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t put all your eggs in one basket」

上篇回顧

精神病態者的注意力特性(上):經典論文與科普讀物對照導讀

接續上文:在這裡先回顧一下《精神病態的注意力特性》上篇的內容

第一節:精神病態的注意力特性

· J.P.Newman

· Kevin Dutton


前言

本文為《精神病態者的注意力特性》的下篇。

在Kevin Dutton的著作中提到,很多情況下我們認為選擇唯一,但實際我們有可能存在多種選擇。

但如果是極端情況呢?比如,過去我遇到過的一些相對極端情境的提問:

「父母不理解我怎麼辦」

「如何平靜的離開」「看不到希望了怎麼辦」

那麼,當人陷入這樣的思維模式時,可以採用什麼做法,在低谷狀態獲得較好的發展?

本篇試圖就各類極端情況下,人們大概率採取的戰略,作出戰術層面的總結。

內容包括:

第二節:極端情境下的選擇:對第一節Kevin Dutton觀點的補充解釋

? 一選一

? 二選一

? 兩種思維方式:挑戰和漏洞利用? 精神病態傾向的大腦特性:高功能與低功能,最優解 VS 唯一解? 絕望感與宿命論? 沉沒成本問題
  • 本文預計閱讀時間20~30分鐘
  • 對於有相關迫切需求的讀者,建議直接收藏,需要時仔細反覆地研讀

註:本文不涉及抑鬱症等臨床疾患,只針對具體做法層面進行分析。


目錄

第二節:極端情境下的選擇

——對Kevin Dutton 「Dont put all your eggs in one basket」 一節的補充

2.1 極端情境:忘了說「不」

2.2 極端情境:『只此一途』是一種觀念

2.3 思維方法:挑戰與漏洞利用

2.4 極端情境:精神病態傾向的大腦特性

2.5 極端情境:最優解 VS 唯一解

2.6 思維障礙:絕望感與宿命論

2.7 極端情境:沉沒成本判定

第三節:結尾

附錄


第二節:極端情境下的選擇

——對Kevin Dutton 「Dont put all your eggs in one basket」 一節的補充

導語

Kevin Dutton所講的是一種看問題的思路。

但如果換是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讀到Kevin Dutton這段話,估計就要笑了。

如果真的遇到選項少的可憐的情況,比如,「選或不選」的極端情形呢?

我們當然不可能在這裡討論選擇啊,存在先於本質啊這樣的哲學問題。

可能很多人覺得它們離自己很遙遠,但極端情境是確實存在的,單從概率角度來說,雖然概率不高,但任何人有可能遇得上。

接下來討論:極端情境下的選擇

這一節是經驗性的敘述,跟學術可能關係並不密切。

討論範圍不再僅限於精神病態,而會改換討論的主語與情境:

  • 主語轉換:精神病態 -> 所有人
  • 情境轉換:通常情境 / 實驗情境 -> 極端情境

在接下來的討論中,會不可避免的穿插精神病態的舉例,精神病態式的思維方式。在這裡提起這些「無關的內容」,可能很多人認為這很突兀,但我相信,你很快會理解其中原因的。


2.1 極端情境:忘了說「不」

我準備向他提出一個他不可能拒絕的條件。 Im going to make him an offer he cant refuse. ——《教父》

有的人看過一些其他的書面資料或者影像資料,可能第一反應會說:電車難題,讓我作出選擇,那我可以不選啊,我不選擇,也不承擔相應責任。

且不論「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極端情況下,可能人們連「不選擇」這個選項都忘了。

為什麼呢?

這裡僅僅是作為補充說明,簡單說說,具體的專業的內容,感興趣可以了解(嚴格的說,這樣的誘導,好的叫做社會實驗,不好的叫做洗腦吧)。

因為一個人的認知是有局限性的,想像力也是有局限的,能力更加具有局限性。

如果只想得到一種選項怎麼辦?

不說低功能精神病態者只看到「一選一」,即便普通人,也只能看到「只此一途」,比如,認知或情緒被操縱時:

「我可以拒絕」,僅僅是把「一選一」變成了「二選一」,極端情境變得沒有相對沒有那麼極端,但也許在我們的觀念中,可能兩個選擇都不是我們想要的。這時候,通過某些手段,比如情境誘導,從眾心理等,在當事人心目中,「yes or no」就會變成:「yes」。

真到了讓我們選擇的時候,可能我們真就連「不選」這個選項也忘了(小聲:這時候又該怎麼辦?)


2.2 極端情境:『只此一途』是一種觀念

——「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只有一種選擇」是一種觀念

有的時候,在當事人主觀視角看來(注意,主觀視角),「只有這一種辦法了」,這時候在他們看來,唯一的「選擇」,是在「是」和「否」之間二選一。 主觀認知偏差

我不知道有人對比過Joseph.P.Newman的論文內容和Kevin Dutton的敘述沒有。

Kevin Dutton所針對的場景是一般情形。

Joseph.P.Newman所研究的是低功能期的精神病態者的特性。

對於這些低功能精神病態者來說,他們看到一個選項,然後就死盯著這個選項,接下來,就全神貫注地只注意到這個目標不顧其他。

有的謀殺案是低功能精神病態者做的。在嫌疑人被抓獲後,警察問他,你為什麼殺人?嫌疑人說,因為我只能殺了XXX啊。

警察接下來可能就會罵:你這不是傻么?

但是對於低功能精神病態者來說,有的情境只有一種選項,在一般人看來可能難以理解,但在他們主觀認知中,也許會認為「選了就選了,沒什麼困擾」。

順便說一句,普通人在極端情況下也有可能採取這種做法——在低功能精神病態者眼裡,他們面對的情況就約等於普通人的「極端情況」。兩者的具體感受(feeling)會有差別,但性質是類似的。

  • 在低功能精神病態者看來:一個選項——「選」
  • 在極端情況的普通人看來:只看到兩個選項——「選」或「不選」(如果嚴格按照電車難題或電車難題變體的字面選項來作答,二選一,從統計來看,很多人最後還是會選「是」);

通過這個例子,相信大家已經注意到,主觀認知中的「只此唯一」,並非真的「只此唯一」

好,很高興說了這麼一通,終於回到第三部分的Kevin Dutton的觀點:

做法有問題——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那麼接下來問題變成了:

In or Out? Yes or No?


2.3 思維方法:挑戰與漏洞利用

——從『一選一』到『多選一』

挑戰(Challenging)和漏洞利用(Exploting),是兩種在生活中有廣泛應用,並在特定場合有極強效力的思維方式。

在這兩種思維方式下,4中提到的「二選一」,從經驗角度,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不成立的。如果「二選一」真的「成立」了,很可能只是參與者自己沒找到這個「二選一」的漏洞,可能是太過緊張,可能是太鑽牛角尖,可能是半途氣餒,可能是恰好落在盲點沒注意到……

但大多數的情況下,也許僅僅是因為——無知。

接下來具體說說。

在挑戰和漏洞利用的視角下:建模思路並不是唯一的

在幼兒園可能很多人就知道1+1=2,但是到了初中可能老師會告訴你在向量中兩個模為1的向量相加未必等於2,到了學複數的時候,在複數域中1的模是1,i的模也是1,也就是可能|1|+|1|=2但是|1+i|的模絕不是2,等等。

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有很多問題可以用數學去解釋,但是要知道現實生活中,看待事情的視角,或者這麼說,建模思路並不是唯一的(這才是第三部分,Kevin Dutton敘述中最核心的東西,雖然在他原著中並沒有明確強調這一點)

在某些場合,比如,就模擬一下病態習慣性撒謊者(pathlogical,病態習慣性的。註:這裡的主語,有可能是普通人,有可能是處在低功能期的精神病態傾向的人):

比如這位病態習慣性撒謊者,每逢有人跟他對話,TA就要撒謊(pathlogical lying)。在大多數人直觀的感受中,可能解釋只有一個:說習慣了。

但是接下來我們來挑戰這種固有觀念:為什麼說習慣了?

可能這是一種長期撒謊形成的的獎勵機制,把撒謊本身,或者預期中撒謊可以獲得的利益作為獎勵,進而不斷撒謊。那麼可利用的漏洞有可能在哪裡呢?有可能在情緒,比如如果獎勵是在非情緒作用下形成的,那麼情緒化下,培養不同的獎勵機制;也有可能在認知,比如逐漸替換掉習慣性撒謊者的認知,或者對於其固有認知的重新解釋。比如,在生活中有一些人小時候習慣性的撒謊,長大了又不撒了,並不僅僅是「前額葉功能發育成熟」,還包括認知的加深,比如,發現一直說真話好處更多。

也有可能這個人以前生活在一個不安全環境,出於自我保護的需要,形成了這種撒謊的習慣。然後換了環境(按照上面的論文),固有的模式無法更改。這種情況,通常來說是對情境的認知沒有跟上。這時候需要從注意力和認知下手影響為主。可能在一個環境下是撒謊高手,換一個環境又是說真話的人——比如,生在一個暴力橫行的區域,可能撒謊是個比說實話好得多的策略,久而久之說習慣了。也有可能,非安全依戀的思維模式下,出於對其他人的防禦心理,習慣性的要誤導他人……

我希望借這個例子說明的問題是:很多事情,乍看上去,結論簡單粗暴,「病態習慣性撒謊」,但是不斷去追問下去,不斷去尋找「簡單粗暴」答案背後的可利用漏洞,還是有不少挑戰空間——挑戰「只有撒謊一途」的空間。

這個例子可以擴展到很多問題上。


2.4 極端情境:精神病態傾向的大腦特性

現在我們暫時回到第二節的討論前提:極端情境

對於亞臨床->臨床精神病態特徵的大腦來說,

以下這些對於普通人來說「效果顯著」的干擾是不存在(具體可以參考任何經典論文或科普讀物,這一點各家說法基本一致):

  • 悲傷
  • 壓抑
  • 恐懼
  • 緊張
  • 孤獨
  • 反應遲鈍
  • 道德
  • 社會規範
  • ……

當然,按照實驗記錄,此時精神病態傾向的大腦,反應會跟他們平時有很多不同。不過,我舉這些特性,是希望說明:普通人的干擾跟精神病態者無關。


2.5 極端情境:最優解 VS 唯一解

——在沒有負面情緒干擾的情況下,極端」更接近於認知、能力和客觀條件的局限性

還記得上文Kevin Dutton寫的那段話么?

Think about it. How many times have you said something like this to yourself? And not just to yourself but to anyone whod listen. If I cant get on to that course at that university, whats the point? Its either that job or no job. Shes the only one! Hes the only one!

現在回到上文病態習慣性撒謊的例子。

在實際操作中,可能最後是因為認知變更而不再有病態習慣性撒謊,也可能是因為情緒影響認知,也可能有的人乾脆選擇「不選擇」,坐等大腦發育成熟「自然而然就沒了」……

對於精神病態傾向的大腦來說,在極端情境下選擇,實際面對的問題是:

最優解 VS 唯一解

也許有人會問,「這樣有區別么?」——確實有區別。

事實上,這對應著高功能(high-functioning)和低功能(low-functioning)的不同。

  • 高功能
  • 最優解。在有限的時間內,將『二選一』擴展為『可以分別導出不同結果的多選一』,並在這些不同的方案中,選取最優選項,並作為最終的執行方案。通常來說,是從符合功利原理的選項中,選擇最優解
  • 低功能
  • 唯一解。只看到『二選一』,甚至只看到『一選一』

註:精神病態並不是一種臨床診斷結論。另外,按照現行臨床診斷標準,類似fMRI的檢查,屬於實驗性質,用於臨床診斷的實驗性質確認手段。用英語表述,scientific, not clinic。


2.6 思維障礙:絕望感與宿命論

極端情境會誕生絕望,圍繞絕望,人們進行了無數的思考和討論。

應對絕望的理論有不少,感興趣自己去搜索。

接下來簡單講下宿命論。

應對絕望的方式,宿命論在某些情形下,是人們最容易輕信的一種觀點。

宿命論 VS 自由意志論

這方面有很多很多的理論,所以只是一筆帶過。

在進入方法論層面討論之前,我們先來解決一個思想上的問題:宿命論

關於宿命論和自由意志論有很多很多的理論,爭論和討論。感興趣的可以自行了解。

(小聲:接下來,我會用詭辯搞定「宿命論」這個在很多人認知中根深蒂固的觀念思想。因為我更追求實際效果。為了在現實實踐上沒有阻礙,即使用詭辯,在這裡也得先把宿命論這種思想層面的問題搞定)

宿命論很喜歡用「命運」來解釋無解情形,從中獲得安慰,然後就止步於此。直到被自由意志論打臉之前,都會一直自欺欺人。而在此之後,又會進一步的用宿命論來解釋打臉——「因為命運啊」。如果再引入「允許偶然事件的存在」,那解釋力更強了。

宿命論的究竟正確與否,自由意志究竟存不存在,雖然二者同樣是不可知的,但是宿命論太過消極。比如,萬一,我是說萬一,最後你發現

如果當初我相信自由意志,我的人生原來可以這麼精彩,但是我因為相信宿命論,結果一生被動的接受,最後庸庸碌碌,虛度一生,我好後悔啊!

哦,對了,宿命論者不會這樣認為的。他們會這麼說——「因為這是命運啊,命運讓我追悔莫及」。

好,不可知論式詭辯 & 杠精現場直播到此結束。

不論如何,從經驗角度,如果希望著手應對無解情形,首先要把這個思想障礙突破:

哪怕是強行相信也好:相信自由意志論。


2.7 極端情境:沉沒成本判定

有的問題,在一定時期內會一直處於找不到解決方案的狀態。

這時候,有的人會選擇這個:尋求解決方案。

但並不是所有問題都需要被解決。

有的問題雖然確實是問題,但不需要去理會的。也有的問題,在一些人看來,不需要理會,在其他人看來,又非常重要,亟待解決。

那麼就引出一個概念:沉沒成本。

當然,這並不是這篇文章希望討論的內容。


第三節:結尾

第一節是不同學者觀點的相互補充。

第二節,這裡補充下在正文中沒有提及的內容。第二部分涉及大量關於自由意志論、宿命論、不可知論,懷疑論,存在主義,功利原理等等的背景知識,感興趣可以自行了解專業的理論和解釋。但所有這些背景知識並不是必須的,做法已經在第二節挑戰和漏洞利用部分解釋的很清楚,缺少背景知識,並不影響實際操作。所以在這裡只是一筆帶過下相關概念。

我所寫的東西全部是用在實踐層面的,它們既不能叫理論的應用,也並不叫經驗總結。硬要說的話,更近似於這樣:

按照最通常情況下,人們有可能採用的不同戰略,針對各種不同戰略,最基本的戰術指導。

這些戰術指導的來源:過去許多許多人的成果。因為有的方法具體出處不詳,有的也是礙於個人水平有限,無法為每套方法、每個理論標明出處。

例子是我為了使得解說更直觀,自行編寫的,有許多不嚴謹的地方,請批判的理解。

最後,僅代表我個人觀點:

  1. 自己閉門造車,拍腦袋發明一套理論,然後說「我有多麼多麼牛逼」,這樣的做法叫做幼稚。覺得現在這個時代,這種做法不大可能是么?現在社會上很多關於精神病態的所謂「覺得」或者「認為」或者「就是」,都是這個樣子的。
  2. 實踐與理論不同。在實踐層面,更近似於研究戰術和戰略的過程。既有的知識,方法,理論,統統是對實踐的補充。
  3. 別人的戰術,戰略,不管你照搬照套也好,全盤否定也好,總之不論二者選誰,它終歸是死的。不斷批判,不斷擴展,不斷超越,這樣的戰術和戰略才是活的——

活學活用,這四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附錄:

吐槽的時間——

本來是希望只寫第一節的。

結果一不小心寫了第二節……

寫第二節的時候,凡大腦空閑時,我在腦補這幅畫面:

《銀魂》,買遊戲,銀時和土方爭奪長老,長老被折斷了……嗯。

===完===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