽,随后朱可夫组织突围反击,打退德军一百多公里,德军机械化部队,没油可用只能撤退!德国不甘心,在存储半年石油后发动斯大林格勒战役,最后也因为石油耗尽,机械化部队无油失败。转折点就在这时发生,德国国内的石油储备全部耗尽,罗马尼亚石油产量入不敷出,计划中的巴库油田没拿下。当闪电战变为持久战后,德国失败就只是时间问题啦。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德国队石油资源的迫切需求,攻击苏联就是为了石油,而罗马尼亚对德国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可以从侧面看出,没有罗马尼亚石油资源的支持,德国根本不可能在战争初期有任何优势,也不可能有闪击苏联成功这样的战果,但是罗马尼亚不是中东,也没有无限制的石油资源,因产量问题,德国最终败在石油资源短缺上,可是罗马尼亚如果不在德国这一边,德国没石油可用,不用打都会输,这就是罗马尼亚基于德国的重要性。罗马尼亚就是德国的生命线线,而苏联巴库油田是德国的续命线,续命线没打下来德国生命才最终终结。

这句话,主要是指罗马尼亚的石油资源对纳粹德国非常重要。

我们知道,德国本身不产石油。而石油,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争资源之一。没有了石油,飞机飞不上天,坦克也只能当工事用了。

而罗马尼亚的油气产量是相当惊人的。1936年,罗马尼亚的石油产量就已经达到了6360万桶(817.2万吨)。

罗马尼亚之所以愿意为德国人效力,其实也是迫不利已。因为,苏联对罗马尼亚的石油资源一直以来都是虎视眈眈。

而且,斯大林已经与罗马尼亚大打出手。罗马尼亚领导人深知,一旦与斯大林交恶,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波兰,不是已经被德国和苏联瓜分了吗?

更有甚者,罗马尼亚还为德国入侵苏联提供了大量的精锐军队。

据有关资料,大约75万名罗马尼亚军人死于德国的东线战场。75万人,想一想吧。

没有罗马尼亚,就没有东部战线,还真是有点道理的。


二战前夕的罗马尼亚位于巴尔干半岛,东和北与苏联为邻,西北与匈牙利接壤,西面则是南斯拉夫,南与保加利亚隔多瑙河相望,东南则濒临黑海。

如今罗马尼亚位置示意图

罗马尼亚可以说是德国最忠心、最可靠的盟友了。1940年3月6日首先与德国签订石油换武器临时协议,罗方提供20万吨石油换取德军从波兰和捷克缴获的460门火炮以及光学仪器等,同年5月29日正式加入轴心国体系。

6月26日,苏联政府照会要求罗方归还1918年占领的比萨拉比亚地区,割让乌克兰人占多数的北布科维纳地区,限于6月27日答复。在德方建议下,罗方接受苏方建议,使得苏联国土西移200多公里,扩大面积5.1万平方公里,人口增加约400万。苏方的做法使得罗方更坚定投靠轴心体系,于1940年11月23日参加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罗马尼亚Resita 1943年式75毫米反坦克炮

1857年3月,罗马尼亚拥有了第一座炼油厂。在一战前,德国是罗马尼亚石油工业主要投资国。1939年3月23日签署的沃尔塔特协定使德国得到了罗马尼亚石油产出的25%,随后1940年5月29日又签署了石油协定。1940年和1941年,罗马尼亚石油占德国进口石油的94%和75%,所以有学者评论到德国1941-1942年闪击战基本靠罗马尼亚的石油。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后,罗马尼亚对德国石油出口有所下降,为330万吨,之前达到390万吨。1943年罗马尼亚石油产量为527.3万吨,之后由于盟军飞机轰炸等因素,1944年降到350.5万吨。

整个战争期间,罗马尼亚共向德国供应了1000多万吨石油。

罗马尼亚IAR80战斗机群

在德国入侵苏联时,罗马尼亚也派出了一支部队,共有12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和6个旅,飞机672架(苏联数据为2个集团军,13个步兵师、5个步兵旅、1个摩托化旅和3个骑兵旅,合计36万人,装备3000门火炮和迫击炮、60辆坦克和623架飞机)

在一些主要战役罗马尼亚军队的损失情况

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战役1941年6月22日-7月26日,损失22765人和72架飞机

比萨拉比亚-北布科维纳战役

敖德萨战役1941年8月8日-10月16日,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参战340223人,损失92545人、19辆坦克、90门火炮、115门迫击炮、1292挺机枪

在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作战1942年7月1日-10月31日损失39089人

斯大林格勒反攻阶段1942年11月19日-1943年1月7日,损失158854人和72架飞机

克里木战役1944年4月7日-5月12日,参战6.2万余人,损失23397人

1943年5月在布加勒斯特阅兵的TACAM T-60自行火炮,缴获苏联的T-60坦克改进

罗马尼亚官方统计1941年6月-1944年8月共阵亡71585人、受伤243622人、失踪和被俘309533人


这个说法主要是源于罗马尼亚是当时欧洲除苏联外最主要的石油生产国,是德国最大的进口石油来源地。而石油对于一个工业化国家来说,无论是国防还是工业,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二战爆发以后,由于英国的贸易封锁,委内瑞拉、墨西哥、荷属东印度群岛、美国这些石油生产的出产的石油难以运达德国,德国所能进口的石油只有两个选择,苏联和罗马尼亚。而由于和苏联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德国和苏联之间的关系是极不稳定的,所以德国主要把目光放在罗马尼亚身上。

战争初期罗马尼亚还是中立国,英国利用其经济优势和本国资本掌握罗马尼亚大部分石油开采权的优势,用高价在战争爆发初期大量抢购罗马尼亚石油,将罗马尼亚库存的石油抢购一空,并且还预定了未来的产量,英国连罗马尼亚的油轮也没放过,用高价将其油轮全部租用,以免被用来向德国运送石油。

在英国的打击下,罗马尼亚出口到德国的石油从1939年10月的7万吨骤减到1940年1月的仅为1万吨,德国石油储备自240万吨迅速下降到160万吨。只是由于法国过快的失败,德国才避免了石油短缺的危机。而西线的胜利,也使得罗马尼亚不得不倒入德国阵营,成为德国最稳定的石油供应国。


谢邀??

当初的德国的确为了石油而战,以上提问有点呆板的感觉,不符合战争艺术的灵活性。即使没有罗马利亚给德国供应石油,德国就没有其他的手段进行进口石油了吗?

1.政治解决:俗话说得好,战争就是政治的延续。不用战争手段,德国仍然可以用其他的手段获得石油。比如政治手段中让、忍、萎、讨、借、合(苏联就是不错的选择,德国入侵波兰是苏联还是最好的帮凶呢!)诸多手段仍可获得。只要对方能够或足够的利益,相信不会太为难德国。因为政治本来就是为利益而生的。

2.以战养战:俯瞰欧洲地图,德国东面就是一些小国,根本经不住当时德国的摧残。北面的的波兰也就是一个星期即垮,想想南斯拉夫、匈牙利、奥地利能经得住德国的摧残吗?能经得住几天德国打击?进入了罗马利亚的领土,进去了的德国还不得用「抢」字决吗?当初的日本侵略中国,也是用以战养战的方法与中国进行作战。而且相当成功。

由历史证明,德国当初的崛起。威胁著英、法这些老牌帝国利益。他们对德国进行能源封锁,迫使德国进行战争这才是真正的客观原因。

夜郎妄解,海涵??


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也不是全无道理。其他不说,如果没有罗马尼亚的石油,希特勒的二战会打成什么样子,难以想像。一战前,德国所用石油90%以上来自进口,其中最大的份额在美国。后来,随著英国对德国的海上封锁,从美国进口石油变得越来越困难。

二战初期,希特勒从美国和苏联进口过大批石油,目光更紧盯著中东的油田。但要维持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美国和苏联的石油远远不够。通往中东的路,更是阻碍重重。何况随著德国先后对苏对美宣战,美苏的石油不再运往德国,一直让希特勒头疼的石油问题,此时更加严峻。

这个时候,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成了德国人心头的至宝。普洛耶什蒂位于罗马尼亚首都布达佩斯以北56公里,历史上是一个交通和商贸中心。19世纪初,这里发现了大油田,英、美、德的资本蜂拥而至,在这里建起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炼油厂。

罗马尼亚加入轴心国阵营,石油也自然流向了德国。整个二战期间,德国近三分之一的石油消耗、义大利所用全部石油,均来自罗马尼亚。因此有人说,是罗马尼亚的原油,让纳粹德国的战争机器,运转了多年。但初期,德军并没有占领该国,包括普洛耶什蒂在内的一些重要基地,没有或者只有少量德国驻军。

而包括苏联在内的盟军,也没有对希特勒最重要的能源基地有所动作。据后来解密的资料,1940年5月,苏军在离普洛耶什蒂不过130公里的国境线上,已布署了重兵,只待斯大林一声令下,就跨过边境拿下这座城市。但斯大林迟疑了,攻城的命令终未下达。

4个月后的1940年9月,一支装备精良的德国武装部队大摇大摆地开进罗马尼亚,其主要任务便是保卫普洛耶什蒂。高峰时,德国单是在普洛耶什蒂的驻军就达到75万。他们还用最先进的飞机大炮雷达,装备起了当时欧洲最严密牢固的防空体系。

从此,普洛耶什蒂地区就在德国军队的高度防卫和严密掌控之中。1941年6月,纳粹入侵苏联的战争打响,不知道斯大林有没有后悔当初的犹豫。后来盟军不止一次企图炸毁普洛耶什蒂的炼油厂,但都没有对其形成根本性的打击。其中最有名的一次,便是美军实施的「浪潮行动」。

「浪潮行动」于1943年8月1日,由美国陆军航空队实施。美军共出动近200架飞机,从北非的军事基地出发,飞行1900公里,向普洛耶什蒂投下300多吨炸弹。但由于飞行员的航线错误,加上德军铁桶般的防卫,轰炸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是美陆航在欧洲战场上牺牲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

二战结束时,苏军开进罗马尼亚,占领了这个不是那么知名,却在二战史上有重要一笔的城市。也有人评论说,这个胜利来得晚了点。如果斯大林在1940年5月抓住机会拿下普洛耶什蒂,二战的走向会完全不同。


谢邀

简单的说没有罗马尼亚的石油,德军很难打二战。德国资源贫乏,尤其是石油资源。如果没有罗马尼亚的油田支持,德国的闪击战和机械化部队是很难运作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